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永相 » “第九章 赏罚”

“第九章 赏罚”

    夜色中,黑色斗篷之下,一人骑着骏马飞驰向城郊,直到眼前出现一片密林,才放缓了速度。

    林中突然出现一队人马,好像正在准备突袭一般。待这人趋马而至,紧张的气氛方才缓和。

    晨明卸下了如临大敌的紧张神情,匆匆下马奔向来人,牵住来人马缰。马上之人跳下骏马,摘去斗篷,一张坚毅的面庞赫然出现,正是颜忠将军。

    “将军安否?我们看见了禁军响箭,以为是将军遇到了羁绊,正要去接应。”晨明立刻向颜忠身后看去,以防后面有追兵跟来。

    “哦,没事。他们放个响箭,听个声罢了。”颜忠淡然说道。

    紧接着,颜忠看向太子派来的人,说:“先生这时回去务必要小心。”

    “将军放心便是,小人早已安排妥当。”太子派来的人拱手回应。

    “那便好。”说罢,颜忠上马,将来时的马车交给太子的人,便带着随从的将官绝尘而去。

    朝堂之上,肃穆紧张的气氛总是压的人透不过气,压抑久了,人总是会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一步之差,便是生死之别。

    开朝以来,江南党与江北党为了在朝中的地位而争斗不休,皇帝不但未予制止,反而乐在其中,时不时的还鼓动一党向另一党发难。

    为了巩固皇权,皇帝令自己的皇子代替功臣宿将去守卫边境,牢牢掌握军权,依旧是按照三省六部制管理国家。

    宣景十五年,皇帝将禁卫军进行整体改革,设立了十二个亲军卫,原来的侍卫机构改为“皇庭卫”,并将缉捕职责授予“皇庭卫”。皇庭卫除了日常执掌宫廷侍卫之外,还进行密缉和密审,对于要犯,有时也可指挥地方衙门进行缉捕,不必经过刑部审批或下发文书。这让本就人心惶惶的天下,更加让人不知所措、胆战心惊,一给不小心,就会丢了脑袋。

    皇帝在中泰、开和两位因战功封王的重臣死后,最倚重的便是颜忠。颜忠北征得胜而回,皇帝本是欣喜非常,奈何得报说颜忠垂涎北境部族的王妃,对其用强,之后北境的王妃羞愤自杀,差点引起刚刚臣服的北境暴动,惹得皇帝不悦。

    朝堂之上,众臣跪拜呼喊“万岁”之后,颜忠手托红缨头盔,大步走进大殿,跪地参拜皇帝受封领赏。

    “颜忠此次北征,经过半年的奋战,终于稳定了北境。朕料想,十年之内,北境安定无忧,皆将军之功。今次北征得胜,自是好事,然有功当赏,有过亦应罚。今日赏功罚过,提醒将军,日后行为须要谨慎,不要掉了朝廷的脸面。”皇帝淡淡的说了一番,却听不出赞赏多一点,还是贬斥多一点,仿佛只是说了一段与己无关,于国无系的话。

    而颜忠听了一席话语,心中一惊,难不成是密会太子一事泄露,惹得皇帝不满?皇帝不应知晓此事才对,只得回道:“谢陛下!微臣谨遵圣谕,定当思过,以报国恩!”

    皇帝也不多说多看,一个眼色,御前司礼太监便上前宣读圣旨。

    颜忠心中正在思量着到底哪里惹到了这喜怒无常的皇帝陛下,耳中只听到了“封太子太傅,晋永昌侯爵为凉国公,功过细致于世袭凭证......”其他的一概从耳边飘过。

    待大将军领了封赏、带着凭证回府,赶紧看一看上面是如何记录功过,看到他与北境王妃一事,却舒了口气。随即又气急败坏道:“哪个吃里扒外的东西用这等事恶心我?看我不好好的整治一下军营,再有造谣者一律诛杀!”

    颜忠定了定神,对下人道:“今日听闻蜀王妃入京,日日探视宋国公,不知宋国公病情如何了?蜀王妃什么时辰回府来?”

    管家道:“老爷,小姐近日神色轻松,想来宋国公病已无碍。得知老爷今日回京,小姐特意嘱咐备上酒宴,算时辰,不刻方回。”

    正说着,府外一阵喧闹,却是颜忠之女蜀王妃回府了。

    颜忠早年跟随宋国公冯将军左右为副将,两家关系非常。得知宋国公染疾在床多日,又听说近日父亲北征得胜而回,特从成都进京探望。

    而颜府门外的喧闹,不只是因这位孝心满满的王妃回府,更有颜忠的几个义子前来祝贺义父加官进爵。

    颜忠待子女们堂前拜贺完毕,独唤过女儿去往后堂,悄悄说道“前日,为父偶然见了你那瑾瑶侄女。”

    “何处见得?莫不是个荒山野地?那可苦了孩子了。”

    “并非如此......”颜忠将树林之中遇见颜瑾瑶的经过简单叙说。

    而颜忠一眼便知是颜瑾瑶,是因为颜瑾瑶双手的护腕上,都镶着一个方形的金属牌子,那牌子是纯金打造,上面的图案是他当年亲自看着工匠按照自己的设计精雕上去,并告诉收养自己孩子的人,这两个牌子一定要代代相传。

    “父亲难道要唆使太子殿下暗杀燕王?”蜀王妃听到父亲夜会太子,知道了颜忠规劝太子的话,有些震惊。

    颜忠摆了摆手,道:“还不至于。太子与秦王、晋王私下关系最好,如果燕王有动静,秦王、晋王封地正好就在燕王两侧,不待太子动手,燕王也不好过。蜀王身边有你,周王身边有宋国公之女,料想也是站在太子一边的。”

    “至于其他五王,该是中立,而且势力不大,不足为虑。”颜忠与这个成为蜀王妃的女儿经常的探讨朝堂形势和家族发展,也是因蜀王妃确实有大智慧,只可惜是个女儿,不是儿子。

    颜忠来回踱步,一边思考一边说:“皇上虽然近年来不太看好太子了,转而更重视秦王和燕王,已经几次想要改立秦王,也曾有意向改立燕王,但大臣们都是不支持的。陛下看好秦王和燕王,无非是因为英勇善战,守得边境太平。”

    “太子年少时勇立战功,却因重伤后不能再上马征战,只能留在陛下身边辅政,多年来太过注重文治,陛下这才有了忧虑。”提起太子殿下,颜忠总似有遗憾之感。

    大将军缓了一下,继续说:“不论日后这龙椅谁人坐上,周王和蜀王都不会受到影响,你不必操心这些。”

    颜忠突然露出心疼和关切的神情,道:“如今,你那自小送到外面隐世的弟弟和侄女,才是你该考虑的事。为父早年收养诸多义子,又把你弟弟秘密送到外面抚养,仍唯恐掩盖不住这个秘密。只因太子若是有个什么闪失,首当其冲被人围攻的就是为父。”

    好像生怕身为王妃的女儿不够周到一般,颜忠更加伤情而诚恳的说道:“真若到了那时,颜家的这点血脉,你要想办法劝说蜀王千万保住。毕竟,永相的能力太大了,天下间或许真的没有能瞒过永相的事,他们可能已经查出了这条血脉。”

    蜀王妃听着父亲带着没落和伤感的一番话,鼓励父亲道:“父亲,您就安心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吧!太子身边有您做谋划,定然不会有失。至于我的小侄女这边,我会想方设法于暗中助其安稳,我立刻就派心腹去打探一下弟弟的情况。”

    二人说过话,去到厅中与众人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