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随笔文浩 » 朱丽叶 降落人间的天上明珠

朱丽叶 降落人间的天上明珠

    《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大约发生在十四世纪初的意大利维罗纳。两个世仇大家族的小儿女在舞会中一见钟情,陷入热恋不可自拔,最后双双殉情而死。这个耳熟能详的莎翁名剧被多次改编成歌剧、芭蕾舞剧、交响曲、电影及电视作品,仅电影就有二十多个版本。

    其中1968年上映的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最为经典。从人物形象、服装式样、浓郁的色彩到布景摄影、古建筑、风俗民情,烘托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氛围,传唱至今的主题歌曲更是扣人心弦。导演佛朗哥·泽菲雷里大胆启用新人,第一次让男女主角的年龄真正接近莎士比亚原著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尤其是主演朱丽叶、芳龄十六的奥丽维娅·赫西,其雕塑般精美的轮廓,含情脉脉的翦水秋瞳,宛若油画中走出来的绝代佳人,被公认为史上最美的朱丽叶。

    在莎翁塑造的一系列丰容盛鬋又不失林下风度的女性形象中,十四岁的朱丽叶是年龄最小的女主角。在大多数东亚女孩尚娇小袅娜之时,在南欧的朱丽叶已出落得体貌丰润秀美。这位白鸽般轻盈欢快的姑娘,同时又是一朵芳华初绽的红玫瑰,难怪十七岁的罗密欧一见到她就不由得惊艳:“天上明珠降落人间”。

    无论是舞会初相遇,还是阳台诉衷肠,那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纯真热烈的爱,充满诗情画意,浪漫动人。莎翁写的就是这一特定年龄段的美好和局限,懵懂稚嫩,莽撞冲动,情窦初开,心智却还未跟得上,被“丘比特”牵着鼻子走。那小情侣间的绵绵情话、痴傻梦呓,如果换成年岁大十多岁的演员说出口,就会走调变味。鲜活生动的青春态是难以伪装掺假的。

    当乖乖女朱丽叶被爱唤醒,其盛放的美丽和喷薄的热情,灼灼光华,摄人心魄。朱丽叶与罗蜜欧从一见倾心、月下盟誓、去教堂秘密结婚,到最后双双共赴黄泉,两人的生死恋前后还不足五天。家族仇怨、周遭的高压阻力,反而激发出强韧的抗争力量,为爱痴狂,铤而走险,奋不顾身,坚贞不渝,生死相随。期间危机四起,猝不及防。前来挑衅的朱丽叶表兄提伯尔特杀了罗密欧的好友,罗密欧拔剑刺死提伯尔特而遭驱逐流放,朱丽叶喝下安眠魔药逃避父母的逼婚……阴差阳错地上演由假死变真死的戏码,再加上在墓地被一剑封喉的帕里斯伯爵,夺走五条年轻生命的悲情惨烈,令人唏嘘不已。

    “这种狂暴的快乐往往预示着狂暴的结局,在那欢愉的刹那,就像火和炸药一吻即逝。”作者曾借劳伦斯神父之口发出忠告警诫,“最甜的蜂蜜芳香怡人,却会因甜得发腻而倒人胃口。因此,爱情要适度,适度才持久,太快或者太慢,结果都难求圆满。”

    蓄积所有的生命能量,如烟花般腾空绽放的旷世传奇,璀璨绚烂与荒谬残酷并存,偶然巧合引发必然宿命……莎翁的深刻在于刻画了罗朱事件的立体层面,让人们从不同的视角层次进行解读和思考,这也许是该剧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吧!

    除了异性相吸的青春魅力,正是来自于双方家族的禁忌和阻挠,反而成就了罗朱荡气回肠的爱情。如朱丽叶所说“恨灰中燃起了爱火融融”,家人越是激烈反对,两人越是要跨越重重障碍,将爱情进行到底。在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由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和好奇心,越禁锢强制,反弹的力量也就越大。棒打鸳鸯是拆不散的,反而情更深,关系更加牢固。相反,在宽松无扰的情况下,年少的恋情多半无疾而终。

    那些为了躲避父母反对而私奔的情侣们,在别人眼中他们演绎的是“轰轰烈烈的爱情”,但出人意料的是,在终成眷属后,很多人还是走上了离婚的岔道。受外界阻力而激发升温的爱情,往往难以承受内在的挫折和平淡生活的考验。

    老子说过“甚爱必大费”,爱得太过浓烈,总会有大悲大喜的牵绊。追求速度和激情不能长久,细水长流才是婚姻之道。避免“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要懂一点恋爱心理学,多一些理性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