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崛起东晋乱世 » 13.书院小先生

13.书院小先生

    刚搬进自家院子,母亲成天收拾,忙得不亦乐乎,后来理顺当了,除了一日三餐,日常卫生,再没有多少事可做,这对于忙了二十多年的杜氏,一下子很不适应。上街买东西,有时碰到熟人,攀谈起来,晓得杜氏在城里安了家,都表示祝贺,杜氏也热情地请别人来串门,有时直接就将对方带到家里。母亲夫家和娘家都没有什么近的亲戚,她所熟熟悉的人,多半是那些以前在河边洗衣的漂母。

    来到家,就带人参观,又拿出零食,坐下来说话。别人看了院子,也不敢像过去那样待她,一下子就矮了半截,对杜氏的境遇羡慕不已。彼此便有些生分起来,客套几句,对方就告辞离开。如此再三,就没有熟人敢到家里来了。

    杜立编完字典,也闲了下来,他的同学就开始找他玩,特别是李东家的儿子李四,放了学也跟着杜立到家里玩。每次杜立进门,黑子都是扑过来欢迎,把李四吓了一跳。杜立拍拍黑子的头,招呼它欢迎客人,黑子也下地看着李四摇起尾巴,惹得李四大笑。

    放下书包,两人就逗狗玩,李四家也有狗,两人交流了各自训狗的办法,杜立拿了些肉块干,逗黑子表演,玩得十分高兴。杠氏见儿子与同学回家,拿了些零食给他们,就忙着去做饭。把饭摆上桌,便招呼二人吃饭。李四也不客气,拿起筷子就夹菜,送到嘴里,这样菜好吃,那样菜好吃,越吃越停不下来。

    “阿姨,你的菜做得真好吃。”李四吃完了,还有些不舍地放下筷子,由衷地向杜氏讲。

    “好吃就多吃,你们上学也辛苦。”母亲听到有人夸自己,也是高兴。

    母亲的手艺还是杜立指点的,重点几道菜,从主料选择,辅料搭配,调味料,烹饪方法,火候等方面,反复试验,才有现在的效果。好在杜氏有天赋,掌握得快,还能举一反三,创出些新菜,让杜立饱了口福。

    李四来过杜立家后,同学陆陆续续都跟着来玩,玩了还有吃的,于是常来。母亲也高兴,招待得十分周到。李家的家长们开始不以为意,孩子说在同学家玩吃过饭了,也就不再追究,一次两次若干次后,这些家长就不得不问问原因了。回答说杜家的饭比家里的饭好吃,这便有些打击到这些家长了。

    有些急迫的妇人,借着寻找孩子的借口,带着点心,踩着饭点,来到杜家。看到亲娘上门,自家的孩子不知所措,杜立迎上去问阿姨好,杜氏也出来迎接。正好一起吃饭。见自己孩子一副没出息的样子,狼吞虎咽地吃着饭。妇人也有些咽口水,看满桌的菜,也很有些食欲,半推半就地夹起菜来尝,尝过也停不下筷子,反正屋里也没有大男人,也不用避讳什么,率性而为,不是肚子饿,而是菜太好吃。因为没想到会加人,杜氏的菜也没做得太多。没想到今天竟然吃了个光盘,搞得杜氏有些尴尬,忙说:“不知道大姐要来,菜没准备够,我再去做一个。”妇人也不好意思,吃太急了,没顾及光盘,也忙说:“妹妹不用了,我也吃饱了。”于是在桌上就谈了起来,这菜怎么做的,那菜怎么做的。杜氏都一一作答。最后妇人满意地带着孩子离开杜家。

    李家的妇人们陆续来到杜家,淘了做饭的手艺,当然回去怎么复制,他们的家人满意与否,杜家不得而知。只是母亲与这些妇人们开始有了来往,杜立都想弄出麻将给她们玩,最后想想还是算了。

    由于新来的几位先生对拼音还没弄太明白,而新生首先要学的课程就是拼音。书院的院长郑先生就让杜立来教。每天讲一个时辰,时间为一年。杜立自己还是学生,年龄还不到10岁,当先生,可以么,郑院长说可以。

    第一次上课,新来的学生看到杜立在讲台上,有些不屑,可看到3位先生也在后面坐着旁听,也不敢发作。可是一旦开始上课,这些学生就忘了讲台上先生的年龄了,完全被带入拼音的世界。那是他们闻所未闻的天地,他们还是有些识字基础,而这拼音完全颠覆了他们的认知,让识字变得有趣而简单。杜立的互动教学模式,黑板的直观感受,一堂课像玩一样地结束了。正当他们意犹未尽之时,杜立给他们布置了超多的家庭作业。杜立讲,一日事一日毕,重复加深记忆,等拼音课上完,大家所学得的汉字,就基本能满足随便读书了。这又给大家画了一个大饼。

    三位先生吃惊不小,原来他们的学堂被兼并,心里就有些疙瘩,第一堂课,校长让他们旁听,派一个小学生来应付,他们觉得被轻视。现在这个小孩子讲的课,让他们受益良多,不得不承认这小先生有些水平,自己这些年白混了。只有重新当回学生,从拼音学起。同时也庆幸,自己能够加入书院。郑院长给他们每人发了一本《中华蒙学字典》,一有空,他们也拿来翻翻。当先生的水平自然不一样,学了拼音,掌握了规律,便能一通百通,只是熟练还需要些时日。秦始皇搞“车同轨,书同文“,有了这字典,“字同音”便可望实现,这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呀。过去一字不认识,找人问多麻烦,不是还有说“一字之师”么,现在有了字典,一翻便知。

    几天课讲下来,杜立在书院名声大噪,先生夸他,学生叫他先生。他既是教师的凤尾,又是学生的龙头。除了几个李家学生仍叫老大,其他的学生都称他为先生。哪个都不敢得罪他,否则,他拿出先生的手段来,就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杜立当然也不端架子,不然老的打不拢堆,小的也离心离德,岂不成了孤家寡人。新同学也挑了些合得来的,与李家兄弟一起玩,少不了又要连累母亲做饭了。

    好在郑院长也没有让他白教,每个月发给他二贯束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