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崛起东晋乱世 » 11.上学

11.上学

    肥皂作坊正式投产后,杜立就不再参与其中,母亲也退出了商铺。母子俩全身心投入到家庭建设中来,没几天家里就收拾得妥妥帖帖,还做了一身新衣裳。在城里生活,比起原先的郊区,生活方式完全不一样了,没有自给自足,柴米油盐,样样都需要花钱采买,杜氏从前哪里这样奢侈过,杜立常常笑她,有钱不怕花,该吃吃该喝喝,别家一日两餐,杜家一日吃三餐。二进的院子,家务事也多,杜氏整天也没有闲着。

    过了几天一大早,李东家领着杜立,来到学堂,拜托给先生。杜立行了拜师礼,便正式成了学堂的学生。李东家与先生寒暄一番便离开了。

    先生姓郑,岁数约摸50岁,身材瘦高,面容轮廓分明好似饱经风霜,说话中气很足,安排杜立坐在前排,便又继续授课。

    郑先生站在讲台前,手握书简,讲着《论语》。每个时代,不同的人,对孔子的话都有不同的理解,杜立甚至觉得还有些新奇。学生连自己一共有7名,小的6-7岁,大的11-12岁。这样的年纪差距,不可能都学一样的吧?自己该怎么定位呢?若是原来的杜立,一张白纸,正好从头学起,而现在的杜立,这样学不是浪费时间么?要不编个什么故事,说自己有些基础。死去的父亲不是当过县衙里的临时工-胥吏么,病在家里数月,死前教会自己认识不少字。反正一个死了一年多的小人物,谁还会去追究呢?

    先生讲了一会儿,就布置作业,让学生临摹练字。将杜立叫到侧室,单独与他谈话。

    “你叫杜立,今年8岁?”郑先生坐着,顺手端起杯茶喝着。

    “回先生,小子今年8岁。”杜立毕恭毕敬立在先生面前。

    “以前上过学没有?”

    “没有上过学,不过在家父亲生前教过小子一些。”

    “哦,认识多少字?”

    “这个没数过,不过城门旁的告示还都认得。”

    “哦,那就不少了。这上面的字你认认。”先生将《论语》递给杜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杜立念道。

    “知道是什么意思么?”先生问。

    “小子以为是这样的意思,不知对否?”杜立将自己的理解讲了,却不敢展开分析。

    “孺子可教矣。听说肥皂是你制作的?”先生问。

    “回先生话,小子父亲离世,母亲变卖家产葬父,不得已作了漂母,日日劳作,抚养小子。为帮母亲减轻劳累,小子百般思量反复试验,偶然得到肥皂制作之法。”杜立又编起故事来。

    “奇思妙想,神来之笔。老夫家里也在用,老妻还常常夸赞肥皂。难得你小小年纪,懂得孝顺。”先生颇为感慨。

    “谢谢先生和师母谬赞,小子家里还有一些,明天给师母送去。”杜立趁机献殷勤。

    “哈哈,老夫就却之不恭了。那回去做作业吧。”先生道。

    杜立的繁体字都认得,但很少写,也回到座位,仔细地临摩起来。

    放学了,杜立找到郑先生,借了几卷书拿回去读。经过永福记,见李东家在,就径直走进店铺。

    “李叔叔,谢谢你的安排。我要做一块黑板,帮先生教学,想请你帮忙。”杜立跟李东家行了礼。

    “什么样的黑板?”李东家问。

    杜立拿笔在纸上画了一个正方形,写明尺寸,又画了支架,讲了黑板要刷生漆。

    李东家认真看了,道:“你小子想法好呀,刚到学堂就晓得帮先生了。郑先生可是大才,还做过县令,你小子要好好学呀。黑板做好了我安排送过去。肥皂我按你的办法,已经开始在成都及周边各县售卖了,好卖得很。皇上后宫我们也送去一些,听说反映好得很。”

    “那恭喜李叔叔,祝永福记多多发财。”杜立也很高兴。

    学堂离家一街之隔,又绕了一段路,去买了些石灰石,准备做粉笔。推开自家院门,黑子就飞赴过来,母亲在准备做晚饭,杜立放下书卷,就去发石灰石了。在城里生活,晚上也不用天黑就睡觉,可以点上油灯,看看书。杜立不禁怀念起有电的时光来。

    西晋时代,一般人不会上学读书,不仅是上不起,还因为即使读成了也没有地方用。科举制度还没有出现,朝廷选官还是靠举荐。你没有家世背景,就没有人举荐你。世家大族办学堂,聘先生,藏书籍,垄断教育资源,其子弟接受良好的教育,进而相互勾结,占据要职,掠夺社会资源。皇帝换来换去,世家千年不倒。

    杜立上学,为的是深入了解这个时代的构造,分析各阶层的特点,进而找准影响时代的契机。他可不想浑浑噩噩、随波逐流了此一生。只是年纪在这儿摆起,也只能潜伏。

    次日上学,杜立背上书包,里面装满了肥皂,每个同学送了一块,留了四块送给师母。同学中有一半家不在城里,寄住在城里的亲戚家,有些还没见过肥皂,有的用过。能够得到馈赠,都十分喜欢,立马就与杜立亲近起来。对好奇的同学,还给讲讲肥皂的功效与用法,并告诫他们不得食用。同学家有当官的,有做买卖的,有做地主的。杜立算什么呢?勉强算做买卖的吧。这些同学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姓李。于是给他们取了外号叫李1、李2,直到李6。自己称为杜老大。

    这些同学家里虽然富有,吃喝不愁,但可以供他们随意支配的零花钱可不多,自己与他们有本质的区别,家里比不上他们富裕,但家里自己基本可以做主,母亲也由着杜立。因此,隔三差五,杜立就会给同学捎些小玩意,做些好吃的,渐渐也坐实了老大的位置。

    早晨杜立拿着一包东西来学校,大家又好奇地围观,“这是粉笔,用来写字的,在哪里写,暂时保密,到时你们便知。”杜立打开包裹给大家看了看,就又包了起来,放到座位下面。

    中午,有人送来了黑板,郑先生正纳闷:自己没订做家具,怎么送来了,这个用来干什么?杜立马上起立,指点来人将黑板安置在讲台后面。又拿出包裹打开,取出一支粉笔和一把刷子。

    “先生,对不起,没有事先告诉你,是想给你一个惊喜。这是黑板,是我请李东家做的,专门给先生授课使用。”杜立边说边站到黑板前,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上一行字:郑先生辛苦了。

    然后把粉笔递给先生,“请先生试试。”

    郑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上一句话:黑板很奇妙,老夫喜欢。

    同学看到都鼓噪起来,杜立带头鼓掌,示意大家跟随,一下子,噼噼啪啪的鼓掌声盈满课堂。先生也哈哈大笑。杜立将包裹里的粉笔都交给了先生。

    下午的课,先生就用上了黑板,师生都觉得十分好。

    这年代虽然纸张已经出现,但既贵且少,多数还是用竹简。现在上课用黑板,教学更加直观,沟通更加容易,其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如何制做粉笔,杜立专门在学堂里做了演示,同学们都参与到其中,先生也不例外,全都学会了,以后粉笔再不缺乏。

    做学生重要的是学问,杜立当然也不会落后于同学。找了个机会,杜立在黑板上写上一段话,请同学们断句。原文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李二举手上前在黑板上打点断了一个答案。

    杜立问还有没有第二种断句法。

    李四举手上前在黑板上打点断了一个不一样的答案。

    杜立问还有没有第三种断句法。李一举手上前在黑板上打点断了一个不一样的答案。

    杜立还问有没有,大家想了半天,再没人上前了。杜立便写了第四种断句法。

    先生自己读书时也常有此困惑,但这个例子太极端,短短一句话居然有四种不同的意思,后人自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断章取义。一般的文章倒也无所谓,如果先贤的文章也出现这样的问题,那影响就严重了。既然这个问题杜立发现了,看看他还有没有办法解决。“杜立,你这样研究学问很好。那你有没有办法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先生问杜立。

    “回先生的话,小子有些考虑,还请先生与各位同学批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们做文章时忽略了一个元素,即是断句需要的符号。如果写文章的人用了这符号,读的人就不能重新断句改变意思。至于前人的文章,可以由权威的人来断句,避免后人再乱断句。”

    “断句的符号,现在只有这个.,有时也难以表达作者的意思。需要有表达相近意思的一组符号。比如,。?!等。”杜立又在黑板上写上这些符号。

    “举例来讲,”杜立在黑板上写道: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用传统的.来断句的,现在如果用上不同的符号来断句,大家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杜立又写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看到这里,郑先生已经大惊失色,这还是自己的学生?怎么自己就从来没有考虑得这样深刻?杜立这小脑瓜子是怎么长的,又作肥皂、又作符号。以后不能小看这小子。

    更让先生惊㤉的事还在后面。一次上算学,先生拿了很多算筹分给大家使用,有的算10以内的加减,有的算20以内的加减,有的算100以内的加减。杜立不干,举手发言,先生让他说,杜立讲,用算筹太不方便,可以用更简单的办法。先生便让杜立到讲台前演示。

    杜立在黑板上写了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又在下面对应位置写了:1、2、3、4、5、6、7、8、9、10。

    然后对先生说:“请先生出题,小子与同学比赛,看谁更快更准。”

    先生随接出题道:“三加二等于几。”

    同学在桌上摆筹数数,杜立写到:3+2=5

    先生又出题道:“十一减三等于几。”

    同学在桌上摆筹数数,杜立写到:11-3=8

    先生还出题道:“五十八加二十二等于几?”

    同学在桌上摆筹数数,杜立写到:58+22=80

    每一题,先生刚说完题,杜立就写出答案,同学则慢了许多,数目越大,慢得越多,好几位的桌子上已经一片狼迹。

    先生实在看不下去了,问杜立:“这些又是你想的符号?”

    “回先生,是的,这叫12345678910是数字符号,+—是运算符号。原先断句的符号小子叫它为标点符号。”

    “那乘除也有符号啦?”先生继续问。

    “回先生,乘号为×,除号为÷。”杜立回答。

    “那你会做乘除法题啦?”先生越发好奇。

    “请先生出题。”

    “七乘七等于几”

    杜立写道:7×7=49

    “十除二等于几”

    杜立写道:10÷2=5

    先生无语了,自己根本没教过乘除法,这小子无师自通,还自创一套体系。

    杜立也语不惊人誓不休,在学问上与先生杠一下不会出什么大问题。比较之下,提高身边人的学问更重要。

    随接将乘法口诀全部写在黑板上,并称这些需要死记硬背。

    九九歌先生是知道的,但杜立用他那套符号如此简洁地表达,却是打死他也想不出来的。

    这简直是学术风波,小学生居然数次挑战老先生,赢得老先生心服口服,却又难以向人道,不道吧又不心甘,这滋味没做过先生的人难以理解。

    甚至作文章,杜立的一篇诗歌:“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引得先生无限感慨,童心的纯朴让人怜爱,生动地描写让人身临其境,美好的画卷让人流连忘返。甚至拿来当范文教导学生,引发了学生的诗歌狂热。李四回家背颂杜立的诗,他爸李东家记住了,还拿来表扬杜立。学堂一时在家长中的地位日隆,都夸奖郑先生教导有方。先生也越发倚重杜立。

    金堂县不止李家一座学堂,几个世家的人也常串门,另几家学堂的先生也不得不来李家学堂取经。郑先生也不藏私,将标点符号、数学符号、运算符号、九九乘法表都传授给他们,几个先生又研究黑板半天,一致称赞是个好东西,要求主家立马仿制。

    正为倒空了宝贝知识而有些无奈的郑先生,再一次被杜立震惊到了,甚至生了一场病,还耽误了几天的教学,只得让杜立顶替当了几天的先生。这几天,杜立没让同学闲着,他教了大家拼音字母。声母:bpmfdtnlgkhjqxzhchshrzcsyw韵母:aoeiuüaieiuiaoouiuieüeeraneninunünangengingong声调: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

    杜立深入浅出,采用互动教学模式,用大量生动的事例,让同学们乐在其中,并布置超多的家庭作业,整得家长以为自家的孩子神经兮兮。而每个同学都保守秘密,没有供出他们换了先生。因为他们认为,杜立是够资格当先生的。

    郑先生虽然生病,却也不是卧病不起,只是头痛发热,嗓子发不了声,偶尔也偷偷到学堂边旁听,更多的是拿着杜立交给他的竹简,刻苦地钻研。当他真正钻进去以后,发现这拼音字母太神奇了,认字的问题迎刃而解,按杜立的说法,如果有本字典,都不需要先生,自学就可以认得所有的字。他甚至想自己去编一本这样的字典,以后所有读书人都要天天捧读自己的书,那是多么高大的事业呀。

    这小子上起课来真像个先生,虽然一点都不严肃,课堂上规矩也不讲,但所有的学生都很专注,没有一个人开小差,他把所有人都调动起来,跟着他在拼音的世界里畅游。先生甚至感觉自己有可能要落后于这些学生了。还是多回去看看竹简,放学后让杜立来给自己补补课吧。

    杜立也没有得意忘形,每天早晚都去郑先生屋里请安。谈起拼音,自然而然就忘了彼此的身份,随着交流的深入,次数的频繁,先生逐渐靠拢了杜立,完全认可并理解了杜立的拼音字母。甚至商量,请家主支持,编一本字典。

    郑先生请到李东家,讲了想编写字典的事,李东家觉得是好事,问了问预算,爽快地给了郑先生十贯钱,说这笔钱先拿去买纸买墨,等印书的时候,另行拨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