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红尘医道 » 第180章 名医溯源

第180章 名医溯源

    “原始版本内门都有保存,这个书架里的全是抄本。按照早期不同文字照抄的,主要是方便保存和管理。看起来书不少吧?实际上就几本,其他的都是重复的抄本。”

    “为什么要抄这么多?”

    “这是门内的规定,每一个弟子,都必须要抄录《内经》一遍,可以是早期的,可以是晚期的。早期的内容少,但是文字比较难写,如果不认识,就容易抄错,一旦抄错,就得重抄一遍;晚期的内容多,但是都能看懂,不容易抄错。这个难与易之间的选择,全看自己。”

    “你的意思是,抄早期书的人,必须全部认识那些文字?”

    “对呀,其实不难,有对照本,记下就是了,难的是不能写错。”

    “门里认识那些字的人多吗?”

    “也不算少,门里有专门教这些字的人,都是老古董了。”

    在当今的考古界,甲骨文基本就是国内的天花板,只要能认出几个新的文字,就是专家学者,可以著书立传。没想到,这样级别的专家在这里不是一个两个,只要愿意,人人都可以读完整本类似甲骨文的书,因为有完整的翻译在边上,想认错都难。

    “可以拍照吗?”抄录是不可能的,第一时间不允许,第二,很容易抄错,对郭星来说,最简单的莫过于拍照片,既可以保持原汁原味,又不会出现错漏。

    “拍照片没有问题,不过老的版本只能限于你看,因为那些基本都是修行的内容,不方便外传。”

    “那里面记载的是什么样的修行方法?我可以修炼吗?”

    “说起来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以前叫导引术,就是类似呼吸时引导真气在身体内运行的方法,李老师不是已经教过你了吗?不同的运行方式有不同的作用,你要是愿意修炼,就修炼好了,不懂的问我,或者问你的老师就好。不过,我的意见是选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才是最好的,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不同方法产生的效果会有较大的差异,适合他人的不一定适合你,需要自己判断和选择。”

    “谢谢您的指教。我不会乱来的,老的版本一定不外传,新版《内经》可以发照片出去吧?”

    “新版发照片当然没有问题,如果你愿意,完整印刷出来都可以。”

    “重新印刷?我没有这样的打算。”

    现在这个时间,印刷这样的古旧书籍,可能需要担风险,也许连愿意印刷的厂家都找不到,对现在的郭星来说,完全没有这个想法,拍照片只是希望作为资料保存,最多就是写一篇论文,作为医史资料,供大家参考。

    郭星拿了一本自己能看懂的老版《内经》抄本,发现书里记录的方式与现在的教科书类似,分门别类,每一卷都是专门论述一个问题,非常清楚,不似《素问》多以问答的形式讲述,郭星猜测这可能是神农讲课的内容,程巽远肯定了他的推测。

    老版的内容极为精炼,虽然也是九卷,但是字数估计不到《素问》的十分之一,想一想那个时候的文字,以及记录文字的方式,已经可以称得上鸿篇巨著了。

    郭星这次没带相机进来,所以现在只是翻阅,从中挑选出自己希望拍照的两本老版内经,一本是类似甲骨文的抄本,一本是宋体的译本,单独放在一边,等下午再来时拍照,然后开始翻阅新版《内经》。

    郭星发现这个版本的《内经》,只有九卷,也就是《素问》的内容,而没有“素问”这两字,程巽远对此作了解答,“素问”是传抄到外面后,由传抄的人起的名字,《灵枢》则是原书名,不是传抄的人起的。

    郭星在老版的《内经》中发现有经络的内容,程巽远的解释是,那是为了修行的方便,讲述真气运行的路线,必须要有经络和穴位的知识。不过,完整的记录经络知识的书是《灵枢》,由岐伯讲述,后人记录而成。外面的人把这两本书合而为一,称为《黄帝内经》,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都与岐伯有关。

    郭星拿着自己可以看懂的译本,先翻了一下目录,很快发现多处与今版不同,再看内容,不同的地方就更多了,对这些差异程巽远做了说明。

    外面流传的《内经》本身就有多个版本,流传过程中相互都有遗失,后人看到的都是残缺不全的,唐朝王冰收集到的也是八卷本,就是这八卷本也是拼凑的,所以外面流传的版本与这里的有很大的区别,完全可以理解。

    不过,外面的版本也有它的作用,吸纳他人的精华加入其中,是吐故纳新。后世很多中医名著,都是从《内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外面保存的古代中医书籍中,第一次提到《素问》的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他是不是看过原始的《内经》?”

    “没有。说起来真是一件遗憾的事,历史上有名的中医大家,几乎都与我们有关,要么是我们自己的弟子,要么是杏林大会的佼佼者,进入过我们的藏书库,唯独张仲景,一次都没有来过,太可惜了,不然他的著作就会更加的出色。他读的《素问》,应该是来自他的师父张伯祖。张伯祖参加过杏林大会,但是次数不多,据说只有两次,所以他获得的《素问》应该不是完整版。”

    “张仲景没有参加杏林大会的资格吗?”

    “有啊,邀请过,只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他都没能成行,后期应该与他公务在身有关,无法长时间离开。那个时候,交通不便,参加一次大会,来回路上的时间加上大会的时间一起算,一般都要花三个月左右,远的地方就要更久了。”

    “对于《伤寒杂病论》这本书,你们怎么看?”

    “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其中的方剂。中国太大,各个地方的植物不尽相同,就算同一种药,不同产地作用有很大的差异,在配方上就会出现很大的变化。我们也一直在摸索,发现以一个基本处方作为基础,根据病情进行加减是最合适的方法。神农祖师爷为什么要尝百草?就是要掌握不同草药、不同产地的性味变化,灵活用于组方。”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