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再现大唐荣耀 » 第四十五章 宰相求和赴汴京 皇帝重建新格局

第四十五章 宰相求和赴汴京 皇帝重建新格局

    母昭裔到了汴京,先是去找冯道等人,这些人推却说,我们现在虽然是正一品、正二品,都是虚衔不管用啦,现在中原就是五个内阁大臣苏禹、王章、杨邠、郭威和张浦说了算。母昭裔就去找郭威,大家都在后唐庄宗李存勖手下当过亲兵,还算旧识。结果郭威不在,只好又去找王章。

    春风得意的王章热情地接待了母昭裔,取来上好的汾酒招待老朋友。喝着故乡的酒,母昭裔潸然泪下。真是岁月如梭,一晃眼二十多年了,两个小文吏都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都是宰相了。席间,母昭裔求王章帮忙,能不能劝说汉国皇帝罢兵。王章有点为难,说道,“我虽然是宰相,也力不从心啊!国事我管的上。你要是想留在中原,我给你张罗个尚书、侍郎都没问题,军事都是皇帝、皇后、两个枢密使管啊。郭威能说上话,可是他被派出去了,怕是一时半会也回不来。”

    母昭裔随口问王章,“你们汉国皇后还参与军事啊?”

    王章见自己说漏了嘴,说道,“也罢!你我感情这么好,我也不瞒你了。我们汉国的皇后是女诸葛,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然后就开吹了:你们蜀军打不过汉军吧,从凤州一直到汉中,你们会怎样调兵、怎么样布防,皇后都已经算准了,你们就是按照皇后的算计在行动,所以步步受制。王章是大戏看多了,以为诸葛亮神算呢。

    母昭裔心想,王章这光顾扯题外话,看来也帮不上忙啊!把心一横,对王章说,“我有一幅亲手雕刻的檀香木雕,能不能请你送与皇后,请她帮帮忙?”于是,让下人拿来了他花费多年心血才刻出来的一幅美女图。

    木刻是母昭裔的挚爱。这幅木雕光是材料就已经是非常难得了,更何况还花费了这位木刻大师多年的心血。现在,为了保住国家社稷,他不仅把皇帝让带来的财物,还把自己的财物都贴上去了。

    王章看得爱不释手,对母昭裔说,“要不是母兄的这幅木雕是送与皇后的,我真舍不得再拿出去了。”母昭裔赶忙把所带财物和其他的木雕送与王章。

    次日,王章跟侍卫打听皇帝在不在御书房,侍卫说在,刚要给王章通报,王章示意别去,然后就溜去求见皇后。皇后萧淑沂听宫女说,宰相王章要给自己献宝很是诧异。萧淑沂对王章说,“宰相要给我献什么宝啊?”

    王章赶忙请宫女把宝物献上。宫女拿下托盘上所盖的蜀锦,一幅栩栩如生的美女木雕展现在皇后面前,檀香的香气也扑鼻而来。

    萧淑沂看着这幅美女图,看了良久对王章说,“王卿家刻了这么久,怎么不刻我,而刻这个美女呢?”

    王章说明情况,萧淑沂说,“汉蜀之战,劝进还好,劝退有卖国的嫌疑,我很为难啊。”王章也附和皇后,说他也正为难呢,多年老友跑来求他,他从来不管军事,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萧淑沂对王章又说,“我想见见蜀国的宰相。先不要安排他面圣,明日申时带他来见我。”

    王章回去以后,又回复母昭裔说,“我帮你说通了皇后。看来,皇后也很欣赏你那幅木刻。明日皇后在淑宁宫接见你,你准备一下吧。”

    次日,母昭裔跟着王章进了宫。隔着屏风让王章退下后,皇后萧淑沂问母昭裔:“卿家很喜欢木雕?”

    母昭裔答道:“回禀皇后娘娘,微臣十分喜欢刻书,尤其喜欢刻图。”

    萧淑沂又问:“你送我的这幅木雕,所刻之人不是汉人吧?”

    听了这句话,母昭裔有点震动。这么多年看了这幅美女图的人都是喜爱万分,却没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母昭裔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想了想,说道:“她是我一个朋友的妻子。只见过一面,但是她的美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我向朋友表示要将他妻子的容貌刻在精美的木雕上,刻好后送给他们。怎奈后来随我主入蜀,未能再与朋友相见。”

    萧淑沂说道:“我非君子,但也不想夺人所爱。这幅木雕是你心爱之物,还是还给你吧。”

    母昭裔跪求:“皇后娘娘,恳请您帮帮微臣。”

    过了一会,萧淑沂命人撤掉了屏风。母昭裔抬头看向汉国皇后,他还以为自己眼睛看花了,汉国皇后竟然穿着与屏风中女子相似的服饰。母昭裔心想,难怪她知道我所刻的女子是契丹人。

    萧淑沂问:“宰相到过辽国中京?你的朋友叫什么名字?”

    母昭裔答道:“微臣曾作为唐使到过中京,我的朋友叫萧恒。”

    萧淑沂又问他:“你看我像这木刻中人吗?”

    母昭裔看了看萧淑沂,不敢久视,说道:“穿着是像,容貌并不像,皇后娘娘的美貌胜过她。”

    萧淑沂笑道:“宰相再看看呢?”

    母昭裔实在没觉得皇后像这木刻之人,只好尴尬地低下头。萧淑沂挖苦道:“宰相还真是个忠厚之人,我这么提示你,你就不能说像吗?好吧,我答应你的请求,帮你劝皇帝退兵,但是成不成我不敢保证。你这幅刻画我收下了。”

    母昭裔说道:“皇后娘娘,请恕微臣斗胆,您为何知道木刻中人是契丹人?”

    萧淑沂沉默了一会,命下人赐座、看茶,然后告诉母昭裔,“萧恒是我父亲,你所刻之人是我父亲的第二任妻子。我帮你是因为你是家父的朋友,而且他能带你见他的妻子,说明你们关系很好。家父已经在东征的时候,战死沙场。”

    母昭裔向皇后表示歉意,又看了看皇后,现在他终于明白了皇后其实是提示他,看了皇后能不能想起故人来。母昭裔说道:“娘娘一说,我想了想是有些像故人。许久没见,样子都淡忘了,没有想到故人的女儿是汉国皇后。”

    萧淑沂说道:“你是天天看着这幅画中美人,把故人都淡忘了。”

    母昭裔又问道:“汉辽和亲了吗?两国关系看来很好,难怪汉国腾出手来伐蜀了,其实各国都不希望有这么一天啊。”

    南方各国都怕中原。坐在朝堂之上的大多都是深读史书的人。有秦以来,秦始皇以关中秦国灭六国、刘邦自蜀地取关中到楚汉南北对立再到汉灭楚,刘秀先取河东而定天下,司马氏掌魏权灭蜀随后以晋代魏而灭吴,北方十六国与东晋对立最终隋代北周而取天下,李氏自晋阳起兵入关中而取天下。北国灭南国而最终一统天下无一例外,项羽、诸葛亮、桓温、刘裕这些在历史上宛如神一样存在的人也改变不了这个历史的规律。

    大家都知道辽国灭(后)唐国、灭晋国,中原与辽国关系除了石敬瑭那会,其他时候一直很差,时常打。南方各国都希望中原和辽国打,这样各国才安全。现在契丹女子都当上汉国皇后了,那可不说明汉辽关系很好嘛!

    萧淑沂故弄玄虚,说道:“卿家想错了,汉辽关系很不好,辽国宗室恨不能将汉家挫骨扬灰,这是比唐辽、晋辽关系都差吧!”

    这一番话听得母昭裔云里雾里,汉辽关系这么差,汉国还有精力不断攻蜀,皇后娘娘远嫁中原?萧淑沂得意地又说道:“刘萧本一国。刘萧联手,已经将耶律宗室诛杀殆尽,没有辽国了!只有大汉,塞外万里之地皆是汉土。其实你我救得了蜀国一时,以姜伯约之谋,尚不能以两川之地抗衡曹魏,今日之蜀国怎能对抗拥有万里河山的大汉?蜀国终究是要灭亡的。”

    公元954年,乾宁六年四月,汉国皇帝同意了蜀国的求和条件,蜀国向汉国纳贡称臣,汉军不再进攻蜀国。同时汉国扣留了蜀国宰相母昭裔,将他送往河中龙门软禁。母昭裔欣然接受了,漂泊大半生终于可以落叶归根了。

    御书房内,皇帝、皇后、苏禹、王章、杨邠、张浦议军政。皇后坏笑,蜀国使臣来得正是时候,可以找个台阶下。确实,刘承讯同意了蜀国的求和条件,倒不是因为皇后萧淑沂求情,替母昭裔出力,而是因为连续三件事情使得汉国不宜继续攻蜀,正好又碰到母昭裔来求和。

    第一件事情是皇叔刘崇病逝了,世子刘承钧安葬父亲之后,上书请封。刘承讯下旨,追封皇叔为世祖皇帝,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追封。然而,在那个太师、太傅三公满天飞的时代,也没人劝谏说这样不好,谁跟死去的人杠上啊;何况皇帝如今对朝堂把握力度极大。

    按常理,应该随即封刘承钧为周王,而皇帝刘承讯只派了礼部大臣赴关中迎接皇叔的牌位回太庙。承讯同时下密旨给在汉中的王景崇,让他把汉中交给怀德军,西秦四州让石守信和齐藏珍率领昌武军暂管,火速调集禁军步骑军去长安休整。等礼部官员到达长安,将皇叔一家诸子全部请回汴京。王景崇看到书信兴奋异常,这是他进一步升职的大好机会。

    承讯又让王景崇转交了一封给刘承钧的书信,大致的意思是,我们兄弟多少年了也没见过面,有的还从来没见过。请王兄和诸位兄弟护送皇叔牌位来汴京,正好我们兄弟一起聚一聚,我和承勋都想见见兄弟们。

    王景崇立即率领禁军人马赶到长安。休整了十日之后,礼部来人到了长安。王景崇将书信交给了刘承钧。刘承钧看了书信之后显得很高兴,对王景崇表示说,我想去汴京看兄弟久矣,我这就去收拾行李;恳请把老婆和孩子们都带上,去看看繁华的汴京。

    王景崇笑道,“王世子好生惬意,都带上吧。”

    刘承钧让老婆、孩子们收拾行装能带上的全带上,又派人去通知兄弟们。一伙兄弟们听说要去汴京都开始准备了,只有皇叔刘崇的养孙刘继业心情沉重地来见刘承钧。刘继业跟刘承钧讲:“叔父,我们此去汴京怕是再也回不来了啊,你何以如此开心?”

    刘承钧看着这个甚有智谋、风流倜傥的侄儿,说道:“侄儿啊,我知道此去汴京就再也回不来了,所以把家室以及想要带走的东西全都带上。我父亲也算英雄一世,我弟弟(皇帝)还不是让他移镇就移镇。我比父亲差远了,又怎么敢违抗皇命呢。开心得去,不开心也得去。放心吧,皇帝陛下和我父亲叔侄关系一直很好,还追封我父为世祖了,一定会善待我们的。”

    就这样,刘承钧和他的八个弟弟,拖家带口,护送皇叔刘崇的牌位去往汴京。

    第二件事情是右枢密使郭威在灵州病逝了,刘承讯下旨追封郭威为梁王。皇叔和右枢密使两位重臣相继去世,承讯有点伤感,同样也使得很多事务要做战略性调整。第一个问题是张浦迁右枢密使,哪位羽林大将军们进内阁升任左枢密使,负责皇宫安全的阮虎第一个不适合,剩下四个选谁。第二个问题是昌武军治所从长安移镇秦州,辖秦、凤、成、阶和雍五州之地,中央收回关中其他诸州直接管辖权,谁来当昌武军节度使。

    左枢密使的人选问题,承讯的首选是李洪信;但是,前羽林大将军的首选还是李洪信。经过再三考虑,升王守成为左枢密使。

    郭威和张浦的组合,承讯觉得还行,除了几年前煽动皇帝伐唐差点弄的两面受敌,其他的事情处理的都不错。现在张浦年轻、王守成没有内阁经验,皇帝、皇后、张浦三个年轻人,加一个没经验的王守成,承讯有些心虚,赶忙派人往塞北寻找,把太傅姜成信给找回来。

    王景崇临危不乱,得到了承讯的认可。等王景崇回来之后,把他升为羽林大将军接替王守成的空缺。

    昌武军节度使还没有合适的人选。暂管的石守信和齐藏珍都资历略浅;而且作为亲信,还是放在禁军比较好。阮豹当节度使倒是可以,但现在伤情挺重的,只好放一放了。

    第三件事情是,去年蝗灾、旱灾较多,多地出现饥荒,承讯不想继续再打下去了,要先调粮食去赈灾。算来算去伐蜀不划算,赚回来了面子、一堆蜀锦,战略上把蜀国完全限制在两川之地,但是没有得到什么实惠。

    现在有效地打压了蜀国,下一目标选谁呢?完全控制定难军可以大规模撤掉北方藩镇,进一步巩固中央的集权,实现北方的完全统一;江淮十四州是很大的粮食产区,攻打南唐的江淮十四州,有利于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皇帝、皇后、张浦和王守成的想法一样,先等等看,静待时机攻任何一个都可以。

    六月,周王世子刘承钧一行抵达汴京,皇帝刘承讯当即封刘承钧为周王,将原来的齐王府第封给刘承钧,让其他兄弟们暂时一起住在新的周王府;将杨乐接到皇宫的常月阁暂住。赏赐伐蜀禁军,升王景崇为定远侯、羽林大将军,派礼部官员去秦州和汉中犒赏伐蜀立功的昌武军和怀德军将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