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隋那点事儿 » 第十三章 再战突厥

第十三章 再战突厥

    隋朝对突厥部落实施“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战略,有意扶持弱小的突利可汗部落,不仅给突利可汗送公主,还送了大量的钱财,并且还拒绝了都蓝的和亲请求。隋文帝的这一番操作,深深激怒了草原的大可汗——都兰可汗。都兰可汗为了报仇,他很清楚单靠他的势力很难和南方兵强马壮的大隋抗衡。于是都兰可汗便不顾前嫌,同自己原先的老对手达头可汗联手,打算一起合兵进攻隋朝。

    就在开皇十八年春天,都蓝可汗和达头可汗顺利联手,他们组成的十余万精兵到达了漠南。面临突厥部落大兵压境,隋文帝派他的第四个儿子蜀王杨秀出兵迎击都兰。每逢大战,隋文帝都会派个王子挂帅,每次用的实际上是王子的头衔儿。这次还是一样,此次出征真正掌管兵权的是当时的宰相杨素。杨素这个人特立独行,并且能力超强,是当时蹿升最快的政治明星。他曾在两平江南的战争中战功赫赫,深受隋文帝的赞赏和信任,此次让他前来漠南,也是希望他能够再接再厉,在大西北再立新功。

    突厥是马背上的民族,草原汉子个个精于骑射,可谓是全民皆兵。草原部落善于骑兵作战,骑兵作战的特点是冲劲有余,韧性不足。中原民族通常都是利用厚厚的城墙,抵御突厥士兵的进攻,因此中原士兵善于打防守战。

    以往同突厥人短兵相接时,中原士兵大都是利用战车进行防御。每次作战时,中原的军队总是把数百辆战车组成一个大大的方阵,先用坚固的战车方队阻挡住草原骑兵强大的冲击波。再硬的马腿撞上厚重的战车,也要粉身碎骨。对于骑兵来说,战马就是他们的第二生命,失去了战马,他们几乎就等于丧失了一大半儿的战斗力。中原士兵只要想法儿把突厥士兵从马背上拉到地面儿上,突厥铁骑就算是丢掉了了所有的优势,不仅战斗力锐减,战斗意志也丢掉了一大半。战斗意志是一个军人的军魂,那些丢了军魂的军队,几乎也就几乎没啥胜算可言了。因此对于中原民族来说,战车是他们防御草原骑兵最有效的法宝。

    杨素可是个常胜将军,对他来说永远是战场无亚军。他刚率兵刚来到漠南时,他手下的将领便建议杨素也利用战车同突厥作战。杨素立马便将这个提议给一口回绝了:如果我们也靠战车同突厥人作战,那就等于说咱们打的是防守战,防守战最好的结果就是不会输。我领兵打仗可是必须要取胜的,所以我是绝对不会使用战车。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也要组织骑兵同突厥人来次硬碰硬的较量。于是他便临阵磨枪,开始在边境大量购买良马,没日没夜地突击练习骑兵作战。

    达头便带着他的骑兵杀过来时,当他远远看到这支隋朝军队,并没有拉出令他们最头疼的战车,而是也摆出一个骑兵阵营时。达头心里一下子便乐开了花:中原士兵竟敢在他面前班门弄斧,这可真是百年不遇啊……他高兴的是滚鞍落马,倒头就拜起了老天:苍天啊、大地啊,是哪位神仙姐姐派了个这么一个笨蛋来了,等会儿看我如何收拾这支骑兵分队。于是他便带领着他的精锐骑兵,如潮水般朝杨素的阵营便冲了过来。

    经过一轮冲击,令达头难以置信的是,他们遇到的竟是一块儿硬骨头。因为杨素带兵素以冷酷著称,每次作战时,杨素总是先派三百名士兵进行冲击,打赢了就回来领赏,如果是打败了,回来几个杀几个。因此杨素带的兵只要是上了战场,个个都是拼命的往前冲,人人不怕死,因为只要他们回头就会被杀头。于是他们索性不如拼命往前冲,那样尚还有一线生机。突厥这边儿可就不一样了,突厥人每次打仗主要目的就是抢东西,因此对于突厥士兵来说,他们不仅要东西,而且还要命。因此突厥的骑兵是作战勇敢,作风松散,属于那种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的的类型。

    突厥骑兵每次作战时,就像是程咬金只会抡他那三板斧,三板斧过后他们就黔驴技穷了。他们靠的就是第一轮猛烈的冲击波,等成功将对手唬住之后,然后再乘胜追击。如果一旦遇到有效的抵抗,他们就会马上拨转马头,溜之大吉。

    达头的骑兵和杨素的骑兵交战在一起,不善于骑兵作战的大隋骑兵,经过短暂时间的磨合,刚开始他们还是以一当一,很快便是以一当十。等所有士兵都达到人马合一之时,他们便迅速彻底掌控了战场的主动权。隋军是愈战愈勇,把那些黔驴技穷,斗志力锐减的突厥士兵打的是落花流水,四处逃窜。骑兵交战最怕的就是自己人先乱了阵脚,突厥士兵历来作战纪律本来就差。在战场上,他们只要发现有一个士兵逃跑,其他的士兵马上就会不约而同的蜂拥而撤,争相逃命。此时乱成一锅粥的突厥士兵,已经不需要隋兵出手,好多突厥士兵都已被自己的战马,或踩死或者踩伤了一大半儿……达头也在这次混战中负了重伤,他只好带着他的那些残兵败将,裹伤逃回了他的老营,大隋成功化解了这次危机。

    心有不甘的都兰可汗,于开皇十九年的春天再次联手达头可汗攻击隋朝。隋文帝这次派他的第五个儿子汉王杨谅为行军总管由,宰相高炯作为他的副手,迎击再次入侵的突厥联军。

    经过上次的战争,这次都兰和达头他们学乖了,他们深深知道隋朝的军队不好对付。同时他也很清楚,他手下这些联合起来的突厥士兵,全都是草原上的一些散游部族,根本没啥凝聚力,忠心更是谈不上。都兰心里还很清楚:这些连吃败仗的突厥士兵们,他们太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一下儿士气了,如果他们这次再战败,在这些突厥士兵的心里,就会深深烙下恐隋症。那样的话,以后只要他们再看到强大的隋军,他们就会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不战而逃。

    思来想去,都兰这一次便特意避开了强大的隋军,将矛头指向了突利部落。就这样,突利部落便和达头组成的联军,在长城脚下厮杀在一起了。草原上的三支部落中,达头和都兰最强,突利最弱。突厥士兵打击强敌不行,欺负弱小可是他们的强项。他们将在隋朝军队作战时所受的耻辱全部转化为力量,一下子全部宣泄在突利士兵的身上。他们很快就打败了突利士兵,杀红了眼儿的都兰士兵又冲进突利可汗的营帐,将人家的老娘及刚嫁过来不久的安义公主全部给杀了……

    突利可汗和他的五名亲随经过奋力拼杀,才总算是杀出重围,狼狈不堪地逃了出来。他们借着夜色的掩护,快马加鞭的连夜向南逃命。在逃亡的途中,突利是一边跑,一边笼络逃出来的部众,一路下来聚拢在一起的人马也有二三百人了。到了第二天早上,他们逃到了蔚州境内,这里已经进入大隋的地盘了。突利这个时候回头看看后边没有追兵赶来,这才敢放慢了些脚步,让自己的身心稍微放松了一些。

    草草吃了些早餐,突利便和手下开始商议起来:以我们目前的处境,有两条路可选择。一条是向南投奔大隋,另一个选择便是向北走投奔都兰。向南走吧,以前咱们夺建广的时候,还有和大隋谈判的资本。现在自己不仅地盘丢了,人马尽失,甚至连人家大隋送来的和亲公主也让咱们给整丢了,这怎么让我跟大隋交代啊!如果我们现在去投奔大隋,完全就是穷鸟入怀,肯定不会再受人家待见,反而很有可能就是自投罗网……大伙都感觉突利分析得很有道理,所以他们一致认为此时向南投奔大隋确实不合时宜,不如转头继续回草原。虽然他突利和都兰有仇,可是他与达头可汗可是往日无怨,近日无仇。再加上他们突厥人都是同根同源,等找个机会,有突利牵头儿,他好好向都兰赔个礼道个歉,这场风波很可能就会很快化解的。

    就在他们准备往回赶的时候,一个关键先生出现了,这个人就是以前常提到的“突厥通”——长孙晟将军。他是近期受隋文帝的派遣前来出使突利可汗的,他刚来到草原不久,便遭遇了这场战争,他也和突利可汗一起逃出来了。长孙晟一看到他们在一起不停的挤眉弄眼,嘀嘀咕咕,就猜到他们有可能要背叛大隋,投奔达头他们。这次长孙晟可是受隋文帝之命前来扶持突利的,如果此时眼看着他背叛大隋,那不就等于以前大隋在突利身上所下的功夫全白费了嘛,同时他所提出的对突厥部落“远攻近交,离强合弱”的战略也会就此泡汤,长孙晟哪能让他们那样干啊。

    想到这里,长孙晟赶忙让他的一名随从,火速赶到离这里不远的怀远镇,让他通知那里的守军:赶快点燃怀远真的烽火台,并且是有多少就点燃多少,一旦出了事儿有长孙晟将军全权负责。

    那里的守军将领一听到是长孙晟将军的命令,他就一刻也不敢怠慢,马上点燃了所有的烽火台。

    这边儿刚点燃烽火,突利他们很快就发现了,当他们看到狼烟滚滚的烽火时,他赶快询问长孙晟将军,究竟是发生了什么情况,才会一下子点燃这么多烽火?因为此时燃起的毕竟是人家大隋的烽火。

    长孙晟慌忙扫了一眼远处的烽火,便一本正经的对他们说:据我判断此刻燃起的肯定是怀远镇的烽火,怀远镇地势比较高,那里的守军肯定是发现了大批军队来袭,才点燃了烽火。为啥说是大批军队来袭呢,根据我们的烽火制度,发现少量人马,我们就只点一个烽火台。再多一点就点燃两个烽火台。人数众多就点燃三个烽火台。只有是发现大批军队时,我们才会点燃四个烽火台……

    当突利听到北方出现大批突厥军队时,心里立马就咯噔了一下儿。他很清楚,自己即便想要投降,也只能等到此次风波平息之后才合时宜。如果他们现在前去投降,迎着来势汹汹的都兰军队,恐怕是“我投降”这三个字还没等来得及说出口,就成了人家的刀下之鬼了!对突利他们来说,现在是南方不敢去,北方不敢回……

    长孙晟看着他们那一张张惶恐不安的面孔,长孙胜赶快对他们说:怀远镇离这里很近,那里本是大隋边境的一个军镇,守兵众多,再加上那里城墙坚固,一定能抵挡住都兰的攻击。我们不如暂且先到那里躲上一阵子,等局势缓和一些后,再做定夺。

    突利他们稍作思量,自己也确实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他们只好乖乖地跟着长孙晟向怀远镇出发。一到了怀远镇,那可是大隋的地盘儿了,完全就由不得突利可汗了。长孙晟就一刻不停的催促他向大兴城出发,就这样突利可汗在长孙晟将军的裹挟之下,马不停蹄的向大兴城出发。

    突利可汗在长孙晟的引领下,来到了大兴城,当他们正在朝觐隋文帝的时候,都兰这边的使者也来到了大隋的朝堂之上。仇人相见,自然是分外眼红。高高在上的隋文帝看着双方的眼睛瞪得像乌眼儿鸡似的,可把他给得意坏了,于是便做起了和事佬:你们不是兄弟嘛,怎么打起架来了,既然你们彼此把对方都告到了我这里,那我就勉为其难,给你们做个“国际仲裁”吧,你们还是先各自讲述一下儿你们是因为啥打起来的……

    突利这边儿一听到由隋文帝来主持公道,心里一下子便高兴了起来:是他都兰先打我的,理儿自然都在我这边,我只要靠事实说话就行了。他哪曾料到都兰这边派来的可是一个职业的外交家,讲起话来那可是头头是道儿,对方是一边摆事实,一边讲道理。大到经史子集,小到礼仪风俗,都让对方一桩桩,一点点的全搬上了台面。刚开始突利这边还能插上那么几嘴,再往后就完全成了突利这边的使者在演独角戏,怼的突利他们是哑口无言。双方就这样在朝堂上辩来辩去,突利也不知究竟是怎么回事儿,明明自己有理,怎么这理儿一下子全跑到都兰那边儿去了!

    突利顿时感觉心里哇凉哇凉的:自己怎么就那么不中用呢,不但打不过人家吧,而且说也说不过……这下子全玩完了,自己今天肯定要被大隋给彻底抛弃了!

    隋文帝看到突利在朝堂上的拙劣表现,不但不舍得抛弃他,心里是按耐不住欣喜若狂:老天怎么给我赐了这么大个活宝,这个突利不但实力弱,心眼儿直,嘴还那么笨,我只有把整个突厥交到他这样的“人才”手里,那才是我最放心的!于是隋文帝当场就决定,全力扶持突利。

    隋文帝马上对突利可汗进行包装起来,立即送给了他四个大礼包。第一个大礼包便是给他钱,大隋这时候最不缺的就是钱,对于财大气粗的隋文帝来说,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那就根本不是问题。隋文帝赏了突利大量的金银财宝,有了钱突利可汗才能收编更多流离失所的突厥散众,不然只靠他目前手下那二三百号人,让他们重新回到茫茫的大草原上,可以说连股土匪都不如。不到半月时间,突利可汗已经收拢了上万个突厥民众。

    第二个大礼包,便是给他名分。隋文帝封突利可汗为意利真豆启民可汗,翻译成汉文就是既聪明又睿智还勇敢……总之只要是好听的词儿,隋文帝都打成包,毫不吝啬的都安在他的头上。自从突利可汗有了“启民可汗”这个封号,他和他的部落,虽然目前还只是一个流亡政府。但他们在整个突厥部落,已经是隋朝承认的唯一合法政府,有了这个封号对启民可汗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第三个大礼包,是给他划地盘儿,启民可汗和他的一万多突厥部众不能常逗留在大兴城。待的时间久了,就会有今天广州生存的大量非洲黑人同样的结果:当地人恨,非洲人嫉妒。俗话说:距离产生美,启民可汗他们只有回到大草原,才能顺利的将大隋友善信息传递给其他突厥民众,才能将更多的突厥人聚集在他的部落,那样他们才能更好地发挥同大隋长期友好的桥梁纽带作用。有有了自己的地盘儿,再加上日益增多的民众,启民可汗才能成为草原最大的可汗。于是在开皇十九年五月,隋文帝命长孙晟率五万精兵在蒙古草原和大隋的边境修建了一个大利城,也就是今天的清水河县,作为启民可汗他们的临时根据地。这里离大隋很近,便于今后保护,以防止启民可汗他们不被那两个强悍的亲戚给灭了。

    隋文帝送给启民可汗的第四个大礼包便是给公主,长期以来中原和少数民族有好的标志就是和亲。大隋赐给启民可汗的安义公主,由于在上次的战乱中被杀了,中原和突厥友好的纽带不能断,于是隋文帝将一名宗室女儿封为义成公主,由她来继续完成和亲工作。为了彰显大隋对启民可汗的重视,将这次送亲办的相当隆重。大隋这边儿,择了个良辰吉日,启民可汗骑着高头大马,穿着民族盛装,带着大隋陪送的大量陪嫁品。在长孙晟帅领的五万精兵的保护下,特意绕道大隋西部的敦煌,然后一路向东,沿着大隋和和突厥部落的边境线,来了个盛大的“旅游结婚”。启民可汗就这样带着美人,带着财宝,带着大隋和突厥的友好使命,一路上威风八面,浩浩荡荡的回到了自己的大利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