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斗间 » 第三章 严家密谋

第三章 严家密谋

    严家密谋

    不知不觉过了半个月,已是中元节,家家户户准备祭拜祖先。叶平治晚上需值夜班,等不了半夜,从周家回来便草草祭拜完父母祖先,老李头见状还以为是风俗不同。

    叶平治自从初一晚上遇见受伤的锦衣卫后,每天都无事发生。晚上去街口盯梢,白天去周家教书,平静如水。叶平治以前的生活虽也有这般清静的时候,但这半个月却让他总是心神不宁。锦衣卫被刺,这等大事竟然没有找他问话,最难熬的就是不知道要面临的是什么。

    所幸这几个晚上在东厂的大卧房内,经常能碰见胡家豪,两人天南海北的所聊甚欢。自进入锦衣卫后,各人都鲜有朋友,同在东厂办差,两人也都心照不宣绝口不谈各自的差事。

    叶平治不知道的是,离他盯梢的不远处,就是人称“严丞相”严嵩的宅邸,此时严宅的书房内,正坐着几位朝廷的大人物。

    今夜虽然是中元节祭祀祖先的时候,但是严宅内依然来了几位非严家人。他们是吏部侍郎董份(字用均),中书舍人罗龙文(字含章),大理寺卿万采(汝显)。难道他们不祭祀祖先?当然不是,毕竟死了的祖先哪有活着的“祖先”能保佑自己升官发财。

    书房内,严嵩躺在躺椅上闭目养神。书桌前坐着的矮个的胖子,便是严世蕃。书桌前放了三把椅子,却不是对着书桌,而是面对着严嵩的躺椅。坐在上面的正是董、罗、万三人。

    严世蕃说道:“父相五月份受妖道谗言中伤,此事已是满城皆知。两位老弟怎么看?”

    董份道:“此事闹的满城皆知,必是有人故意散播。前几日,我家下人报告,竟然在市井之中听见说书人都在传。”

    万采道:“董大人所言极是,下官也以为是有人故意为之。”

    严世蕃笑了笑,说道:“是我让人说出去的。”

    董、万两人惊讶的对视了一眼,又看向严世蕃。董份问道:“这是为何啊?这等事让百姓知道,必定引起厂卫注意,难免被人扣一个妖言惑众的罪名。”

    严世蕃又笑道:“这都多亏了含章老弟啊,同时在多处散播传言,没有统一的源头,就算厂卫查起来,最多就抓几个市井之徒,这源头早已无从查起了。”

    董、万看了一眼罗龙文,罗龙文只是微微低着头看着地板,并未答话。

    万采问道:“这要是徐党那边抓住这点,说流言是小丞相主使的,从而让言官弹劾,如何驳回?”

    严世蕃道:“当今陛下崇尚道教,对神仙之事深信不疑。如今京城传言他是受上天指示而让父相致仕,此番说法正中陛下下怀。既可以堵我等上奏以求复出父相,又给了天下臣民一个交待,不至于说陛下是薄情寡义的君王。徐阶这老小子,以前低估了他,现在成了心腹之患。不过放心,徐阶的才智不低,不会拿此事做文章,就算知道是我们散播的,也不敢驳了皇帝面子。”

    董、万二人点了点头,董份抢话说道:“陛下那边是应付了,可让百姓知晓了此时,便没了退路。即使是陛下真有心复出相爷,百姓间恐怕也难免议论纷纷,到时候悠悠众口,陛下也得考虑行事,反而挡了相爷复出之道。”

    “哈哈哈,用均老弟好眼光,一眼就看穿了弊端所在。可即使我们不这么说就有退路吗?”严世蕃喝了杯茶,又说到:“我让人散播蓝道行上天受命的故事,就是为了坐实父相致仕是因蓝道行传的天命。”

    万采赶忙插话道:“小丞相的意思是只要让蓝道行改口或者承认是假传天命?!果真如此,那么陛下必然会认为受了欺骗,为了挽回圣尊,定然复出相爷。妙妙妙!”

    严世蕃笑了笑,对这几句“妙妙妙”很是受用,说道:“汝显老弟,你说的不错。关节正在蓝道行。如果不传得天下皆知,即使蓝道行改了口,陛下也可能会将错就错。现如今,只要蓝道行改口,陛下为了展示自己绝不受欺骗必然会起复父相。”

    董份道:“小丞相说的不错,可要是陛下真的将错就错呢?怎么办?”

    严世蕃道:“用均老弟,你仔细想想,当今陛下会让百姓污了圣尊吗?如果,真的将错就错,百姓只会说陛下受了欺骗竟然就罢相,岂不是昏君?唯有起复父相,处死蓝道行,才能堵悠悠众口,才能证明陛下依然是明君,只是受一时欺骗。不改,就是一直受欺骗的昏君。改了,才是受一时欺骗的明君。”

    董、万两人纷纷点头称是,心里却始终不安,万采想再说些什么,动了动嘴唇还是没张开口。

    严世蕃看在眼里,说道:“汝显老弟,有什么话就说嘛,都不是外人。”

    万采回道:“小丞相世事皆明,料事如神,必然是算无遗漏。只是,今日谈话若是泄露,陛下知道是我们故意为之,到时候给我们定的罪名必定也是欺君之罪啊。何况,天威难测,要是真的揭穿了蓝道行的把戏,陛下盛怒之下,祸福属实难测。”

    严世蕃笑道:“陛下只会将冲天怒火泄向蓝道行,我等必然荣华富贵依旧。”

    董份问道:“小丞相是否已经有对策了?还请示下。”

    严世蕃说道:“不错。这蓝道行住在大高玄殿,平时从不出门,要想抓他,必得从他身边人下手。”

    万采道:“小丞相所说甚是,可蓝道行是全真派的出家人,没有家属亲戚,只有弟子而已。弟子?莫非……?”

    严世蕃说:“没错,就是弟子。年初至今扩建天佑宫,他的弟子田玉主持修缮事宜。工部直接拨付银两给田玉,让他负责工匠工薪饭食。天佑宫下个月要完工了,到时候工匠工薪不足,必定闹出事来。用均,你找几个御史,弹劾田玉和蓝道行。”

    董份道:“是。小丞相怎么会料到田玉必定涉案?还有蓝道行深受陛下器重,无凭无据下恐怕难以扳倒。”

    严世蕃笑道:“哈哈哈,田玉不过是个贪财好色之辈。常言道:和尚最是善淫,他这出家的道士又何尝不是?之前,我宴请他时,见他对歌舞伎甚是着眼,已知他为人,如今送财银入他手,安能不贪?无凭无据也无碍,只要田玉进了锦衣卫的诏狱,还怕没有凭据吗?”

    万采赶忙插话问道:“小丞相这手闲棋下得妙啊。只是从天佑宫扩建下手,就难免会牵扯到工部。小丞相担着工部侍郎的差事,多少也有失察之嫌。”

    严世蕃一脸得意的说道:“正要如此,竟然牵扯到了我,那么就可让陛下放心不是我等所为。起码百官百姓不会认为是我等所为。到时候,用均老弟再派御史弹劾我失察之罪,我领罪受罚就是,陛下还得靠我修宫殿道观,决不至于重处。”

    董份回到:“是。可如果牵扯到底下的官员怎么办?工部营缮司的员外郎和几个主事……”

    严世蕃道:“如今管不了那么许多人了。汝显,官员犯事属大理寺管辖,这些人到时候一定转到大理寺判刑,你给他们判轻点——革职就是。”

    万采道:“是。唯小丞相之命是从。”

    董份道:“那空出来的官职?有人选吗?”

    严世蕃道:“暂时还没有,先放出风去,工部的营缮司的员外郎得收贵点,低于2000两别想。主事嘛,收800两。”

    董份道:“是。”

    董、万二人见严世蕃吩咐已毕,正待起身行礼告退,严嵩慢悠悠的说道:“用均,汝显,你们今晚就住下吧!天黑路远,又有夜禁,多有不便。”

    董、万一起回道:“下官不敢叨扰。”

    严嵩道:“无妨,无妨。世蕃,你让人去收拾收拾客房,再让厨房煮点吃食送去客房,这么晚了,想必都饿了。”

    董、万道:“谢相爷。”躬身行礼退出了书房。出得庭院月洞门,自有严家下人提着灯笼领着去了。

    此时,书房内只剩严家父子和罗龙文。严世蕃说道:“含章老弟,派去徐宅那边的人有消息了吗?”

    罗龙文道:“暂时还没来新消息。今天下午的消息,徐宅未有变化,也无人拜访。”

    严世蕃又问道:“前后门都有人盯着吗?”

    罗龙文道:“是的,前后门房、后厨、洒扫都有我们的人盯着。”

    严世蕃点了点头,又道:“出门呢?”

    罗龙文道:“徐阶出门有锦衣卫护送,不敢盯的太紧,恐被发现。据传回的消息说,徐阶平时就在徐宅和西苑值房之间来回,中间未见有人接触。”

    严世蕃道:“不错不错,以后就这么办。徐阶能不能让下面的人盯的再紧点?一举一动都要看在眼里,还有他儿子也得盯好。”

    罗龙文道:“可以,只是要更多人手。锦衣卫是盯梢老手,让以前干过锦衣卫的人去做,而要想靠的近还不被发现,只能多派些人,每人只跟一小段路,互相交叉盯梢才行。”

    严世蕃思考了片刻,问道:“府里的人,你拣些得力的,尽归你调用。”

    罗龙文回道:“是。只是这跟踪盯梢,也要经过训练方可使用。”

    严世蕃问道:“你需要多久?”

    罗龙文回道:“三个月足矣。”

    严世蕃道:“如今形势大不如前了,必须要快,最多一个月。已经训练半个月有余了,再过半个月。我要知道徐阶和他家人、学生的一举一动。你在浙江的兄弟,还有多久能到京城?”

    罗龙文道:“快了,月初用快马送的信,送信的时间加上互相联络的时间,现在应该在路上了,他们的回信应该也在路上了。”

    严世蕃道:“好,好,好。以后打探消息就全靠你们了。你先回去休息吧!”

    罗龙文行礼告退。

    待罗龙文走后,严嵩半眯着眼问道:“你找来的罗龙文,擅长谍报刺探,可为人贪财好色,难免被人收买,你有几分把握能控制住他?”

    此时房间里只有严氏父子,严世蕃也无所顾忌,回道:“父亲说的极是。罗龙文确实好色,可普天下的男人谁不好色?正是好色,才能掌控其人。”

    严嵩又问道:“你走的这步棋,险得很啊。工部,吏部都可能受到牵连,一招不慎我们严家就再无翻身之机。”

    严世蕃道:“父亲放心,外有严党成群,内有两小子在锦衣卫配合,现在又有罗龙文刺探消息,整个朝局任由我们控制,”

    严嵩道:“这罗龙文你才认识几天,就被你引为心腹,说说他的来历。”

    严世蕃喝了口茶,向严嵩说起罗龙文的来历。

    这罗龙文本是个制砚的工匠,阴差阳错去参了军,分到了浙江总督府。为人还算机警,被胡宗宪看中,去做起了抗倭的探子。在浙江打倭寇时,也立了些功劳。只是没钱打点兵部,虽有功,也未授职。

    自从严世蕃的亲家陆炳死后,各路消息便难以传到严宅,只凭自家两个儿子在锦衣卫充任千户获得的消息,也总是不够,严世蕃对此一直忧心。果然,五月,蓝道行一句“奸臣奏事”就让严嵩罢了相。情急之下,严世蕃想到军队里的探子,于是写了信给胡宗宪,胡宗宪推荐了罗龙文来京。自此,罗龙文便成了严家的人。

    这严世蕃是如何笼络的罗龙文,还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