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林少猫传奇 » 第五十三章 日军登陆

第五十三章 日军登陆

    随着甲午战争清军节节败退,日军攻陷威海卫,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败局已定,清政府被迫派李鸿章赴日求和。马关议和期间,日本为了迫使中方割让台湾、澎湖,在停战协定中故意不将台湾、澎湖包含在内,并于二月二十七日进攻澎湖,经过激战,于两天后占领澎湖,台湾的形势急转直下。

    这天总统府内,“大总统”唐景崧还穿着清朝巡抚的朝服,踱着步,他这会儿真是心急如焚,一团乱麻。有人来报,水师提督杨歧珍和总兵万国本交印内渡了。

    唐景崧大惊道,“什么?!杨歧珍和万国本不放一枪一炮就走了?如此贪生怕死之辈竟然任了我大清的水师提督和总兵,怎能不败?”

    来人继续说道,“跟随他们一起走的还有各营的军官。”

    唐景崧听完,一屁股瘫坐到椅子上,他现在如坐针毡,心想自己这个总统还没当几天,形势竟然恶化成如此这般。

    原来唐景崧提前得知台湾、澎湖即将割让的消息,强烈反对割地,请求再战。刘铭传虽然已经赋闲,听闻朝廷要割让台湾、澎湖,也是极力反对。同时唐景崧又向朝廷发了一封代台民申诉的电文,申明台湾人民保台御寇的决心。但是清廷内部,李鸿章一再请求和谈,慈禧太后已经怕了,也厌倦了,如果割地能换来太平,能换来安宁,有什么不能呢?

    《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军民都不愿被日本统治,遂按陈季同的提议,依据国际法中“民不服某国,可自立民主”的规定,准备推唐景崧为领导人,立国保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四月二十九日,台湾士绅发表《“台湾民主国”独立宣言》,誓言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宣布建立抗日政权“台湾民主国”,推举唐景崧为总统。唐景崧决定应允台民请求,暂缓内渡,领导抗日。五月二十五日,“台湾民主国”成立,唐景崧在巡抚衙门北向望阙,然后就任总统,大哭而入。他定年号为永清,寓意永远尊奉清朝,并任命刘永福为大将军,俞明震为内务大臣、陈季同为外务大臣、李秉瑞为军务大臣,派姚文栋前往BJ,报告建国情形。此后唐景崧继续以清朝官员身份,将要事奏报清廷。

    台湾民主国成立后,唐景崧为了整顿吏治,下令官员在三日内或内渡,或留任。原清朝的大小官吏纷纷内渡,行政陷入瘫痪。

    水师提督杨歧珍和总兵万国本商议了一番,认为唐景崧是个大傻瓜,明知道这个总统是个火坑自己还要往里面跳。大清举国之力都打不过日本,就凭你酸腐儒生唐景崧就想打败日本,真是痴人说梦。况且有皇帝的明诏,大小官员内渡,我们奉旨回去,依旧是高官厚禄,没有什么损失,跟着你搞不好就死在这,我们才不陪你送死。另外这两人走时还鼓动其他各级军官跟随他们回去,这些军官大部分也都不是本地人,巴不得赶紧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因此他二人一下就带走了大批的军官。这样唐景崧组建的新政府,军政一下都陷入瘫痪之中。

    杨歧珍也是武将,比较欣赏刘永福,因此也劝刘永福赶紧内渡,但是刘永福一心以国家为己任,心想如今是国家危难之际,况且台湾军民对自己期望如此之高,如果连自己都内渡了,那他们还有什么指望,因此拒绝了杨歧珍的提议。

    杨歧珍私下对万国本说,这刘永福也是个傻瓜,唐景崧表面对他恭谨,实际上处处防着他,连我都知道台北才是防御的重点,却把他这么一个名震天下的大将派往台南,最关键的不给他派精兵强将,还缺粮缺饷,他竟然还要留在台湾,替唐景崧卖命,实在想不通。算了,趁日本人还没有来,自己赶紧溜之大吉。这杨歧珍的如意算盘果然没有打错,等他回去之后,清廷继续让他担任福建水师提督。

    唐景崧在“台湾民主国”成立之时,台湾民众及士绅都一腔热血,抗日热情高涨。唐景崧也踌躇满志,觉得如果大家众志成城,能够抵抗日军的进攻。如今,没过几天,大小官员都内渡,军政全部陷入瘫痪,自己也备受打击。

    台湾民主国要成立的消息,日本人很快通过情报网络获知。日本驻香港领事中川便两度向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致电,汇报台湾人拒绝割让,准备以武力对抗的情报。日本政府得报后,决议派遣军队武力攻占台湾。当时京都大本营因为大部分的士兵都在对外作战,另外认为清廷的官员都撤走了,即使没有撤走的,也不堪一击。于是日方认为仅需一个师团便可完成接收,最后派遣近卫师团和常备舰队(联合舰队前身)负责接收任务。近卫师团的指挥官北白川功能久亲王,是日本皇室,本以为这次征台也就是走个过场,没想到把性命搭在台湾,这暂且不表。

    且说这个近卫师团是日本最早建立的七个师团之一,也是十七个甲种常备师团之一。

    实际上是日本天皇的禁卫军,长期以来负担皇宫安全护卫工作,因此近卫师团长期驻扎在东京。此次近卫师团下辖近卫步兵第一旅团,近卫步兵第二旅团,近卫骑兵大队,近卫野炮联队,近卫机关炮八队,近卫工兵大队和近卫辎重兵大队,近卫师团共计一万五千余人。

    日本任命桦山资纪为首任台湾总督,命其组织台湾总督府,在冲绳与从旅顺前来的近卫师团会合后登陆台湾。

    五月二十八日,日本近卫师团随同由海军少将东乡平八郎指挥的舰队,从琉球中城湾出发,进至台北海口。次日,日军吸取法军失败的教训,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以军舰佯攻金包里,而以主力掩护登陆部队驶入三貂角海面,日军一部在三貂角登陆。三十日,日军主力又绕至基隆东面的澳底登陆。

    本来基隆方面负责防守的统帅是杨歧珍,三天前他率所部内渡,使这一带的守备诸营无主帅统领,防守兵力也大为削弱。日军以两个大队的兵力由顶双溪向三貂岭推进。当地只有零星驻军,虽经阻击,终因敌众我寡,不支而退。

    三十一日,日军先头部队六十人在虎仔山附近的核仔庄登陆后,在盐寮架起便桥,大队在盐寮登陆。防守该地的曾喜照部的二营士兵大多新募入伍,刚碰见日军就不战而溃,日军登陆时,澳底守军营官曾喜照遇敌不敢战,即率营逃跑。日军顺利登陆。当晚,日军越过土岭,到达顶双溪。

    基隆与澳底中间隔着三貂岭,三貂岭是台北第一高山,位置重要,道路险峻,易守难攻。过岭,分大小两道,大道通瑞芳,达基隆;小道通吴埕,达八堵。守卫三貂岭的一营防军见曾喜照二营溃败而来,于是也一哄而散。致使日军毫无阻挡地进入了三貂岭。

    当天下午,已经越过三貂岭到达岭背的日军前锋,与自基隆赶来的吴国华部相遇,吴国华率领部队英勇反击,一名日军军官被击毙,日军退却。吴国华率部追至岭巅,日军退至半山。这时自基隆率营前来增援的包干臣,见日军退却并遗下枪械、尸体,就将日军军官首级割下,冒充己功回基隆报大捷。在三貂岭上追击日军的吴国华听闻后大怒,舍弃日军,率队急弛下岭。吴国华率部紧随包干臣军队之后,两部回到基隆后,二人争功不已。三貂岭竟然弃而不守。日军见追军撤退,于是夺下三貂岭,逼近基隆。这实在是一件荒唐至极的事情,其实就源于当时一项军功的激励政策。

    民主共和国成立之时,有当年税收及其他收入计银三百七十余万两,藩库尚存银六十余万两,唐景崧还奏请朝廷拨银两百万两。除此之外,唐景崧还向民间筹款,台湾首富林维源捐款一百万两,向民间借贷二十万两,还有不少富商捐款。因此可以说粮饷非常充足,为了提振士气,唐景崧宣布了巨额的奖励政策:击沉大轮船一只者赏银六千两,小轮船二千两,舢板船四百两(满载日军士兵者八百两),将官首级一颗赏银二百两,著名将官还另加重搞,甚至一颗普通士兵的首级都能得到一百两银。

    这就是为什么包干臣和吴国华为什么宁愿放弃敌人,也要争功的原因,就因为这项政策直接导致了各部互相抢功,最终互相敌视,以至于后来日军已经兵临城下,台北城内的军队还在互相攻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