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崛起东晋乱世 » 7.大成玉恒元年

7.大成玉恒元年

    一日,在城门前挤满了人在看告示,杜立恰好路过,也挤进去看了看,告示大意是新皇登基大赦天下,落款是大成玉恒元年。

    果真是东晋时代,大成是氐族人李雄于公元306年建立的,是五胡乱华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割据政权。当初陕西战乱加饥荒,官府安排流民到四川混饭吃,其中就有一只氐族流民,差不多有十万人。由于地方安置不当,激起流民的反抗,在李特等人的煽动下,暴发了流民起义,地方政府抵抗无力,被攻占了首府。在地方大族范长生等的支持下,李特的儿子李雄开始建国称帝。巴蜀险远,加之晋朝此时内斗不已,北方陷入战乱之中,朝庭也无暇顾及。甚至没多少年,晋国的皇帝被少数民族政权俘获,一支皇族司马睿在公元317年在南京继位,史称东晋。

    这个玉恒就是大成国第二代皇帝李期的年号,时间大概是公元335年。本来李期是没有资格继位的,父皇长期生病,刚一咽气,兄弟们就明争暗斗,杀死先皇的养子太子李班,莫名其妙皇帝的位置就落到了李期头上。所以大喜之余,登基伊始就颁发大赦令。可他万万没料到,这场宫斗才刚刚开始,更大的内乱会越来越激烈,大成国的国运从此走向末落。

    这些事与杜立挨不上边,刚刚解决了饥饿问题的杜家,此时正浑浑噩噩,8岁的杜立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想想自己的前程,可能有如下方向:

    1、就这样混吃等死下去。

    2、卖与大户人家做书僮。

    3、卖与一般人家做养子。

    4、其他,没有。由于年纪尚小,即使做学徒也没人收,白养10来年谁家愿意?

    第一种看不到希望,从小到老,活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摆在那里。要证明很简单,找不同年龄段的人去看看他们的生活状态便知。

    第二种还很有难度,本地并没有几家大户,而且人家不一定看得上自己。即使去了,还是奴仆之身,不知道哪天就被打死。

    第三种有可能跨越一个阶层,由贱民变成士农工商之民,假以时日,过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还是可以的。但是,母亲怎么办?她会永远失去儿子,她的生活将充满变数。尤其在乱世,哪个平民能够幸免?

    所以维持现状还是最好的选择,反正都在最底层了,再没有什么可失去的,小偷没东西能偷,官府没有价值可压榨。鱼存在河里,鸟存在林子里,需要多少取多少,一个窝棚,存一点货物,如干货、粮食,供几天用度,也免得让人生出觊觎之心。最为可贵的是自己的知识、经验、智慧,全都藏于脑子中,没有人可以见识。

    杜立开始缩减生产规模,不再每日垂钓,只保留五组印度钓,陷阱由20套减为10套。这样早上去河里收获一次,回家放好鱼后,再去林子里收获一次,1-2小时就干完一天的生计。剩下大把的时间,可以供自己休养成长、做些想做的事情。

    母亲照样出去揽活浆洗,多就多,少就少,也不靠着干活挣的残羹剩饭过活。回家顿顿吃肉,还拿吃不完的与主家换些粮食什么的。外人根本看不出杜家的变化,日子久了,母子俩都养得结实紧致、精神焕发。

    杜立既然有的是时间,就开始闲逛。城区很小,一座城门,一面城墙,因为三面环水,都没有城墙。城中有一县衙,一条笔直的正路,两边有几十家商铺。与正路相交有几条小街,逢集市时,供周边的农人摆地摊卖货的,什么柴禾、菜苗、蔬菜、瓜果、农具、家具、牲口、肉食等,没集市时,冷冷清清,只有几家铁匠铺、木匠铺等小作坊。居民的房屋,门脸有大有小,有钱人家的独门独院,有的还带后花园,一般人家,穿巷而居,小孩子在巷子里踩着脏水玩。要不了半小时,就可以走穿一个县城。县衙牌匾上书写“金堂县衙”几个字,算是城中最壮观的建筑。估计全城也就500多户人家,2-3000人吧。有些穿着鲜亮的小公子,看到杜立,直接骂开,“又脏又臭的黑娃,滚远些去。”杜立也不计较,自己本来也这样,索性躲开。看来城里没有自己的地儿,还是郊野,才是自己天高海阔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