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演史之列侯争霸 » 第七十三章 利令智昏

第七十三章 利令智昏

    中元元年(公元五十六年),东汉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历史上一位较为贤能的君主。因其特别相信图谶,认为自己是依《赤伏符》而登上帝位的,于是下令在雒阳兴建用于朝会和祭祀大典的明堂、太学辟雍、皇家观测天象的灵台。

    地址选在洛阳南门三里,世人称之为“三雍”:明堂(天子进行祭祀等活动的地方)居中,左为辟雍(太学),右为灵台(天文台)。

    此后,他尚向天下公布预言吉凶的符命之书图谶。

    汉明帝在明堂初祀五帝并以光武帝配祀,事毕,遂升灵台,以望云物。

    这是史书中首次记载天子在灵台上观察云气。

    整个灵台范围达四点四万平方米,东西为夯筑的墙垣,墙垣颜色为青、白之色,而南、北的墙壁则久红、黑之色。

    东汉之时,世人崇拜“四灵”,即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故以青、白,红、黑四色配之。

    自公元一一五年到一三三年,东汉最为著名的天文学家张衡先后两次出任太史令,亲自领导、主持并参与灵台的天象观测和天文研究。

    此外,张衡尚在此撰写《地震对策》、《浑天仪图注》、《灵宪》等重要科学著作。

    如今,这些巨著都成为应玥在灵台的闲时读物。

    一直羁留在灵台的应玥每天都饱览群书。

    闲时难免会胡思乱想一番:如果将自己现况对大学里面的同窗炫耀,恐怕所有人都认为她在信口雌黄。

    当然,应玥最多的时候还是在挂念着文凯。

    她是多么的想能有机会与文凯一聚!只是天意弄人,虽然二人同处一城,但却苦无相见之机。

    幸而,好日子终将来临。

    大将军何进对自己的世族身份志在必得。

    虽然他如今已身居要职,牵一发可动全身,但他仍马不停蹄地进行着他心目中反正拔乱的数个进程。

    鉴于董卓带领其并州军团的蜗行牛步,不知何年何月何日才能撤至关中上林苑的情况。在大将军府内宠大的军事策划团与智囊团的商议之下,何进决定更改其先前的策略。

    何进派出快马前出通告率军每天皆在蠕蠕而动的董卓,命其改途前往征讨聚集于河东郡的于夫罗叛军。

    栾提于夫罗,乃南匈奴单于栾提羌渠之子。上一年(公元一八八年),南匈奴某部不满单于栾提羌渠发兵帮助汉朝,引发内乱。

    最终,南匈奴单于栾提羌渠被杀,政变策划者须卜骨都侯自立为单于。

    单于之子栾提于夫罗被迫远走他乡,率领一支匈奴军队进入了汉地向汉朝请求支援。然大汉天子其时尚自身难保,焉有能力分兵助之?

    害人终害己,本年度须卜骨都侯亦被人推翻,被杀身亡。群龙无首的南匈奴急需一人继任以定军心。

    然而,其时的灵帝刘宏志不在此,他并没有恩准于夫罗重回南匈奴,只让原南匈奴的元老暂时代为管理,以至南匈奴单于一位悬空无人担任。

    不获汉廷支持的于夫罗一怒之下,遂联络白波的黄巾军,一齐在太原,河东等郡兴风作浪,大肆抢掠。

    千万不要小窥于扶罗此人,其孙子刘渊在后来晋国的八王之乱时对晋国朝廷所造成的冲击难以估计。

    最后更灭亡了西晋,建立了十六国时期的汉赵政权。

    此乃余语,在此不表。

    何进的军事团队果真了得,居然想出了这个一石二鸟之策。既可以调离董卓的军队,又可以打击于夫罗的匈奴骑兵。让其两败俱伤。

    当然,军事团所拟的战略计划能否奏效则另作别论。

    另一方面,在何进的授意下,武猛校尉丁原率领的数千并州兵已到达河内郡。

    军队诈称“黑山伯”,打看要求朝廷诛除中常侍赵忠等人的旗帜,焚烧司隶河南尹平阳县黄河孟津渡口。

    一时间火光冲天,将整座雒阳城的天空映红。

    深居宫中的何太后终于意识到时局的变化。为何后所派出的车骑将军何苗很快就来到了何进的面前,对何进恩威并济。

    “始共从南阳来,俱以贫贱,依省内以致贵富。国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且与省内和也。”

    何太后的意思再已明显不过:

    做人需知恩图报,何家的荣华富贵都与中常侍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与其同盟方为上策。反之则覆水难收。

    何后一句“覆水不可收”立即将何进的自信心打垮。

    何太后何等聪颖,岂会不知其兄大将军的雄才大略。

    但对于何后来说,如今的政治局势才是她真正想看到的。

    中常侍这股宫廷势力就是她用来牵制何进的工具。

    如果中常侍一灭,何进肯定会独揽大权,其时自己肯定会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傀儡太后。

    这一点,她绝不想其会发生并看到。

    所以,何后清楚地知道,她必须釆取行动,防范于未然,故她才派其弟何苗前去警告何进。

    她深知其兄的性格,只需软硬兼施,就能令身为大将军的何进左右为难、不敢轻举妄动。

    只可惜,以为自己的计谋无懈可击的何后低估了一个人。

    西园八校尉的中军校尉:袁绍,袁本初。

    袁绍比何后更加懂得何进的心理!

    他洋洋洒洒将何进的光辉前景夸大其辞一番后,望着何进一副心向往之的沉醉表情,袁绍见时机已到,不失时机地祭出当头一棒,出言恐吓何进。

    “吾等与阉坚交构已成,形势已露,事留变生,将军复欲何待,而不早决之乎?”

    尚在自我陶醉的何进闻其言后立又陷入进退维谷之中。

    袁绍见状,唯有加重语气。

    “将军若不早图之,若变生肘腋,其时悔之迟矣!”

    何进听罢,把心一横,立即上表举荐袁绍为司隶校尉,王允为河南尹,让二人伺机而动,将宫内十常侍一举拿下。

    何进这一举动,直接将自己推进了万劫不复的地狱之中。

    如果认为司隶校尉只是御史大夫的属官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它可以反过头监察御史大夫。

    司隶校尉一职地位之特殊性,甚至比明朝的东西厂与锦衣卫更为重要,史称之为“卧虎”!

    史载:司隶校尉,号“卧虎”,诚以举纲而万目理,提领而众毛顺。”

    其表现于“其职在典京师,外部诸郡,无所不纠。封侯,外戚、三公以下,无尊卑。入宫,开中道称使者。每会,后到先去。”

    这样的描述,有点儿像是香港现在的“廉政公署”,独立于司法之外,身份公开但隐其作用,专于搜罗朝野情报,监察百官。

    只是,有一点就连“廉政公署”亦肩背难望。

    因为司隶校尉不仅持节,受君所托,能劾奏公卿贵戚,还能督察三辅(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河(河东、河南、河内)与弘农七郡。

    同时,司隶校尉尚拥有一支有一千八百名中都官徒隶所成的武装军队。地位之高,在朝中数一数二。

    后来,几乎所有的朝廷掌权者都会自领“司隶校尉”一职。

    至于王允的“河南尹”一职,则是负责专职管理京师雒阳,其职场功能自不能小窥。

    何进的这个做法实际上亦无可厚非,他既想名垂千古,又不想得罪其妹何太后。

    于是,他想出了如此一个可左右逢源的计划,让袁绍与王允替己出头。如有什么风吹草动亦能为己分忧。

    只可惜,事情真的能如其所愿吗?因为,何进忘记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当初,首倡召董卓进京之人就是司隶校尉袁绍。

    终可大权在握,袁绍立即风掣雷行,实施其心中期待已久的计划。

    首先,袁绍令京师雒阳的方略武吏伺察着中常侍的一举一动。

    接着,他暗中派人密书董卓,让其折返,率兵进驻上一年曾进行阅兵大典的平乐观。

    董卓喜出望外,立即依计行事,密令上书,以胁迫何太后。

    “中常侍张让等窃幸乘宠,浊乱海内。昔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臣辄鸣钟鼓如雒阳,即讨让等。”

    何进之前的本意只是想清除一些与己作对的中常侍。如赵忠、宋典等人而已。

    然袁绍则志不在此,他早有预谋,将宫中的中常侍一网打尽才是他的终极目标。

    故董卓上书之时才特别指出要铲除张让等人。

    不得不说,袁绍此举在初始阶段的确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何太后得知数路大军打着“清君侧”的旗帜源源不绝地向雒阳逼近,知道了事态的严重性。

    迫不得已之际,唯有将所有的中常侍与小黄门全体罢免,遣其归家,只留下一批何进的亲信以守省中。

    这样,何进立即将平津校尉桓典调进宫中代替宦官担任钩盾令,之后再升至羽林中郎将,与虎贲中郎将袁术平起平坐,共同负责皇宫的保安工作。

    同时,何进命袁术挑选两位温柔敦厚的虎贲郎官进了驻皇宫,代替之前的持兵黄门陛守卫门户,此重任便落到了文凯头上。

    一直欲进宫与应玥相见的文凯接命后欣然前往。

    满以为守得云开见月明,终于能有机会与应玥一聚。谁知刚入宫中,何太后便已派人前来宣他晋见。

    文凯忙称有军令在身,不敢抗命为由推辞不往。然太后不肯罢休,三番四次派人前来邀其相见。

    文凯连推数次后,深知自己已无能力与太后再周旋下去。

    权衡利弊之后,文凯唯有放弃与应玥相聚的机会,找个籍口“仓皇”逃出皇宫,回到袁术军营。

    袁术遂命袁敏与张世二人前往接替其职。

    另一厢,何进之前召命至京师就职的能人文士亦陆陆续续来到雒阳。

    何进上书推荐侍中杨奇为卫尉,与城门校尉朱儁共守卫雒阳的十二道城门。

    荀彧亦至,官拜守宫令。

    此外,其叔父荀爽与“乐于云游四海”的大文豪蔡邕也将不日将至。

    武猛都尉丁原亦被委以重任,被命为执金吾。

    时世人称“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可想而知此官职是何等的举足轻重。

    就连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年轻时都对此位情有独钟就知此职有多威风。

    当然,能当上守护皇城的最高统帅绝对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目标。

    然而,有一件事情是何进的幕僚团所不愿见到的,那就是董卓军团的步步进逼。

    何进如今目的已达,董卓对他而言已没有丝毫的利用价值。

    所以,何进派出谏议大夫种邵带上圣旨前往阻止董卓向京师挺进。

    在渑池,种邵与董卓狭路相逢。

    种邵宣旨命令董卓停止前进。董卓岂会放弃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对种邵传达的旨意置之不理,继续挥兵朝河南尹推进。

    另一方面,一众平时气焰嚣张惯了的当权宦官集团岂肯闲置家中,终日无所事事?

    于是,他们成群结伴前往何进处负荆请罪,低声下气请求何进恕罪,一切唯所措置。

    何进目的已达,索性装作好人,善言相劝:

    “天下匈匈,正患诸君耳,今董卓垂至,诸君何不早各就国?”

    鉴于此况,激进派别的代表司隶校尉袁绍私底下力劝何进趁此良机将众宦官一网打尽,以绝后患。

    此次何进当然不纳其言。

    只要众宦官听从其见,告老还乡。这样,他何大将军就能独揽朝政而不用背负着忘恩负义,赶尽杀绝的罪名。

    如此两全其美的局面不正是他最冀见的吗?

    当种邵回报董卓违命继续朝京师进乒之时。就算何进的智囊团不说,何进亦不会让董卓再越雷池半步了。

    所以,何进立命种邵再次前去阻止董卓大军的举步。当董卓退兵之际,就是他何大将军名垂清史之时。

    一切事情都已像水到渠成一样,均朝着何进心之所欲的方向前进着。

    随着宦官们纷纷撤离皇宫,一直剑拔弩张的气氛终于和缓了下来。文凯也终于迎来了与应玥相聚的一天!

    然而,一子错,满盘皆落索。

    何进最为信任的下属居然在这个关键时刻落井下石,送给他致命的一击。

    欲知后事如何,请续阅下章《塞外乡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