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隋那点事儿 » 第十四章 启民可汗

第十四章 启民可汗

    隋文帝大力扶持启民可汗,他的死对头都兰可汗可就要倒霉了。开皇十九年的秋天,隋文帝派宰相高炯为行军元帅,率大军北上打击都兰部落。

    这也是隋朝第一次主动出兵攻击北面的突厥部落,目的是为了打击威胁启民可汗的都兰部落,更加有效的保护启民可汗部落。隋朝扶持启民可汗可谓是下足了功夫,不仅将他全力扶上马,还要护他走一程。启民可汗对此也是心知肚明,对大隋文帝自然是感恩戴德,唯命是从。

    高炯探知都兰部落驻扎在阴山脚下,他便亲自带了一支五百人的小分队,深入距都兰驻军稍近些的山林里,先侦查周围的地形。高炯每次作战,他更喜欢采用智取,此次出征,他打算借助于阴山有利的地形,实施以逸待劳,有效打击都兰的军队。

    此时正值仲秋,高炯他们登上了一座山峰。他放眼望去,连绵不断的群山,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他发现连绵不断的山峰中,有两座相邻的山岭之间有一条约十余米宽的山谷,谷底地势平坦。对高炯来说,这条山谷可是个绝好的伏击场地。

    为了更好的探知这条山谷的纵深长度,他们沿着山腰间的一条羊肠小道,一路披荆斩棘,缓缓前行。大约行驶了约十来里地,前面出现了一条数十丈深的断崖,这条断崖将这些平行的山脉,拦腰斩断,应该是一条改了道旧河道。高炯见状便开始在心里盘算起来:如果能将都兰的军队引到这条山谷之中,再把山谷口一堵,就可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保证可以让都兰他们有来无回。

    此时高炯也走累了,他便在山腰上一处较平坦的地方,席地而坐,准备小憩一会儿,他让手下人打些野味儿打打牙祭。山林中野鸡、野兔颇多,不一会儿功夫大伙儿便猎到了十几只野鸡野兔,还有个神箭手射杀了一只肥硕的野猪。大伙便将猎到的野味褪毛扒皮,开肠破肚,然后生起篝火,准备来个丛林大烧烤。

    正在闭目养神的高炯,发现一只可爱的松鼠在不远处的一棵大树上跳来跳去。忽然间它停下脚步,用两只后腿撑着树干,将自己的身子挺得笔直笔直的。它那条高高竖起的那只毛茸茸的大尾巴,就像是为自己撑起了一把黄罗盖伞。它伸长脖子,瞪大双眼向高炯直盯盯的愁了过来,它的两只小前爪紧并在一起向下微微弯曲,看上去宛如在朝高炯作揖,它那憨态可掬的样子把高炯给逗乐了。

    不一会儿他又跳到另一棵树上,它敏捷的身躯宛如一道闪电,恰似一只穿梭在树丛间的一只小精灵。它在树干上来回蹦蹦跳跳了一会儿,又停了下来,然后再次高高的站立起来,再次朝高炯看了过来……它先是在高炯周围的树林间,绕着他跳了一周,才逐渐的开始向高炯身边接近。

    高炯也对这只可爱的小家伙来了兴趣,便想和它来个近距离接触,于是高炯从地上捡了一颗橡子,伸长了胳膊,朝它递了过去。这只松鼠经过多次试探,感觉到高炯是值得信赖的。它还是格外慎重,仍然只是驻足向高炯手里的橡子打探,还是不敢立马上去讨要。高炯看它还在犹豫,便故意在它面前晃了几下手中橡子,小家伙这才飞快的爬下树来,径直向高炯跑来。

    它来到高炯身边,站直了身子紧盯着高炯手中橡子,同时还不忘偷瞥一眼高炯。然后它的两只小前爪紧紧并在一起,向下微屈,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在向高炯祈讨。高炯微笑着缓缓弯下腰,将橡子递了过去。小家伙又用它那双乌黑的眼睛看了一眼高炯,这才放心的用两只小前爪,轻轻捧过了橡子。

    接过橡子后,他没有马上离开,而是用眼睛紧盯着高炯看。高炯用右手食指在它那条高高竖起的大尾巴上轻轻触碰了一下儿,它这才迈着轻盈的步伐,蹦蹦跳跳的离开了。它来到距高炯十米开外的空地上,面对着高炯,用牙齿剥开橡子皮,津津有味儿的吃了起来……高炯很清楚,在这深山里,这只小松鼠并不缺乏食物。这个聪明的小家伙只是想通过讨要食物和高炯搭讪,从而让彼此建立起相互信任。

    高炯他们酒足饭饱后,士兵们伐起木头来,大伙齐心合力将砍倒的树木,修成一根根圆圆的滚木。然后他们又将滚木堆积在山坡上稍微平坦的地方,到时候它们将成为消灭都兰士兵的利器。

    又一棵大树倒下,谁料到那只小松鼠刚好栖息在上面。只见它一下子从那棵倒下的树上跳了下来,可能是被快速倒下的大树给震着了,它一摇三晃的来到高炯面前,用满是疑惑的眼神直盯盯的瞪着高炯。好像在问:我把你当朋友,你怎么让他们把我的家给拆了!看着满脸疑惑的小松鼠,一时不知所措的高炯只好双手合十,做了个抱歉的动作。高炯的内心也很无奈,为了让中原百姓拥有更长时间的和平,就难免要牺牲一部分人及环境的利益。小松鼠似乎也一下子看懂了高炯的心思,好像瞬间原谅了他们,就蹦蹦跳跳的去重建家园了,同时还不忘扭头回顾一下儿今天才认识的朋友,也许只有宽容和谅解才能让此次之间的信任和友谊有更长的保质期。

    高炯让士兵在这条十几里长山谷的正中间,一辆紧挨着一辆摆上了一路马车。他们在车子最底下全放上过年时燃放的爆竹,然后又在爆竹上撒上一层黑火药,最后在上面盖上一层厚厚的稻草。远远看上去,就像是大隋军队的运粮车队,高炯又命大量弓箭手在两边的山坡上埋伏了起来。一切准备就绪后,高炯这边就等着都兰的军队进入埋伏圈了。

    高炯和突厥士兵征战数年,知道他们的军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牧民,虽然他们个个善于骑射,但是纪律涣散。他们打仗纯粹就是为了多抢东西,只要有利可图,稍微给点诱饵,他们就会毫不犹豫的跟着鼻子跑。高炯先派一支两千人的骑兵攻击都兰军队,命令他们只许败,不许胜,任务便是将都兰的军队引进他们设好的陷阱。

    两军一交锋,高炯这支两千人的分队,很快就装出一副抵抗不住的样子,他们一边抵抗,一边丢盔弃甲,引着都兰的大队人马向山谷跑。突厥士兵作战一贯是遇到强敌,就四散而逃,欺负起弱小来,个个是英勇无比,尽显英雄本色。这么多年同隋军作战,遇到的全是些硬骨头,让他们吃了不少苦头。这次终于遇到了些软柿子,他们便欣喜若狂,一路狂杀过去。他们便紧追不舍,好一雪前耻,将这几年同隋军作战时所受的窝囊气,全在眼前的隋军身上宣泄出去。于是他们个个精神抖擞,赶着隋军狂追不绝,势要将这支分队完全赶尽杀绝。当他们追到山谷口时,惊喜地发现前面有一支运粮队,他们个个激动的两眼冒绿光,到嘴的羊羔肉,他们是绝不会放过的。这些思想淳朴的突厥士兵哪里知道兵不厌诈这个词儿,冲着面前的粮草就奔过去了……

    看着他们全进入山谷之中,山谷口潜伏的士兵们立马将准备好的滚木陆续推下山谷,大量的滚木如洪水般向谷底倾泄而下,很快便封死了山谷口。埋伏在山坡上的弓箭手们看到成功封锁了他们的退路,便不约而同的向山谷的粮草车上发射火箭。顿时山谷里便升起了一道长长的火龙,干草遇烈火,火势很旺,熊熊烈火很快便点燃了最下面的爆竹。此起彼伏的爆竹声震彻山谷。草原上的马匹哪听到过这声音,顿时全受了惊,所有的战马皆如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突厥士兵还有个规矩就是不管发生什么情况都不能下马,这些可怜的士兵骑在受惊的马匹上,只能是勒紧缰绳,夹紧马背,听天由命了。整个山谷顿时变成了这些突厥士兵自相残杀的人间炼狱,一时间士兵们撞死的,踩死的就占了一大半。还有一部分战马头也不回的直接往山谷另一头的山崖冲去,载着他们的主人,一同葬身崖底……

    高炯这边几乎是用零伤亡取得了这场战争的完胜,突厥部落都是靠武力聚拢在一起,只要哪个部落打了败仗,就会很快众叛亲离,没过多久都兰可汗便被他的手下杀害了。原先依附在都兰部落的部众就全投靠了达头,这样达头就成了草原最大的可汗,自然也就成了启民可汗唯一的,也是最大的威胁。

    为了消除启民可汗的在草原上的威胁,仁寿元年隋文帝又派三皇子杨广和五皇子杨亮兵分两路,深入草原打击达头部落。杨广率领西路军从灵州道出发,他的副手是大名鼎鼎的长孙晟将军。长孙晟熟知突厥的山川地貌,当他知道达头军队的扎营地时,他决定实施投毒计。他找了三名士兵打扮成猎户,绕到河流的上游,在快要造午饭的时候,他们三人在河道里投放了大量的毒药。毒药顺水而下,一直流到了突厥士兵驻扎的营地附近,突厥士兵取了投过毒的河水造午饭。吃过饭后这些突厥士兵全部中毒,有的上吐下泻,失去了战斗力,还有的当时就中毒身亡。淳朴的突厥士兵哪里知道是隋朝人往河水里投了毒,他们全以为是老天看不惯他们的所作所为,为了惩罚他们而天降恶水。突厥士兵纷纷举头便拜起了老天,祈求上苍饶恕他们,然后便拔营而回。

    长孙晟哪能让他们就这样从眼皮底下溜走,带着军队便杀了过去。长孙晟在突厥人眼里那可是偶像级人物,他们都尊称他为长孙晟总管。称他是“马如闪电,弓似霹雳”,当他们看到是长孙晟率兵来战,吓的是魂儿都丢了,哪还勇气和力气站起来应战,很快他们这三千突厥士兵便全葬身于荒野,就这样西路军也取得了完胜。

    东路军由汉王杨谅从马驿道出发,他的副手是敦煌戍卒史万岁。当两军对阵时,按照当时的惯例,交战前双方需要互报各自将领的姓名。达头这几年和隋军作战,每次都是吃败仗,可以说他完全被英勇的隋军给打怕了。当对方报出“敦煌戍卒史万岁”的名号时,吓的腿都软了,心里暗想这仗也甭打了,还是赶快逃命要紧。于是他便拨转马头,准备逃走,史万岁这边也是肯定不能让他走。他提起长枪,催马便杀入敌群中。达头这边的士兵看到他们的将领都跑了,也就纷纷开始逃跑。骑兵作战最怕自己先乱了阵脚。一时间突厥士兵就乱成了一锅粥,还没等史万岁他们出手,就有大批突厥士兵死于自己士兵的马蹄之下。史万岁他们乘胜追击,如秋风扫落叶般,将达头这边打了个大败。达头这边儿也是丢下数千具尸体,狼狈不堪地逃回了草原深处。

    隋文帝心里很清楚,这次达头虽然损失了几千人马,对他来说影响不大,只要他达头还存在于草原部落,启民可汗的威胁就会一直存在。就在仁寿二年,长孙晟将军向隋文帝上了一个表。大致意思是他发现北面的草原部落的上空飘起了一片红云,一直连绵数千里。他也不知道这种天象意味着什么,便查了兵书,他从兵书中得知这种天象为“撒血”,这个时候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天象,表明这片云雾覆盖下的那个国度就会有灭顶之灾。大隋此时应顺应天意,出兵讨伐多行不义的达头部落,替天行道。

    长孙晟是个突厥通,是著名的情报专家,他此时向隋文帝上表,主要是他得知突厥内部有变。达头可汗这几年有一个小部落的头领,迅速成为整个草原部落的大可汗,他扩张的脚步太快了,致使他对那些投奔他的众多突厥小部落整合的不够好。那些小部落首领投奔在他的麾下,都是希望在他的庇护下能多捞点好处。没想到他们追随达头多年,不仅是一点好处捞不到,反而他们手下的大部分民众都成炮灰了。所以好多部落首领便纷纷和达头离心离德,随时打算揭竿而起,脱离达头部落。到时候大隋这边一出兵,达头这边儿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不愁他达头不垮台。于是长孙晟就在这时候借助天象,敦促隋文帝出兵。

    隋文帝听从长孙晟的建议,于公元六百零二年,也就是仁寿二年,派杨素为云州道行军总管,长孙晟为受降使者同启民可汗一道出征达头部落。此次出征隋文帝的分工很明确,杨素率大军对达头进行正面军事打击。长孙晟作为隋朝的政治代表,游说达头的附属脱离达头部落。启民可汗就是隋朝钦定的草原新主人,那些脱离了达头的突厥首领们,带上他们手下的所有部众,尽管跟着启民可汗走就是了。

    常胜将军杨素一出马,突厥士兵可就遭了殃,达头的军队很快便被杨素的军队打的落花流水,溃不成军。那些被战败的突厥首领,在长孙晟将军的引荐下,全部加盟到启民可汗的部落。吃了败仗的达头可汗只带着数百名亲随一路向西逃去,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踏入草原半步。这样启民可汗在草原部落的所有威胁就全部解除了,他就成了草原货真价实的最大可汗了。

    启民可汗十分清楚他的这个大可汗,不像其他的大可汗是靠自己的武力打出来的,他完全是由大隋大力扶持的结果。也就是说没有大隋的扶持,也就没有启民可汗。启民可汗对这一点是心知肚明,因此他对隋文帝感激的是五体投地。于是他就上表给隋文帝:大隋的皇帝可怜天下的百姓,爱护天下的百姓,就像天一样没有一处不覆盖到,又像大地一样没有一次不承载到。我染干也沐浴到你的恩赐,就像枯树发出了枝叶,又像枯骨长出了血肉,使我又重新活过来了,我愿意千秋万代做大隋的典羊马官儿。在这里启民可汗提到了圣人可汗,这是草原人民第一次承认汉族皇帝作为草原部落的可汗,这也是中原的皇帝第一次兼任草原的大可汗。就这样大隋投入了大量的兵力,用了将近整整二十年时间,才将突厥部落由以前几乎是地位平等的翁婿之国,彻彻底底地变成了大隋货真价实的附属国了,到了今天,大隋才算是完全解决了北面的突厥问题。

    成功将启民可汗扶持成草原最大的可汗,大隋才算比较彻底地解决了突厥问题,巩固了隋朝在东亚的主导地位。在降服突厥的整个过程中,隋文帝将“治国犹如烹小鲜”展现的淋漓尽致。他不挑名贵食材,而是取市场上最廉价的食材为主料,用耐心帮扶炼火候,拿精诚合作当佐料,制作出了一道精美的菜肴。他知道要想让“和平”这道菜肴拥有更长的保质期,征服人心绝对是最实用、也是最实惠的防腐剂。正是隋文帝深深征服了启民可汗的心,启民可汗才始终念念不忘隋文帝的扶持之恩,和隋朝保持着长期的友好关系。

    《隋书·突厥传》曾记载,大业三年,也就是隋文帝去世之后,隋炀帝继位的第三年,隋炀帝巡游榆林市,启民可汗谒见隋炀帝时说::圣人先帝在的时候,特别关心我,爱护我,赐给我安义公主,同时还给了我好多各种好处。圣人可汗对我的各种照顾遭到了我的兄弟们的嫉妒。他们就联合起来要杀我,当时我是逃无可逃,向上只看见天,向下只看见地。就在我无路可走的时候,我想起了圣人先帝,于是我就决定去投奔他。圣人先帝见到我后,比以前对我还好,死命养活我,还让我继续做大可汗。并将的老百姓都聚拢在一起,这种恩德使我没齿难忘。俗话说:人走茶凉,隋文帝死后,启民可汗还始终和大隋保持着长期的友好关系,这在历朝历代都是很少见的。

    一名优秀的厨师还应学会看人下菜碟,不但要了解食客喜欢什么,更重要的是还要知道他对什么忌口。所以说苦练技能,不如揣摩吃货的喜好,那样才能投其所好,实现各取所需。隋文帝可谓是高瞻远瞩,在他执政期间,开通边境贸易,草原人可以用自己家吃不完的牛羊肉,换取中原人盛产的丝织品……开通国际贸易,不仅可以增加外汇储备,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双方各种物资的均衡流通。只要大家在家要啥有啥,谁还会愿意拎着脑袋去干抢劫的勾当。明朝后期之所以会爆发倭寇之患,主要是因为大明封禁海运,关闭贸易,别人想要的生活必须品,大明就是不给卖,小日子们就只好冒着不惜落入海里喂鱼的危险,漂洋过海前来抢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