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缘逢一三七 » 第一百一十章 大人讲的

第一百一十章 大人讲的

    林川对此高兴一笑,牙齿白晃晃的,整个人少了平时的老成,有个少年样子了。

    宋教谕曾因林川过份老成的性子而心疼他。

    林川的家世背景,他也是完全了解的,以为是他十二年的成长过程中少了父亲的参与,让跟着母亲生活的他不得不老成。

    宋教谕活泼不迂腐的性子,林川很欣赏喜欢。

    老师与学生,人格上本就是平等的。对于学生,实在不必要端着架子。

    宋教谕合符了林川对老师的期待,与他前世的高中班主任老师有共通点,负责任,对学生是真好。

    “宋夫子,谢谢您!”林川反应过来是因为自己的年纪,让宋教谕慎重对待了!

    宋教谕哈哈一笑,拍了拍林川的肩膀:“若是他们谁要治《春秋》,老夫定当好生规劝。

    但你嘛,却不同,老夫知道你天资优秀,也相信,你若是定了心治了《春秋》,定能有所成。”

    “就像你方才所说,圣人思想不萎,而《春秋》与天不老,何妨一学关帝君,挑灯清夜读《春秋》!

    关帝君一心读一部《春秋》,在三国乱世,一心忠于一主,让人佩服啊!”

    听着宋教谕意味深长的话,林川郑重点头:“宋夫子放心…”

    “嗯!”宋教谕也点点头,又多拍了林川肩膀几下,建议道:“你的任务重,合理安排时间,以后还需更加用功。”

    林川心领神会,抱拳说道:“学生自当尽力。”

    “也要注意身体,读书耗费心血的很!你还未长成…”宋教谕又这么劝一句。

    师长对学生总是矛盾,既怕他们散漫,又怕他们过于勤奋。

    “谢谢夫子关心,提点,我会保重身体的。”林川提起茶壶,给宋教谕的茶杯斟上了半盏茶水。

    又给自己斟了大半杯,刚刚一杯未解渴。

    热水冲下,看着茶叶舒展开在嫩黄清亮的水中上下翻腾,抿一口香茶,微微苦涩过后又回甘的况味便在口腔中蔓延,让人反复品之。

    慢慢品了一会儿茶,宋教谕忍不住提醒道:“你治《春秋》没问题,不过,如今这县学里,能教你《春秋》者可谓无一人。

    老夫为教谕,所治的也不过是《尚书》和《诗经》罢了。

    虽看重你,但之于你的本经指导上,也是爱莫能助。”

    说到这不得不感慨了。

    偌大一个县学,一个教谕加两个训导四个教员,竟然无一人专精于《春秋》。

    这一点也令宋教谕感到非常遗憾,新场县学的师资力量比别的大县县学差了一筹。

    后续科试、乡试所要考的本经内容,不比童子试时那么浅显。

    童子试三场的经文考试,内容都十分宽泛简单,通常考一些名家句式。

    然而成为生员之后,本经考较就变得窄小而精深了,学子们需要仔细研读,并有名师指导,才敢说有足够的底气面对后续考试。

    “宋夫子不必这样说,您能帮的地方有许多咧!

    至于本经的指导,学生也知道县学无夫子治《春秋》,不过,总会有办法的。”

    林川并未在此时言及外祖乃治《春秋》一事。

    “确实如此!”宋教谕若有所思地点头。

    他当然知道,本经之于一地、一学院,是有着明显地域化和师承化现象的。

    与东汉时的家族传承的现象相似。

    如:杨震研习《尚书》,其子杨秉不仅传父业,而且兼明京氏《易》;

    郑兴擅《公羊春秋》与《左氏传》,其子郑众则明《左氏》《周官》,兼通《易》《诗》。”

    还有就是以师带徒。而古时交通不便,师徒基本上是同乡人。

    如:桓郁传父业,“以《尚书》教授,口徒常数百人”;

    甄宇,“习严氏《春秋》,教授常数百人”,其孙“承尤笃学,未常视家事,讲授常数百人。”

    有士评价,“诸儒以承三世传业,莫不归服之。”

    经学不易学,基本上就是老师学的哪一经,学生就学哪一经。

    学子拜师不易,人又讲究同乡同年类情义,异地拜师者甚少。

    这就容易形成一地一经,所谓的地域专经。

    典型案例:湖广麻城、南直祁门之《春秋》,南直山阳、湖广麻城、浙江余姚之《礼记》,福建莆田、南直隶无锡之《尚书》。

    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总而言之,这些地域的文教鼎盛。

    历史上这些地本就有着学习某种经学的传统,久而英才辈出。

    英才再育英才,由某位著名经师或是进士开班授徒,继而徒子徒孙遍及一地,整体提升了一地的经学。

    时代造就,地域化的“专经现象”在科举制度中是普遍现象。

    比如,宋教谕主治《尚书》,辅治《诗经》,新场县的学子为求教方便,大半会选择治《尚书》和《诗经》。

    若县学出去的学子中了一二进士,甚至三甲,后面的学子,就有非常大的概率会选择将这两部经典作为自己的本经。

    进而延绵数代,新场县就是这两经的“地域专经”了。

    当然,这个例子的前提是宋教谕要有成绩,教出了功成名就的学生,从而具备了影响力。

    此外,地域分经,也遵循着趋利避害的原则。

    因科举实行的是分经取士,所以为了避免恶性竞争,相邻两县之间通常会选择不同的经典。

    这都是为了科举仕途而有的人为抉择,非常正常的现象。

    再有就是一直存在一经传家的家族传承现象。

    林川知道的林家先祖治的是《尚书》,还有如:明州鄞县杨氏之《易》、江右安福彭氏、邹氏之《春秋》、莆田林氏、铅山费氏之《书》,以及济南新城王氏之《诗》等等。

    这些都是家学渊源,泽被后世的典型。

    ~~~~

    林川选择以《春秋》为本经,而新场县缺乏治《春秋》的大师也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明德你也不用担心,老夫虽不专治《春经》,但一般的疑难,也可为你解惑。

    另有一人或可解决你的困扰。只是不知他本人愿意否?”

    说到这,宋教谕忽然一顿,继而笑道:“无妨无妨,改日老夫为你走一趟…”

    兴许他本人也愿意的。毕竟,赋闲在家!

    林川听到这,想问问宋教谕口中的他是谁。

    但又觉得不应操之过急!

    不过,不论结果如何,师长有这份心,让他很是感激,躬身行礼诚挚道:“那就有劳夫子了。”

    即便有外祖,也可拜名师。毕竟外祖离的远,不离家,可研学问又有何不好呢!

    “哈哈,不必客气。”

    宋教谕满意地捋捋须,看着彬彬有礼的少年,一时间心情大好。

    接下来宋教谕又与林川说了些御、射方面的话,言道如今不易买到骏马。而县学的三匹已是老马。

    林川:“……”他对牛马市不大了解,在这种问题上面,只能当个倾听者。

    想来,这是因为战争刚结束不久,过二年,情况应有好转的!

    最后看宋教谕顿住了话头,天色亦暗,林川就起身准备告辞。

    宋教谕欣然允诺,端起茶杯一边喝一边道:“本经之事,就这么定了,明日老夫会把籍册转交学署留档,可就不能再做变更了?”

    “嗯,不变更!”林川认真点头确认。

    宋教谕笑了笑:“你说你手中已有了《春秋》之《公羊》《谷梁》,但却无《左传》。

    那你尽可从藏书楼自取,到时候我给门子打声招呼,你抽空去拿一下。然后抽时间抄一遍。”

    学宫的藏书楼,里面典籍包罗万象,由专门的门子看管。学生可以借阅,但看完必须归还。

    “学生明白了,有劳夫子。”林川感激道。

    “无妨。”

    宋教谕放下茶杯:“这边没什么事了,你先回去吧。”

    “是。学生告退!”

    林川一脚跨出门槛时,宋教谕又将他喊住。

    “等等,听闻清华书局向你约稿了,要编纂明算相关的书,可有此事?”

    “确有此事。”林川回看着宋教谕,坦然的回答,这件事隐瞒不了,也不能隐瞒。

    宋教谕听了沉吟片刻:“学子著书,本乃大忌。

    不过,你所著为明算一类,非四书五经,倒是不在此列。

    这样吧,人无信不立,书,你可继续编纂着,但不可偏废学业。

    学里则给你记下此事,他日若有人借此事发难,就说是老夫让你做的。”

    “此外,你若需要,藏书楼倒是也有些杂书,可自行去查阅。”

    林川听完,怔愣了一瞬,回神过后连忙道谢:“谢谢夫子!”

    行礼起身时望着宋教谕真诚的眼睛,心底涌起了一丝酸酸甜甜的暖意。

    自己遇到的,总是好人多!

    宋教谕此举,又为他遮风挡雨的意思啊!

    虽然著明算类书不在太祖的禁忌当中,几乎不存在出现意外的状况,但凡事就怕万一。

    万一,如果能多重保护,总是好的。哪怕是多个不拖后腿者,不落井下石者,也是更好!

    宋教谕不因他年少而质疑,出于惜才,非但不阻止他,还为他提供方便,必要时候还愿为他担责。

    这番为师之担当,让戒备心甚重的林川一时深受感动。

    “行了行了,刚刚进来又作甚,赶快出去吧。去会馔堂吃饭去!”

    宋教谕不耐烦地挥手赶人,时间不早了,已到饭点!

    看着林川渐行渐远的背影,宋教谕的眼神闪烁了一下。

    随之,走出办公室,回家。

    冬日,日短夜长,天黑的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