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缘逢一三七 » 第九十三章 县学返家

第九十三章 县学返家

    很快,林潭、林逑五人也都找到了自己的卷子,看了评语,不由齐齐松下一口气。

    万幸啊万幸,那场入学考试虽然时间紧迫,但好在五名新科秀才的表现都还算不错。

    即便是最差者,也只是落了个“字迹潦草”、“词意欠妥”的评语,大体还是教人满意的。

    “我就说嘛,宋教谕只是有意督促我们,真到了写评语时,还是留足情面的。”

    “是啊,教谕他老人家还是爱我们的。”

    “我的卷面评语是字迹潦草,看样子需抽出空来专门练练写字的速度,克服一下题量多的困难。”

    “我的评语尚可,但是仍有不足。”看完评语,五个新科秀才们自然一个个喜笑颜开,互相道喜。

    之后,几人又互相勾肩搭背地来到了课程表前。查看自己的课程安排。

    新场县学的授课时间,以一旬为一个周期,每旬十天,安排六天上课,四天休沐。

    若遇上月有盈亏,则从休沐的时间里面抵扣或者增加。

    大致就是每月的初一、十一、廿一为一个周期的起始。

    上课的六天里,上午由学生自己分配,但推荐学子晨习明经史,兼习当日的六艺课程。

    午饭后,则安排下午课程,每天习六艺中的一艺,当日结束即进行一次考核。

    如果还有余暇者,就可以去学文体和碑传。

    县学六艺每月进行一次月考,全部完成者,可以申请升堂考试。

    比如完成了“正义堂”的全部课业,可以申请考试,通过的就升入“崇志堂”。

    之后的也是以此类推,直至修完全部课程,就算结业了。

    以上是六艺课程的安排。

    儒学方面,也会不定时安排学生进行各种思辨文论。

    主课,由宋教谕和两位训导亲自为学生讲解儒家经典,并随堂解答学生们提出的有关四书五经方面的困惑。

    此外,每个季度,秀才们还要参加一次季考。

    这个季考是所有生员都必须要参加的,新生、老生都不例外。

    哪怕林大柱这种老秀才,只要没完全打消科举之心,即使居住在乡下,也要赶回来参加。

    然后根据成绩,实行赏罚。

    总体来说,林川发现自己在县学这边,课业压力并不大。

    除了每季度的定期考核必须参加外,平时休沐的时间也比较多,哪怕平时有课业,也只是一个下午罢了。

    如此一来,自己每旬都可以回一次家,减去路程上花的时间,还有三天空暇。比前世读大学轻松。

    当然了,这是学生们都不内卷的情况下。

    不过,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学习与从业之路上岂有不卷的道理。

    新场县如此文教不兴,同样还有两间私立书院。

    这两间书院游离在县学外围,专为那些还有余力的学子准备。

    那里面的课程安排,就相当繁重了。

    许多有志于科举的秀才们,在上完县学里的课之后,不乏再去私立书院上课的情况。

    只不过这种上补习辅导班的行为,代价非常昂贵,通常一年就需十几两银子,不是寻常百姓家能够承担的。

    当然了,林川没有计划去上课外补习辅导之类的。

    一来没钱,二来,他认为补课对自己而言,作用可能没有多大。

    事实上补过课的人都知道,学霸是不用补课的,只要多刷些题,每次考试照样能考得很好。

    学渣即便补课了,与学霸之间的差距还是犹如天堑,难以跨越。

    学渣与学霸之间的差距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天赋,二是学习方法,三是专注度。

    真正适合补习的其实是处于中间段位的学生,反应慢些的,他们才是补课的受益者。

    不是林川骄傲,他看一遍听一遍就能懂了的知识,与其去上补习班,有不懂的还不如攒着直接找宋教谕去答疑,来得方便。

    接下来的几天,林川等人便按部就班地开始了他们的学宫生涯。

    正义堂的上课地点位于明伦堂前东西两座厢房中的东座,也就是进德楼中进行。

    到了上课时间,授课教员会依次过来正义堂上课。

    授完即发下一套卷子让秀才们作答,等秀才们答完即收卷走人,丝毫不拖泥带水。

    也算是让新秀才们领会了什么才叫效率。

    除了“射”这门课要去射圃(操场)中完成外,秀才们甚至都不用离开教室。

    一连几天下来,林川他们也都适应了学宫里的节奏。

    其间宋教谕还专门开了一场答疑活动,对四书五经中的五经,进行了一番细致的剖析。

    这一番合用的讲解,对学子们如何选择本经很有指导作用。

    眨眼,就到了休沐的时间。

    林川和兄长们商议定了轮流回家帮忙干些农活。

    这次,林川和林江两位有家室内眷的先回去。

    居仁斋内,林川和林江正在收拾衣物和书籍,准备回家。

    正式上课后,学宫这边发下了不少书籍作为教材,同时也给了一些辅导用书。

    比如:官方的《钦定四书文》《韵书》《古文观止》《清华辞典》等。

    尤其这《清华辞典》,厚厚大大的一本,与林川前世买的各类工具书相似,像加宽加厚的特大号板砖,非常有份量。

    这要是放在市面上,绝对非常值钱。

    此次回家,林川除了带上换洗的衣物,也要带些书回去自习。

    “正平兄,这次休沐你也不回家吗?”

    收拾好行李,林川过去乙字三号房等林江时,看到郑泉端坐在二号房内的书桌前正在练字,随意搭话问道。

    郑泉笑了笑:“这次休沐我就先不回去了,此番入学,我位列附生末流,若不勤加用功,岂不枉费和你们同窗学习了吗?”

    “我得趁着闲暇时间,奋力追赶才行!”

    林川闻言,深深看了他一眼,笑道:“正平兄,就以你的学习态度,我相信来年科试时,你必可有所作为!”

    “哈哈,是么?借你吉言啊!”

    “那当然,天道酬勤,努力总有回报,我认为好成绩都是时间堆出来的!”林川语气郑重。

    郑泉是茶山镇下面的杨岭镇郑家村人,李海鹰和另一位老秀才也不回去。

    那条路线就只有林川和林江兄弟二个一起回去了。

    以前,县上族学里还有四房的林杉和六房的林榕上课。

    今年因为镇上有了社学,林大伯也是秀才了,他们便没有再到县上的族学上课。

    此时正值休沐起始,整个县学的生员都是归心似箭。

    林川去买菜打包时,发现整个学里最热闹的地方,居然是会馔堂!

    回家不回家的学子都拿着餐盒来到会馔堂,纷纷拿出票据,让会馔堂的膳夫给他们打饭菜。

    林川先是要了六个大肉包子,和二块拳头般大小的馒头。

    六个大肉包子是他和林江的早饭,同时回去的路上馒头也可以充当零食,充充饥。

    另外他还用票据购买了四道他觉得还不错的肉食,带回去也好让爷奶和肖雅他们尝尝。

    好在打饭的膳夫也知生员们为何打包,因而每个打包餐盒都是装得满满的,让许多家贫的秀才颇为感激,一个劲地向膳夫道谢。

    林川看着膳夫们的善意举动,感慨感谢之余,也感受到了古代县学里充斥着的温暖人情。

    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县学给予膳夫、斋夫的待遇为一年六两多银子。

    二两银子,可以满足三口之家一年的日常生活所需。

    如此优厚待遇,自然换来了他们对学子的真诚相待。

    没有那种稍微改变了一下生活条件,就狗眼看人低的情况。

    或许,这也跟古代读书人的身份更高一层有关。

    回去的路上,林川和林江坐在林大兵稳当驾驶的马车里,随着车厢轻微地颠簸,他们都索性闭上了眼。

    林江想什么,林川不知道,他是在心中默默将这些日子各科教员传授的内容复习了一遍。

    没过一会儿,林江睁开眼睛,取出《古文观止》赏析起来。

    这《古文观止》,乃是前朝一位大儒择取历朝好文编撰而成的一部著作,全书共六卷,收录了一百三十余篇文章。

    因蕴含先哲们的各种思想,对文章创作有非常不错的启迪作用,一直为各级学院所推崇。

    背书向来是林川的强项,而不是林江的强项。

    这本《古文观止》,林川早已背熟。

    因而,他只是看着林江曾经背过又忘记了,默背一会儿又翻看,默背一会儿又翻看。

    一篇文章,他要翻看几次。

    “哥,一篇文章背不下来,你就先再认真读完二遍,重新背。”

    这样子背几句翻一翻,背几句翻一翻,很耽误时间,影响效率。

    “好!”林江点头,面上神色有些苦恼。

    “我就是检测一下自己还能否背下来。遗憾的很,丢开一阵,就忘的差不多了!烦恼!”

    “你不要背熟了就完全丢开,隔二三日,再复习背一遍,多加深几次记忆,就不会忘记了!”

    “平时说话,多用雅语,用到某句名言名句,连带想一下它们的出处,习惯了,有助于增加对经典文章的记忆。”

    “不习惯啊!”林江苦恼地道一句,又埋头边看边背。

    林川有点搞不懂他们为什么背熟的书忘记得那么快。难道平时从没复习过?

    他曾经教过几个兄长,文章背熟了,后面也要时不时复习一下,时间长了,就会将它们彻底记在了脑海中不会忘。

    唉,不听人教,没用啊!

    之后随着马车晃动,林川不断默背《古文观止》,不断消化理解着各篇文章中的思想精髓。

    不知不觉,马车就进入了茶山镇,林川停下复习,看着马车又一路行驶到了肖家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