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接管锦衣卫,百官慌了 » 第六十章 布局安插

第六十章 布局安插

    陈寿六的学问是很不错的,朱柏经过了解才知道他现在算是全家的希望了。

    是一个典型的孝子。

    这种人是很好用的,忠臣出于孝子之门,朱柏打算要用他了。

    但朱柏并没有就此让他跟着自己去湘地就藩,这样对于陈寿六没有多大的意义。

    对于自己也没有什么价值而言。

    所以朱柏先是表示接受他的投靠,然后给了许多金钱让他能够去孝敬老母和年纪尚轻的弟弟妹妹。

    然后朱柏让他继续去参加科举考试。

    朱柏知道洪武十八年,是朱元璋刚恢复科举的第一年,之前朱元璋还是多数采用举荐,到了洪武十七年,才开始恢复,加上现在官员出现了巨大的缺口,所以这一年的科考将是最容易,录取最多的一次科榜单。

    因为郭桓案的发生,加上之前空印案和胡惟庸案,这三大案已经严重影响了官员的数量。

    这一次朱元璋会大肆招揽天下读书人。

    以前一榜进士大约就在一百人的样子,可是这一次洪武十八年,一共有近500人上榜。

    而且这一榜为什么会如此出名,这还要多亏了燕王朱棣造反成功后,对于这一榜考生的恨了。

    所以他特意把这一榜,从国子监的石碑上面去掉。

    可是历史往往是最公证的,你越这样做,别人反而记得越清楚。

    朱棣之所以会如此恨呢,为什么会和一块石碑过不去,会对某一年的进士榜这么上心呢。

    那是因为这一榜的人,是典型的皇太孙榜。

    以前的官场拉帮结派就是这样,要么就是同期考试的,要么就是同乡入京的,所以这一次录取了这么多进士,可想而知这些人全部链接起来是什么情况。

    这一次录取的前三甲为一甲第一名为丁显、第二名为练子宁、第三名为黄子澄,史称“丁显榜”。

    想必大家都认识对着第二位和第三位都很熟悉吧,他们就是建文帝的忠实班子,后来还有一个齐泰和方孝孺。

    奇怪的是这一次方孝孺和解缙都没有上榜,很有可能是朱元璋打算让他们再历练历练。

    这个丁显虽然是状元,但实力却是真的不行,他原本应该是200名开外的,只是因为朱元璋做了一个梦,唱名的头天晚上,太祖梦见殿前一巨钉,缀白丝数缕,悠扬日下。

    太祖便以练子宁年少置之二甲,又从进呈的试卷之中挑选出丁显,因其姓名正与太祖之梦相符,显字正是日下双丝,遂擢为状元,这一年丁显28岁。

    虽然丁显无意中得来的不该得的状元,但他后来进入官场也没有混出什么名堂。

    后来授翰林院修撰。丁显资禀聪敏,博通经史,能援笔立就,一时名流都与他结成莫逆之交。

    因上疏论事言辞过于激烈,得罪朱元璋,被谪戍驯象卫,达十五年之久,后病死任所。

    但与他不同的练子宁和黄子澄就不同了,这两人相当会来事,慢慢地平步青云,终于在朱元璋死前,成为了托孤大臣了。

    朱柏的意思就是要让陈寿六去参加今年的考试,拿一个名次,然后慢慢地在官场去混,朱柏则可以暗中帮忙他,让他能够去结识到更多的重要人物。

    这就是朱柏要安插进去的棋子,到时候自己这边有什么动静,或者朝廷有什么动静都能第一时间知道。

    还能够得到这些官员的支持。

    朱柏还是了解明朝的官员的,他们很多时候并不惧怕强权,就算你拿刀架在他脖子上,他也不会认怂的。

    所以朱柏一方面要去积累军事武装力量,一方面也要得到一些官场失意文人的支持。

    这就是朱柏要陈寿六干的事情,古时候封建王朝有时候一个人并不是没有才,而是触犯了某人的利益,或者是被看不顺眼被整,所以官场里面是非常黑暗的。

    朱柏就是要让陈寿六在这些被整的官员失意的时候,投去援手,这样就能够拉拢他们,形成一股极大的力量。

    朱柏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陈寿六,他没有多想就答应了。

    他现在虽然不知道朱柏是要想干造反等事,但他已经认定了投靠朱柏就不会再改变了。

    进去官场,混迹官场,随时保持通信,积累人脉,陈寿六都只是把这些事情,当做是身为藩王担心自己的安危的一种自我保护罢了。

    陈寿六欣然答应。

    朱柏很高兴,然后他告诉陈寿六,以后会有专门的人和他联系,他来往信函的时候,要注意避开锦衣卫等人的眼线。

    然后朱柏勉励了一番陈寿六,让他加油考试。

    陈寿六谢过朱柏后,然后就回去了。

    朱柏看着陈寿六离去的背影,叹息道:“要是我直接是太子,就没有这些事了!”

    “要是我不知道后面的事情发展,也不会去想这些事了。“

    “这等事情相当危险,有些对不住你了。”

    此次凤阳之行,朱柏收获还是很大的,欧阳伦那里得到了消息,陈寿六这颗棋子布置成功,宋县令这帮人要是能够带上种子回来,那就是意外收获了。

    可是此时,徐妙锦在楼上却开心不起来了。

    因为她收到了来自北平的消息,信是徐妙云写的,内容是徐达病情加重了。

    徐妙锦在楼上看到了今晚朱柏的所作所为,她觉得朱柏做得很对,虽然她是生在一个武将之家,但她也知道这些官场的斗争。

    到了藩地,政策上是不允许藩王和朝中大臣有任何联系的。

    而朱柏这样做,让一个人挡在前面,而且这个人现在还没有考试进士,所以这算是未雨绸缪了。

    藩王在藩地就算是和朝廷完全断了任何联系,这要是真有一点神秘风吹草动,那藩王一点办法都没有。

    所以朱柏提前准备是好的。

    可是他要是真有什么不安的心,到时候就会兄弟相残,这样好吗?

    徐妙锦担心的就是这个,可是她也想通了,出嫁随夫,有什么好怕的呢!

    徐妙锦现在担心地是父亲徐达,又病重了,要不要告诉朱柏呢。

    如果告诉了他,那么他或许就会停止向前,然后回京或者前往北平去看望徐达了。

    这样会对他的计划产生很大的影响吧!

    徐妙锦是一直都跟着朱柏的,她已经非常相信朱柏的眼光了,想起朱柏之前就说过,要提前去一次藩地。

    想来他有什么计划,可是现在还没有去,如果就这样回京的话,那就不能再出来了,只能等着就藩了。

    所以徐妙锦经过了仔细地思考,还是没有将这个消息告诉朱柏,为了不让朱柏起疑心,她也没有走,而是跟着朱柏一起继续赶路。

    很多时候心里担忧,却还要强颜欢笑,就是怕朱柏担心她。

    朱柏也确实没有发现什么不对劲,从凤阳县离开之后,他们就赶往下一站。

    淮口县。

    这里就是兵仗局的所在,大明的火器是当时世界最强的,这也是克制蒙古骑兵最好的武器。

    但这个时候还没有怎么广泛使用,也就是开战之前打一打,然后后面还是靠着冷兵器直接厮杀。

    等到了明后期,火器就已经是战场的常态了,就算是朱棣手上,火器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当时征战马哈木,用火炮把他们赶出了狼居胥山。

    这也是历史上第四位封狼居胥的人,而且他的身份还是皇帝。

    在朱棣之前,明朝还有一位就是蓝玉了。

    现在是洪武年间,朱元璋还没有那么重视火器,也可以说是火器的制造还有一个研究和试验的过程,所以兵仗局虽然是中央机构。

    却并没有在京城,这也是因为这个危险比较大,时不时地‘轰隆’几下,如果在京城,那可就扰民了。

    朱柏来淮口之前,是给兵仗局的管理写了一封书信的,所以朱柏信誓旦旦地来了。

    朱柏知道,兵仗局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在淮口,主要负责生产,下属三个司,一个是火药司,生产火器等。

    一个是武器司,生产刀、枪、剑、戟、鞭、斧、盔、甲、弓、矢等军用器械

    还有一个是器物司,主要是铁器,如宫中零用的铁锁、针剪及法事所用钟鼓等。

    另一部是在宫中,叫做军器库,由掌印太监负责。

    太监又是皇帝身边人,所以这是一个极其危险和复杂的部门。

    基本上所有想造反的人,都要先控制这个部门。

    朱柏也来了,但他没有想到,这里居然是这么复杂,也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顺利。

    虽然之前他上奏折求情,让朱元璋不要将兵仗局的人都杀掉,只需要追责官员就行了。

    这是一个极大的人情,可是他不知道,这里早就被李善长和吏部尚书吕本安派了自己的人了。

    而朱柏在凤阳的所作所为,也全部都在李善长的掌握之中,虽然一个小小的县令认命,根本不需要尚书点头,直接下面的人就可以办了,可是这一次,凤阳县令居然还是吕本办的。

    不过,就算吕本选的自己人来,他也依然会卖朱柏一个面子,让欧阳伦过得好一点。

    只是朱柏不知道,这帮老狐狸派一个自己人来当凤阳县令,目的还是为了自己的家乡亲属,为了自己在老家可以耀武扬威。

    李善长他们这是已经想好了退路了。

    这是朱元璋的龙兴之地,也是李善长他们很多人的老家。

    朱元璋是不可能回来了,但他们以及一些家属亲人还会回来,所谓富贵还乡嘛!

    现在朱柏来到了兵仗局淮口制造厂,由于他是锦衣卫指挥使,所以还是可以一如往常一样,进入这些部门,也不会引起什么怀疑。

    接待他们的是一个新上任的管理,名叫李山名。

    朱柏记得他,上次收到兵仗局的回信,就是他。

    朱柏也不可能开门见山,就说‘把你们的火器图纸等给我整一份吧!’

    所以,他还是要走走程序,大致了解一些日常,假装看看有没有人贪污。

    再到生产的地方去看看等。

    李山名都是一一配合,而且也是有问必答。

    但朱柏能够感觉到此人是有意为之的,他的目的是很明确的,之所以这样做,不像是保护朱柏,倒像是监视他。

    因为李山名并没有受过朱柏的恩惠,他是后来上任的,而之前的那些工人,一听说朱柏来了,还是很高兴的,终于有机会见到恩人了。

    可是李山名在身边,他们却只能投来目光,不敢说一句话。

    朱柏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出了他们对李山名的愤怒,所以朱柏并没有打算简单地逛逛,问问就走。

    他是目的是要搞到火器图纸,要是能够弄几个工匠走,那就再好不过了。

    既然李山名要这样,那就和他耗吧!

    李山名之所以这么忠实的跟着,其实他正是受了李善长的命令。

    原本李善长对于朱柏的行踪也没有多大兴趣,他现在有很多烦心的事情。

    郭桓案闹得太大了,他的很多党羽都被剪了,而且他也是聪明人,一看处理名单,发现这分明是有很强的针对性。

    他知道朱元璋已经快要容不下他了。

    看来这个朱元璋是要将屠杀功臣进行到底了。

    还好李善长为人对于金钱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没有涉及到什么贪污。

    只是算一个从犯,之前他的这帮手下曾经请示过他,李善长最后被他们磨烦了,就说了一句:“你们自己好自为之!”

    就是这句话,就成了变相的承认了,所以他们就开始肆无忌惮来。

    这一次,他们都完蛋了,但李善长却没有事,朱元璋不会不知道这些人和李善长的关系。

    想来还是念在他的功劳的份上,朱元璋在等,等李善长自己提出辞职,自己主动告老还乡,把朝堂让出来。

    李善长当然也知道朱元璋的意思,他现在就是焦急这个事情。

    因为郭桓案还在查,还没有宣布结案,而他的那帮淮西老兄弟,向来收脚不干净,这件事他们肯定逃不了。

    李善长一直想摆脱淮西武将,但这帮人却像狗皮膏药一样,死死地贴着自己,怎么也撕不掉。

    他想着自己发展起来文官集团,就慢慢打击他们,让这些老粗们滚蛋。

    可是辛苦搭建起来的班子,这下因为郭桓案全没了。

    李善长之前就劝过一次淮西这帮人,让他们提前告老还乡,还可以留条活路。

    现在朱元璋要屠杀这帮人了,他们想必是逃不了了。

    而这一切的关系全在他李善长一人身上,如果李善长提出告老还乡,那这帮人没有了主心骨,很多也会跟着回家了。

    现在李善长把凤阳县令安排成了自己人,这就是一个信号。

    不过,李善长在房间里思来想去,还是有些不甘心,当他收到了朱柏在凤阳的作为,以及朱柏去兵仗局这件事,他有些心动了。

    或许,这是他最好一次机会,而朱柏就是可以利用的人,是这次机会的关键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