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隋那点事儿 » 第三十四章 大势已去

第三十四章 大势已去

    就在李密和李渊逐鹿中原的时候,隋炀帝这时候正在醉生梦死。他就开始纵情声色,自从到了江都宫以后,他就性情大变了,一天比一天留恋于醇酒妇人。

    隋炀帝本来是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是把帝王大业看的非常重,所以每天都让自己忙的不可开交,因此私生活是非常检点的。可是当他第三次来到江都的时候,隋炀帝就一下子变了。他在江都宫修了一百多座独立的小别墅,也就是有一百多坊,每一坊都填进去一个美人儿。这个美人儿就专门负责招待隋炀帝和萧皇后。以及隋炀帝宠爱的那些姬妾一起喝酒,为了能保证酒菜能充足供应,隋炀帝还特意让江都郡的郡守赵元凯专门主持专供工作,每天把好酒好菜都布置到各坊里面去。就这样隋炀帝是每天酒不离口,喝的酩酊大醉。并且跟着他到江都宫的那一千多姬妾也是烂醉如泥。

    隋炀帝的私生活之所以一下子就荒唐起来,因为这个时候他已经绝望了。内心对于国家的局势已经完全绝望了。他再也不想再创建什么千秋大业了,就用醇酒妇人来麻痹自己。这时候隋炀帝的真实心情是消沉和绝望。

    据资治通鉴记载,只要一退朝,隋炀帝就拿一条方巾把自己的头发扎起来,然后就穿上一套家常衣服就出去游玩。然后把亭台楼阁,湖光山色都要看一圈儿。每天都这样看,一直看到天都完全黑了。才回到宫里来。其实他这样做,说明他已经感到自己来日不多了,他就想把这些好景致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舍不得这些优美景致。

    他还经常给自己算卦,经常是仰观天文,几乎每天就是喝的半醉的时候就开始出去看星星了,然后就开始对萧皇后讲:爱卿啊,现在有很多人在算计我,可是就让他们算计去吧,我大不了就当长城公,你就当沈皇后。没关系,咱们照样喝。长城公其实就是陈朝后主陈叔保。他亡国之后就进入隋朝,隋文帝就把他封为长城公。隋炀帝第一次建功立业就是一举荡平江南,俘获陈后主,那时候是多么意气风发。他居然现在自比为当年亲手打败的对手,而且还说像他那样混日子也不错,那是何等的意志消沉。

    隋炀帝有一天夜里就拿起镜子,他就前照后照,顾影自怜。照完他就回头跟萧皇后说:我这么漂亮的头颅谁会把他砍下来?萧皇后一听就觉得太不吉利,就赶快说陛下何出此言?

    隋炀帝就苦笑着讲:人世间贵贱苦乐都是轮着来,我们失去了又有什么值得难过的。虽然他整天想着会有人来砍他的头,但是他绝不是在等死,而是想要割据。

    隋炀帝是天天在想以后怎么办,扬州还是在长江的北岸。他觉得呆在这里还是不安全,他要到江南去。这时候他看上了江南的丹阳郡,也就是现在的南京,这可是一个有定都传统的地方。他就想在这里依据长江天险,把自己保卫起来。当年可是隋炀帝亲手结束的割据,现在自己又来谋求割据来了,这是多大的讽刺啊。隋炀帝就一心想要在丹阳建个新都,准备迁都了。可是迁都是国家大事,也不是说迁就迁,不是皇帝一个人就说了算的事儿。他要真想在丹阳郡监都,必须要大臣们同意才行,那他就开始征求大臣意见了,马上两大不同意见就出来了。

    朝堂之上当然是有人反对,也有人支持。支持者的领军人物是宰相虞世积,因为他本来就是江南人士,他自然是支持隋炀帝建立江南的都城,反对派的领军人物是右候卫大将军李才,这个人是名武将,同时也是关陇贵族的成员,他自然是不希望隋炀帝放弃关中,定都江南,所以他就拼命反对。两个人就针锋相对,在朝堂之上就嚷嚷起来了,已经到了就要动手的态势了,两个人是边吵边比划,就冲出朝堂去了,他们打算到外面再争一争,再吵一吵。这两个打着出去了,隋炀帝这次一反当年雷厉风行,不容置疑的模样,今天居然一言不发。手下两名大臣都打起来了,他在那里居然就不表态。他就在朝堂之上盯着这些大臣,顿时朝堂上的气氛就很紧张了,大臣也都在心里暗自盘算着:我到底该怎么变态合适呢?所以就一片沉默。这时候有一个小人物说话了,他就是门下陆氏恒水仁李彤鹤,他是河北人,他就说:江都这个地方不行,气候过于潮湿,土地有太少,经济实力又不够强,让他支撑这么一个大政府,还有那么多军队,恐怕不能行。那样就会加重老百姓的负担,到时候老百姓就一定会造反,您可千万不要觉得江南这个地方安全,他这里很明显是持反对意见。

    虽然李才和李彤鹤都反对,但是他们两个人可是不一样的,李才他是一名将军,手里是有兵的,说话是有分量的,隋炀帝这时候已经是虎落平阳了,对这样的人难免就有忌惮之心,所以李才提出反对意见的时候,隋炀帝没有说什么。可是李彤鹤就不一样了,他是一个文官,并且还是一个小官,对他可就不用那么客气了。这时候就根本不用隋炀帝变态,有个御史看着隋炀帝的脸色就说话了,说李彤鹤擅傍朝政,皇帝这样说了,你提反对意见,那就是反对朝廷,反对国家。隋炀帝一看有御史这样说话,他就一声令下,把李彤彤扔到监狱里去了。

    这个事情一出来,文武百官心里就清楚了,隋炀帝这哪是让我们来讨论的,这分明是让我们来鼓掌通过的。所以朝堂之上马上就一边儿倒了,这些大臣们就纷纷说话了:陛下呀,您就赶快去吧,江南老百姓早就盼着您过去了,您要是过去,他们肯定是热烈欢迎,您的功绩就像当年大禹治水一样大,您赶快去吧。这样可就是全盘通过了,既然大臣们表态通过,隋炀帝就开始下令准备修建一个丹阳宫,准备以后迁过去。

    一看皇帝准备长期驻扎江南,那些关中过来的官兵可就不干了,他们的家可是在关中,孩子老婆都在那里,他们这次和隋炀帝一起来江都的时候,可是只扛了一杆枪就来了。来江南这么长时间了,隋炀帝也不给探家的机会,现在他又准备在江南定都。这就表示从关中过来的士兵就要长期和家人分居了,这谁能受得了啊,于是他们就开始纷纷叛逃。禁军叛逃对黄帝来说可是很大的威胁,这次隋炀帝对叛逃的士兵就硬的,只要是谁逃跑了,抓回来一律斩首,并且要是那个营的骁果跑了,长官也要起连带责任。隋炀帝想用这些强硬手段,震慑骁果。

    隋炀帝采取的这种手段实在是在糟糕了,不但是骁果没有被震慑住,又出现了一个很大的副作用。那就是那些将领们也开始人人自危,也开始计划着逃跑了。当时领头想逃跑的将领叫司马德堪,这个人也是出身于关陇贵族集团,曾经跟杨素一起打过汉王杨谅,属于战功卓著,心思灵敏的人,深受隋炀帝的宠幸,所以到隋炀帝来到江都之后就任命他为虎贲郎将,这是个五品官,让他率领骁果屯驻在江都宫的东城。现在眼看着隋炀帝不打算再回关中,手下的骁果又纷纷逃亡,司马德堪也就在动脑筋了,隋朝这是大厦将倾,我还要不要陪他殉葬啊?就算是我忠诚于他,愿意陪他殉葬,万一我手下有骁果叛逃,我会不会受牵连?他每天就在盘算着这些问题,想来想去,司马德堪决定干脆自己也跑路算了。他要还在这里挺下去,那可是极不安全,而且是越来越不安全。

    俗话说:法不责众。司马德堪当时就想,如果是自己一个人逃跑,危险性极高,但是如果跑的人多了,想到就会安全了,所以他就打算劝更多的人和他一起逃跑。司马德堪首先就去找了他的两个好朋友,一个叫做元礼,一个叫做裴谦通,就跟这两人做起思想工作来了。

    司马德堪就对这俩几个人讲:陛下现在想在丹阳建都,我手下的那些骁果都在那里议论纷纷,准备叛逃,我倒是想给隋炀帝打个预防针,可是他那个人非常猜忌。然后他又非常讨厌听坏消息,要是我要是警告他我手下有很多人要跑,他要是一生气,就会先把我给杀了。可是如果我不告诉他这件事儿,万一要是我手下的人跑了,他还是得杀我。所以我是进也被杀,退也被杀,你说我该咋办?

    元礼和裴谦通都对他很同情,就对他说:你手的人多确实是不好管,我们还真是替你担心。

    司马德一听他们这么说,就对他们说:你现在是替我担心,照我看来你们倒不如替自己担心担心。

    这样元礼和裴谦通就不明白了,他们说:我们手底下人少啊,我们管得了,我们不存在那些问题,我们有什么好担心的。

    这时候司马德堪就讲了:我听说李渊现在已经把关中占领了,好多留守关中的官员都投降了。比方说华阴县令李孝唐就投降了。他一投降他是安全了。可是他有两个弟弟可是跟着隋炀帝一起来了江都。隋炀帝一听说李孝唐叛了,他就立把他的两个弟弟杀死了,他们两个死的可就太冤枉了。咱们恐怕也都有家属在关中吧,那万一有家属叛逃,难道你们就不怕受牵连吗?

    他们两个一听到这个,顿时就吓得呆若木鸡。裴谦通马上就说话了:还真是这么一回事儿,我们裴家是一个大家子,我的儿子和弟弟可都是成年人了,正散布在各个地方做官呢,我还真怕他们做出背叛陛下的事情牵扯到我。我也整夜整夜的思考,可就是想不出办法来。

    司马德堪听他这么一说,就感觉自己有门儿了。他就赶紧说:现在我们都挺担心自己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抱团取暖,我想的办法是如果骁果跑路的话,我们就跟着一起跑得了。他这么一说,两个人也就立马表态了,没问题到时候我们就跟您一块儿跑,这样他们三个人就组成了一个逃亡领导小组。这样他们就马上回到自己的军营,开始各自发展自己的下线去了。他们就想带更多的人一起逃亡。

    他们下去一宣传,效果是相当的好。像内侍舍人元旻,虎牙郎将赵兴初等就都入伙了。人多力量大,参加预谋的人多了,他们的恐惧心也就小了,甚至已经到了,他们居然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开始议论这件事来。

    俗话说:隔墙有耳。何况他们还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当场舆论,没过几天就被隋炀帝的一个宫女给听见了,她就先给萧皇后汇报:我可是听到了,那些骁果们可都是在议论着要逃跑呢,这可是要造反呢!

    萧皇后一听,想了一会儿就对那个宫女讲:那你就把这件事汇报给皇帝吧。于是她就给隋炀帝汇报了。应该说这个宫女可是立了一个大功,她把这么危急的消息报告给了皇帝。隋炀帝这时候不但不去奖励她,即使采取有效的防范,反而是一刀把这个宫女给砍了!他居然说这个宫女是不守本分,多管闲事!

    从这件事儿可以看出隋炀帝当时已经是讳疾忌医,掩耳盗铃了。一个皇帝如果消沉到这个地步,那其实也就没得救了。眼看着隋炀帝对这件事持这个态度,司马德堪也就更加肆无忌惮了,他们的计划几乎已经成了茶余饭后的公共话题了,他们一见面儿就开始问:你跑路吗?

    过了几天,这件事儿又被一个宫女听到了,这个宫女还是先给萧皇后汇报了。萧皇后有了上次的教训,这次萧皇后就长叹了一声,对她讲:天下已经是这个样子了,救不了了,还说什么啊,说了也只能是让陛下担心而已,干脆就别说了。

    就在司马德堪在迅速发展下线的时候,就发展到一个野心家手里了。他就是宇文智及,也就是隋炀帝当年最宠信的宰相宇文述的二儿子,隋炀帝当时可是特别宠信宇文述,以至于把他的女儿南阳公主都嫁给他的三儿子宇文士及,两个人就结成了儿女亲家。宇文述一共有三个儿子,老大是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这两个人可不是什么好东西,非常的轻薄浪荡,每天就知道斗鸡挑狗,调戏妇女。所以当年在大兴城的时候,人们就送他们外号:轻薄公子。这哥俩还特别的贪婪,只要是有钱,油锅里他们也要去捞。他们两个为了赚钱,公然违反隋炀帝的禁令和突厥人做起了生意。搞得隋炀帝在外交上很没面子。惹得隋炀帝很恼火。所以就把他们关了好几个月,还曾经说要将他们斩首。还是他们的弟妹南阳公主求情,才将他们刀下留人。尽管当时隋炀帝没有杀死这两个轻薄公子,但是也确实严厉的惩戒了他们。就把宇文述的儿子贬为宇文述的家奴,让宇文述把他们关在家里,并且一关就是十年,不让他们出来做官。

    后来宇文述来到江都很快就去世了,在他临死之前,他就给隋炀帝奏上遗表:祈求隋炀帝给他们重新做人的机会。隋炀帝也是怜悯旧臣,这才又重新启用这哥俩儿,任宇文化及为右屯卫将军,掌管禁军,任命宇文智及为将左少监。别看宇文智及人品不怎么样,可是他的脑子却很灵活,他一听到这个逃亡计划,马上就开始反对了。他说:皇帝虽然不是一个好皇帝,但毕竟他还是皇帝,那他就有皇帝的权威,你们想要逃跑,也只能是一部分人跟你们一起逃,那么就还是会有一部分跟着皇帝,如果皇帝让那些没有跑的人去追你们这些跑的人。如果把你们追回来,他就可以以皇帝的身份把你们干掉。所以你们还是要冒很大风险,所以你们的这个计划不妥。

    宇文化及就继续对他们说:老天现在都要灭掉隋朝了,所以天下英雄才风起,这可正是逐鹿中原的时候。你们既然都已经能发动几万人逃跑,还逃跑干什么呀,干脆就造反搞政变算了。不如我们干脆直接把皇帝干掉,咱们自己当皇帝那才是英雄大业,这个风险系数可是一点儿都不比逃跑高,但是成果可就比逃亡强太多了。

    司马德堪一听,佩服的是五体投地,反正都是冒险,我们真不如扯起大旗造反,何必要逃跑呢,看来我们真是站不高看不远,马上就表示听宇文智及的。这就意味着这件事情的性质变了,原来是要逃跑回家,那属于消极自保。现在已经变成了要造反,要政变,那就是要夺取政权。只要这件事情的性质一变,领导也要跟着变。逃跑虽然也需要领头人,但是大家跑出去之后,都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到那时候领导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但是一旦图谋搞政变。这件事情就不一样了,政变的领袖可能就是未来的皇帝,那就要好好考虑一下儿了。这样一来就不能还让司马德堪还来当这个头儿了,因为他的威望不够。此人虽然也出身于关陇贵族集团,但是他爸爸很早就去世了,属于家道中落那一派。小的时候为了养家糊口,他还曾经给人杀过猪卖过肉。这样的出身在当时看重门第的人看来,那可就不是什么好出身,不光彩。就算不追究历史问题,他现在的身份他也不过是虎贲郎将,那是五品官,那也不能服众。这时候也只能是宇文家的人才能服众。因为他们家是关陇贵族的重要成员,宇文述又是隋炀帝时期的重要宰相。何况他的三儿子宇文士及还是隋炀帝的女婿。这三种身份加在一起可是更加无人可及了,所以宇文家的人才可以充当这个领袖。宇文述死之后他徐国公的爵位是传给他的长子宇文化及的,所以宇文化及才是宇文家的真正代表人物。况且当时宇文化及当时还是右屯卫将军,三品官,他在禁军之中威望也会更高一些。考虑到这些因素,司马德堪他们就又去找宇文化及去了。

    别看宇文化及是个坏孩子,平时无恶不作,但真是让他办一件大事儿的时候,他比谁都懦弱,比谁都胆怯。人家一把这件事情告诉他。他立刻是脸脸变色,汗流浃背并且腿都软了。犹豫了一会儿之后,他还是接受了。大家已经把这么大的一个阴谋出卖给你了,你要是不接受,可能当时就要把你给做掉了。另外宇文化及毕竟是关陇贵族集团的成员,当时关陇贵族中的成员哪个不想当皇帝,他就这样接受了。

    因为隋炀帝在天下大乱的时候,他打算抛弃关中割据江南。他的亲信卫队骁果就产生了逃亡回家的念头,又因为隋炀帝意志消沉,发现问题也不及时纠正,所以这些逃亡者就肆无忌惮发展势力,他们原想逃回家的念头被一个野心家宇文智及利用,整件事情就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现在这些准备逃跑的新领袖,宇文化及已经不再是逃跑,而是造反当皇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