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从崇祯元年开始的盛世 » 第十一章 徐光启进京

第十一章 徐光启进京

    虽然有点头疼,不过好歹这天过得还算轻松。可惜好景不长:第二天早上,出现在朱建案头的加急奏报打破了这份宁静。而且一来就是两封。

    第一封的问题还好,不算那么紧急:从天启年间就开始的西南奢安之乱,终于要有个了结了。四川巡抚朱燮元奏报,几日前官军攻破贵阳城,奢崇明被部下所杀。如今余部如何处理,正等待朝廷意见。既然局势已经稳定下来,招抚,行赏,都不必着急,等一天等两天没多大关系,所以还是等朝会的时候再做计议。当然,怎么彻底解决西南地区的民族矛盾,那又是一个大问题了,必须好生研究一番。

    第二封的问题就比较糟心了:陕西巡抚杨鹤上奏,陕北民变,农民军杨左贵部攻破县城,已经正式拉起反旗。正好曹化淳已经到了陕西,按照之前的口谕,着令卢象升总领陕西兵务,奏报发出之时,已经出城平叛去了。

    朱建用力地捏着手中的奏折,有些颓然地倒在胡床上。看来自己这只小蝴蝶掀起的旋风还不足以改变历史,该来的还是来了。照例,像这样的大事是要召开朝会,让百官一起讨论的。不过朱建并不想跟那群文官浪费口水。自己已经做了布置,而卢象升的能力不必怀疑,相信这个事不久就会平定。朱建担心的并不是这一次的民变。明末的农民暴动就像野草一般,割完一茬还有一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到底,是农民没有活路,才会铤而走险。

    这个问题要解决,有几个办法。一个是朝廷赈灾,但这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而且朝廷财力也有限,长久下去,只能是杯水车薪。第二是土地改革,抑制兼并,耕者有其田。这是最有效的,却是最难的。想要动既得利益者的蛋糕,会死的很惨。三是移民,将流民和无地的贫民转移到海外,比如台湾,通过对外扩张来缓解内部压力。这个看似可行,但是先不提荷兰人的势力,首先要解决文官们的反对,就不是一件易事。

    思来想去半天,朱建决定还是要召开朝会。各种问题归结到一起,其实都是利益问题。现有利益不能动,那就尽量把蛋糕做大,把那群官僚们拉到自己的利益链上来。有共同的利益,就有共同的立场。现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融资”:无论海贸,还是银行,都让百官入股,利益均沾,这样反对的声音应该就不那么多了吧。只是如此一来,自己这个皇帝,倒越来越像一个生意人了。那些苦读圣贤书的“君子们”,或许光是这一点用口水把自己给埋了吧。朱建苦笑一番,却想不到更好的办法。暂且先试试吧。下定决心之后,朱建开始奋笔疾书,把自己的方案写下来。

    写完之后,朱建又仔细看了看自己的方案,确保自己没有用太多超越时代的措辞。正在看时,听见王承恩在门外轻声喊道,“皇爷,午膳已经备好,可是在这里用膳?”“嗯,端进来吧!”朱建招呼道。

    今日的菜肴总算是丰盛些,除了烤肉,还有一尾鲤鱼作为主菜。刚吃了两口,赵飞虎又来传报:“徐光启大人已经进京,是否召见?”“见,当然见!”朱建激动地站起来,差点被鱼刺卡到嗓子,“叫他入宫,直接到这里来,朕和他面谈!”

    “皇爷,”赵飞虎不走,却反而跪倒在地,“请皇爷恕罪!”“你何罪之有?”朱建有些某明奇妙。“皇爷,飞虎知道皇爷召见徐大人,必是为了推广海外新种番薯、番芋一事,徐大人此前已有关于此事的详细条陈,为了速将此事通传天下,奴才便自作主张,将条陈送至库掌司刻印去了。”

    朱建略一皱眉,自作主张的奴才,确实值得警惕。不过这件事并不算做错,这红薯土豆的确是要推广,并且越快越好。这现成的“指导手册”,早点印出来,倒是应该。“起来吧,朕赦你无罪,”朱建语气冷淡地说,“不过这私自做主的事,以后还是少些的好。”“奴才万万不敢了。奴才这就去传徐大人来觐见。”赵飞虎说完,趴着退出了御书房。

    朱建坐下继续吃饭,脑海里却一直想着赵飞虎的越权行为。“大伴,赵飞虎此人,你怎么看?”“回皇爷,赵飞虎并非信王府旧人,老奴不了解,不敢乱说。”“我看他倒是有几分小聪明,只是以大伴的眼光看来,此人的忠心如何?”“老奴不敢妄下断言,不过以老奴来看,赵飞虎的忠心应该是不成问题的。”“这小子有些野心,”朱建直言不讳,“不过这倒不一定是坏事。还得再看看。”

    吃得差不多的时候,徐光启到了。內侍传报过后,朱建看见一个风尘仆仆的身影快步走了进来,“微臣叩见皇上。”“爱卿平身!”朱建高兴地站起身来,双手在空中虚托一番,示意徐光启起身。等他站起来后,朱建看见他穿的是一袭青衫,高大的身形却有些佝偻,头发也已经花白了。“徐爱卿,朕不是已经下旨让你重新起复,就任工部侍郎了吗,怎么进宫来却不穿官服?”“微臣还未到吏部报道,印绶文书都未交接,微臣不敢暨越。”“好,不说这个,”朱建高兴地走到徐光启面前,“徐爱卿,朕望卿久矣啊。你刚回来,暂且以工部侍郎兼任大学士,你曾经出身翰林,资历也够,要入阁想来没人会有异议。但朕的想法不止于此,朕想等过段时间让你接任内阁首辅,统领大明朝政。”徐光启一听,先是有些错愕,随即激动地说道,“皇上如此看得起老臣,臣深感荣幸!然而我徐光启何德何能,怕辜负皇上一片美意啊!”说着又要拜倒。朱建赶忙伸手扶住他,“徐爱卿不必过谦,朕知道你的本事,如今朝廷正是用人之际,还望爱卿不要推辞。”“既然皇上如此信任老臣,老臣只有竭诚尽心,万死以报。”徐光启的声音有些颤抖,之前在朝中一直受阉党排斥,许多抱负不得施展,如今皇上把话都说到这个份上,看来是实现自己毕生所学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