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再现大唐荣耀 » 第十八章 千头万绪乱中理 裁撤分封树威严

第十八章 千头万绪乱中理 裁撤分封树威严

    登基大典结束后,千头万绪中,首先要整顿的是军队。结果还没开始着手,就有军情急报,言“汉昌军节度使李守贞叛乱,昌武军节度使白文柯正在与李守贞苦战”。原来关中的节度使管辖的是晋昌军,既然汉代晋,就把晋昌军改成了汉昌军。李守贞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叛乱?当然,他要是知道汉军在黄河北岸一战击溃辽军,估计也不会叛乱。这主要是由于消息不对称造成的后果。李守贞接到消息,百万辽军突破霸州进攻中原。一听到这个消息,李守贞很高兴,他等待已久的机会终于来了。但是,他又不放心,又派人出去打探,回来的消息是百万辽军围邺城,围而不打,主力南下直取汴京。当然,这两条情报到他那里早过时了,按照这样的情报分析,汉国不亡国也残了。

    乾祐三年,过完正月,李守贞自称秦王,在关中叛乱。李守贞称王后,首先主动进攻昌武军。好在白文柯这个七十岁的老节度使做事很沉稳。本来嘛,调他任昌武军节度使就是为了防备李守贞。等到辽军南下,刘承讯又提醒他辽军入侵需提防李守贞叛乱。白文柯做事中规中矩。李守贞来攻,他就一边守,一边向汴京求救。消息到了汴京,苏禹等人接到战报也不敢怠慢,急忙派人往皇帝那里送。谁知道皇帝也在一路急行军,所以消息到三月才到皇帝手里。

    李守贞见陕州攻不下来,就佯装撤退;白文柯也不追,继续加固城防,这就是守城的最高境界。管你怎么玩,我就守城。而李守贞和白文柯两人手里军队都是二万左右,李守贞也拿白文柯没办法。李守贞就又想出一招,派人跑到蜀国去,向蜀国求救兵。

    李守贞叛乱的消息到了幽州,皇帝刘承讯召集萧干、郭威、张浦、王波来商议。关中叛乱,萧干和王波也插不上嘴;郭威和张浦的意思是,柴荣对关中比较熟悉,派他去比较好。于是命令柴荣带上一万禁军和三万新军(收编的幽云汉军)与白文柯汇合,平李守贞的叛乱。柴荣领命而去。

    现在,幽州附近汇集了各部军队,是了到该整顿的时候了。要整顿军队,首先要把行政区域重新划分。驻地为徐州的武宁军、阜阳的忠武军、邓州的威胜军、金州的怀德军、陕州的昌武军、灵州(银川)的朔方军都保持不变。主要针对北方的中原和河东地区,调邺城慕容彦超为义武军节度使前来镇守幽州,任命现随王驾的高行周为武义军节度使镇守云州。当然多此一举的,撤掉李守贞的汉昌军节度使的形式还是要做的。根据郭威和张浦的建议,原来的中原、河东地区不再设节度使,恢复州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

    节度使是唐朝沿用北周和隋朝的官制。到了唐玄宗时期,节度使的权利太大了,简单一句话就是军政一把抓。当然这有利于巩固国防,在边疆形成强大的御敌力量;可是无限制的发展下去就对中央构成威胁。而且,在唐玄宗时代,唐朝不仅边疆,统治腹地都设节度使。节度使制度就成了奴隶制时代周朝分封制的一个改良形态。安史之乱后,皇帝权威丧失,就管不住各地了,诸侯割据变成了节度使割据。更狠的是,常有多个节度使联合对抗朝廷、不听君令。皇帝也没什么好办法,就采用以节度使打节度使的套路。打着打着,皇帝派去打叛乱的军队强起来,皇帝又不放心,国家政体一片混乱。最后,就造成唐朝中后期“军令出不了长安”的尴尬局面。唐朝灭亡后,节度使们就像战国时代的诸侯一样越打越少,剩下的地盘越来越大,称王的称王,称帝的称帝,也就造成了现在各国割据的局面。

    为了提高朝廷的权力和威信,郭威和张浦建议,现在北方初定,乘此机会收回腹地的掌控权,不再设节度使。皇帝刘承讯欣然接受了。在慕容彦超和高行周的任命上,从能力上讲,高行周当幽州节度使、慕容彦超来当云州节度使更加合适。幽州的战略地位比云州还是要更重要一些,直接关系到汴京的安全。承讯转而又想,雪儿长眠在幽州,还是把慕容彦超放到幽州吧。

    行政区属划分完毕后,就开始整顿军队了。原禁军的编制基本不变,殿前军三部各二万五千人。由于与辽作战缴获了大量战马,从原来的各部五千骑兵加二万步兵改成一万骑兵加一万五千步兵。禁军守备军和禁军亲军近卫司保持不变。

    承讯很喜欢东晋击败前秦的主力“北府军”这个名字,就将原来的幽云汉军统编成北府军。为了给耶律阮凑百万大军,官员们也是把能用的不能用的劳力全都找来凑数。现在新的政策是,年龄大的全部回家务农,一家有三口以上都在军队可以商量回去一些,保证最多一家两口人在军队中。除了柴荣带走的三万军队,又保留了三万军队,共计六万人,由郑希恒和洪瑸分别担任北府军左军和右军的左卫大将军和右卫大将军,分别驻守檀州和武州。从这点上看,即便把辽国打成这样,中原包括皇帝刘承讯还是对辽国充满敬畏的,在幽云十六州设置了两个节度使再加上两个驻屯军。另外,新增新骑军军队编制一万八千人,鼓励契丹人加入军队,当然,初期只募集到四千余人。

    乾宁元年五月,承讯接到了一封太后的书信,一是问问皇儿什么时候回汴京,二是夸奖了儿子厉害,第三呢饶了一大圈,儿子,你看你在幽州登基了,远在汴京的、现在幽州的、甚至边疆守卫的各路功臣该封的都封,对慕容家女儿之事我也很难过,所以你追封她当皇后,你妈呢也没意见。当然实际的主题是,你是不是忘了还有一个功臣没封啊?

    原来啊,李业听说皇帝在幽州登基,慕容雪被追封皇后,各路功臣大臣该封的都封了,却没他李业和她女儿什么事情,就跑到太后那里发牢骚。意思是当初国难当头,我这国舅也算是把家底子都掏出来了,现在轮到论功行赏了,我啥都没捞着。再说我们家婉儿,就她傻,就她逼着我把家底子都捐出来了。正月里我跑来跟她说,你看人家慕容雪,皇宫都不管了跑去找皇帝,你能吗,你敢吗?皇后你铁定没戏,不如跟太后说一下,给承佑当王妃算了。她就是不听,说已经许诺誓死追随皇帝。好吗,现在王妃让杨邠家侄女当了,她呢,就比宫女高一级。

    弟弟这话是有点不中听,却也是大实话。太后就安慰了李业,更加是安慰婉儿。你们让我想想,皇帝现在远在幽州,我去封书信让他给婉儿一个说法。看到太后的书信,皇帝刘承讯原来一边忙于军政大事,一边沉浸于对雪儿的思念,这下想到了自己遗忘的问题了。不管怎么说,婉儿还是不错的。她一直陪着太后,打仗了把自己金银首饰全捐国库了不说,还逼着她爹捐。现在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结果把她给忘了。又想到李洪信和李业是堂兄弟,李洪信是前羽林大将军、忠信侯,李业却至今也没个像样职位。

    于是,承讯下了两份圣旨,一份封李沁为贵人,统管后宫;另一份加封李业为尚书右仆射。封李沁为贵人,意思是天子孝期,还是封个贵人吧。统管后宫,谁统管后宫呢?当然是皇后统管后宫啦,实际上是谁在统管后宫呢?是皇太后。刘承讯皇帝宝座屁股还没坐热,就出征打仗了。到目前为止,坐在汴京皇位上的时间还没出来征战的时间长。所以,让婉儿统领后宫更多的是一种承认。皇帝把他妈妈的权利交给了婉儿。婉儿现在天天正陪着太后,显然对于皇帝来说,这是一笔无本生意,什么都给了,什么也没给。舅舅李业呢,还是给个高大上的闲职吧。

    圣旨到了汴京,太后很是高兴,跟婉儿说,我老人家也累了,现在轮到你们年轻人当家作主了。婉儿也是个读过书的人,贵人显然位置低了,但是现在皇宫中连个太妃都没有。先帝刘知远是个钟情的男子,既使当的是上门女婿,即便后来飞黄腾达了,也就一个老婆。除了太后,下面就是她这一个贵人,还专门说了统领后宫,那不就跟皇后是一个样吗,自然也高兴了。那李业就不用说啦,现在厉害了,正一品,乐得手舞足蹈。尚书右仆射跟宰相平级,但是没啥实际权利,就是地位高,唯一的工作就是管理皇帝车马。本来就没啥实权,现在皇帝能用的马都在出征时候带走了,连车马都没得管。不过,这正好适合李业,反正他有太后加准皇后撑腰,弄个正一品长脸就行。

    还好小户人家当了皇帝,外戚少很快就搞定了。那边柴荣也传来好消息,李守贞兵败全家自焚,关中叛乱平定了。李守贞向蜀国求援,蜀国一个兵也没派。上次蜀国五、六万人战死关中,连一寸土地也没捞着。大司马赵崇韬的“武侯未尽功业唾手可得”成了一句天大的笑话,所以蜀国皇帝孟昶不想惹汉国了。李守贞又向辽国求援,这求援信当然根本到不了辽国皇帝手里。辽国两个皇帝,一个是远在上京的耶律喜隐,另一个刚被汉国杀了。柴荣到了关中,阵前直接告诉李守贞,辽国百万大军都被大汉灭了,现在大汉的皇帝就在幽州,你看我带来将士多是幽云之人,你李守贞两三万人还能闹出什么来啊。

    李守贞当然不相信,也不愿相信,他不能让战场以外的事情乱了心智。但是看着柴进带来那么多穿着辽国服饰的军人,李守贞的部下们不少都信了。降的降,跑的跑。柴进和白文柯还没怎么打就攻到西安了。李守贞这个人还是比较自负的,又想想一生也算有些成就,结果却混成了今日降辽、明日降汉,翻来覆去。这次,他贯彻了坚决不投降的决心,全家自焚了。

    关中既定,关中怎么管理就成了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开始承讯想撤掉汉昌军,让昌武军节度使白文柯移镇西安。但是想想,又于心不忍。人家白文柯都七十多岁了,还是算了吧。又找来皇叔刘崇,意思呢就是晋阳原来是中原重镇,所以把它交给皇叔;现在幽云已定,晋阳四邻皆为汉国领土,想请皇叔移镇关中。刘崇一来好说话,二来真有点怕这个侄子,就同意了。于是皇帝刘承讯下诏,改封皇叔刘崇为周王、领昌武军节度使,移镇关中。撤除晋阳河东节度使和汉昌军节度使两镇,加封白文柯为赵国公、领晋阳刺史。白文柯成了功臣里第一个封公的,职务却是从节度使降成了刺史。白文柯也明白皇帝的意思,年龄大了该安享晚年了,而且皇帝还特别有心,把晋阳从他叔叔那里要来,让他这个老头回自己的老家当个刺史。

    政务和军事基本安排妥当了,考虑到自己新建的新骑军只有四千人,说明幽云的契丹人对汉国还是很不信任。为防止班师回朝后,幽云动荡,承讯又召集萧干、郭威、张浦、王波来商议。萧干告诉皇帝,契丹人看到耶律阮一家一百五十多人都被杀了,肯定对朝廷心存戒心。承讯问萧干,是不是他杀耶律阮一家有点太狠了。萧干告诉皇帝,杀的好,杀的对,杀了耶律阮永绝后患。萧干为何不反对杀耶律阮呢?好友耶律天德、堂兄萧翰都被耶律阮杀了,所以承讯下令斩杀耶律阮的时候,萧干也高兴。萧干的意思是现在杀完了,得想个办法安抚其他的契丹人。

    张浦的建议是皇帝应该出一份大赦天下的诏书,告诉幽云汉人和契丹人,汉国皇帝诛杀的是屡次挑起中原和契丹战争,害的民不聊生的耶律家族,对于契丹老百姓,我们是接纳的。只要不姓耶律或者姓耶律改了姓,都可以在幽云乃至中原与其他人平等生活。萧干、郭威、王波都说这个建议不错,于是承讯让萧干草拟契丹文诏书、王波草拟汉文诏书。

    如果不是一个人的出现,差不多这样就已经安排妥当,皇帝刘承讯已经准备班师回朝了。恢复大唐?那只是一时想想,檀州外无尽的大草原,对那里一无所知。还是先回汴京吧,再往远处想想,是不是该伐唐取江淮十四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