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接管锦衣卫,百官慌了 » 第六十九章 准备一个大礼

第六十九章 准备一个大礼

    朱柏收到了来自于锦衣卫的信件,里面是这些武将们给李善长的书信。

    这是一封普通的信,就是请求李善长能够出山继续做官。

    表面上看没有什么问题,就算下面有这些武将的联名也没有什么问题。

    不就是他们现在有危机了,一起联合起来,希望李善长能够考虑出山吗。

    只是他们如此兴师动众,还要这样故意隐蔽,这个事情也就自然暴露了。

    看来他们已经达成了协议了,李善长收到了这封信,看到了这个内容,自然是能猜到这些老兄想干什么的。

    他一心想甩掉这些武将,可是这一次他不仅甩不掉,还被这些武将卷了进来。

    虽然这些武将们没有那么高的计谋,只是凑巧,但李善长已经无路可退了。

    所以这李善长的回信不用看朱柏也知道,他一定只能加入了。

    那么他们要行动,就需要一个时机,眼下的情况不乐观,朱元璋可以随时借郭桓案处理掉他们。

    因此这个时间不会托得太长,现在三法司审理案件都来不及,所以他们暂时还是安全的,等待三法司的审理,审到了这些公侯底下的罪人时,他们就只能逼上梁山了。

    这一段时间,就只有自己回京完婚这一件大事,所以他们也就一定会选择在这个时机动手。

    朱柏很有自信自己的想法不会有错,他微笑着,心想:“那就借这个婚礼,送给朱元璋一个大礼好了。”

    徐妙锦见朱柏看到了这封信这么开心,也要来看。

    朱柏不想让她看,打算卖一个关子,不然到时候戏演得就不自然了。

    徐妙锦不依不饶想来抢,朱柏就快速藏了起来。

    两人就在马车里打闹了一番,所谓打是亲骂是爱,几番打闹下,两人却更加亲密了来。

    朱柏看着这个可人,再给不久就是自己的老婆了,这着实让人心痒痒。

    要不是念及她是大家闺秀,就在这秀丽山水中,在这马车上,尽一尽那将是多么畅快啊。

    徐妙锦自然是不知道朱柏的想法的,反正朱柏有他的道理,他是锦衣卫有些东西自然很隐蔽,不给看也就算了。

    以后到了藩地,交出锦衣卫的权力之后,有的是时间收拾他。

    现在暂时放你一马。

    朱柏也就回信去,让蒋瓛等人沉住气,一切等自己回京后再做打算,不可先动手,只要跟踪着,收集证据就好。

    他继续朝着荆州进发,却在前面遇到了一个故人。

    此人正是解缙。

    他是从江西吉安老家出发,预计着朱柏会从这里路过,所以在这里等候他的。

    朱柏看到他还有些惊讶,连忙下车相迎。

    解缙这一次的精神面貌明显有些不同了,他非常恭敬地朝着朱柏施了一礼。

    “湘王!”

    朱柏连忙过去扶着他的手,说道:“解先生,你怎么在这里?”

    解缙说起了他的故事。

    原来他和方孝孺从宁海县出发,带着极大的信心去京城参加考试。

    这次科考是洪武年间最大的一次,录取了476位进士。

    而解缙和方孝孺这第一等的才子,居然连进士都没有考上,这让他们深受打击。

    他们两个在去的路上,是抱着要拿前三甲的态势去的,结果这么惨,这对于两个才子的打击不可谓不大。

    就好比一个平时都是全市全县第一名的高中生,怀着考清华北大的梦想,带着家乡的希望去了,结果一考,对不起没有考上清华北大。

    连三本都没有考上,这种打击可是太大了。

    方孝孺更是已经颓废了,之前被人举荐给朱元璋,被刷了下来,现在自己凭自己实力去考,也被刷了下来,这种打击,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实在是太严重了。

    那种家人和亲朋的冷眼,估计就能要这些人的命,不过方孝孺还是忍了下来,他不服命运的安排,准备下次再战。

    他们不知道,朱元璋看到这两人的卷子的时候,高兴地脸手上的茶杯都掉了下来,这种大才能够出现在大明朝,这简直是天佑大明啊。

    可是派人一查,果然是两个少年天才,方孝孺他有印象,此人是将来留给太子的,以后让太子去启用,那么方孝孺就会感激太子朱标,一定会尽心辅佐。

    这个解缙也是一个大才,不过太年轻了,还是要打击一下,挫一挫他的傲骨为好,否则大多不堪大用。

    因此,朱元璋为了保护这两个大才,就将他们的名字从三甲前面划掉了。

    这直接便宜了练子宁和黄子澄。

    这两人加上后来的齐泰,被称为‘建文帝三大聪明!’

    不是他们的神助攻,不是他们的馊主意,削藩的时候要先削弱的藩王,给了朱棣很多时间准备,否则朱棣要成功会很难了。

    如果建文帝朱允炆第一个就削藩朱棣,他可能还真不敢反,他一反,就是所有藩王的敌人,是朝廷的敌人。

    那凭他一己之力,要对抗整个大明,那就太难了。

    可是先削弱藩,然后这些朱允炆的皇叔们,被削之后下场还极其惨烈,这下朱棣不得不反了,所有找了一个借口,要清兵侧为由发起了靖难。

    朱棣要清的就是什么黄子澄练子宁等人。

    方孝孺和解缙当然是不明白朱元璋的苦心的,方孝孺只能认为自己学问不够,天天关在家里不出门,不见人,开始了闭关生活。

    而解缙头脑要灵光很多,他找来了很多考上进士的人问,他们也自认为自己的文章不及解缙,解缙还去请教了宋濂先生,得到的结果还是一样。

    他的文章无懈可击,应该拿状元。

    怎么会出现没有上榜这种情况,那一定是官场腐败了。

    所以解缙很失望,不过命运就是如此,失望又有什么办法呢,谁让自己朝里没有人呢。

    灰心失意的解缙回到了吉安老家,发现自己家里堆了好些粮食,一问才知道是湘王送来的,湘王这么看得起他,这让走投无路的他有了投靠的想法。

    加上之前湘王的才学,湘王对人处事,对他们这些没有功名的学子的恭敬,都让他折服,解缙终于下定决心投靠湘王了。

    朝廷太腐败了,那还不如跟着一个藩王,也能造福一方百姓,总好过一肚子墨水,在这穷山恶水的地方浪费了要好吧!

    因此解缙在家里短暂的停留后,得知湘王正在由淮口朝荆州去的行踪,就马上抄近路赶在了朱柏的前面等候了。

    他本来是想拉住方孝孺一起来的,可是他比较了解他,知道他心气很高,不会甘于在一个藩地的,所以就打消了这个想法。

    朱柏听完了解缙的讲述,心里高兴无比。

    解缙这种大才,自己能够得到那自然是好的,而且现在是他自己来投的,就算朱元璋知道了,也不会有什么怀疑,反正他要历练解缙,那去哪里历练都是历练嘛!

    朱柏现在正在搭班子,本来就缺人,更缺聪明人,将来自己开府了,就可以让解缙大展手脚了。

    于是朱柏收留下了解缙,表示自己先去藩地后,还要回京,可以向父皇推荐他。

    解缙婉拒了朱柏的好意,朱柏这也是试探他的真心。

    见他已经安心跟着自己了,因此对他也是更加喜爱,摆出了坐同席,餐同用的态度。

    这让解缙感动不已。

    朱柏也说了自己的计划,他去了藩地就要进行一些改革,要打点各种关系,然后时间差不多了他还要和徐妙锦回京完婚。

    然后在京城待一段时间,才会就藩。

    这些时间湘王府上下,就由解缙全力主持。

    解缙一来就得到了这么大的权力,朱柏这么信任他,这让他更加激动,正在吃饭呢,就放下筷子,跪在地上拜着,嘴里说道:“谢湘王信任,解缙一定全力以赴,将湘王府管理好!”

    朱柏笑道:“起来吧,我知道这对你来说都是大材小用了,委屈你了。”

    朱柏越客气,解缙越惶恐,他的傲气更加不敢冒出来了。

    想着,湘王这么信任自己,要是做不好,那可就太丢人了。

    因此,解缙暗下决心,一定忠心朱柏,并脚踏实地的好好做人做事。

    朱柏从解缙的眼中看出了他的真心,他也就放心了。

    然后继续请解缙入席吃饭,亲密地不像主仆,倒像是亲友一般。

    过后,他们也就继续朝荆州赶去。

    ...

    北平燕王府。

    朱棣每日都跟在徐达的身边,请教带兵打仗,请教军士管理,他对于这些天然有一种激情,兴趣十分足。

    徐达对于这个女婿也挺满意,刚开始还认为这个皇子最多就是新鲜一下,然后就会怕苦怕累的不干了。

    可是朱棣不仅不怕,还越来越感兴趣,和北元的一些小规模对抗的时候,朱棣还表现的异常英武。

    颇有当年朱元璋的风范,徐达对于这么爱学的朱棣,自然是倾囊相授了。

    北平除了徐达外,还有其余的老将,朱棣也是和他们打成一片。

    这期间朱棣学到了很多经验,这对于这个被后世戏称为太子朱高炽的兵马大元帅的朱棣,有很大的意义。

    纵观朱棣的一生也正是如此,除了小时候在京城读书以外,整个后面几十年,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最后连死也死在了战场上。

    真是封狼居胥的第一个帝王,值得敬佩。

    朱棣每天在北平燕王府,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过着潇洒自在的日子,这个时候他对于当不当皇上没有什么概念,一心只想成为大将军,将来驰骋沙场,将蒙古北元彻底消灭。

    可是近来姚广孝,却有些开心不起来了。

    姚广孝和朱以及西安的王敏一样,在京城有很多眼线,加上这些个淮西武将,行事又不会隐蔽,自然很容易被这些专门从事特务工作的眼线,发现一些不轨的行踪。

    姚广孝也就知道了他们的情况,加上姚广孝此人极为聪明,一点蛛丝马迹,就能推演出后来的情况,所以这些淮西武将想干什么自然是逃不过他的眼睛了。

    现在都是洪武第三大案了,朱元璋一定会给天下一个交代,这些淮西武将很危险了。

    李善长明哲保身退了回去,不过看样子他是想脱干系都脱不了的了。

    因此只能被逼着和这些淮西武将们一起共谋大事了。

    而这次对于燕王朱棣来说就有机会了。

    只要燕王朱棣回京,等到他们真的动手,将朱元璋或者太子杀掉之后,燕王再一举将叛军铲除,那这个皇上不就是他的了吗?

    燕王回京还有一个很好的理由的,徐妙锦是燕王妃的妹妹,那么朱柏结婚,就可以说是一个小家之事了。

    只要燕王向朱元璋提前申请,应该是会得到允许的。

    他这个时候是藩王,没有命令自然是不能回京的,所以需要他亲自去申请,加上朱棣和朱柏从小关系就好。

    这结亲就是他们能见到的最后一面了,以后就藩了就不可能见面了。

    因此,朱棣此次一定能回京,如果朱元璋不同意,那就写信给太子朱标,朱标也一定会想办法劝说朱元璋的。

    所以这是一次天赐的好机会啊。

    等朱棣到了京城,就暗中请求这些京城的好友们相助于他,所谓军士易得,一将难求。

    朱棣手下有朱能,张玉这种大将,就能一人当几千人用的,要去对抗那些淮西武将还是有办法的。

    加上他可以提前准备,所以姚广孝是有必胜的把握的。

    只是姚广孝不能将这个消息告诉朱棣,怕他有所顾虑,所以姚广孝算准了这些人一定会在朱柏成亲的时候发难,想好这些,他就去面见朱棣。

    让他一定要去参加朱柏的婚礼,理由自然是姚广孝随便找的。

    朱棣本来自己就打算去参加,经姚广孝一劝,更加有了信心,于是当即提笔,上奏折给朱元璋。

    一切如他所料,朱元璋看到了燕王朱棣的奏折,有些为难,于是找来了太子朱标商量,朱标自然是答应的。

    他也好久没有见到这些兄弟了。

    于是朱元璋也答应了下来,不过你能带兵,只能带一些护卫。

    至于其他的皇子,本来和朱柏也没有多少交集的,自然是不会请求回来了,只是写一封贺卡,送一些礼物就是了。

    姚广孝见朱棣回京已经同意,那么他就开始了布置,要将自己的人安排进去。

    这段时间有一个人是最焦虑的,那就是吏部尚书吕本了。

    李善长要安排人进来,朱柏的锦衣卫也要安排人进来,姚广孝也要安排人进来,他人都麻了,不就是一个亲王婚礼吗?

    以前那些亲王的婚礼也没有这样啊。

    不过,他是都不得罪,都安排了。

    另外,还有一个人的安排可就大了,那位身在西安的王敏,得知了武将们造反的确切消息之后,就联系纳哈出,只要京城一乱,他们就挥师南下,先取北平,再图金陵。

    王敏的这一行动,都在朱柏的掌握之中,他要送给朱元璋一个大礼,这个大礼不止是武将们的人头,还有这些敢于侵犯大明的北元人的人头。

    因为,王敏的传信之道已经完全被朱柏破解了,所以她传送的任何消息,都在朱柏的掌握之中。

    到时候等到京城已经完全控制了,王敏已经被抓了,再让他们进来,一举消灭他们也就不在话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