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授汉 » 第8章 一个好汉三个帮

第8章 一个好汉三个帮

    刘慎不得不承认,顾达这个出身吴郡顾氏的县丞,确实是个人才。

    顾达不仅能将县署一应繁杂琐碎俱全处理,又能在公孙克疗养期间,将尉署打理得井井有条,如今曲阿上下,颇有几分清明气象。

    可刘慎的日子,却是在这般好景之中别树一帜的糟糕,虽然倾尽刘岱遗产置办下的盐田收成不错,可在刘慎的一味坚持下提炼出的精盐却是久久不能寻得销路,于是刘慎每日苦坐于盐仓外哀天叫地的场面,竟还成了曲阿一景。

    不忍自己兄长成为别家笑柄的刘基倒是有过建议——反正这些精盐得来成本也不高,还不如就当粗盐卖了算了。

    刘慎却舍不得如此贱卖,一来只因十斤粗盐才能提炼出六七斤的精盐,加之地价、工价,成本其实并没有刘基想象的那般低廉,二来一旦将精盐卖贱,恐怕日后便再难恢复常价了。

    所以刘慎宁可自己成为好事之徒口中败家事贱的反面教材,也不愿将一仓精盐贱价卖出。

    终还是太史慈不忍,几番犹豫后还是硬着头皮向刘慎建议道:“江淮多盐,明公于此销售,无异于贩鱼与渔,售木与樵……我避居辽东时曾结识过几个商贾,要不我替明公北上一遭,将这仓精盐运往乌桓试试?”

    刘慎一拍脑门,暗骂自己竟是忘了外销之路,大喜之中便要答应,耳边却又响起了一个晴天霹雳。

    “自光武皇帝以来,朝廷虽不愿与民争利,对民间制盐贩盐之事,只做冷眼旁观之态,但盐铁官营终究是孝昭皇帝时便定下的朝廷法度,邑宰若只是向邻近州郡贩卖,便是可为,但如若要将江南之盐贩去辽东,那恐怕渡了长江之后,沿途各州郡便要借朝廷法度生事扣罚了。”

    杨捷是督盐掾史,管的就是盐业这一摊,对于太史慈将盐运到辽东贩卖的想法,自然要比他人更为明白背后潜藏的风险,眼见刘慎便要行动,只得急忙将冷水泼下,而见刘慎神色还存有几分犹疑,唯恐刘慎铤而走险,杨捷便只能再将实情尽数说透。

    “世人皆道袁公路尽天下人望,可若以下官论之,此人不过强贼而已!此前江南盐赋,过江之后便尽入寿春,非是陈扬州不忠朝廷,实是那袁术纵兵劫掠所致!”

    见刘慎还不言,杨捷便更是冷冷说道:“下官今日便敢断言,若是邑宰真令子义运盐北上,那恐怕子义不出江北,便会为袁术所害!”

    刘慎闻言,也是绝了心思,可孰知太史慈却冷哼一声,怒道:“哼,杨大人惧江北如虎,而我观袁术小儿帐下,却只见尽是插标卖首之流!”

    听得此言,刘慎心中登时便浮现出了后世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中那首著名的关于二十四位名将排名的打油诗,正所谓: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

    是啊!好像江北武力排在太史慈之前的,也就只有孙策一人而已,何况这两人究竟孰强孰弱,更要两说!须知太史慈那句有名的评语——北海酬恩日,神亭酣战时,说得便正是太史慈与曲阿小将大战孙策及其带领的十二猛将!

    咦?!

    此处,不就正是曲阿吗?

    曲阿小将何在?!

    一念及此,刘慎猛然间醒过神来,向着太史慈急急问道:“子义此来曲阿,可有带了什么相随之人?”

    太史慈闻言一怔,没想到自己说出豪言壮语,刘慎却是询问自己可有相随之人,还当刘慎以为自己不勇,当即嗔怒道:“明公此乃何意?我斩袁氏走狗,何须他人相助?!”

    刘慎听得太史慈的嗔怒,谄谄一笑,连忙解释道:“有公孙大人成例在前,我怎会怀疑子义的勇武,只不过是想着人多力量大嘛……不过说来,子义可曾在曲阿见识过什么勇武之人?”

    太史慈闻言蹙眉,思索片刻后脸色忽得一亮,正要开口,却又似想到些什么,便又只是挠挠脑袋,闭口不言。

    刘慎见得太史慈此态,心知分明便是已有了计较,沉默不言,恐怕是另有隐情,于是便只问道:“子义何故难言?莫非是有何难言之隐?”

    太史慈苦笑道:“并非是有什么难言之隐……只是我前些日子前去探望公孙大人时,曾教公孙大人那个方才成年的妻弟给打出了门来……”

    说着,太史慈颇有几分哀怨,特意强调道:“我本就心中有愧,故也就没有还手,只是觉得那小子气力颇大,明公若论曲阿有什么勇武之人,我便只觉这个小子还成。”

    刘慎闻言大喜,万万没想到这小小的曲阿城,果还真是藏龙卧虎之地!于是连忙以求助眼神向杨捷看去。

    杨捷倒也坦诚,直接便开口将公孙克妻弟的底细卖了个干净:“公孙大人令妻祖上赵松,传言曾是马伏波麾下一校尉,而曲阿赵氏,也一直是有套枪法传家,听得子义之言,公孙大人妻弟赵凡,如今恐怕已尽得家传绝学矣。”

    刘慎急忙向杨捷拜托道:“说来惭愧,我至今也未曾去拜访过公孙兄,此番若是贸然登门寻他妻弟,又显得功利,还是请盐督替我走一趟,将那位赵凡请去府中罢!”

    杨捷当即应承:“敢不奉命!”,便辞别二人,向着公孙克府上请人而去。

    而与大好心情的刘慎不同,太史慈颇有几分不忿,与刘慎回县署的路上,便向刘慎抱怨:“明公何须去请那小子,若要见他,我去擒来便是。”

    刘慎自知太史慈缘何愤慨,有心开解,当即便解下腰间饮血剑递与太史慈,笑问道:“子义且试此剑如何?”

    太史慈只当是刘慎考教,闻言当即便拔出了饮血剑,而后猛然向前一刺,伴着一声尖锐的破空剑鸣,又翻动手腕挥出一团剑花,待斜眼瞥得刘慎一副叹为观止的神色之后,方才悠悠收回饮血剑,笑道:“早闻明公此剑为正礼公所赠,今日一试,果然不同凡响!”

    刘慎收起惊叹神色,伸手接过太史慈还回的饮血剑后,又将剑鞘递了过去,再问道:“子义且试此鞘如何?”

    太史慈捧着剑鞘也是一脸茫然,犹疑半晌后方才问道:“却不知剑鞘如何相试?还请明公示下。”

    刘慎闻言,登时便端出一副高人嘴脸,徐徐开解:“宝剑虽利,尚须剑鞘相护,子义虽勇,却不闻孙文台单马行岘山之事乎?”

    说着,刘慎拍了拍太史慈肩头,徐徐感叹道:“子义切莫谢我,我不过只是替上天为了寻了拍档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