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沉鸣苑 » 17.劫船

17.劫船

    杜鸣秋闻言抬首盯着阿颜。

    “便在这画卷本身了”

    阿颜将百子争春图徐徐展开放作一处,拿出一方西洋镜“杜大人细看”

    杜鸣秋俯在案前,透过西洋镜屏气凝神直看到两眼酸胀,许久拿起一副江山图“姑娘聪慧,杜某自叹不如,三选其一,拨云见日,还请姑娘赐教”

    “杜大人高看了,不过是投机取巧,三幅画两幅出自宫廷,破绽便在这竹纸的工艺,杜大人常在宫内行走,想考证这些并不难”

    杜鸣秋心思跌宕,这下再看心境便不同了,果然神来之笔,鬼斧神工,嗟叹连连“神妙之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哪,若非亲眼所见,怎会轻易相信山外有山”

    “可是这一副,也绝非凡品哪,手法老练浑厚,意境远在笔墨之外,比真品丝毫不差啊,简直匪夷所思,匪夷所思,只是敢问姑娘,这幅画到底何人所作,尚在人世吗”

    “不在了,早就不在了”

    杜鸣秋心里一阵道不清说不明的滋味儿,心情低落至极,回到杜府便在书房一直待到日暮西沉,晚间去见杜攸,杜攸须发花白“你近日在忙些什么,怎么有些魂不守舍的”

    “没有,因新得了一幅画,费了些神”

    杜攸膝下三子,皆平平之才,二房独得一子杜鸣秋,天资聪慧,可惜志不在为官做宰,只醉心舞文弄墨,杜攸已过花甲之年,常哀思嗟叹杜家百年气数怕是要尽在他这一代了。

    “万寿节将至,你也当收心回神,好大一摊子事儿呢,近日听闻果硕王有意起复,若是借着万寿节,怕是不在礼部就在鸿胪寺,你怎么看?”

    杜鸣秋没听明白“请祖父明示”

    杜攸看着他,杜家一直做着清白官,不管果硕王也不管楚相,礼部也不用非此即彼的站个队,碰上一个点不破的杜鸣秋不知是福是祸“算了,你去吧”

    杜鸣秋也不多问,去了。

    九月里税银入库,黄掌柜和彭构狠狠忙到九月初,税银安安稳稳入库,总算松了口气。

    忙过这一阵儿,照阿颜的吩咐,彭构开始将各地积压的官盐统统调到洛阳来,整整两大船,细细归拢好,妥善安置在运河上。

    煜勋明里暗里使了劲,想谋个差使,陛下未置可否,直到万寿节将至,外番来觐,外臣入京,祭宗庙礼外宾,普礼仪化四方,事多繁杂,王相在殿前点名要他起复,陛下应了,点了鸿胪寺主事,煜勋来宫里磕了头,择日上任去了。

    一个鸿胪寺的主事,芝麻大点官,陛下钦点,煜勋不知道搭了哪根筋,老老实实去吏部领了文书去徐让那里报道去了,徐让四十多岁做到鸿胪寺卿正意气风发呢,看着气度不凡昂首阔步而来的连煜勋心里想着这主事的蓝灰袍子啥时候也这么好看了,倒比他这寺卿的官袍还体面几分,这帝王家的气度真是与生俱来不怒自威坐着平添三分高,可惜他实在繁务缠身,无暇瞻仰,匆匆寒暄几句就带着人走了。

    这几日洛阳甚是热闹,外邦入境,大街小巷到处可见奇装异服的外族人,阿颜坐在文昌楼看书喝茶,肖七和青衣站在窗口看热闹,有一句没一句唠闲篇,不一会儿肖七往窗外努努嘴“瞧,咱的府尹大人赵知岱”

    青衣伸出头“来了?哪个?”

    “看着没,就那个不起眼的灰袍长衫,你收着点脑袋”

    青衣看着赵知岱进了文昌楼,回头看了一眼阿颜,转身下楼了,约摸一盏茶的时间又返回来“这真是个讲究人,从后门出去的,还换了衣衫戴了帽子,啧啧,要不是肖掌柜眼睛毒,谁知道这京府尹大人也是位花柳公子啊”

    阿颜想事情想的头疼,青衣看她面色不对赶紧住了嘴,肖七道“这天也不早了,要不姑娘先回去吧,我在这儿盯一会儿”

    阿颜缓了一会儿,道“也好”

    小九本是关外人,本名刘念安,他爹刘伯肆满脸横肉狠人一个,年轻时打家劫舍刀尖舔血,三房妻子生了八个女儿,到了年岁想着怕是坏事做尽,老天要他绝后了,收了屠刀跑起了贩马的营生,不到两年竟然得了一个儿子,欣喜若狂,立志要他读书成才考取功名。

    可惜这刘念安天生不喜读书,一读书就头疼,把他爹气的半死,偏偏又不舍得打不舍得骂,刘伯肆的横肉抖了抖,算了,跟着老子贩马吧。

    这刘念安读书不行,可脑子机灵,跟着他爹走南闯北杂七杂八方言学了不少,长到十几岁上,他爹找了门路狠狠花了一大笔钱给他儿子买了一个官,在衙门里做文书,这刘念安哪儿是那块料啊,拉着屁股不愿去,偏偏他爹这门路也不靠谱,不知咋的就弄到鸿胪寺做通事去了,真是芝麻掉进针眼里没这么巧的。

    这刘念安到了鸿胪寺算是如鱼得水了,欢快自在的很,这几日更是优秀的扎眼,煜勋进了鸿胪寺无处着手境况尴尬,这刘念安就毛遂自荐天天跟着煜勋左右斡旋,煜勋对他甚是青眼。

    这一日煜勋刚回来,小九就一路跑过来“小王爷小王爷”

    煜勋水都不及喝一口“慌什么,好好说话”

    “小王爷,咱的官盐被劫了”

    “你说什么?”

    小九拉低了声音“官盐,两大船官盐”

    “你听谁说的”

    “我今儿去礼部交接文书碰到一位杜大人,带着两个鞑靼人,叫我领着来鸿胪寺找语译,后来我就在边上听了个七七八八,你猜怎么着”

    小九卖着关子,煜勋抬脚给他一下,小九捂着屁股“王爷别急,就是说啊,这鞑靼人来京贺寿,有两艘礼船顺着运河南下,在运河上碰到有人劫船,哎哟,劫的是咱大兴的两船盐”

    “近日进京的商船多了,这鞑靼人怎么知道是我大兴的商船,还是官盐?”

    “呀呀,王爷真是才高,句句不离要害”

    煜勋又要抬脚,小九赶紧赶紧接着说“王爷别急,这鞑靼人跟咱大兴一直纷争不断,这次来大兴,一是来贺寿的,二来还有一事”

    “什么事?”

    “王爷可记得前一段文昌楼那两幅画”

    “记得,两幅万里江山图”

    小九一拍手“对头,这鞑靼人哪管打劫商船的闲事啊,那两艘商船上插着咱大兴的旗帜,迎风招展的,谁看不见,偏这鞑靼人把这闲事管下了”

    “那跟那两幅画什么关系”

    小九又一个拍手“那可不是,王爷可知那重金识画的达日阿赤是谁?”

    这次煜勋都懒得抬脚了,只一个眼神扫过去,小九就接着说“那达日阿赤就是鞑靼王的十三子,这鞑靼王就十三个儿子,死了七八个了,这位就是最小的一个了”

    “嗯,你接着说”

    “王爷可知,最后那两幅画怎么样了”

    煜勋心里一跳,是啊,连人带画,统统不知去向了,他当时还想着定叫这两幅画走不出洛阳,后来不知怎么就把这事儿给忘了。

    “这连人带画,统统在咱大兴不见了,那鞑靼人咋想啊,这不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