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炎汉再兴 » 第二十四章 从来志士惜日短(七)

第二十四章 从来志士惜日短(七)

    诸葛亮负泰山之重,处临危之间,内有权力斗争,外有强敌窥伺。他身秉国政,系托孤重任和己身理想于一身,如何敢不小心谨慎,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事实上,诸葛亮在用人思想进行调整之后,各大派系的矛盾得到了缓和。而暗底下的激流,也逐渐平静。这也是诸葛亮可以一直北伐到现在的原因。

    可惜,诸葛亮不是武夫,他只是个曾经隐居种田的“村夫”,他身体经不起这样的损耗。而最关键的是,身体上的元气可以补,心神上的亏空怎么办?

    刘璿很想对诸葛亮说,丞相啊,咱们不要急,咱们还有机会,慢慢发展,慢慢种田。苟到高平陵之变时,再发兵一举夺取陇右、关中。

    可是刘璿怎么来解释未来会有高平陵之变呢?而且诸葛亮这样的哲人,又怎么会把希望寄托在还尚未发生的事情上。

    刘璿隐约的感觉到,诸葛亮估计也比较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不然他也不会如此着急北伐。

    七年五伐,还要不拖累季汉的财政,还要让益州的老百姓始终保持对季汉政权的向心力。这是怎样的一种手段?诸葛亮这是在燃烧自己的生命啊。

    丞相忙个不停,他麾下的那些记室、主簿等辈,更是忙得像个陀螺一般。刘璿闲来无事时,便让人煮些参汤送给诸葛亮,让其补充一下元气。人参在这个年代,还比较罕见。《神农本草经》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都将其列为上品珍药。这人参还是刘璿受伤昏迷之时,刘禅赐下给刘璿救命的。反正他如今身体健壮得如同小牛犊一般,与其放着,还不如拿来给诸葛亮用了。

    诸葛亮喝了一回参汤,就把刘璿给召了过来:“小儿无知,此药妥善保存,关键时刻可救人命,如何给我来用。”

    刘璿笑道:“此乃父皇赐我治伤所用。我身体已无恙,而大营之中,丞相日夜劳神,故小子以此药奉上,北伐在即,还望丞相保重身体。有丞相在,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才有希望。”

    这是刘璿的肺腑之言。历史上,诸葛亮去世之后,蒋琬是勉强维持,到了费袆,干脆就不想打了,只想保境安民。给主战派姜维也只是万余人的偏师。

    费袆之后,姜维继承丞相遗志,一心北伐,结果连年征战,导致季汉内政无人治理,朝堂一片乌烟瘴气,良将屯驻在外,皇帝刘禅身边充斥着不作为的官员和小人,国力大不如前。然后敌兵一到,成都这么大的城池,连象征性的反抗都没有进行一下,就这么开城降了。

    刘璿虽然来自于后世,但他也没有主政过地方,他比古人多出来的,也不过是一些“先知”的信息罢了。刘璿觉得自己现在就是一个眼高手低的状态。说三道四,指手划脚都可以,但真让他自己去干,可能就会抓瞎。人都是需要时间来成长的,他现在年纪也小,没有足够的威望和资历来让别人信服。如果诸葛亮能够再撑个几年,刘璿跟在他身边历练、打磨个几年,将来再做出什么事来,有诸葛亮这个招牌,也就顺理成章了。

    但这也只能看天意。如果诸葛亮非得要把自己熬到油尽灯枯的地步,刘璿就是给再多的人参,也无力回天。

    尽量争取这一次的北伐有一个好结果吧。

    时光如水,慢慢淌过。

    在经过各种讨论之后,大军的进攻方向确定下来了,由褒斜道北上,进攻关中。前几次北伐,要不是出了各种意外,现在搞不好汉军都在陇右开荒种田了。因为好几次攻打祁山都没有结果,诸葛亮和诸将一致认为曹魏对祁山一带的防备已经是滴水不漏。如果再一次兵发祁山,压根就讨不了什么便宜,还不如兵发渭水,锋指关中,逼迫魏军与己方进行野战对决。

    刘璿一直很好奇,当年为什么诸葛亮不用魏延的子午谷之谋直接奔袭长安。等他随军进了褒斜道走了几天之后,这才明白过来,这路是有路,但真的是太过于艰难了。正常行军就已经是这般劳累了,要是万一战事不谐,撤军逃命,那得乱成什么样子?

    褒斜道就已经这样了,那比褒斜道更难走的子午谷,诸葛亮又怎么会让魏延去走呢。其实魏延选子午谷,也是出于无奈。

    自从刘、关、张等人逝世之后,曹魏对季汉就不再重视,觉得季汉集团后继无人,可以不用管了。所以曹丕三次大规模南征,全部都是以东吴孙权为目标,压根就没有想过要打益州。在曹魏君臣看来,只要灭了东吴,益州那还不是传檄而定?

    后来曹丕去世,如今的曹叡继位,他上台后倒是起过伐蜀的心思,他想东吴这么难打,一时半会灭不了,不如先灭了更弱小的季汉再说。不过却被人给劝住了,中书令孙资说蜀地深险,道路不通,如果己方用兵,东吴闻信,一定会派兵支援。到时就是白费功夫。还不如与民休养,囤积粮草,操练兵勇。说不定几年之后,益州那边他们就自然灭亡了,哪里还用得着我们大兵征伐么。曹叡听了,仔细一想觉得挺有道理,于是便把主要精力继续用在了南方。

    话说从曹操时代开始,能够统率大军节制一方的大将,无不是曹魏宗室和元勋出身。当时以长安为中心的西路统帅是征西将军夏侯渊,以宛城为中心的中路统帅是征南将军曹仁,以合肥为中心的东路统帅是前将军夏侯惇。

    到了曹丕继位,东边统率二十六军的主帅就变成了征东大将军曹休。中路镇守樊城的主帅变成了征南大将军夏侯尚。而西路战场的主帅则由安西将军夏侯懋担任。

    在曹丕死后,曹魏也和季汉一样,遭遇了人才危机。当然,曹魏是宗室之内的人才凋零,季汉则是整个统治集团青黄不接。问题的严重性完全不一样。

    在夏侯尚去世之后,曹叡放眼望去,宗室里面都是一些碌碌无为的纨绔子弟。无奈之下,曹叡只好任命骠骑将军司马懿督荆州、豫州诸军事,镇守宛城,全面负责中路战场。

    于是在曹叡的统治初期,就形成了以夏侯懋在西、司马懿在中、曹休在东,而曹真镇守京师的局面。司马懿督荆、豫两州军事,这也是曹魏第一次任命外姓为一路统帅。没有办法,老曹家找不到人,那就只能找个看上去能力强、听话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