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炎汉再兴 » 第四十四章 永安都督今尚在

第四十四章 永安都督今尚在

    作为先帝刘备亲自提拔起来的大将,魏延的军事能力很强。所以他很清楚自己如果走子午谷,将会面临什么。但他冒着身死的风险来进言,目的是为了什么?

    还不是想着突然出兵长安,天下必定震动,到时曹魏的目光都放在了长安,放在了他魏延身上,诸葛亮再奇兵天降,突然兵出祁山,那陇右五郡还不是一战而下。

    如果能够夺取陇右诸郡,就是他魏延死了,就是他所率领的部曲全军覆灭了,那也是值得的啊。

    你看,数年北伐到现在,打来打去,还是为了陇右这块地盘。这许多年下来,汉军伤亡的人数,早就超过五千,超过一万了吧?

    魏延听得诸葛亮又在担心己方兵少,怕曹魏援军赶来包抄,便道:“莫如先出兵以观魏军动静。”

    管他有没有援军来,先按我的想法,兵分三路打了再说。无非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刘璿觉得魏延兵分三路的想法,很对自己的胃口。搞声东击西这一套,已经骗不过郭淮和司马懿。而不管打西围还是打阳遂,都避不过正居中间的北原。那与其把郭淮空放在那里让他想歪主意,还不如连他也一块儿打了。至少得让郭淮忙起来,无暇去仔细思考汉军的动作。

    至于兵马么,诸葛亮觉得自己这边兵少,刘璿觉得,是诸葛亮和诸将陷入了一个思维误区。

    季汉还有一支部队,号称西方上兵,他们一直镇守在边境,数年以来,屡次北伐,他们沦为了看客,也被诸葛亮等人给遗忘了。

    如今,是时候启动这支部队了。

    曹魏方面也一定想不到,这支军队会突然出现在战场。这种意外,刘璿相信,一定会让敌人吓一大跳,吃一大亏。

    刘璿所说的这支军队,就是永安都督陈到所率领的白毦兵。

    之前我们有说过季汉的四大战区,即庲降都督、永安都督、江州都督和汉中都督。

    当年先帝刘备亲征东吴失败,退回巴东郡后,吴军又顺势夺取了巴东郡的北井和巫县。于是整个巴东就只剩下了鱼复、汉丰、朐忍、羊渠这四县。刘备见丢了两县,他也不想一退再退,于是兵屯鱼复,又于白帝城附近筑永安宫,改鱼复县为永安县。刘备一直在永安县防备吴军,直到驾崩那天也没有回成都。

    先帝刘备驾崩之后,当今天子刘禅继皇帝位,改元建兴,任命李严为中都护、光禄勋,封都乡侯、假节,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永安在四大战区中面积最小,只管理着四个县,但地位却十分重要,仅次于汉中战区,其与汉中的白水关一道并称为益州祸福之门。永安战区与东吴领土接壤,大江从此贯穿而过,沿江的堡垒营寨,牢牢的扼守住了东吴水师溯江而上进入益州腹地的咽喉。

    哪怕是季汉与东吴继续结成了联盟,这里也从来没有松懈过半分。当年东吴背刺关羽之痛,上至天子刘禅,下至汉军士卒,谁也没有忘却过。

    建兴四年的时候,诸葛亮开始筹备北伐事宜,于是想调李严率军镇守汉中,李严没有同意,却是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划分五个郡作为巴州,让朝廷任命他为巴州刺史。诸葛亮哪里会答应,反而下达了一条命令,让李严转屯江州,为江州都督,调征西将军陈到为永安都督,为了安抚李严,诸葛亮让陈到受李严节制。

    直到李严被弹劾罢职之后,陈到才真正成为了永安战区说一不二的统领。陈到字叔至,先帝刘备在小沛时陈到就已经追随左右,是根正苗红的元勋功臣。

    陈到所统率的军队,是先帝刘备的禁卫军。这是一支数量稀少的部队。里面的人一个个都是忠心不二的军中精锐,追随刘备转战南北,不离不弃。后来到了益州,因战乱多年未得补充,又选拔招募了许多凉州精锐以及益州羌胡猛士进来。为了将这支部队与其他部队区分开来,于是将士们全部头戴以白色牦牛尾为装饰的头盔,身披白色毡皮装饰的盔甲。故此命名为白毦兵。

    夷陵之战中,白毦兵在陈到的指挥下,奋勇杀敌,护住先帝刘备杀了一条血路出来。退还永安后,他们就在这里伴随着刘备度过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段岁月。

    若无意外的话,陈到将会再在这里镇守十几年,然后安安静静的逝于永安都督任上。一代猛将,没有战死在沙场,却老死于卧榻,想必陈到要是知道这种结果,心中也是非常不甘的吧?

    刘璿心想,东吴已经和曹魏在合肥那里打成一锅粥了,孙权连吃奶的劲都使出来了,我就不信了,东吴还有这份心思和力气来寻我益州的麻烦。把陈到闲置在永安无所事事,那简直就是暴敛天物。还不如物尽其用,调其来五丈原效力,好增强己方实力。若是陈到来了,自己这边又怕什么兵力不足。

    一念至此,刘璿便道:“丞相,东吴此番与我军一道出兵,据情报,此时东吴与曹魏正兵分三路,各自激战不休。大战正酣之时,永安已无战事之忧,陈将军所督,乃国中精锐也,莫如调至此处以助战,如此,破魏军易耳!”

    听完刘璿所说,诸葛亮与众将一时半会都愣住了。他们压根就从来没想过要动用陈到的这支部队。不是诸葛亮没有这个智商,实在是东吴给季汉这边所造成的伤害太深了。虽然现在是表面盟友,但实际上季汉上上下下,心里面视东吴都是如仇寇的。关羽、先帝、荆州,这几个词,永远都是季汉心里的痛。

    当初季汉败于东吴之手,先帝刘备又崩于白帝宫。败军之际,危难之间,内部军民人心散乱,外部强敌虎视眈眈。为了政权的生存,诸葛亮迫不得已捏着鼻子又与东吴联合起来,一起来对付曹魏这个头号大敌。可这也仅仅只是权宜之计罢了。

    东吴能背盟,季汉自然也可以翻脸比翻书还快。别说灭了曹魏共分天下,只要季汉这里能夺取雍凉,信不信诸葛亮就要回过头来打东吴了。

    正是因为潜意识里把东吴当成了死敌,所以诸葛亮从来没有动过调动陈到部队的心思。若是没有一个能够让自己放心的人镇守季汉的东大门,诸葛亮只怕睡觉都睡不安稳。

    季汉这边与曹魏打得正热闹,回头一看,东吴又玩一次背刺,那怎么办?搞不好就要直接灭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