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神吹三国 » 霸主之臣——论李儒、贾诩等 1

霸主之臣——论李儒、贾诩等 1

    霸主之臣——论李儒、贾诩等

    作者余宾

    今天,我们谈谈李儒和贾诩。李儒,是《三国演义》中记载的第一个顶级的谋士,贾诩,是《三国演义》中记载的第二个顶级的谋士。这两个人,可以说是足智多谋,他们说不上是治世的能臣,但是,他们是霸主之臣。好,我们慢慢来分析。

    什么是霸主之臣。就是帮助诸侯定立霸业的最主要谋臣或者将领。这种谋臣或者将领,要成为霸主之臣必须要有两个特点。

    第一、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李儒和贾诩,都完完全全地具备这种特点,他们可以说是算无遗策。

    第二、具有非常大的谋功。李儒和贾诩都具有非常大的谋功,也就是有很大的策划的功劳。

    1、李儒的谋功。李儒的谋功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献计董卓向朝廷上表进京。《三国演义》记载:卓婿谋士李儒曰:“今虽奉诏,中间多有暗味。何不差人上表,名正言顺,大事可图。”……,诸位,不要小看了李儒这个建议,这个建议就是让董卓进京这个事件起到舆论上的支持、宣传,和欺骗何进等的作用。皇帝、何进等君臣百姓一看,人家董卓是来干什么?是来扫清朝廷奸党,匡扶汉室的,是正义的,是合法。这比董卓不上表就贸然兴兵就要好上百倍也不止。

    第二、可能献计董卓屯兵渑池,按兵不动。这条计策,谁想到的,《三国演义》上没有说,可能是董卓想到的,但是,这种可能性不是很大,董卓毕竟粗豪,是个大刀阔斧的人,他想到这条计策的可能性有,但是我认为不大。可能是其他将领想到的,但是,这种可能性也不大,因为董卓在行军,不可能经常会集众将,商议军务。唯有李儒是董卓的最顶级的谋士,是随时跟在董卓身边的,他出这条计策的可能性最大。因此,我们暂且将这条计策算在李儒身上。这条计策,明显是很凶的一条计策。让你何进和十常侍相互残杀,等你们杀得差不多了,他董卓才来捡现成的,这就叫做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十常侍、何进果然中计,在京城杀得不可开交,结果,何进死了,十常侍也灭了,他董卓大模大样地来执掌朝廷大权来了。

    第三、定计温明园,行废立之事,树立权威。《三国演义》中记载:废立之事,先是董卓想到的,他咨询李儒,李儒马上就请董卓立即实行,这就坚定了董卓的决心。原文:李儒曰:“今朝廷无主,不就此时行事,迟则有变矣。来日于温明园中,召集百官,谕以废立;有不从者斩之,则威权之行,正在今日。”,在古代,有枪就是草头王!要用拳头说话,孔夫子的仁义道德,在那个时候,是说不了话的。这一点,李儒是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第四、温明园劝阻董卓,免得与吕布冲突。我认为:李儒的眼睛,可以说鹰的眼睛都尖,李儒的鼻子,可以说狗的鼻子都灵,李儒的耳朵,比大象的耳朵还大。怎么这么说?本来,李儒给董卓出的主意是,只要董卓一提废立之事,有人反对,立即斩杀!当他看到丁原反对董卓的废立之事,董卓要杀丁原,李儒并不反对,但是,当他看到丁原背后的人身材魁梧,威风凛凛的时候,马上意识到这个人一定是个猛将,因此,他赶紧装好人,来劝董卓罢手。《三国演义》中这样叙述:时李儒见丁原背后一人,生得器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怒目而视。李儒急进曰:“今日饮宴之处,不可谈国政;来日向都堂公论未迟。”……由于李儒的及时劝谏,董卓这才免了吕布的血光之灾。从《三国演义》的描述来看,董卓是打不过吕布的。先是李儒不知道丁原背后站着的人是吕布,后来知道了,为什么知道?只能说李儒的眼睛比鹰都尖,李儒的鼻子比狗的鼻子都灵,李儒的耳朵比大象的耳朵都大——一定是飞快地动用了他李儒的情报系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