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炎汉再兴 » 第二十三章 从来志士惜日短(六)

第二十三章 从来志士惜日短(六)

    霍弋、关彝、张遵这几人,可以说是二代里比较出色的子弟了。可惜,还是远远不能与其父、祖相比。

    刘璿常恨自己不能亲眼目睹关、张等五虎之勇。然而,关彝和张遵所得传承,却是寥寥无几。正如张遵所言:“先君走时,吾尚年幼。及长,乃读诸家之言,一身所学,与先君相比,亦不足其万一,况乃吾祖乎?”

    张遵自承连其父张苞都远远不能相比,何况张飞这等世之虎臣。看来,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后世,这阶级固化的速度都很快啊。

    创一代们不畏艰险,披荆斩棘,开创基业。然后从第二代开始,逐渐守成。到了第三代,基本上,大多数也就开始蜕变了,坐在先辈们打下来的江山上开始享受富贵了。

    不管是刘备、曹操还是孙权,也不管是五虎还是其他势力的名将,等他们这一批老人全部凋零之后,第二代们出色的就很少了。而第三代们还能够声名鹊起的,那简直是凤毛麟角。

    只说季汉这边,但凡二代、三代们能够争点气,季汉又怎么会灭亡。刘禅就不说了,他的子孙里面,除了太子刘璿,也就北地王刘谌一个人有点昭烈遗风。

    诸葛瞻、张遵、赵广等人,忠则忠矣,却全无其父祖辈的能耐和风采。也难怪丞相诸葛亮要不停北伐了。元勋集团里面人才储备青黄不接,东州集团和益州本地派又人心各异,再不趁着夹袋里还有几个人能用,等那些人全部离世,诸葛亮再是能耐,也只能抓瞎了。

    刘璿想起关公威震华夏,张飞据水断桥,赵云力战长坂,黄忠阵斩夏侯,马超大战潼关……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只稍想一想就会让人血脉贲张,不能自已。可惜啊,这个时代,不会再有这样的名场面了。

    行军安营扎寨,看上去简单,其实非常繁琐。选址,立营,警戒,后勤,这里面都有着大学问。刘璿不是这么亲自走一遭,他也就永远不会知道这些该如何做。

    军营中的一切,在各军校尉的指挥下,井井有条。刘璿想要表现一二都没有机会。饮水是煮沸过的,也没有人随地便溺,甚至兵卒们到了夜间,还有热水泡脚。而斥候更是撒出去了几十里外。

    北伐要开始了,诸葛亮每日里要处理的公文,堆积如山。刘璿有时候深夜起来如厕,都能看到诸葛亮的大帐仍然灯火通明。刘璿心想,丞相啊,你这么干,怪不得你会累死。

    刘璿也在旁边看得明白,诸葛亮并不是紧握着权力不肯下放,他是真的不放心。

    之前北伐,各种出状况。信任马谡,马谓抗命不遵失街亭。信任李严,李严在事关生死的粮草问题上拖后腿。以至于两次北伐的大好形式,一朝丧尽。

    另外还是统治集团后继无人的问题。益州的问题很严重,以刘备为代表的元勋功臣入主益州,从此一个小小的益州,就形成了三大派系。元勋(荆州)系、东州系(追随刘焉、刘璋父子一道入蜀的臣子)以及益州本土派系。

    刘焉、刘璋父子两人治理益州的时候,益州就已经矛盾重重,内斗不断了。赵韪、甘宁等,都是内斗的失败者。刘璋和张鲁的矛盾,更是把曹操和刘备给引了过来。

    益州大族们不甘心被外地人统治,因为这危害到了他们的切身利益。刘备入主益州之后,对益州人士也是小心提防。除了益州几个主动投降刘备的人士如法正、张松等人外,其他人基本上都是小官小吏,被排除在权力中枢之外。

    诸葛亮受命制订法律的时候,为什么要特别严苛,就是想着要“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才能上下有节……”

    当时法正还劝诸葛亮,让他别搞得太严厉了,以免人心离散,各有怨言。他害怕诸葛亮这样做会引起益州本地大族们的强烈反弹,遂道:“昔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秦民知德。今以武力征伐,初有其国,未垂惠抚;且客主之义,宜相降下,不如缓刑弛禁,以慰民望。”

    所谓“客主之义”其实就是说刘备入主益州是反客为主。让你来帮忙,结果你把刘璋给灭了,益州豪强们岂能没想法?如果再用法严苛,逼反了几家,如何是好?

    可诸葛亮是谁,他又岂会怕这个。估计当时刘备心里甚至还巴不得有人跳出来。到时再灭几个刺头就啥事都没有了。

    诸葛亮一直认为,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政策和律法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才是正确的。益州之所以矛盾重重,内耗不断,就是因为当年刘焉、刘璋父子治蜀时遵行儒家教义,对豪强们太过于软弱放纵,所以才导致益州“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

    诸葛亮认为《蜀科》严而不暴,用来对付益州土著,那是再好不过。当然,边打边哄,才是王道。虽然终季汉一朝,荆楚人士始终是刘备集团的基本队伍和中坚力量。但刘备和诸葛亮也并不是完全不给益州本土派活路。在季汉政权中,还是充斥了许多益州本土官员的。

    尤其是先帝刘备驾崩之后,季汉政权岌岌可危,为了缓和内部矛盾,保证季汉政权的顺利延续,诸葛亮开始大肆提拔任用益州本地派。

    如姚妯、李福,如杨洪、何祇、张裔等,或为中枢,或为郡守,或为丞相府诸掾,除了军队被诸葛亮牢牢捏在手中之外,甚至南中都是让益州大族来担任庲降都督。一时之间,季汉政坛上,到处都是益州子弟的身影。而诸葛亮的不拘一格提拔益州人士,不管他是为了什么目的,他都让益州上下无话可说,咸服其能尽时人之器用。

    大肆任用益州人士,一方面是因为夷陵之败,元勋派损失惨重。无数中坚力量、储备人才纷纷战死。二是元勋派的下一代还没有成长起来。季汉地处西南,地狭民寡,本来就没有什么人才可用,再强撑着不用益州之士,只怕政权旦夕之间,就要崩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