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再现大唐荣耀 » 第六十章 元帅一心寻红颜 英雄不满上大堂

第六十章 元帅一心寻红颜 英雄不满上大堂

    承讯命令北骑军在和州驻扎下来,想到唐军已经全部退到江水南岸,现在要抓紧填补唐军撤走留下的空白,准备命令张浦向西尽占江淮之地,命令董平、阮虎去尽占江淮东部之地。谁想张浦竟然跑到和州来了,承讯诧异地问他,“爱卿你不领军去占领唐地,跑到和州来干什么?”

    张浦陪笑说道,“陛下亲临江淮,微臣已经把柴、王两位撤了副帅之职了,让他俩分别率领各自部队向西尽收江淮之地。然后自撤禁军元帅之职,赶到和州听候陛下调遣。”张浦还补充了一句,“天下唯有陛下可以统帅禁军。”

    承讯笑道,“张浦你想的还真多哈!算了朕就不以临阵脱逃之罪责罚你了,这段时间也辛苦了,找个住处安顿下来,好好休息。”张浦叩谢告退。

    张浦走了近两个时辰之后,承讯想起来,应该找张浦商议一下,要不要乘势打过江水去,谁想侍卫回禀说枢密使大人出去了。承讯心想刚到和州,张浦能去哪里呢,算了,枢密使出去看看情况也很好,真是难为他,一来就忙起来了。

    过了一会儿,张浦方才回来,听说皇帝召见,有点心虚赶忙来见。承讯顺口问他去哪了,张浦也被问得触不及防,顺口扯了个谎说是去看看军队,改进了一下布防情况。

    这一说不打紧,承讯生气了,训张浦说,“你现在可以啊,敢欺君了!朕带的全是契丹骑兵,你一句契丹语都不会说,能安排什么布防。”

    张浦赶忙讨饶,把他和红继的事情告诉了承讯,老老实实交代了想去找红继。承讯问张浦,“光是想啊?还是已经去了啊?人找到没有啊?”张浦说没有。承讯于是乐了,大汉枢密使亲自到大街上找人还没找到,这搞什么嘛,没让和州的官员帮忙去找啊。张浦尴尬地回答,没敢惊动地方。人嘛,打了胜仗心情好,皇帝也不例外,承讯又乐了,说:“张浦啊,和州都是大汉的了,你偷偷摸摸去找人,哈哈哈,去把和州的官员找几个来,让他们帮你去找。”

    张浦满心欢喜,叩谢皇帝。承讯催促他,“快去,找到了带来给朕也见见。”张浦愣在那里,承讯说道,“把朕的心腹谋臣迷得又是临阵脱逃,又是欺君之罪的美女,朕总得看看长的什么样吧。”张浦这才赶忙再次叩谢皇帝,一溜烟跑出去了。

    看着走出去的张浦,一心想着征战的承讯有点困惑了,连张浦都开始儿女情长了。承讯心想,我在这里等什么呢?等着唐国来求和吗?越想越不对劲,安宁是靠打出来的,岂能坐等敌国来求和,要逼着唐国皇帝李璟来求和,这样才有足够多的资本。更为重要的是形势一片大好,承讯认为唐军肯定动用了长江水师,现在这些部队大量往金陵集结,那么长江防线的缺口在哪里呢?

    想到这里承讯立即下命令,令阮虎和董平部向和州集结,柴荣和王景崇部尽快到达武昌和江州对岸,临江后准备渡江船只,作出大举渡江南下的姿态。现在身边全是武将,幸亏张浦送上门来了,又让人去找张浦。

    张浦心情不错,刚让人召集了和州官吏,话还没说出口,皇帝又派人来找,心里有点忐忑,连忙又去拜见皇帝。承讯见张浦,便说,“张浦啊,朕没有别的意思!现在身边就你一个有管理能力的文臣,想做什么事就只能想到你了。这样满和州去找一名女子也不太合适,你派和州官吏四处把能找的船只全找来,并且征调木工和木料开始造船,周边的州县全部调集起来。新降的唐国官员现在正不安呢,正好找些事情让他们做,他们肯定积极,你再说,听说这名女子是原管理水纹官员的女儿,让和州官员务必找到她。”

    张浦心想,陛下你说的对,我也正在忐忑呢,这个找红继的理由倒是很好。张浦忙问:“陛下准备渡江水灭唐?”

    承讯说道:“当然,兵无常法,即便我们达到了尽占江淮之地的目标,如果吴越那边进展顺利,把唐军牵制在金陵,我们不顺势打过去吗?或者唐军布防有误,可以先取江水上游江州、武昌等地。”

    承讯又道:“你来了也好,一边找人,一边继续当好枢密使。”

    看着张浦,有点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的承讯对张浦说,“你不要露面,让和州官员找你那红继,找来直接报告给朕,朕要考验她一下。考验通过了,朕把她封为二品夫人许给你,如果考验通过不了,希望你不要怪朕。”张浦看着皇帝,聪明的他当然明白,皇帝害怕齐王的事情再次发生,想到的是他的安全,可见皇帝有多看重他,叩谢皇帝后告退。

    金陵皇宫接连收到好消息,最后两战一场大胜,一场胜利大逃亡。皇长子吴王李弘冀在润州大破吴越军,斩敌万余人之后,主动出击又一举收复常州,吴越军全部退回本国。润州、常州之战,唐军大胜,唐国东面之危解除了。神武军、武昌军大部和奉化军残部、宁国军十几万军齐聚京师,使得金陵之危顿时减小。皇帝李璟方才定了定神,又见齐王李景遂和撤回来的燕王李景达都不同意此时皇帝退到洪城,只好作罢,表示要坚守金陵。

    唐国的政体是很不寻常的,皇帝是李璟,皇位第一继承人是掌控一切军政大权的皇太弟齐王李景遂,而真正控制兵权的是三皇弟燕王李景达,皇长子吴王李弘冀没有任何政权和兵权。更有意思的是,齐王李景遂并不想当皇太弟,但是李璟就是要让他当;皇长子吴王李弘冀一心想当皇太子,李璟就是不让儿子当王储,而且就怕儿子参与军政、和皇叔对立,一点权也不给儿子。

    李璟是长子,有诗歌乐器才能,次子李景遂有管理国家的才能,三子李景达能带兵打仗,最后英明的一代枭雄烈祖李昪为什么要把皇位传给李璟呢?这就涉及到历史上一个无解的难题,帝王的传位问题。

    皇嗣能者居之?这是一个理想化的答案,实际上要是能者居之就天下大乱了。就如大唐李建成、李世明、李元吉都觉得自己能,谁也不服谁,那可不就互相整,互相杀,杀到最后。辽国也是如此,太宗耶律德光次子即位,死后把皇位传给哥哥的长子,开启了辽国内斗的开端,三弟、德光长子连德光三子都不服气,都觉得自己能啊,怎么办呢?打呗,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唐辽还不是最热闹的。大唐好歹皇帝在,太子和王爷相互文整,只是最后用武力以兄弟残杀、儿子逼父亲退位终结;辽国耶律家族还遵守一个原则,只有造反的死,连帮助造反的宗族和后族都只会被囚禁,甚至赦免。最热闹的当属司马晋国了,八个王爷互相杀伐,把国力都打没了,还四处找帮忙的,把匈奴、鲜卑都请来了,匈奴又把跟班羯族带来,造成了中原二百多年的战乱。

    作为皇帝谁希望长眠之后,子孙互相杀,杀的就剩下几个呢?国家更是国力大衰啊,于是儒家思想的“长幼有序”得到了公认。回到十几年前的江南唐国,皇帝李昪有一次去东宫见长子李璟,见李璟在擦拭心爱的乐器,父皇到了身边站了许久都没有发觉。李昪后悔了,不该早早立皇太子,就开始想换尚武的李景达。李璟为人和顺,还是受到大臣们的喜欢的,只是喜爱诗词歌赋,并不是那种荒淫无度之人,也没有什么过错,李昪就只好把此事一拖再拖,拖到自己快不行了。

    烈祖李昪临终前,咬住长子李璟的胳膊,差点把肉都咬下来了,让李璟一定要善待弟弟们,要保住大唐基业。不少皇太子在先皇一死就彻底放飞自我了,李璟实在是个善良的人,过度解读父皇的用意,在父皇的灵柩前下定决心,大唐天下兄弟相传。

    皇帝决定坚守金陵,将军们忙着布防。心情不好的武昌军节度使林仁肇听到了好消息,妹妹林仁姝从江北回来了,心中大喜。还没高兴片刻,又听禀告的部将支支吾吾地说,林将军还有都虞候李松等三十余人回来的时候一样兵器也没有。林仁肇一脸严肃,一把兵器也没带回来,最有可能的是被俘虏后放回来的。或许这也没什么,但是林仁肇是决不允许自己的手下贪生怕死的,也包括他的妹妹。

    劫后余生满是欢喜的武昌军将士三十余人一到金陵就被抓了,抓他们的正是武昌军。林仁姝大呼:“你们是不是搞错了,我们六千余人拼死守城为大军殿后,就活下三十来人,没被汉军俘虏,到了大唐反而被抓?”抓他们的部将陪笑说,“这是节度使大人的命令,您别见怪,见了节度使大人再说吧。”

    三十几个人被带到了大理寺正堂,坐在正中间的是大理寺卿萧俨,两侧是尚书右仆射张晟还有武昌军节度使林仁肇。三十几个人一上来,都虞候李松就冲着萧俨大呼,“我等为国厮杀,一回来怎么着,武昌军大帐还不够,给送到大理寺来了啊?”林仁姝也问,“大人,你不是弄错了吧。”

    萧俨起身走下文案,双手要取下官帽,又放开了,向众人作揖说道,“各位浴血沙场,拼死卫国请受萧某一拜。”

    大家伙很是不解,这是唱的哪出啊?

    张晟也说,“林仁肇林大人,你把我们弄来,这不是让我们难看吗?”闹半天不是大理寺要审问这些人,是节度使林仁肇要来这里。

    林仁肇起身说,“诸位将士,六千人为大军殿后去阻挡数万敌国骑兵是九死一生。所以我让我妹妹去了,就是要向大家表明心迹,我不是一个徇私情的人。我妹妹识大体,没说一句怨言,亲口告诉我只要大唐需要,为保国家战死沙场又何妨。”

    一番话说得林仁姝潸然泪下,她是中军参将,本来不在这支部队。就因为她是节度使的妹妹,被调往这支部队,去为大唐而死。军人战死沙场天职所在,没想到活着回来了,却被送到了大理寺。英雄泪,士可杀、不可辱!

    林仁肇继续说道,“你们是武昌军的将士,作为武昌军的将士就要清清白白的做人,我不愿意大唐的英雄们背负贪生怕死的骂名。把两位大人找来,把一切都在大理寺正堂说清楚,如有得罪,请先受我林仁肇一拜。”林仁肇走下文案,单膝跪地而拜,主将行如此大礼,李松赶忙去扶,其他人都双膝跪下。

    萧俨赶忙说,“好啦!大家都快起来吧,起来说话。”

    林仁姝和李松等人这下算是平静了下来。李松就说,“大人们请问吧。”萧俨的意思是就把事情的整个经过说一遍就行了,不用对口供什么的,李将军你说吧。

    李松就说起了事情的整个经过。奉命长途行军守卫和州,到和州仅仅一日后,汉军大批骑兵就已经到了和州,不分昼夜轮番进攻,武昌军将士死守隘口以拒汉军。怎奈敌军人多,身边的兄弟一个个战死。李松说的泪流满面,三十几个人也跟着流泪。苦战到第七日,方有通知,可以撤退了。数百人退到江边,竟然无一船只接应!最后一批走的人走了就不管我们了!

    众人只得沿着江水撤退,敌军合围过来,等到最后就剩下我们这三十来个人了,敌军已经将我等包围,弓弩都对准好了,我等也是怀着必死的决心,以死殉国、决不投降。岂料敌将下令不要射箭,还派人找来两只船,跟我等说,以刀枪换船,不算投降,让我等南归。起初,我等将信将疑保持戒备,敌将嘲笑说,只要他下令放箭我等皆死,还有什么好戒备的。就这样我们回来了。

    三位大人获得了三条信息。首先想到的是燕王李景达也太不仗义了,你让武昌军来给神武军殿后,自己跑了连条船都不给留下,殿后部队怎么撤退?要武昌军殿后的时候,兵马归你统管,等到规划跑路了,武昌军就不是你的部队啦!第二就是汉军战斗力很强,六千武昌军守卫和州,第七日就剩下不到千人了,这样算来七日后就算不退也就没人了。第三就是敌将不知道什么原因放了这几十个人一条生路,估计敌将的官应该不小,不屑杀这几十个敌人去领功,尤其是林仁肇心想,妹妹林仁姝还穿着中级将官的银铠呢,到底为什么放了这些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