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缘逢一三七 » 第一百零九章 心向往之

第一百零九章 心向往之

    宋教谕办公室的装饰陈设相当符合他的身份,简约风雅。

    摆放着必要的几样家具,桌椅、茶几、书架。

    林川打量过后,想起一名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虽无特别的点缀,但有淡淡的书香、墨香,以及墙壁上挂着的那张由粗笔写就的“勤”字大草。

    完美了整个房间的特色,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痴于研究学术的文人书房。

    宋教谕看到林川进来,停下手头的工作,笑着颔首朝他示意了一下,便让他近身来坐。

    可见椅侧几上有温度适口的茶水,宋教谕走过去,提起茶壶,便倒了一杯递给林川。

    “宋夫子,您客气了。”

    林川忙站起,微微躬身,双手接过茶杯。

    拜入新场县学后,林川就是县学弟子,因此宋教谕之于他也是授课恩师之一,以“夫子”称呼他,可谓是顺理成章。

    而且相比起以前称呼官职,以师生互称,也是一下子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

    “哈哈,明德不必拘于小节,你上了许久射课,人运动过后肯定口渴,先喝些茶水解解渴。”

    宋教谕笑看着林川,直到见他开始喝茶,才满脸笑容地点头。

    作为执掌一县教育的教谕,他对待县学生员向来宽和。

    《论语·子张》有云:“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

    此大概是为宋教谕为人处世的准则。

    因而,虽然贵为一县教育的执牛耳者,但宋教谕与底下的秀才相处得一向不错。

    他身为儒者,教谕,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礼之以和为贵,忠信之美,优游之法,举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

    深得其他教员和学子信服。

    “宋夫子,不知今日找学生过来,所为何事?”

    喝完了一杯茶,林川看着宋教谕便直奔主题。

    宋教谕眉眼柔和,微微一笑:“今日找你过来,是有些事情想听询一下你的意见。”

    “宋夫子请讲。”

    宋教谕便点头:“方才斋夫给老夫送来了新科秀才的本经籍册,我看其他学子选的是《诗》《书》《礼》《易》

    唯独你选的是《春秋》,是新科秀才中唯一选治《春秋》的,不知你是出于何意才选了它?”

    林川闻言,心里放松地叹了一声,果然是为此事。

    昨天早上,学院这边要求大家将自己所选治的本经名字上报,负责相关事宜的斋夫统计完后,便会以籍册的形式报给宋教谕。

    在来此的途中,林川心中就有猜测,因为上报本经的时间已过去了一天,教谕找自己过来,多半是为了本经的事。

    至于宋教谕问自己为什么选《春秋》,林川来时就已经想好了如何说,直抒胸臆!

    他肃容敛笑,看着宋教谕,语气沉稳回道:“昔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学生读了,百端交集,此乃大丈夫所为。

    然而又闻《春秋》三传中,唯独《公羊》赞之,《左转》《谷梁》却均视为贬义。

    学生一直不解,既都是《春秋》,为何三传之二却与《公羊》相悖。”

    “故,学生欲求索。”

    宋教谕听完沉默了会儿,审视地盯了林川几息,见他面无忐忑之色,眼睛明亮地与自己对视,不由抚须笑了起来。

    “明德,你还真是好学啊!”

    “此乃学生本分。不敢当教谕之赞!”林川连忙端肃正答,又表谦逊之心。

    宋教谕却是不疑有他,点了点头也正言道:“心中有疑惑,就该上下求索,寻根究底。读书人最忌的就是浑浑噩噩,这点你很好。”

    “…至于你所说的‘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

    宋教谕顿了顿,方继续解惑:“此句出自《史记·匈奴列传》,乃汉武帝诛大宛,威震万国后,欲继续对胡实行制裁,故找了‘齐襄公复九世之仇’的典故。”

    “昔年齐国君主‘齐哀公’荒淫无度,却因齐国强盛而遭周夷王忌惮,后来邻国‘纪国’的国君趁机向周夷王进谗言,是而将齐哀公骗至镐京,最终将齐哀公活活烹死,此为齐国大恨。

    春秋后,礼崩乐坏,齐襄公最终灭‘纪国’,报了积累九世的仇恨。”

    “说起来,当时的背景还是齐国兵强马壮,所谓复九世之仇,不过是其攻伐的借口罢了。

    故《左转》与《谷梁》均不对其宣扬,认为它有违仁义,乃小人也。

    唯独《公羊》主张大复仇主义,认为不管齐国的出发点是什么,齐襄公灭纪,也有其公义之处。”

    “所以,与其说是《春秋》大之,倒不如说是《公羊》大之,汉武帝因需要此等理由,故而也大之。”

    “这下,你可明白了?”

    宋教谕略微含笑地看着林川。

    林川起身,作揖拜服:“夫子讲解甚详,学生已明了。”

    “既然你之疑惑已消,那你的本经……”

    “学生还是要选《春秋》作为本经。”

    宋教谕:“……”

    “这是为何?”

    “《春秋》教也,微言大义。太史公有言:其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学生还是准备选《春秋》作为本经。”

    宋教谕:“……”

    “这是为何?”

    “《春秋》教也,微言大义。太史公有言:其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说到这,林川停了停,最根本的是他喜欢。他喜欢读史,读《春秋》,可谓百读不厌。

    他想起另一时空对《春秋》的评价,而他自己想要弄明白两世的不同之处,自然也要研究历史。

    且,无论从哪方面考量,《春秋》的开创之功都是无可争辩的。

    它的编年体例,为史学三大体例之一,“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垂范千秋,继之者众,《资治通鉴》最称出类拔萃。

    它的私修性质,打破了官方对史学的垄断,成为诸子百家争鸣的先声。

    另一时空的“二十六史”中,私修者多达三分之一,亦可说是受其引领所致。

    它的春秋笔法,姑且不论有多少后人穿凿附会之处,但其本身所彰显的史学精神却勿庸置疑,那便是勇敢无畏,刚直无私。

    中国史脉能绵延至今而不断,与孔子当初所赋予的那股坚韧之气息息相关。

    自那个九爷出现,林川想着他或许此生当不了主政官,大概是要成为一个“抄书”编书先生了。

    他喜欢当书匠,但这前提是,必须要了解这个时空的历史。

    而了解历史,首先得从《春秋》开始。

    这合了他的兴趣、本意。

    他前世办退休之时,就打算读史,练字的。

    只是,现在,从宋教谕刚才表现出来的态度来看,他好像并不希望自己选《春秋》作为本经。

    故而好言相劝。

    而自己最终还是坚持选择《春秋》,可别是惹恼了师长啊!

    当然,若是宋教谕坚持劝自己改本经,那惹恼他也是无可奈何之举了。

    林川是个相当有主见的人,认定了的事,就会坚持到底,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那种人。

    不过,此时宋教谕的表情并无太多变化。

    若是一个优秀的师长,就会尊重学生的选择。

    林川见状,稍稍放下心来,能不惹恼师长还是不惹恼为好。

    故而,他神情严肃认真,准备谈一谈自己喜欢《春秋》的理由。

    “《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左传》如此评述,学生亦深以为然。”

    “圣人思想不萎,《春秋》与天不老。爱读《春秋》者,代不乏人。我林川何妨一学关帝君,挑灯清夜读《春秋》!”

    宋教谕依旧沉默。

    半晌,他目光如电地问:“你当真如此认为?”

    林川心神镇定,基调起得高些又何妨?以此让上位者放心,也画个框框给自己,不能太散漫。

    何况,既然自己已经选定了《春秋》作为本经,那么不妨咬定青山不放松。

    而且事实也确实如此,前世他读了《春秋》,早已认可这部书的魅力,值得他选其作为本经。

    读书若想读的好,兴趣十分重要。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人各有志,不宜勉强。

    有了兴趣,才能矢志不渝地坚持走下去。

    虽然林川早已不是热血少年,也不会有为了兴趣奋不顾身的激情。

    但在除了生死的情况下,坚持一下此生也可以。

    如果宋教谕是皇帝,他肯定让宋教谕(皇帝)替他选本经。皇帝让他治什么,他就治什么。

    林川怕死,但又冒险精神。而宋教谕没有生杀大权…

    “是的!”林川目光坚定:“我欣赏孔夫子的坚韧,关帝君的忠义。”

    “《春秋》一书,实乃鸿篇巨著,学生知其不易。然则……”

    林川吸了口气,神情郑重、语气坚定,一如入党宣誓之时的态度:

    “其如高山。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

    “……”

    “哈哈哈,好一个微言大义,好一个心向往之!”

    宋教谕忽然拍了一下案,哈哈大笑起来。

    微言大义,这可是古代形容史书的最高境界。

    由此可见,宋教谕对林川选择《春秋》为本经,并无任何不悦。

    刚才他克意给的“高压”,不过是试探学生的心态是否坚定,担心林川遇到困难之后放弃。

    林川也松了一口气,宋教谕尊重自己的选择就好。

    不惹恼他,自己在县学的人际关系就不会受影响。

    生活中能轻松些,也是一件大好事!

    林川不爱生活中繁琐的、无意义的人际关系中的小矛盾。

    “夫子的意思是,我可以选择《春秋》作为本经?”

    “那是自然,《春秋》亦是五经之一,为何不能选它作为本经?”

    说到这,宋教谕偏头朝林川咧嘴一笑,犹如恶作剧成功的老顽童般反问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