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我们未来的生活 »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三章

    今天,学校组织同学们到乡村进行实践,主要是学习如何种地。不过不是自动化,而是手动,一个班一块地,一个劳动老师带领一个班。

    李想和同学上午在劳动老师的带领下,将自己班的一小块地耕种完,吃过午饭休息了一下,下午学习如何照看田地。

    到了晚上,同学们吃过饭后,有的在聊天,有的在写生,还有的在到处跑。李想原本想要看书的,被劳动老师劝住,现在应该趁着这个时候多实践,要不看书也是白看。李想就去找当地人聊天。

    在田边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一个石凳上喝水。走过去后,向老人自我介绍,并表示想要向老人请教一些问题。

    老人说道:“好啊,好久没有人找我聊天了,想问什么随便问,只要我知道就行。”

    李想坐在老人旁边,想了想问道:“以前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啊,书上写的经常吃不饱,还经常被人欺负。”

    老人一边回想一边说道:“以前啊,比现在差远了。那会有地主,还有什么农场主,当时很多人家都吃了上顿没下顿,很多时候去给农场主做工,也赚不了多少钱。有点钱的就去租农场主的地,农场主直接就变成地主了。地租可不少,租地的一年也赚不了多少。自己种地的农场主,赚的不少,每年都有很多。”

    老人喝口水,又说道:“那会什么都要用钱,吃饭,穿衣,看病,出行,住宿都要钱。但是好多人都没钱,没钱就没住的地方,好多人都搭个帐篷或其它什么的,暖和的时候还好,到了天冷的时候,很多人睡着了,就再也没醒过来。”

    老人看了看李想又说道:“你们赶上了好时候啊,得学会珍惜,不和你说了,我孙子回来了,得回家吃饭了。”

    李想顺着老人的目光看去,一个大小伙子向着老人走过来,来到老人身边,搀扶着老人向另一个方向走去。

    李想回到住处,在网上查着资料。

    当时大多数的农民是没有土地的,靠着给农场主做农活获得报酬,在去购买自己的生活必需品。后来随着经济越来越差,农场主想要维持自己的收入,就不断的压低农民的报酬,增加农民的工作时间,甚至有些农场主解雇了所有的农民,租机器来降低成本。

    农民收入下降,生活质量越来越低,很快就要活不下了,很多农民想要进入城市工作,但是城市里已经到处都是被辞退的工人。而这一切都没有人关心,于是农民起义爆发了。

    早期的农民还不能联合起来,只是一些地区的农民活不下去进行了起义,但是很快被镇压下去,并遭到了野蛮的迫害。因为他们没有确定的鲜明的政治要求,而且他们的起义没有准备好,并且没有没有组成联盟。这一切都只是农民不自觉地起来斗争,那只是由于他们已经忍无可忍,他们不肯不声不响、不加反抗就死掉。

    后来那个叫马列李的人出现了,不止联合了工人,还有农民,他首先向最有见识、最明事理、最可靠、追求真理不是一见到狗腿子就害怕的农民,阐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无止境的盘剥,说明农场主怎样在各种委员会里欺骗农民和掠夺农民,说明富人的力量和是什么人在给富人撑腰,说明消灭他们有什么样的要求。当农民弄明白所有这些并不奥妙的情况,广大的农民在一起好好地思索一番,齐心协力地来反抗农场主,农民提出了自己首要的和主要的要求。

    再由这些农民向其他农民宣传反对一切压迫、反对一切掠夺、反对一切不公平的斗争的学说,并举出在农民周围看到的压迫人和不公平的每一件事实。推举一些坚定、积极,有正义感,公认为正派,并且认同真理的农民,组织起农民成立农民联合会,把所有的农民团结在一起,并且带领农民和工人联合在一起,一起反抗。

    农民联合会主要的职能:一、将农民组织在农会里。二、在各个方面打击地主和农场主。三、消灭为地主和农场主撑腰的人。四、推翻当地的家族族长的族权和教堂的神权、破除迷信。五、普及政治宣传。比如打倒贪官污吏。六、农民诸禁。把农民不喜欢的事、不好的事禁止或限制起来。比如禁止黄、赌、毒。七、清缴各种原因抢劫的土匪。八、废除一切苛捐杂税。九、文化运动。教给所有农民文化,让每一个农民都有知识。十、创办合作社。特别是消费、贩卖、信用三种合作社。十一、修道路、修水利。

    农民与工人联合,就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工人”并非限定于工业和城市的无产者,而是涵盖了靠出卖自己劳动力为生的广大农民群众。

    工人阶级只是由于其历史属性而负担了领导解放人类的重任,区别于过去一切革命的主要特征就在于其解放对象的普遍性。想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要增加粮食的生产和收成,增加燃料的收购和运输,必须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生产力,改善经济状况和稳定社会秩序的工作,应该从农民开始。

    农民与工人的联合是需要经济基础的,如果没有经济基础,农民和工人的联合就不能长期维持。为了实现农民与工人的永久联合,就必须实现一个社会化大生产的农业。想要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农业,就要平等的看待工农业的地位,并且实事求是的利用可控的市场因素来调动农民投入集体生产的积极性。

    优先发展大工业并非是忽视或反对农业,只有发展好大工业,才能为社会化大生产的农业提供所需要的生产力,才能为乡村提供足够的工业产品,才能由此交换足以养活城市的农产品。在交换产品时,不能有工农业剪刀差,不能让农民空手而归,才能真正巩固工农联盟的物质基础。

    但是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地区,想要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农业,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要想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农业,不能寄期望于理想,而是应该回溯到农民对吃饱穿暖、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内在诉求上,最终在历史中而非在结构中消除工农业、城乡之间的矛盾。

    看过这些资料后,又看了赶走敌人后,公团如何发展农业,使得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

    首先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积极性。第一,加大对农村初级教育的投入力度。第二,加强城乡间的联系。在知识分子中组成以帮助农村发展文化为宗旨的团体,定期下乡开展工作。第三向农民提供必要的文化资料。比如书籍、报刊、网络、电脑等。第四,通过实物奖励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其次改良农业生产资料。包括改良农具、种子和各种物资。

    再次是公团对农业的资助和扶持。向农民提供新机械,在懂得农业技术的人中组织以帮助农民提高产量为宗旨的团体,定期到农民中去,对农民进行技术上的帮助。

    然后是工业支援与工农融合。现代工业的发展是以高科技为核心的,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加大其对农业的支援和扶持力度,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发展速度。

    李想看完了以前的资料,有查看起现在的资料。虽然现在的各种资料有很多,但是殊途同归,基本都是在讲生产力的发展和对农民联合会的发展。

    粮食生产不在依靠土地,而是机器。农名联合会与工人联合会合并了,成立了劳动者联合会。现在土地上种植的粮食或蔬菜,主要是当地人自己吃。只有一些极度高产的农作物,一些能够制药的植物才会大规模种植。现在已经分不出谁是工人,谁是农民了,工人可以从事工业劳动,也可以从事农业劳动,农民也一样,现在只有劳动者这一种称呼。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农民的经济性质不同。在奴隶社会,有自耕农和隶农。前者是以小块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从事个体劳动的自由农民;后者是向大土地所有者租种小块土地、地位介于自由农民和奴隶之间的佃耕者。在封建社会,除了自耕农以外,大量存在的是租种地主土地的佃农和。随着封建社会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农民的分化加剧,形成了雇农、贫农、中农和富农等阶层。通常所说的农民是指生产资料的私有者和劳动者,即贫农和中农。

    当原始社会瓦解,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而出现的农民,又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和阶级的灭亡,农民这个靠从事农业劳动为生的集团最终和工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