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兰湖随笔 » 听 话

听 话

    当凡听话,总是让人喜欢的。儿子听母亲的话,在中国传统伦理中,是乖小囡。在母亲心里,透着一种爱意,一种私欲的满足。

    当一个孩子蹒跚学步,无意间走向河岸草丛,母亲大喝一声:危险!别往河边走。孩子赶紧离开河岸,向母亲靠拢,母亲安心满意。如孩子依然我行我素,母亲急切上前,一把拉住,对以教训,甚或拍打屁股,怒吼一声,你怎么不听话!

    孩子读书上学,渐渐长大,对母亲的话开始有选择的听从,这本是一个孩子心智成熟的必然反映,但在母亲眼里,听她的,是对的,不听,乃是一种反抗。幼时,读***小时候的故事,他反抗长辈,要往河里跳,父亲看他真要跳,屈服于孩子的横和决绝。这叫不听话。岂知,听话和不听话,其实无所谓对错,前者是乖,但也可能是弱,后者是犟,但也可能是强。可为何人们总是喜欢听话的孩子,而不喜欢不听话的孩子?因为听话者,应对显示自己的权威,是一种心理驾驭的满足,不听话者,挑战了这种心理需要和权威,自然谁都不舒服。

    家庭伦理中,这种冲突是以爱出发,以爱为指向,双方理解差距不大,一般都可以认同。

    社会运行伦理中,需要面对更加复杂的人际组合,已经不能简单用听不听话来涵盖,取而代之的是法律、制度、规章、道德等,而不能用听话或不听话来区分。因为听话或不听话,带有个人主观色彩与好恶,显然不能满足社会运行的复杂性。在文明社会的早期,比如分封建制,一族之长,具有绝对权威,他的话不可不听,但随着族群发展,人丁兴旺,疆域扩大,也必须建制一定的规章法律,否则如何管理?当然他的话可以凌驾于他指定的规章法律之上。进入秦始皇灭六国大一统时,虽然也有李斯等为其制定文字法律,但这些都囿于始皇的权威之内,所有的文字规章都出于或有益于始皇的意志,不得违背,这也是一种听话,听一尊之话,行始皇之尊。当然也有不完全听一尊话的,比如权谋的话,如商鞅之谋略,被采用,也是必须听的。但这本质上还是皇帝说了算,皇帝不同意,商鞅的酷刑恶制还是行不通的。社会运行的本质往往还不是法律、规章、道德,还有不同的人的因素,不同的制度因素。

    而这种听话式的社会运行模式,无论人类社会进步到何种程度,哪怕法律规章再完整也不能说是健全的,只要某人不乐意,在他权威所涉之内,总有可以被他玩弄的漏洞。最后的结果是表面上法律规章面面俱到,实质上是听他的话才是运行的最终结果。

    这是一个非常魔幻的结果。从表面上看,一切都很健全,皇帝也无法事无巨细样样都管,但皇帝总会要管事,管他有兴趣的事,管他想管的事,管臣子或奸臣们上呈的事。这就有了间接的环节,魔幻也就开始了。错断冤判谋害枉杀层出不穷。还记得也是庚子年那会儿,北大校长许景澄,因不听慈禧的话,说不要杀洋人,违背了慈禧的意愿,一颗高贵而爱国的头颅,被当作卖国而遭砍杀。根本不需要经过大清律法。从有法到违法,再到以听话不听话作为最高判决依据,中国近现代史上这种无法无天的行径比比皆是,不知杀害多少仁人志士。

    为杜绝这种社会运行模式,先贤们深刻洞察人性中的黑暗以及权利的恐怖,呕心沥血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政治运行和社会管理法则,在不断的完善中,给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带来了福音。以严格的宪法,管控人性中的黑暗,以防止家庭伦理中的听话模式转移到社会政治伦理之中,创造了人类文明的辉煌,经历几个世纪的时间,已经非常成熟,也成为人们认可的比较好的方法,这种方法对听话模式做出了严格的限制和排斥,让家长从孩子入手,不做过多限制,不以家长作风凌驾于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从小就让孩子自主、独立。有的甚至以法律规定,不得对孩子因不听话而打骂虐待。因为他们深深懂得,家长可以对孩子因不听话而打骂虐待,同样道理,权利也可以因你不听话而把你弄死,这样,一个民族中最精英最优秀的人一定是会因不听话而被一个个弄死。所以,听话,不仅是人性中黑暗的残渣,更是权利中剥夺人性光明与自由的罪恶。

    这正是:

    母意遭违儿被罚,

    王权遇抗锁臣枷。

    雄鹰笼内空天望,

    何日高山展翅滑。

    最后特以此联记录成长的

    认知:

    登山最记云雾美

    涉水方知海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