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炎汉再兴 » 第三十九章 此地人言是武功(九)

第三十九章 此地人言是武功(九)

    司马懿在他的后半生才开始军旅生涯。在军界声名鹊起则是要到宛城千里奔袭上庸,平定孟达叛乱之乱后。

    建兴五年(西元227年),诸葛亮屯兵汉中,为北伐做最后准备。当时诸葛亮已经派人联系好了曹魏新城太守孟达,让他一同起事,共谋大业。

    孟达当年跟随刘璋,后在先帝入川时归降。当时他与刘封一道在上庸镇守,关羽攻襄阳时,发信让孟达与刘封出兵援助。结果刘封与孟达拒绝了关羽这个要求。

    关羽身死之后,孟达知道自己绝对讨不了好,心不自安之下于是便投降了曹魏。降魏之后曹丕对其礼遇有加,把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郡,委任他为新城太守,驻守这个曹魏的西南战略要地。但好景不长,不久曹丕驾崩,与孟达交好的朝中大臣桓阶、夏侯尚等人也相继去世。孟达一个降将,在朝中失去了支撑,内心惶惶不安。就在这时诸葛亮已自南中平息蛮族叛乱后回到了汉中,正在策划发动北伐,于是便把主意打到了孟达身上。

    后世人都只关注了诸葛亮的内政和军事,却很少发现诸葛亮其实在外交这一块也很厉害。放下仇恨,重新与东吴联盟。说服孟达,甚至草原上的鲜卑人都愿意为丞相而战……

    与孟达素来不和的魏兴太守申仪知道了孟达怀有二心,便立即上报给了朝廷,在孟达即将起兵叛乱之际,司马懿突然来信,称此事系蜀国的离间之计,并好言宽慰,意在使孟达犹豫不决,迟滞其举兵行动。其实,司马懿早已否决诸将“宜观望而后动”的提议,要在孟达“相疑”“未定”的时候“促决之”,于是秘密行军、日夜兼程,仅用八天即兵临新城。

    当初诸葛亮就写信给孟达,让他注意曹魏方面的兵马调动。孟达以为,朝廷要是派兵来攻打他,肯定就是从宛城调兵,而宛城兵马来上庸,行程一千余里,等上报到朝廷批准再用兵,起码得有一个月。有这一个月时间,他这里已经经营得固若金汤,派谁来也没用。

    结果司马懿先斩后奏,八天行军一千二百里,兵临城下之后,又趁着孟达和他的部下们惊乱之时,发动强攻,同时拉拢分化,开展诱降之术,结果仅仅十六天,便破新城,擒斩孟达,传首洛阳。

    这一战,司马懿通过快速行军和隐蔽欺骗等手段,以急兵突降,造成敌人猝不及防之势,从而取得最后胜利,把兵贵神速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一战,不但使得司马懿在曹魏军中名声大震,也让后世的兵家对他颇为推崇。

    在被赋予重任,来到西线镇守,负责对付诸葛亮之后,刚开始司马懿也是踌躇满志,想要再度演绎一把疾如风、掠如火的雷霆之势的。结果在诸葛亮四伐的时候,司马懿“卷甲晨夜赴之”,意欲在诸葛亮收割上邽的麦子之前赶到战场与之相拒,结果不但未能阻止汉军抢粮,还在初战中被汉军正面击退。这是诸葛亮与司马懿两人的第一次对抗。面对这个从未遇到过的强大对手,司马懿聪明地选择了“敛军依险,兵不得交”,然后就被西线诸将讥笑为畏蜀如虎。表面波澜不惊,内心恼羞成怒的司马懿后面就找到个机会强令张郃追击诸葛亮,一举干掉了西北军中,对他威胁最大的一个军头。也成功的吓住了其他将领。

    这一次,诸葛亮卷土重来,结果司马懿又一次在汉军面前吃了败仗。虽说是司马懿凭借惊人的战场嗅觉成功的把主力部队给带了出来,但整个先锋营十丧八九,也是事实。

    这会众将看司马懿,眼神可就不怎么尊敬了。军中和官场把你吹得那么神,什么兵动若神,什么谋无再计。敢情你也只能是拿孟达那个软杮子来捏一捏。碰到诸葛亮了,你也和我们一样,束手无策!

    司马懿看着这一双双眼睛,心中滋味那叫一个五味杂陈。他要是和诸葛亮打仗打赢了,挟大胜之威,谁敢轻视于他?真有不服的,再斩几个,谁又敢有什么想法!

    可现在司马懿也只能先忍着了。不然他再想砍人脑袋,搞不好就有哪个将领先把他给弄死了。乱军、流矢,想要下黑手,理由多的是。

    正自尴尬之时,忽有一骑来报:“大将军,大营留守派人急马来报,说又有一部蜀军渡过河水来袭我大营,还请大将军速速回援。”

    司马懿听了,眼珠一转,大骂道:“诸葛村夫,何其狡诈,竟然诱我击其东营,而分兵袭我大营!走,全军回援!”

    本来众将的心思是想让司马懿给大家个交待,不是说不让司马懿给领导了,只是希望司马懿可以不要独断专行,也不要搞以权害人的那一套。西北的事,多听听大家的意见嘛。

    之前大家让司马懿带着主力,趁着己方锐气正盛之时寻机与诸葛亮决战。结果司马懿非得说要和诸葛亮打消耗战、持久战,要耗到诸葛亮粮食没了再出来捡便宜。如今下了一场雨,又突然说发现了战机,要引兵出击。结果敌军早有防备,吃了个败仗而还。你说众将心里怎么可能会舒服?

    现在听说老巢那里也来了敌人,众将也顾不得别的了,匆匆忙忙带领着部曲们跟着司马懿回兵救援去了。

    来袭司马懿大营的,正是汉将王平。

    汉营诸将各有任务,王平得了诸葛亮授意,在魏延发动攻击,缠住司马懿之时,就立即对武功水以东的魏军大营发动进攻,断其后路。

    到时司马懿听到大营被袭的消息,心中必然慌乱。他会面临两个选择,一是选择相信大营留守兵马能够牢牢守住大营,这样他就可以专心一致的对付面前的敌军。另一个是当机立断,让一部分魏军断后抵御敌军,自己率领部队回援。

    但不管司马懿选择哪一种,都在诸葛亮的计划之中。针对司马懿后续的选择,诸葛亮也一一做出了应对方案。

    诸葛亮的筹划很完善,魏延、王平等人把握战机的能力也很强,第一时间就敏锐的抓住机会发动了攻击。

    但他们千算万算,却没有算到魏军会败得如此之快。也没有算到司马懿在孟琰营前止步不前,旋又果断率部撤退。

    战场就是这般无奈,它随时会发生不可控的变化,而指挥官们也只能跟着随机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