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从崇祯元年开始的盛世 » 第十二章 坐而论道

第十二章 坐而论道

    “首先便是这番薯番芋的事,这可是活万民,救天下的大功德啊!朕听赵飞虎说,你已经写了详细的方案?种子呢,带了多少?”“微臣...微臣的确是写好了方案,”徐光启有些诧异于皇帝的直接,不过很快便恢复了常态,“此是原本,请皇上过目。”徐光启说着从怀里拿出一份折子,然后继续说,“至于种子,因为路上不方便,带的并不多,都是微臣这几年在家乡试种改良之后的,保证能够成活。”“那不行,朕要越多越好,你那里不够,就找你那些洋教友要,总之越多越好,而且要尽快运送进京。”“皇上为何如此急切?”徐光启觉得自己有些看不懂面前这位年轻的皇帝。

    “四海之民嗷嗷待哺,你说朕急不急?今年陕西大旱,你知道吧?赤地千里,饿殍遍地,其状惨不可言。而且,朕知天象,像这样的大灾大难,还有很多。番薯番芋早一日在我大明遍地生根,我大明便少饿死一名百姓。”

    “皇上心怀黎民,微臣感念不尽。”徐光启不禁慨叹。

    “不过,这番薯番芋要想推广,靠泥腿子们自己种是不行的,得让那些士绅大家看到好处。等会你随我去尚膳监,朕教你几种番薯番芋的料理方法,今后你要大力宣传,让吃番薯番芋成为最新的流行风尚。”“微臣...微臣遵命。”徐光启觉得自己有些跟不上皇上的思路,这新皇的话,怎么都如此匪夷所思?

    “不光是这番薯,屯田,练兵,铸炮,朕想和爱卿聊的东西太多了。大伴,给徐爱卿赐座,今天我们要君臣长谈一番。”“是,老奴这就去。”

    椅子端来,朱建拉着还有些发蒙的徐光启坐下,开始全面畅谈自己关于朝政改革的种种构想。说是君臣长谈,其实大部分时候都是朱建在说。从编练新军开始,说到政委随军,文工团慰问,兵部统一调配装备物资等等;又说到以皇庄为试验田,建立农学院研究中心;还说到建立外务部,负责联系西洋诸国,引进西方技术,更新武器装备等等。

    徐光启一直认真听着,脸上的表情变幻不定,时而皱眉,时而睁大眼睛,时而又欣喜微笑。许久,朱建终于说完了。喝了口王承恩递过来的茶水,朱建有些急切地问徐光启:“徐卿以为,朕方才所说,是否可行?”徐光启起身长揖一番,“皇上才思冠绝古今,许多东西都是微臣闻所未闻之事。以微臣之见,其中大部可以施行,却不可操切。尤其有些地方与我大明祖制不合,皇上若要有心变革,需得慎重。”“嗯,是朕过于激动了,”朱建朱建意识到了自己的失态,有些尴尬地笑笑,“诸多事务,需得从长计议。”自己毕竟是一国之君,而徐光启当时虽说有些名声,但还远远达不到天下皆知的地步。和一个刚起复的大臣大论天下之道,或许此刻徐光启的心中,也感到有几分突兀吧。还不都怪你后世名气太大了,朱建在心里暗自吐槽到,徐光启是谁啊,中学历史必修啊,黑体粗字,还配插图,现在竟然见到活的了,能不激动嘛。大明新政就指望着你呢。

    不过,在此时的徐光启心中,其实也是各种激动。练兵、铸炮,都是自己长久以来的主张,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视。本来都已经息了功名之心,安安静静在老家著书立说,没想到新皇登基又给了自己一个机会,能够再次大展宏图。

    正在这时,赵飞虎又回到御书房来,在门外通报:“皇爷,几位阁臣联名求见。”“联名求见?”朱建诧异道,“可说了有何要事?”“回皇爷,几位阁老说,皇爷前些日子在早朝上和诸位大臣约定,三日之后要对废止东厂一事有个说法,如今三日已过,他们来问,皇爷对此事可有定夺。”“这群胆大包天的!居然还逼起朕来了!”朱建很是光火,不过想到君无戏言,东厂的事也确实必须解决了,于是没好气地说,“朕谁也不见!至于东厂,跟他们说,就一句话,废了!”

    赵飞虎的明显迟疑了一下,但还是平静地回复道,“是,皇爷,奴才这就打发他们走。”

    打发了赵飞虎,朱建坐而论道的心情也没有了,于是让徐光启先回去,嘱咐他好好休息一番后尽快去吏部报道。

    然后,朱建让王承恩准备车驾,去东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