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炎汉再兴 » 第四十三章 无边夏色耀飞旌(四)

第四十三章 无边夏色耀飞旌(四)

    军事行动,兵贵神速,出其不意的突然性非常重要。闪击战往往会打敌人一个猝不及防。司马懿打孟达,德国闪击波兰,都是例子。

    如果汉军在抢夺西围之后,派兵封锁陇山要道,使得曹魏信使不得入陈仓。然后再遣一支部队,急行军到陈仓。到时不但陈仓守军想不到,曹魏这边想要救援也来不及了。

    而若陈仓到手,再与北原、西围连成一片,阻断陇山、渭水之间的山谷要道,北伐大业,才真正有了希望。

    想了想,刘璿就站了出来,向丞相诸葛亮进言,请他考虑考虑攻打西围的可能。诸葛亮沉吟良久,乃道:“若攻西围,北原兵马必来相救,到时我军恐有腹背受敌之险。”

    打西围也是打,打阳遂也是打。打下了阳遂,司马懿和郭淮的部队不会折损太多,他们也可以从容退走。然后休整完毕后卷土再来。

    但若是打下了西围,那就不一样了,抢攻陈仓就有了一丝可能。而若果真把陈仓打下来了,那就是历次北伐以来最大的战绩了。众将听了,顿时眼前一亮。对啊,反正是要打,还不如选个收益高的地方打。

    诸葛亮心里其实也是偏向西围的。但他还是觉得攻打西围的难度要高于阳遂。而且他还是想要率主力与司马懿对决。这样就可以一战而定陇右。在诸葛亮看来,如果夺了阳遂,大军都快压到司马懿脸上了,到时由不得司马懿不进行决战。司马懿若不敢战,军心必乱,到时连打都不用打,军队就会崩溃。而若司马懿选择打,那正中诸葛亮下怀。野战打崩魏军,然后从容平定诸郡县。

    可若是攻打西围,就算夺了西围。但北原和阳遂仍在,司马懿大军也毫发无损,魏军情急反扑之下,有可能就是前方陈仓没能攻下,后方曹魏大军又紧追而来。到时汉军兵败的风险就会非常高。这个结果无疑是诸葛亮所不能接受的。

    精打细算惯了的诸葛亮还是想稳妥一点。阳遂打不下,可以慢慢打。西围打不下,惊动了司马懿,到时搞不好陈仓兵马也会从陇山中由西向东而来,那这仗就更加没法打了。

    于是诸葛亮便道:“莫如使那声东击西之计,佯攻西围,实取阳遂。而后据阳遂,与司马懿寻机对决。其营立于我与孟琰之间,若不速战,久之必自溃。如此,此番北伐,可竟全功矣。”

    “若阳遂不得胜,我亦可于道中伏击魏之援军。”

    刘璿听了,不禁心想,丞相啊丞相,你历史上好像就是这么干的,可惜又被郭淮给看破了。实际原因也和你所说的一样,你想着夺了阳遂能与孟琰一南一北逼迫司马懿与我军进行对决,那司马懿和郭淮难道就看不到这一点吗?

    渭北三城都很重要,但阳遂一定比西围重要。因为就算丢了西围,只要北原和阳遂在,魏军就可以兵围西围,搞不好还能及时通知陈仓守将,来个三面夹击。汉军在魏军实际实力没有损耗太多的情况下,能守西围多久,这还是一个问题。

    但刘璿考虑的,并不仅仅只是攻打西围这一点。他后续还有针对曹魏的一系列计划。可能会不完美,但他相信,只要他的这个计划提出来之后,有那么一丝半点的可能性,也会被诸葛亮等人接受,并随后进行优化、完善。

    刘璿便道:“丞相,郭淮之前数败于丞相之手,如今观其行事,谨慎周全,不到万一,绝不会出兵。我军若佯攻西围,而实取阳遂。郭淮也必定会等消息确定之后,再行出兵相救。又郭淮目光敏锐,先于我军屯于北原,其必知阳遂之重,远胜于西围。阳遂位于司马懿之北,魏军岂无防备?”

    还想围点打援,可是魏军不上当怎么办?

    魏延听来听去,觉得刘璿说的有道理,丞相说的也有道理。只是不好选择,于是便出言道:“依我之见,莫如兵分三路,分取西围、北原、阳遂。”

    别搞什么声东击西,围点打援了。既然曹魏军队的主将都不是什么傻子,也不像以前那么好骗了。那就直接大军倾巢而出,每一路都是主攻,能打下来哪一座城就算哪一座。到时三路大军齐发,魏军也只能各自守城,谁也救不了谁。不是一直想要和魏军决战么,这不就是机会?

    诸葛亮听了,不禁摇头:“我兵少,若攻城不利,而魏援军又来,为之奈何。”攻城之战轻易难以取胜,兵法上说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现在汉军和魏军在人数上远远不能相比。何况是攻城战?

    诸葛亮这些年,呕心沥血,案牍劳形,身体状况也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这种变化,诸葛亮心里也非常清楚。这一次,他是抱定不克不还的心思来的。所以每一步怎么走,他心里都会推演许多遍。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啊。若是这一次再不能建功,他这样的年纪,这样的身体,未来还有机会再率军出征吗?

    若天不假年,到时于地下见了先帝,先帝问起汉室如何了,那他该怎么回答?

    魏延很尊重、很钦佩诸葛亮,但也很不喜欢诸葛亮太过于谨慎的性子。在魏延看来,用兵哪里会没有风险的。世间又有什么事能有个万无一失?哪怕只有一成的机会,也值得赌上一赌了。

    魏延也知道诸葛亮的心思,觉得季汉地盘小,人口少。汉军的本钱太少,要是打一次亏一次,北伐大业早就撑不下去了。但魏延仍然觉得,要干大事,就要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决心。在北伐大业面前,只要有成功的希望,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舍弃的,包括他魏延在内。如诸葛亮一般,士兵多死了几个也要流眼泪,魏延实在是觉得自家丞相哪都好,就是书读多了心肠太软。

    当初第一次北伐,魏延提出来让他走子午谷直奔长安,而让诸葛亮走祁山攻陇右,两路并出。魏延也很清楚他这一路偏师攻不下长安,就算入了长安,这几千、万把人,也只是给魏军送人头。而很大的可能,他魏延也会在那一次的军事行动中,兵败身死。可他还是很坚定的向诸葛亮提出了这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