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炎汉再兴 » 第二十五章 从来志士惜日短(八)

第二十五章 从来志士惜日短(八)

    第一次北伐时,季汉这边就仔细研究过了曹魏在西路战线的人事,尤其是统帅夏侯懋。

    夏侯懋,字子林,曹魏名将夏侯惇之子,其妻为曹操之女清河公主。在曹魏历任侍中、尚书、安西将军、镇东将军、假节,封列侯。出身根正苗红不说,与曹魏第二代掌门人曹丕的关系也是非常好。但压根就没有听说过他在来长安之前有过在军队中历练的经历,更不用说有什么战功了。

    反而夏侯懋到了长安之后,无人压制。开始贪财好色,妻妾成群起来。清河公主曹氏为此多有不满,牢骚和怨言也不知道发了多少。就这样的一个人,能力如何,老曹家自然是心知肚明。但仍然还是把夏侯懋放在了长安让他镇守西路,而不用军中宿将张郃。一方面是因为曹魏宗室无人,而夏侯懋是宗亲。另一方面就是对益州方面的蔑视了。当时曹魏大抵是觉得益州不可能再有能力对自己形成有效威胁了。

    鉴于西路主帅夏侯懋是个无勇无谋的大草包,季汉这边喜出望外的同时,魏延也就提出了分兵之计,让诸葛亮引大军走褒斜道,自己则率五千精兵走子午谷奇袭。

    魏延当时的原话是:“夏侯懋少,主婿也,怯而无谋。我兵至,其必弃城而逃。我得长安,丞相兵出斜谷,关中、凉州一战可定也。”

    但是诸葛亮在仔细考虑之后,最后放弃了魏延的这个计划。魏延再是心有不甘,但他不是主帅,也只能一声叹息,遵依诸葛亮的命令行事了。

    诸葛亮面对魏延的建议,说不动心肯定是假的。但诸葛亮也非常清楚,这巨大的机会后面,必然有着巨大的风险。

    子午谷道路崎岖难行,魏延到了长安城下肯定已经是人困马乏,但夏侯懋就一定会按照魏延的设想弃城逃跑吗?就算他会逃跑,长安城中难道就没有别的守将了吗?

    像长安这样天下有数的雄城,随便组织兵马坚守一下,魏延想要以五千兵力破城,简直是难如登天。

    退一万步来讲,夏侯懋逃跑了,其他曹军将领也乱套了,各自带兵逃跑。但魏延进了长安,他就守得住吗?

    魏延加上诸葛亮手里的兵力,一共才六万余人,十万都不到。但曹魏的机动兵力就高达三十余万,放在整个雍凉的总兵力,又有多少?雍凉如此大的体量,诸葛亮胃口再好,也从来没有妄想过要一口把它给吞下去。稍有不慎的情况下,就会大败而还。

    诸葛亮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敌人会逃跑的身上。这种变数太大了,而季汉大将凋零,地盘和人口又都比不上曹魏。若再折了魏延和五千精兵,诸葛亮觉得,很难接受这种后果。

    这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还是因为魏延的这条奇计,不符合诸葛亮的战略思想。

    《隆中对》中怎么说的?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冑,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条件说得很清楚了:跨有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东吴,内修政理。

    自从先帝刘备驾崩、诸葛亮受命托孤以来,他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囤积粮草,选贤任能。又派邓芝等人出使东吴,抛开种种仇恨,放下身段与孙权交好,达成联盟。接着又亲征南中,剿抚并用,平定叛乱,解除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当初草庐问对时的梦想。

    可以说隆中对里的条件,诸葛亮基本上都已经完成了,唯有跨有荆、益,随着关羽兵败身死,已经是没有办法再实现了。

    现在的季汉,没有办法同时面对两个敌人。所以哪怕是痛恨东吴入骨,也要与东吴结盟。既然结盟了,自然也不能再去惦记荆州了。

    既然跨有荆、益无法实现,那就跨有凉、益吧。益州只与凉州、荆州接壤,刚好曹魏也正是季汉和诸葛亮实现伟大理想道路上的最大绊脚石。

    于是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就把目光投向了凉州。攻克凉州,消化完毕,再居高临下,攻略关中。

    魏延一开始就想要长安,要关中,胃口如此之大,压根就与诸葛亮的战略南辕北辙,诸葛亮又怎么可能会同意。

    当初魏延的子午谷提议是否能成功?因为最后没有施行过,我们谁也不能妄下论断。

    几年前,曹真、司马懿等率大军几路伐蜀,有条路走的就是子午谷。当时魏军时逢大雨,魏军被雨淋得手脚发软,病倒的不计其数,曹真带着兵马走了一个月,子午谷才走完一半。当时曹真就想,这还打个屁啊,等强撑着走出子午谷,直接让诸葛亮俘虏算了。所以这一次,都不用汉军出动,伐蜀大军就自行狼狈的退兵,乖乖回长安休整去了。

    许多年后,东晋桓温部将司马勋,在永和十年,也就是王羲之写完《兰亭集序》的第二年,率兵北伐前秦,兵进子午谷,然后被苻雄设伏,大败而还。

    明末的闯王高迎祥也走了子午谷,结果一头撞进了孙传庭的埋伏圈。高迎祥率部血战,兵败被俘。当然,要不是碰到狠人孙传庭,说不定高迎祥还真能跑出去。但就算是成功逃脱了,又真的能打下长安吗?

    走子午谷,成功和失败的例子都有,这都不能拿出来证明魏延是对是错。只能说,丞相诸葛亮这般心思慎密的人,肯定是各种结果都考虑到了。只是季汉承受不了兵败子午谷的后果,所以才拒绝了魏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