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诸史本纪 » 第五章 大礼议

第五章 大礼议

    明武宗朱厚照死后并没有留下子嗣,那么接下来该由谁来继承皇位呢?其实这个问题也并不复杂,因为在明朝除了朱棣之外,其他皇帝都是按照礼法来继承的,所以朱元璋最终是传位给了皇长孙朱允文,而朱棣呢,虽然有点犹豫,但是最终也是传位给了朱高炽。如果碰到没有后人的,做不到父死子继的,或者是孙子继的,那就可以按照兄终弟及,但明孝宗朱佑樘是一个情种,只娶了一个媳妇儿,只生了两个儿子,而老二,还夭折了,那么按照顺序就去找朱佑樘的兄弟们,朱佑樘是排行老三,老四朱祐杬也不是很巧,他在两年前刚刚去世,所以就又找到了他的儿子,也就是朱厚熜。此时的朱厚熜正准备继承他爹的王位,并且给他爹守丧,因为三年还没到。当然顺序是按照这么个顺序,但是也不一定非得要遵守,也是需要有一个说了算的人支持的,而这个人就是杨廷和,在他的提议下以及张太后的同意下,朱厚熜被从湖北接到了北京,成为了明朝的第11位皇帝,庙号明世宗,年号嘉靖。注意,需要和清朝乾隆的儿子嘉庆来做一个区分,虽然发音相近,但不是同一个人。

    这位嘉靖皇帝总共在位了长达45年之久,在明朝历史上排名第二,而此人又非常的具有个人特色,又比较受讲故事的人的喜欢。不过毕竟不是个人传记,暂且只写和他有关的两件事,一个是大礼议,一个是信道教。首先来看一下大礼议事件,简单来说就是以杨廷和为首的大臣们想要让朱厚熜、认孝宗为爹,而管自己的亲爹叫叔叔,因为大臣们认为这是属于父死子继,这种干涉人家家务事的行为呢,也许是出于对礼制的维护,但这种说法就未免有点太高尚了,其实更多的还是出于对皇权的压制。虽然我也说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压制的,但是我们可以简单想一下,皇帝连管谁叫爹都要听他们的安排,那么其他事情上是不是还要继续让步呢?虽然这一年的朱厚熜只有15岁,但是并没有被震慑住,他也知道认孝宗皇帝为爹意味着什么,所以就果断的拒绝了这一提议,坚持认为自己是属于兄终弟及,于是双方就开始了漫长的对抗。

    朱厚熜以不当皇帝为要挟,达到了让自己爹还是自己爹的要求,但是斗争并没有就此而结束,他又开始了一步步的反攻,既然我爹是我爹,我又是皇帝,那我追尊我爹为皇帝不过分吧?大臣们是一番挣扎之后妥协了。嘉靖就说,我爹都是皇帝了,那么进太庙接受祭祀应该不过分吧?这回反对之声就更大了,毕竟你爹并没有真正的当过皇帝,进太庙就多少是有点儿过分了,但是这个也难不倒出名的嘉靖皇帝。皇帝祭祀有两种,一种是比较大型的,叫郊祭,就是在郊外祭祀,一般是要把太庙里的开国之祖,也就是太祖朱元璋的牌位请出来。还有一种规模小一点,这个一般请功德比较大的祖宗就可以了,比如说是太宗朱棣,对,这个时候朱棣的庙号还是太宗,而不是成祖,于是嘉靖就说,这个规模小的祭祀应该选我爹,我爹生了个皇帝,这个功绩还小吗?这当然是没有人敢否认,于是他就又说了,那么既然我爹都能参加祭祀了,不让进太庙就说不过去了吧。就这样,通过迂回的方式,朱厚熜终于把老爹请进太庙,但是这样一来呢,太宗朱棣就没什么事情可干了,这也不行,于是朱厚熜就给朱棣升了个级,把他变成了成祖,和老祖宗朱元璋一起去参加郊外大祭去了。不知道朱棣本人知道这件事之后会作何感想,人家本来是代表正统的太宗,和李世民以及赵光义一样正,现在呢,却成了成祖,不说成这个字选的如何?你这个祖是不是就意味着我承认自己通过造反而上位,而且还挺自豪?

    朱棣上位之后,一生都在回避以及弥补这个名分的问题,没想到被后世的子孙整了这么一出来。当然朱厚熜为了亲爹能进太庙,也就管不了这么多了,但他对于这样的战果还是不太满意,这里呢,就需要补充一点点有关太庙的知识了,为了理解方便,我们就不说专业名词,用极其白话的方式。曾经太庙也不是谁都能进的,必须是有大功大德之人,比如说西汉就只有四个,后来扩招了,汉元帝等人也进去了,但是呢,很快又被光武帝刘秀给踢出去了,然后慢慢的又扩招了,尤其是到了唐宋,基本上只要是一个成年的皇帝没有被废,就都能进去。但是太庙也是有名额的,如果把所有的皇帝都放进太庙的话,对后世的子孙祭祀来说,压力也是有点大的。这个名额呢,一般来说是五个,七个,或者是九个,不同朝代它的数量不同,明朝就是九个,那么如果这个数量超了怎么办呢?很简单,就把重要的留下,把不重要的踢出去,就是放到其他的房间里去。那么谁是重要的呢?比如说朱元璋、朱棣,而不重要的呢,就是和当前的这个皇帝关系比较远的好,太庙的知识就补充完了。嘉靖把老爹装进了太庙,那么现在太庙有几个人了呢?建文帝父子没有进,朱祁钰也没有进,那么这几个加上嘉靖皇帝他爹,刚好就是九个,于是嘉靖就又想了,等我进了太庙之后,就该踢人了,会不会有人搞事情,把我这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爹给踢出去吧?这不等于我白忙活了吗?于是聪明的嘉靖就又想到了解决方案,就是在嘉靖29年的时候,将自己死去的皇后塞进太庙,相当于是给自己占了个座,他老爹的排位也至少能够再保住一届,那么此时按照顺序被踢出去的就是这个关系比较远的名人,就是朱高炽,当年好不容易当上了皇帝,却只当了一年就死了,而死后又被提前的踢出了太庙,有多少有点惨吧?至此,前后持续了29年的大议礼事件,以嘉靖皇帝的全面上帝人告终。失败的一方,比如说杨廷和,则被削为平民,第二年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杨慎就是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那个,也是因为这个事儿而被打了板子,然后被贬官。随着嘉靖皇帝的胜利,不仅自己的正统性保住了,还培养了效忠于自己的势力,进而将皇权牢牢的抓在自己的手里,要不然的话,他哪里来的底气20多年不上朝呢?

    从嘉靖18年之后,嘉靖皇帝就基本没有再上过朝了,这也开了明朝皇帝长久不上朝的先河,如果让劳模祖宗朱元璋知道了,不得抽他几个大嘴巴子。不知道有没有人好奇,明朝皇帝这么久不上朝,他的国家是怎么维持正常运转的呢?其实这也比较好理解,这就好像一个公司的老板从来不开会一样,但是公司并不会因此而倒台,而且还有可能是盈利的。老板对公司有着绝对的掌握权,想要干什么事情就交给其他人去做,想要开会就让其他人去开就可以了,毕竟有些老板也不喜欢起早贪黑的开会,还有一群人在那儿叽叽喳喳的。而嘉靖所找的这样一个办事儿的人呢,就是著名的奸臣严嵩。严嵩到底是怎么奸的,暂时不去关心,该关心的应该是不上朝的嘉靖在干啥。

    在嘉靖皇帝抽出时间来处理一些政务之外,当然更多的是为自己的兴趣爱好所服务。比如说崇信道教,这也是嘉靖皇帝不上朝的原因之一,因为他要成功炼丹,要长生不老。这样的想法其实多少有点蠢,当然这个蠢不止是现代人觉得,当时的人也是这么觉得的。比如说著名的清官海瑞就曾经上书批评,内容比较长,大概意思就是这件事儿。纯属扯淡,您应该去检查一下智商。嘉靖皇帝大怒,说,赶紧把这个人给我抓住,不能让他跑了。下面说,放心吧,他不会跑的,他连棺材都准备好了,而且家族也都遣散了。嘉靖皇帝冷静下来之后,就选择了原谅海瑞,但是过后越想越生气,等到他临死的时候,又把海瑞给抓了起来,一直等到他死后,海瑞才被赦免。海瑞说的当然是对的,修道成仙,长生不老都是扯淡。不仅如此,嘉靖死的时候虽然是有60岁,但是也一定程度上是中了丹药的毒才提前死的。

    1566年嘉靖皇帝去世之后,由儿子朱载坖即位。他是明朝的第12位皇帝,庙号穆宗,年号隆庆。这个皇帝或许是明朝的众多皇帝中最没有存在感的了。这位隆庆皇帝没有存在感的原因之一是他在位时间比较短,只有六年,而他老爹朱厚熜在位45年,他的儿子朱翊钧更是在位了48年。很明显,明朝会走向何方,更多的是受这爷孙俩的影响,再加上朱载垕并不是一个强势的皇帝,他在位时的一些执政措施、外交政策,多为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所为,再加上他的后宫以及子嗣们也没有什么太多的故事,所以就先让他继续没有存在感吧。

    1572年36岁的朱载垕去世,由儿子朱翊钧即位。他是明朝的第13位皇帝明神宗,也就是在位时间最长的长达48年的万历皇帝,继位这一年朱翊钧只有十岁,很明显是需要有人辅政的。隆庆皇帝临死前给他指定了三个人,高拱、高仪,还有张居正。而正是在这个张居正的带领之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比如说一条编法。当然这些内容比较乏味,总之就是在他的带领之下,明朝的社会经济再次的复苏,进而迎来了又一次中兴时刻,史称万历中兴。但是这场中兴呢,比较短,也更像是帝国灭亡前的回光返照。

    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刚死没多久,万历皇帝就对张居正进行抄家,甚至扬言要对其开棺鞭尸。其实纵观历史,搞改革的能够得到好下场的并不多,比如说秦国的李斯,毕竟搞改革是一件得罪人的事儿。但是,能够让万历皇帝这么气愤甚至要鞭尸的,是与两个人的交往方式有关系的。大权在外的张居正对待小万历皇帝这个孩子,是真的把他当做一个孩子看待的。比如说,万历皇帝小的时候做错了事情,他的母亲就会说,要是被老张头知道了,看你怎么办。等到万历皇帝渐渐长大,后宫人数渐多,花销巨大的时候,张居正就给他算账,让他量入为出,节约简朴。张居正对万历皇帝的政令也是说驳回就驳回,对他的亲戚也是说猜测就猜测。皇帝当成这个样子,就算是张居正给他打造了煌煌盛世,万历皇帝又怎么会打心底里感谢他呢?于是张居正一死,就开始对他的政策以及家庭进行清算。

    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同一年长子朱常洛出生,因为他的母亲是个宫女,地位卑微,是万历皇帝偶然不小心宠幸的,所以万历皇帝一开始并不打算承认这个孩子,结果呢,却被想要孙子的李太后命人拿出了起居注,起居住中明明白白的记住了这件事儿,万历皇帝才迫不得已的承认。这里也可以看出,当皇帝还真是没有多少隐私可言。万历12年万历皇帝比较宠幸的郑贵妃给他生了第二个儿子,但是夭折了。到了万历14年的时候,郑贵妃又给他生了第三个儿子,叫朱常洵。看康熙王朝的时候里面有一个朱三太子就是从这里来的,虽然朱常洵并没有最终当上太子,但是万历皇帝却为此而付出了不少的努力,但是最终都遭到了大臣们的极力反对,毕竟这并不符合祖宗之法。李太后知道后也很生气,他说,你凭什么就不立老大?万历皇帝说他的母亲是宫女,李太后大怒,说,宫女怎么了?您老娘我当年也是宫女。万历29年,在大臣们与李太后的力争之下,朱常洛终于被立为了皇太子,而朱常洵呢,则被封为了福王,但他本人却一直不去就藩,赖在京城里不走,等到了万历42年的时候,才在大臣的力争之下就藩到了洛阳。但事情并没有就此而结束,真正的大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