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隋那点事儿 » 第十八章 高炯倒台

第十八章 高炯倒台

    隋文帝夫妇一直想要更换太子,虽然朝堂上下支持者也甚多,看上去这件事儿已是大势所趋了。但是朝堂上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人物,对更换太子这件事儿始终没有发表过任何意见,这使隋文帝心里一直很忐忑,才让他迟迟没有做出决定。这个人就是老宰相高炯,高炯可是当了二十多年的老宰相,在他执政期间,他和隋文帝一直是同心同德,两个人在大事儿很少有过大的纠纷。

    隋文帝为了早做了断,他便决定主动出击,试探一下儿高炯对更换太子这件事儿究竟持什么态度。有一次他和高炯一起散步的时候,他便旁敲侧击的对高炯说:我听我家晋王儿媳妇说她做了一个梦,梦到她家晋王成太子了……他的话还没说完,高炯就扑通一声跪倒在隋文帝面前,义正言辞的说到:长幼有序,不可以轻易更换。隋文帝一看到高炯持反对意见,也就只好将这件事儿暂时搁置起来。

    高炯之所以提出反对意见,首先出于对公方面的考虑。作为一名有经验,有操守的老牌儿政治家,高炯非常清楚,废长立幼将会给国家带来很严重的政治斗争。轻则政治不稳,重则国破家亡,这在历史上是有很多经验教训的。所以他不希望隋朝重蹈覆辙。再加上这么多年来,太子杨勇在工作上一直是兢兢业业,有时候他的治国理念甚至高于隋文帝,从整体表现来看,他可以说是个非常称职的接班人。在更换太子这个非常敏感,也非常重大的问题上,高炯能够以大局为重,不去迎合隋文帝夫妇的喜好,从这一点来说,他还是十分有节操的。

    再有一点就是高炯和太子杨勇是儿女亲家,高炯的儿子高表仁娶了太子杨勇的女儿为妻。高炯很清楚,只要他和太子杨勇有着这层关系存在,一旦新太子当上了皇帝,人家是绝对不会再用他的,这是宰相高炯反对更换太子的私人原因。正是因为有这两方面的原因,高炯就坚决举起了废长立幼的大旗,因为当时高炯的政治地位非常高,有了他的坚决维护,太子杨勇的位置,相对稳定了一点。在当时皇权至高无上的年代,高炯的这把保护伞也撑不了太久,因为高炯本人也已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了。

    主要原因是因为他得罪了独孤皇后,本来高炯和独孤皇后的关系非常好。高炯本身就是出自独孤皇后的父亲独孤信的门下。高炯父子是独孤信的家臣,后来独孤信倒台,被杀之后,别的人都是树倒猢狲散了,只有高炯铭记旧情,一直不肯背弃故主。不管风云怎么变换,高炯一直是初心不改,他还一直和独孤皇后保持着交往,由此他也赢得了独孤皇后的敬重。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独孤皇后如此强悍,当他喜欢高炯的时候,自然是他生命中难得的贵人。只要她有一天不喜欢高炯,乃至她憎恶高炯的时候,那么她对高炯的杀伤力,可比任何人都要大。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独孤皇后还真就和高炯翻脸了。

    主要原因是独孤皇后怀疑高炯瞧不起他。隋文帝虽然当上了皇帝,长期以来还是坚持一夫一妻制,始终只对独孤皇后一个人好。俗话说:人一直做好事不难,最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隋文帝做了一辈子的模范丈夫,在他晚年的时候,就犯了一个非常严重性的生活错误。

    有一年夏天,隋文帝到仁寿宫去避暑,当时他的心情非常好,人也就很放松。人在心情好的时候,自然看到什么东西都感觉它是好的。就在人寿宫度假时,他看上了一名宫女。她发现这名宫女不仅人长得漂亮,就连气度也非常不凡,看上去就不像出自普通家庭的女孩子。他便询问了她的家世,这名宫女说他是尉迟迥的孙女。尉迟迥可是隋文帝称帝时的最大障碍,北周时期,隋文帝矫诏辅政,引起了三总管反叛,三总管中势力最大的就是尉迟迥,他当时可是没少让隋文帝操心。后来尉迟迥兵败被杀,他的孙女尉迟迥也就没入掖庭。一听到这名小宫女讲起身世,隋文帝不禁想起了他年轻时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了。心里顿时就涌起了胜利者和征服者美好心情,于是就临幸了这名小宫女。

    就这样,隋文帝一下子便被美色冲昏了头脑,他也就忘记了曾经给独孤皇后许下的一夫一妻的诺言了,也更忘了独孤皇后的手段有多厉害了。春风得意时,同样喜欢老牛吃嫩草的隋文帝,当时便和尉迟迥的小孙女海誓山盟,并一再嘱咐等他下了朝以后,还会回来找她。隋文帝自以为对这件事很诡秘,她哪里知道独孤皇后可是六宫之主,她可是在很多地方都安插了她的的眼线,以防止隋文帝发生桃色事件。所以当这件事儿刚一发生,就很快传到了独孤皇后的耳朵里了,独孤皇后可是个杀伐果断的女强人,她立马便安排人将这个宫女给收拾了。

    隋文帝下朝以后当他兴冲冲,急切切地来找这名小宫女的时候,看到的的却是一具被打的不成人样的冰冷尸体……隋文帝看到眼前惨不忍睹的情形,自然是非常伤心,非常窝火:毕竟自己可是一国之主,自己这么大岁数了,就喜欢这么一个宫女,自己都不能保全她的性命,顿时感觉自己这个皇帝当的也实在是太窝囊了。隋文帝一怒之下便离家出走了,他骑上一匹骏马,出了后花园,也不走官道,而是沿着一条小路径直往深山老林里面跑。情场失意的隋文帝骑在马背上信马由缰,一路狂奔。任由迎面吹来的寒风,一点点撕碎着他心里那段儿尚有余温的美好记忆……

    皇上这么一跑,大臣们可就着急了,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啊!隋文帝一旦有些闪失,将会引发国家大乱,高炯和杨素深深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于是两人就赶快骑着马,策马扬鞭朝深山老林里去追了。他俩一下子追了二十多里路,才总算找到了隋文帝。两个人赶快叩马苦谏:皇帝您赶快回去吧,国不可一日无君啊……

    隋文帝一声长叹:我虽然贵为天子,皇后把我管的这么严,我可是一点自由都没有啊。高炯一看到隋文帝这么苦恼,就赶快劝隋文帝:皇后不过是一个头发长,见识短的妇女,您何必因为和她生气,就抛弃天下呢!这其实是高炯在给皇帝台阶下,也根本不存在看不起独孤皇后的意思。隋文帝也自知常在外面不是常事儿,就一直磨蹭到半夜,才灰溜溜的回到了宫里。回去后,独孤皇后便赶快给隋文帝赔礼道歉,两个人也就和好如初、涛声依旧了。

    本来这件事儿也就过去了,没过几天独孤皇后一打听,皇帝是被高炯说皇后不过是一妇人给劝回来的,她一下子就受不了了:你高炯不过是我家的一个家臣,这么多年我可是没少给你帮忙,你才有今天这个位置,你怎么敢在背地里说我不过是一个妇人。因此,独孤皇后感觉高炯这是在瞧不起她,从此就对高炯产生不满了。这么强势的皇后,高炯得罪她一次就够他受的了,高炯很快又从另一件事儿上惹了独孤皇后。

    没过多久,高炯的原配夫人去世了。毕竟高炯是独孤皇后的家臣,她还是很关心高炯的。于是独孤皇后便对隋文帝说:高仆射年龄大了,身边没有一个照顾他的人可不行,还是给他再娶一房夫人吧。这是独孤皇后的一番美意,隋文帝也将这话儿传达给高炯了。高炯听了以后感动的是老泪纵横:我已经老了,回到家里,我就吃在念佛,其他的啥事儿都去想了,也就不想再找了。独孤皇后看到她念念不忘去世的夫人,被他的一席话给感动了,对他的印象也就加分了。

    可是没过多久,独孤皇后却听到高炯的小妾怀孕的消息了,这可把给独孤皇后给气坏了。因为独孤皇后一生最推崇的便是一夫一妻制,最反对的就是大臣纳小妾,他高炯不仅私纳了小妾,并且教连孩子都有了,这可是道德败坏啊!再加上这个时候高炯已公然表态他是反对废长立幼的,所以独孤皇后也就觉得这个人彻底不行了,便决定将高炯必欲除之而后快了。

    独孤皇后为了拿掉高炯,首先在隋文帝面前挑拨高炯不忠诚,她还是拿高炯的小妾生孩子说事儿。她对隋文帝说:陛下啊,您还敢再相信高炯吗?当时您想给他再娶一房妻子,他是心里想着爱妾才不肯再娶的。他却骗您说他是清心寡欲,吃斋念佛,这不是当面欺诈,心口不一吗,这样的人怎么还能再相信吗?隋文帝和众多领导一样,他们看重的不是手下的才干,而是他们的忠诚度。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手下人心口不一,欺诈他。从此隋文帝便对高炯心存疑虑了,对他的印象也就大打折扣了,这是独孤皇后在隋文帝面前的第一次挑唆。

    接着独孤皇后开始在隋文帝面前拿他工作不卖力说事儿。开皇十八年高句丽侵犯隋朝的辽西地区,这样的弹丸儿小国都敢侵犯我大隋,隋文帝当然不答应。隋文帝马上任命隋文帝马上任命汉王杨谅为行军元帅,高炯为行军长使,联合出兵讨伐高句丽。高炯可是个杰出的军事家,他考虑到高句丽地处偏远,打仗实际打的是后勤,再加上中间还隔着辽河和大凌河,运兵和运粮都十分困难,他知道这一仗不好打。他也曾苦苦劝隋文帝收回成命,最好是准备好了再打。可是隋文帝不听,高炯没有办法,只好随同杨谅一起去打高句丽。到了之后,果然遇到河水泛滥,粮食运输不过去,结果是无功而返。客观的来说,这次出征失败,说明隋文帝决策失败,他当时应该听高炯的建议。

    可是独孤皇后则对隋文帝说:陛下啊,高炯本来不想去打这一仗,是您逼着他非要去打不可,从他出发的时候我就知道肯定不会有结果。从独孤皇后口里这么一说,就把皇上的决策失误全部转嫁给高炯了。隋文帝就以为他只有顺着高炯的意思,这件事儿才能办成,如果不按他的意思去办,自己啥都干不成,隋文帝气的是咬牙切齿,恨不得马上宰了高炯。

    最后独孤皇后在隋文帝面前说他娇纵跋扈。这次是他和汉王杨谅一起讨伐高句丽,杨谅是隋文帝最小的儿子,也是他们夫妇最疼爱的孩子。因为他少不更事,经常会在高炯面前发一些不切合实际的言论,高炯自然是不去理会他,对他那些纸上谈兵的“高见”自然是一笑而过。从这件事儿可以看出来,高炯很有节操,他是以大局为重,按原则办事儿,不是为了讨好小皇子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从战场上回来之后,杨谅便扑在母亲的怀里添油加醋地哭着说,高炯在战场上不拿他的话当回事儿,一点都不尊重他,并且还差点被高炯给杀了。独孤皇后一听,这又是个好料啊,就赶快对隋文帝说,高炯自恃在战场上有功,对杨谅态度非常蛮横,根本不把咱们的皇子放在眼里。这一下可又挑动了隋文帝的那根儿敏感神经了。隋文帝自己严格管束儿子,绝不允许大臣不尊重皇子。在隋朝规定哪怕是宰相级别的大臣见了皇子,也要实施跪拜之礼,他这是在提升皇权。隋文帝认为:高炯敢这么不尊重皇子,那他可是居功自傲,骄横跋扈,想当权臣啊。隋文帝本身就是从权臣做起当的皇帝,他不愿别人重走他的老路。有了独孤皇后在他面前三番五次的挑唆,隋文帝对高炯的印象也就更坏了。高炯在隋文帝眼里有了想当权臣的嫌疑,再加上和废长立幼的问题上和隋文帝不合作,在政治上和他格格不入,隋文帝也就和独孤皇后一样,对高炯也是欲除之而后快了。

    在历史上拿掉一名大臣,最好的理由就是谋反罪。很快便有一件谋反案和高炯挂上钩了,不过这个谋反案不是发生在高炯身上,而是发生在他曾经提拔过的一名将军王世积身上。王世积当时被仇家告发,说他曾找过江湖术士给他算命,术士说他有皇帝像。而且他还说王世积在担任凉州总管的时候曾对下属议论:是不是可以以凉州做根据地,图谋大事儿。作为一名大臣敢发表这样的议论,那不是想谋反吗!其实这件事儿很不靠谱,毕竟是听某某人说,完全没有付诸于任何行动。可是隋文帝一看到王世积是高炯举荐的大臣,马上就对这件事儿敏感起来,马上要求将这件事儿进行彻查。司法部门对隋文帝的意思自然是心领神会,便对王世积朝死里打,打来打去就把王世积打承认了。王世积还说他不是一个人想谋反,和高炯还有联络,他从宫里知道的那些信息全是高炯告诉他的。

    司法部门儿便将调查的结果报告给了隋文帝,隋文帝一听便装出一副勃然大怒的样子:怎么能随便冤枉我们的宰相,一定要好好调查这件事儿,还我们宰相一个清白。司法部门便又去调查这件事儿了,查来查去,结果自然是对高炯更加不利。司法部门儿向隋文帝汇报:王世积果然和高炯私从甚密,还曾送给高炯一匹好马。这个时候总算可以结案了,不管谋反案有没有结果,至少高炯的受贿案肯定是成立了。就这样高炯以谋反案立即处死,高炯以受贿案就地免职。就这样干了二十年的老宰相,就因为这么一档子虚乌有的谋反案就被赶下台了。

    对于隋文帝而言,高炯虽然被免职了,可是他在朝中的威望还在。好多大臣可都在观望着呢,看他还有没有再复职的可能。虽然高炯官职被免了,可是他的爵位还在,他当时封的是齐国公,还是对朝廷有一定影响力的。就在高炯被免职没几天,隋文帝就临幸他的儿子杨俊府中,看到皇上来了,杨俊自然是要摆宴招待。杨俊设好宴席后,隋文帝便对杨俊说,让高炯来侍宴吧。

    高炯来到之后,再次见到旧主,自然是痛哭流涕,独孤皇后也在陪着一起呜呜咽咽。就这样隋文帝看表情表达的差不多了,他便对身边的大臣发话了:过去我待高炯是像我儿子一样的,甚至有时候比对我儿子还要好。有时候他不在我眼前,我还总以为他就在我身边,那时我是时时刻刻想着他。可是自从他被免职之后,我就彻底把他忘了,甚至已经到了高炯这个人,好像一直就在我生命里从来没有出现过。所以作为每一名大臣都不能自恃有功,而去要挟君主,那样他可就万劫不复了……隋文帝这实际上是在给大臣们表态,他已经彻底抛弃高炯了。

    皇上这么一表态,那些聪明伶俐的大臣马上就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了。当时齐国的一名国令就出来揭发高炯父子了,他说高炯的儿子高表仁曾对高炯说:当年司马懿被罢免宰相在家,赋闲了那么长时间,后来他还不是照样建立了西晋,当上了皇帝。高表仁在这个时候对他父亲说这些,实际上是在劝高炯也效仿司马懿,趁赋闲在家,养精蓄锐,到时候夺取隋文帝的江山,自己当皇帝。隋文帝一听,马上又开始安排人调查此事儿了。这时候就又有人前来举报了,说高炯整天和和尚呆在一起,有一个和尚曾说明年国家就会有大丧,皇上要去世。这可是在说高炯每天都在求神拜佛,盼望隋文帝早死,那样他好学司马懿早日建立自己的王朝……这样高炯的谋反罪就算彻底坐实了,有了这个罪名,隋文帝便将高炯的爵位也给拿掉了,彻底成为了一名庶人。

    高炯之废,是隋朝末年的一件大事儿,朝堂上就少了一名有能力,有见识,有节操的顶梁柱,当时高炯是整个隋朝最有才干的大臣,他罢相之后,隋朝朝堂之上能够办大事儿,能够把持政治方向的人不复存在了,这是朝廷的一大损失。同时太子杨勇也就失去了最有力的庇护人了,他已经沦为了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