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再现大唐荣耀 » 第二十七章 朝堂内斗悄然起 汉军两路再伐辽

第二十七章 朝堂内斗悄然起 汉军两路再伐辽

    六月十二日,皇帝刘承讯接到了来自汴京三司使杨邠的奏折,勃然大怒。杨邠状告冯道使用权谋,插手皇家之事,欺负肱骨之臣,威胁汉国江山社稷。

    杨邠为什么敢写这封奏折呢?因为六月初四那天,齐王妃按照杨邠的老婆的意思跑到李贵人那里去询问,还需不需要给太后和三皇弟送点什么礼物,结果被李贵人拉着去见了太后。

    晚上,杨邠的老婆去齐王府问侄女情况。齐王妃跟叔母讲,等等再说吧,明日可能还要再商议,大婚日期都可能要改。今天,在太后处听说皇帝写家书给太后了,让太后务必改让苏禹女儿当三皇弟的老婆。又把李贵人打圆场,意思是两个都娶,承勋封王之时由皇帝定王妃;太后又不同意两个都娶要承勋二选一;三皇弟坚持娶冯家之女等事一五一十全告诉了叔母。杨邠的老婆回去又把侄女的话原封不动,全都告诉了杨邠。

    没想到大婚如期举行了,还是冯道的孙女。六月初七晚上,杨邠又去苏禹家。苏禹此时当然心情很不好,都告到皇帝那里去了也没有用。他对杨邠说,你看我按照你的意思,求皇帝做主,也没什么效果。

    杨邠告诉苏禹,皇帝还是体贴我们这些老臣的。六月初四皇帝的家书就到了太后手中,要求太后一定要让你女儿当王妃。连太后的侄女李贵人都劝太后,干脆两个都娶,再由皇帝定王妃。无论是换,还是两个都娶,王妃都是你家的。现在肯定是冯家使了手段,买通了太后和三皇弟身边的人,使得太后故作没有收到皇帝的书信,搞了个木已成舟。

    不知道杨邠所说的事情,苏禹只是失落,听完就变成悲愤了。杨邠就跟苏禹讲,我就是咽不下这口气,你老兄开了第一炮,我跟上。回去我就写奏折状告冯道插手皇家之事、欺负肱骨之臣、危害江山社稷。

    现在,这份奏折到了皇帝手中,皇帝当然不知道汴京到底发生了什么,也不能找送书信的侍卫来询问。因为如果询问了,无论结果是什么,送信的侍卫都得处罚;为了太后的面子,可能还要处死。

    皇帝的旨意一定要亲手送到太后手中,若是侍卫没有做到,往下人手中一交就跑回来了,当然是死;如果他亲手送给了太后,现在皇帝来问太后有没有收到,那显然是太后假装没收到,这种事情有损皇家颜面,侍卫也会被处罚。

    唯一可以分析的就是杨邠的这份告状的奏折。看了数遍,皇帝又叫来萧淑妃一起分析。皇帝发现杨邠反复地在说,冯道使用手段蒙蔽太后和三皇弟。萧淑妃想了想跟皇帝说,杨邠应该知道皇帝是不支持冯家之女的,否则他应该写冯道蒙蔽太后和皇帝,不该写三皇弟;因为三皇弟的王妃,首先是要由太后和兄长来定的。还有,如果不能确定皇帝不支持冯家之女的话,杨邠不一定敢告冯道危害江山社稷。

    承讯心想,近两年未见,杨邠居然知道我不支持冯家之女,那就可能知道我选的是苏禹的女儿;再进一步推理就是杨邠知道我给太后的书信内容,那么这份书信一定是在承勋结婚之前就到了母后那里。

    侍卫算是无罪了,现在承讯基本确定书信在弟弟大婚之前到了太后手中,而太后则假装没有收到书信。杨邠既然能知道家书的内容,作为太后最贴心的李贵人不知道的可能性不大。而这份奏折只字没有提到李贵人,李贵人很有可能也没有支持冯家之女。猜测了这么多,承讯仍然决定再等等。等什么呢?等苏禹和杨邠的进一步反应。

    六月十四日,礼部尚书陈鑫从汴京到幽州觐见皇帝,按照礼仪请求皇帝给三皇弟封王。承讯跟陈鑫长聊了两个时辰,听取了陈鑫关于礼部工作的汇报,确认了三皇弟娶了冯家之女。然后,承讯表态说,“朕现在收复了幽云十六州,准备再次征讨契丹,之后班师回朝。万里长城又归属大汉了,你有空可以去长城内外转转,然后就回去吧。”陈鑫只好听从圣命返回汴京向太后复命,皇帝没给回复,只是让他先回来。

    太后一见这种情况,知道肯定是大儿子没有如愿生气了,就又写了封家书给皇帝,意思是你的家书给我的时候,我正好累了,没有及时看。年纪大了,又连续忙着给承勋办理婚事把这事给忘了。等婚事办完,闲了下来才想起家书。婚都结了我看就算了吧,你也不能一生气不给你弟弟封王啊。太后的想法本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她哪里想到,遇到了杨邠和冯道这一对政斗老手,而杨邠正好触动了皇帝多疑的心。

    太后、皇弟、数次参与改朝换代选立新君的冯氏家族搅合在了一起,让皇帝难以释怀。然后皇帝等到了一份家书、一份奏折和一份请罪书。家书自然是太后的,本在意料之中。礼部尚书来请旨可见太后是相当重视的,没有结果太后肯定是推脱木已成舟,继续要求给三弟封王。

    奏折是户部尚书吕信义的,和杨邠一样状告冯道欺负肱骨之臣,危害江山社稷。吕信义从前在北都就是苏禹的下属,这封奏折应该是苏禹授意他写的。皇帝为什么让陈鑫空手回去呢?皇帝在试探大臣们的同时,权臣们也在观察皇帝的态度,发现利好,迅速上奏,继续瞄准冯道。而承讯则由事态发展判断,如果苏禹和杨邠不知道皇帝家书的内容,是分析不出来为什么陈鑫会没有请到给三皇弟封王的旨意的。奏折这么快就跟来了,就说明他们肯定知道一些情况,承讯也就再次更多地了解汴京那边的情况。

    这份请罪书是承讯没有想到的,是李贵人请堂叔父李洪信派人送来的,完完整整地把情况向皇帝汇报了,连齐王妃在场的事情都一点不漏的讲述了。她向皇帝请罪,说自己没有办法劝说太后,让皇帝失望了。从李贵人对事情的描述中,皇帝清楚知道了事情的整个情况,现在思路更清晰了。由于李贵人的这封请罪书使得她获得了承讯的信任,承讯心想,她一个人在皇宫之中也不容易,送封书信也不敢叫宫人送,父亲又不放心,还要去找李洪信。二弟的老婆都是齐王妃了,沁儿还弄个李贵人,这见了面谁给谁请安还没理清呢。于是下旨册封李沁为贞妃,统领后宫。

    就像太祖皇帝对承讯说的,乱世之中各人都各有打算,凡事都需制衡。贞妃的这份请罪书向皇帝表明了忠诚,同时也出卖了太后,更把三皇弟推向了风口浪尖。不管怎么说,皇帝毕竟是贞妃的丈夫。就算太后对贞妃再好,贞妃都始终明白,皇帝才是长久的依靠。所以贞妃把太后和三弟的小秘密告诉了皇帝。这也不能说是背叛。当然,贞妃并不知道权臣在把这个小秘密往阴谋里说,并推动皇帝把这个阴谋往最坏处想。

    看到皇帝册封李贵人为妃子了,萧淑妃撇撇嘴说道:“臣妾刚刚自我感觉良好,领先了数日,就被追上啦。”

    承讯笑道:“放心吧,皇后之位是你的,你不用多想。”这么一说萧淑妃才放心。

    考虑到现在长城以外的局势还没有明朗,萧淑妃建议皇帝该算账的回去再慢慢算,该稳住的还是要稳住。承讯心想,现在已经看到了击破契丹的有利时机,立即班师回朝心有不甘,怎么也得到上京去转一圈啊。萧淑妃也是这个想法,她对皇帝说:“陛下现在威望正盛、大军在手,京城的两位将军(李洪信和董平)又都是您的亲信,还有贞妃这个内应,一时半会汴京也闹不出什么幺蛾子来。等到暂平契丹后,立即班师回朝,整顿朝堂。”

    五日后,皇帝下旨封刘承勋为胶东王。太后和众人都觉得这事就算告一段落了,皇帝给刘承勋封了王,然而这件事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离结束还早着呢。太后此时心情不错,侄女加封了贞妃,正式称娘娘了;大儿子还算通情达理,她写了封家书,就把小儿子的事情解决了,封了王。皇帝加封李贵人为贞妃,使得贞妃更加坚信,皇帝才是依靠。她心想,以后宫中和朝政有关之事还是少掺合,搅合进去想出都出不来。

    而杨邠呢,本来和他关系不大的事情,他却始终咽不下这口气。主要是从太祖启用冯道起,他就很不满,认为冯道凭什么能跟他们这些一直追随皇帝的重臣平起平坐。杨邠不仅自己咽不下这口气,又搅和苏禹跟着生气不满。

    皇帝现在开始全力备战,准备讨伐契丹了。承讯觉得,自己离开汴京不到两年的时间,母亲就和三弟合起伙来不买帐,必须尽快稳定北方后,返回京师。

    机会终于来了,公元950年,乾宁二年七月初二,萧干接到萧平喜密报,契丹皇帝耶律喜隐宣布罢免北安寿王耶律璟,并率军讨伐。耶律璟在东京称帝,宣布废除耶律喜隐,率军迎战。

    契丹都城空虚。承讯急令董羽和柴荣率领禁军骑兵四万直接杀奔上京,承讯则亲率剩下的全部禁军、新骑军十万余人从承德取中京诸州,再北上取上京。

    董羽和柴荣两人接到命令,立即起兵直接杀向上京,刚越过滦河就遇到契丹军的不断骚扰,迫使禁军骑兵行进速度下降。契丹军也不敢恋战,只是试图拖住汉军。

    七月初六,镇守中京的契丹燕王耶律齐接到中京西部紧急军情,汉军主力全速往上京方向前进。萧任和和韩衮部人数比汉军少很多,不敢与汉军正面冲突,只能不断骚扰试图拖住汉军。耶律齐亲率七千余骑向西驰援萧任和和韩衮,留耶律青州领二千余人驻守中京。萧任和和韩衮部就像牛皮糖一样粘着汉军的董羽和柴进部,一场大战在中京道北部重镇松山州打响了。此时的中京道,燕王耶律齐、上京道留守的萧括的援军纷纷赶到松山。

    自大唐安史之乱以后一百多年来,长城之外的土地逐步遗失,到了黄巢起义之后更是遗失殆尽,汉将们对塞外之地一无所知。汉军虽然有向导,向导只是知道路并没有很强的军事素养。在到达松山州附近的时候,董羽和柴荣都没有意识到,他们来到了通向上京的咽喉要地。

    得益于萧淑妃上一战的策略,两人轻取中京,战果辉煌。这一次,他们依然中规中矩地遵循萧淑妃战前的嘱咐,不追击、只管往上京进军,结果反而错失了拿下松山的最好机会。

    即将达到松山时,萧任和和韩衮的契丹军突然消失了。其实,这支部队迅速向松山州方向撤退,在那里三支契丹军会合。契丹军不再纠缠后,汉军两位主将仍没有意识到,而是觉得终于松了一口气,停下来整顿了三日,没有选择快速占领松山州,让三支从不同方向赶过来的契丹军轻易地在松山汇合。

    等到汉军到达松山州后,契丹军一万五千余人已经在那里做好了防御的准备。起初,契丹军还不太服气,想和汉军先锋正面对阵,却发现这支汉军弓弩杀伤力比他们的弓箭强很多,一战下来损失二千余人。从此契丹军不敢再和汉军打正面战,而是凭借险要地势,使得汉军难以冲过松山。

    松山之地多有高山,不利于骑兵展开,汉军人多也施展不开。此时,汉军的主要功能已经不再是快速奇袭上京了,而是“借助”契丹情报有误,以为这是汉军主力,把契丹留守的大部分部队吸引到松山州。

    再说汉军主力准备妥当后,十万人浩浩荡荡开往中京,一路上没有遇到任何抵抗,轻松拿下神泽、劝农两地。这两地由于干旱,很多牧民都迁移了:剩下没走的投下户有的听说汉军比契丹军好,汉军奉行抢夺契丹宗室、贵族财物分发给下层民众,取消奴隶制给他们最基本生存权的政策,因此下等民众竞相归顺。

    兵出劝农之后,承讯还在和萧淑妃商议如何攻打中京,就有契丹使者向汉军前锋阮虎递交降书。阮虎赶忙将降书交与皇帝。书中耶律青州自陈:臣韩华兴,家门不幸被契丹军掳至塞外,迫于形势投靠契丹。今大汉天子征讨至此,臣不敢凭微薄之力以拒王师,现已将契丹燕王一干人的家眷全部俘虏,愿献契丹中京予大汉皇帝,归顺大汉。罪臣韩华兴叩首。

    承讯看后递给萧淑妃。两人都认为耶律青州是真心归顺,于是命阮虎急带五千骑兵快速到中京接应耶律青州以防有变。汉军主力加快行军速度,二日后抵达中京,耶律青州举城归汉。皇帝封阮龙、阮虎为列侯,让耶律青州认祖归宗,改回原名韩华兴,并封其为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