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缘逢一三七 » 第十四章 林氏族学

第十四章 林氏族学

    “这到十月间了,开始过冬,农忙的日子也结束。你们几个娃儿好生的(认真)读几天书。”

    林奶奶见老伴和儿子、孙子已经聊完了严肃的闲话,赶紧发表自己的意见。

    “淑坤,让小川上来跟着他大伯开蒙识字。”

    “啊?”林妈妈没想到还有自己的事情,愣了一下回神看着小儿子问道:“小川,你想要跟着大伯开蒙不?”

    林川看看大伯,见他笑微微地颔首,便点头:“要。”

    他前两天已经与奶奶说好的,打算先跟着大伯开蒙。

    现在看来,奶奶也已经跟大伯商量好了的。

    林妈妈见小儿子点头愿意,便也无奈答道:“好吧!不过,你要认真跟着大伯读书哦!”

    其实,林妈妈希望小儿子过二年去府城跟着他大舅启蒙读书。

    毕竟,他大舅咋说也是个名次中上的举人,学识比他大伯更好。

    可是想想他若是去府城,要离开自己太远不说,自己也不可能将三个儿子都丢回去娘家。

    那样,哥哥们不说什么,嫂子们也会有意见的。

    大前年是因为怀小儿子害喜得太厉害,照顾不好儿子,有借口送二个大些的回去,如今,连借口都没有。

    自己也不可能丢下家回娘家去住着,不合规矩。

    思来想去,林妈妈也只能暂时放弃了原先的计划,就让小儿子留在身边读书陪着自己,以后更大一些再说。

    “我会认真读书!”林川看着娘做下承诺。不仅嘴上应的认真,心里也是下定了决心努力认真。

    他从来就没有很高的智商,不是个天资很聪明的人,但胜在踏实勤奋。总是相信勤能补拙。

    林大伯看看小侄子,又看看长子、次子、小儿子,想着族里还有几个处于合适年龄的娃儿,犹豫了许久,还是忍不住对父母说出了心里计议了许久的打算。

    “爹、娘,我打算在家里开间蒙学堂,算是林氏的又一间族学。这样,娃儿们可以就近开蒙,不用去县城他们大爷爷处。可行么?”

    林氏长房六年前有位堂伯与大伯一起参加科举,大伯只是过了县试府试、考上了童生。

    而堂伯则最终过了院试,考上了秀才。自那时起,他便在县城开设了一间私学,又当做林氏族学。

    林氏族学虽然说不收族中子弟的束脩,可是族人们去读书也不好意思啥都不给吧!

    堂伯不收银钱,可是鸡鸭羊、粮食、菜蔬这些,他是收的。

    “爷爷奶奶,大爷爷家离咱们这个镇上太远,咱们和那些年纪小的去族学读书不方便。

    大爷爷家又不给安排住宿,若是在县城租房住,必须得有个大人跟着照顾起居,还需要驾马车接送来去,哪家能够负担得起?

    若是不租房,每日里来去,一日在路上来去最少耗费二个时辰。咱们不只时辰上耗不起,而且,银钱上也耗不起。

    人和马车都要交入城费。马车的入城费为十五文。大人的进城费为二文钱,六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的为一文钱。六岁以下的不用钱。

    林海见爷爷奶奶沉吟,作为二房的长孙,便先说出自己的意见,表示支持父亲在家里办蒙学堂。

    “这样不好。”林爷爷思考了良久,衡量了许多,最终还是拒绝了大儿子提出的建议。

    “你单为咱们二房的这几个娃儿开蒙,别人不会说啥,也无权说啥。但是,如果你打着开族学的名义就不对。

    收不收些礼物当做束脩这些先不说,只要你说办族学,不仅会让你大爷爷、大堂伯他们误会,与咱们生出芥蒂。

    就是林氏的其他四个房头也会看热闹,认为咱们二房与大房在别啥苗头,争啥族长之位。

    咱们与长房没出五服,还不能另开支脉。管理家族,办族学是长房族长的事情。

    别房办学与祖宗礼法不合,尽管咱们同样是嫡枝。总的来说,咱们不能自己先提出来这么做!”

    林大伯听明白了林爷爷的话外之意,收拾起了自己的那点小小心思,点点头,道歉:

    “这次是儿子思虑不周密。那我就只教自己家的这几个娃儿。”

    林川听完略一思忖,也明白了爷爷的话外之意。

    若是有长房顾惜族里的娃儿去县城上学不易,由他们先发话,让二房在这镇上办族学,那么二房才能着手办。

    他们会不会顾惜族里的孩子,谁知道呢?若是他们思虑周密,可以让孩子住宿,多收些银钱就是。

    只不过,若是让孩子住宿,他们担的责任更大。毕竟,小孩子生病的事情,一般在夜晚发生。

    再偏激点以小人之心度他们长房之意,说不得长房有故意打压其他房头之嫌。特别是对二房。

    不然,他们为何全部搬去了县城?而不是留一个儿子在这茶山镇上守着老屋,与族里各房联络办理族中的事务?

    他们明知道县城离镇上远,娃儿们上学不易,咋不发话让二房或者幺房的童生开另一个族学?

    “好了。你教自家的几个娃儿都累的很,何苦教别人的?你是出自一片善心,别人愿不愿意领情还是两说。”

    林奶奶不喜欢长房,也不大喜欢庶出的三房、四房。

    长房和二房虽然同出嫡枝,但长房的老太婆因为有个秀才爹,总是斜眼看人。两妯娌有怨已久。

    三房和四房的爱去捧长房的臭脚,可是人家不稀罕她们。回头才又来讨好二房。老娘也不稀罕。

    五房人有志气,在二个儿子努力下,去年已经去府城安了家。只幺房与二房的关系最好。

    “咱们二房有三儿两女,已经有了九个孙子,四个外孙子,以后咱们自己就会成为一个大家族。老娘不稀罕拉拢他们那几房。

    大柱再等等,也再好生计议计议,想办法让县令发下通告,因为各镇应该是有社学的。”

    林爷爷闻言眼睛也亮了,一拍大腿,直起身子道:“对。大柱娘这话是说在点子上。

    前朝大明立朝后没几年,朝政稳定了,太祖就下旨,乡里村社间必要每里有间社学。

    现在的大清已经立朝十二年,大比已经开了五次,想来广开社学的旨意很快会下达。”

    林妈妈听到这里,此时也有了兴趣加入谈话。

    “我估计还得等些年头。”

    “这话咋说?”大伯娘不解,望向妯娌:“新朝已立了十二年,还得等些年头?得等到啥时候?”

    老老少少的目光都望向了林妈妈,林川也颇期待娘亲能有理有据地说出个一二三四来。

    林妈妈被大家注视着,颇有压力,但还是认真说出自己的见解。

    “前朝末年,新朝初年,各种天灾、匪患,疫病死了太多的人。咱们真义府基本上就是十不存一。

    我们这些在山旯旮的人口少的府县都如此了,可见别的大省大府更严重。

    我听小川他外公和他们大舅、二舅都说过,陕西、山西、河南,河北,那是赤地千里,千里不闻鸡犬之声。这景况多惨!

    就是四川省,原来繁华无比的益州州城-成都,也被张蛮子杀得是血流成河,人口千不存一。

    人口不发,官府咋可能让办社学?办了,若收不了几个学子,这不是浪费银钱么?

    爹娘应该都知道,新房没有人进进出出,只要三五年就会败了。

    再看小川爹他们,剿匪完了又都被征去了北方,就能够晓得北方现在肯定还是人少,而关外的战争又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

    打仗就要减少人口。只有天下真正太平了,人口才能开始增长,再慢慢的会加快速度。

    就是人口增加也需要些年头,娃儿们从出生到上学,起码要十年打底。若发展出一代人,则起码是十五六年打底。”

    林妈妈算着人口账,说到了最后,心里又难受的很。不知道丈夫能不能够平安回来,膝下的三个儿子都需要父亲做靠山。

    而小川却是最小最可怜,已经三岁多了,至今还没见过他爹。她原来还想着再生个女儿的。

    大家听完都沉默了,知道林妈妈说的有道理。

    林大伯想起了原来镇上有八姓一百二十四户,近二千人口,而如今呢?

    如今已经有三姓灭了族,余下五姓只有三十六户,近五百人口。

    这还是因为村镇处在大山中,没有饿死过人。少了的那些人是遭了匪灾,得的疫病。

    其实茶山镇原先是个小村子,说它是镇,不过是因为恰好处在大山里的一块小平原上,适合建交易场所。

    这里四面环山,后面连绵不绝的大山里还有许多的小村子,猎户们都自发到这里来交易。

    除了本地的山民、猎户,加上流放人员,再有县城、府城懂得生意经的商人来此地开山货店,慢慢才形成的小镇。

    镇里原来一户人家至少十几口人,最多的有几十口。现在,像林家二房这样超过十人的就是人口大户之家。

    再看看林氏出去服兵役的,现在就已经死了两个壮小伙,一个断了腿回来。

    这也只是他们山区一个小村镇的状况,别的地方肯定同样如此。甚至可能境况更惨。

    “无论一个国、还是一个家,都是建起来难,可毁起来容易。”

    林川也想了许多前世的历史,忍不住在心里如此暗叹。

    他顾不了别人,只希望爹能够平安回来。不然,才二十八岁的娘亲就很可怜了!

    林奶奶也想了一会儿在外边的小儿子,然后忍着心疼,双手胡乱抹把脸,振作精神,一锤定音道:

    “都不许再说这些,已经很夜了。先舀热水来洗脸洗脚,洗了赶快带上娃儿去睡觉。”

    大伯娘起身行动时对林妈妈说道:“三弟妹,你和小川用小潭的那个小木盆哈。

    你们娘俩也洗干净再回去,免得回去了还起锅灶烧热水。”

    “行。”林妈妈满口答应。反正每次都是如此,上来吃了夜饭,必须是洗干净才回去的。

    一家人又是只能忘记了不愉快的过往历史,牵挂的远方亲人,打起精神继续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