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再现大唐荣耀 » 第六十八章 李弘冀入主东宫 刘承讯谋划唐国

第六十八章 李弘冀入主东宫 刘承讯谋划唐国

    原来畏惧汉国的李璟听儿子这么一说,又见二弟强烈支持儿子就有点动心了。冯延巳就问:“万一和汉国打起来,不卖盐给我们怎么办?”常梦锡回答说,“不卖算了!价格那么高实在太黑心了。打起来今年纳贡也不用给了。我们用钱向留从效或南汉国买不就行了吗!”这就说明常梦锡也支持收复江淮数州。

    看来要出兵了,其实不然。李景达坚决不同意,给出一个理由,无将可用。李弘冀斩钉截铁地说,“我去打!打得赢我们收复江淮之地,打不赢父皇就说我擅自出兵,将我斩首,送与刘承讯谢罪,换我大唐安宁。”皇长子何等的豪气,打赢算国家的,打不赢以死谢罪、然后用人头换国之安宁。李景遂、常梦锡都被感染了,都想难怪侄子(吴王)能在润、常击溃吴越军,这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啊。

    李璟知道军队不能交给外人,一直让三弟李景达掌控。这一次,他动心了,交给儿子也没有太大的顾虑,打完再让李弘冀交出来还给景达。李璟看向李景达,李景达给出了第二条不能出兵的理由,一旦神武军和奉化军尽出,江水中段无人防守很危险。李弘冀针锋相对,“听说汉军的节度使都被杀了,我军一旦渡过江水,百姓必然配合、群起而反抗汉国暴政。汉军怎么会有军队渡江南侵呢?”

    李景达哑口无言,最后来了一句,此时出兵,师出无名。李弘冀终于忍不住了,大骂:“李景达,你说大唐北伐江淮名不正言不顺?汉国夺我大片江淮土地,把被强盗抢走的东西夺回来,还需要什么理由吗?天经地义!”然后李弘冀和李景达差点在御书房就打起来了。李璟赶快劝阻,批评儿子,“你怎能直呼皇叔名讳呢?“大家都知道皇帝是在给燕王找台阶下,这事皇长子占理。李璟本来就勉勉强强下了决心,正好借机说,此事容后再议。

    公元956年,启元元年,现在唐国也被迫用这个年号了。端午佳节之时,李璟宴请群臣。李景遂在宴会上说,“刘承讯占我大唐江淮之地以为荣耀,改年号为启元。大唐也应该以此铭志,卧薪尝胆、励志图强。汉家天下,父传子天经地义,兄传弟名不正言不顺。借此佳节之日,当为大唐正名,以示新的开始。”

    “臣弟长期越位、占东宫之位,招致上天不满。天地不满因而江淮大旱,导致汉国有机可乘,夺我江淮之地,金陵危机。幸亏陛下及时以皇长子为将,上天庇佑广降雨水,迫使汉军退往江北。臣请辞皇太弟,还位于皇长子,以顺天意、以定民心,恳请皇帝陛下准许臣弟的请求。”

    萧俨、孙晟等人纷纷表示说,“齐王所言及是。恳请皇帝陛下准许齐王的请辞,改立皇长子吴王为皇太子。”冯延巳这些人明知道这不是好事,但是也不好明着反对。

    李弘冀更狠,跳出来表示,“感谢皇叔的辞让。儿臣一定不会辜负厚望,与皇叔一起卧薪尝胆、励志图强。”一个请辞态度坚决,一个想干态度也很坚决。

    李璟沉默了良久,说道,“古有孔融让梨,小理小义;今有大唐皇弟让储君之位,大理大义。”当着众人宣布说:“准齐王请辞皇太弟,封皇弟为天策上将军、齐王、江南兵马大元帅,择日立皇长子弘冀为皇太子。”

    天策上将军位在诸王、百官之上,皇帝还是可以直接封的。立皇太子可是要先到太庙告诉祖先,尤其得告诉先帝烈祖皇帝。

    李弘冀终于如愿以偿,被改立为皇太子,入主东宫。齐王李景遂搬出了东宫,搬到了皇兄为他新建的天策上将军府。李景遂和李弘冀叔侄二人的隔阂彻底消除了,钟皇后也算放心了。她当然希望儿子当皇太子,将来继承皇位。陈王李从嘉也替大哥高兴。李弘冀还真帮六弟找到了《霓裳羽衣曲》,只可惜是个残本。公主李芳仪也由衷地高兴,跑到东宫给大哥贺喜。

    李弘冀很是高兴,皇太子妃王芸顺便问及,“芳仪,你快到婚配年龄了,母后可有物色合适的东床快婿啊?”

    李芳仪脸一红,说道,“要找也得找一个像大哥这样英雄盖世的。”

    李弘冀一听哈哈大笑,然后,貌似严肃地说道:“芳仪,你这句话说的非常有水平。普天之下能和大哥一样英雄盖世,又地位显赫的就只有一个人了。”

    李芳仪有点诧异,有吗?本来是随便堵堵嫂子嘴的。“这个人是谁啊?我倒是很想知道。”

    李弘冀说道:“刘承讯。”

    李芳仪不解:“就是那个老色鬼?哦,不对,上次听谁说比大哥还年轻一些,都忘记这个人了。”

    李弘冀说:“可是他如噩梦一样无处不在啊。听张晟讲起过这个汉国皇帝,我与他虽是敌人,也素未为谋面,却对其佩服万分啊!羡慕他早已展翅高飞,我却刚刚展翅。”

    李芳仪说道:“他有什么英雄事迹,能让大哥都这么佩服。”光把唐国打成这样也算是英雄事迹,李芳仪现在对刘承讯这个人还真有些好奇了。

    李弘冀说道:“十年前,大唐已经立国十余载;而那时的刘知远只有河东一隅之地。辽军灭中原晋国退兵之后,刘知远父子乘势占领中原全境。”

    “刘知远是谁?”李芳仪问。

    “刘承讯的父亲。汉国立国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刘承讯全歼晋国名将杜重威十余万大军,又派人以区区不到一万兵力(实际是五千)击溃蜀国数万大军,从而一统中原。当时,张晟出使汉国,就是遵照父皇的旨意,想和汉国联姻,把姑姑嫁给刘承讯。”

    “姑姑美貌端庄,刘承讯没同意这门婚事?”

    李弘冀笑道:“据张晟后来说,是汉国有人想当太子妃,不让他在上朝觐见的时候向汉国提亲。还有人说,就是汉国派来的那个酒色之徒的女儿,我看也不可信。就是这人给我们误导,以为开国后气势如虹的汉国不行了。”

    语气一转,李弘冀严肃地说:“直到汉唐开战后,南楚的使者来金陵,我才知道这么些年刘承讯没有对南用兵,是因为他把连续灭中原唐国和晋国的契丹打垮了。没有北国边患的中原汉国非常可怕,它有足够的精力对付我们。我知道他一定会再来的,要做好准备与刘承讯这个夙敌一较高下。”

    李芳仪说道:“大哥好气魄,我相信大哥能打败他!”

    王芸突然接口来了句:“你大哥说普天之下能配得上妹妹的只有汉国皇帝,妹妹在这里鼓动大哥把他打败。”

    李芳仪叹了口气,说道:“当初姑姑要是嫁到汉国,也许不至于会这么凄凉。”

    李弘冀和李芳仪在议论刘承讯,刘承讯此时正在听取关于李弘冀等人的报告。汉国怎么会知道李弘冀呢?汉国的情报机构,直接听命于枢密使的农部垦田司江淮署二部已经发挥了作用。江淮署二部已经成功地将李景达手下大将皇甫继勋的部将给收买了。这名部将正在将唐国的外围军事情报,经由江淮署二部直送到汉国皇帝的御书房。王守成正向皇帝和皇后汇报所获得的情报,姜成信、张浦和王波都在场。

    第一条是关于武昌军的。汉唐之战中,在和州殿后、在青弋江成功阻击柴荣大军进逼金陵的都是武昌军。武昌军节度使林仁肇,原来是闽国低级将领。唐国灭亡闽国后,林仁肇被调至神武军担任低级将领,多次获得战功,受燕王李景达器重、提拔为武昌军节度使。林仁肇深受武昌军军官和士兵敬佩。武昌军战斗力很强。

    林仁肇,承讯想着这个名字,又想起来了江畔那位女将叫林仁淑(音),这应该是和这个林仁肇有亲缘关系吧?!难怪年纪轻轻就穿银甲。妹妹?堂妹?承讯想那个女将军顺口的一句“武昌军林仁淑(音),……”让我确认刘言有私通唐国的重大嫌疑,看来在战场上不能乱说话,我的一句“刘承讯……”,说不定她也知道我是汉国的皇帝了。

    承讯说道:“查武昌军林仁淑(音),一名年轻女子、二十岁上下年纪。该女子与林仁肇有什么关系,想办法弄到林仁淑(音)的笔迹或画像。”

    萧淑沂心想,讯哥跟我说起过张浦与红颜知己的事情。讯哥也不简单啊,敌方什么人不认识,就知道一个年轻女子,还要人家的画像。正想说话,承讯先说了,“江水北岸,和州一战是朕遇到的最顽强的抵抗。敌军殿后部队宁死不降,战至最后。可笑的是就是这群拼死为国之人,本以为完成任务可以撤向江水对岸的时候,发现根本就没有船来接应他们。他们拼死保卫自己的国家,却被无情地抛弃了。所以,最后剩下三十多个人,朕跟他们说,只要放下武器不算投降。朕送船让他们回去。”

    张浦说道:“陛下果真深读兵书,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让这些人活着,说明大汉是有情有义的。当他们被国家抛弃的时候,大汉给了他们一条生路。”

    承讯说道:“朕不知道效果有没有张卿说得这么远。临走之时,这群人的领头女将跟朕说,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后会有期。最关键的是她顺口留下名讳,武昌军林仁淑(音)。”

    姜成信沉思片刻,说道:“陛下就是因为这名女子说自己是武昌军的,从而断定南楚刘言私通唐国。”太傅在会议上很少说话,一说话就是点睛之笔。

    承讯点点头。军事情报的重要性更加一览无余。王守成接道:“从陛下的描述,这名叫林仁淑(音)的女子看起来很讲义气,可是没有什么心机。可以从她身上做点文章来对付林仁肇。”

    承讯说道:“情报来之不易,机会也来之不易。不是要做点文章,用了就要给林仁肇致命一击。”

    王波说道:“这么个有能力的人,要么收为己用,要么尽早除掉。”

    王守成报告的第二条信息是关于李弘冀的。吴越进攻润、常两州出兵数量很多,击败吴越军的唐军主将是皇长子吴王李弘冀。李弘冀刚被改立为皇太子。从报告中,承讯了解到唐国此前居然有皇太弟,这并不符合汉家文化的传承方式。就像之前说的,兄终弟及并不是什么稀奇事情,但是皇帝掌握着国家大权,儿子也不小,却早早把弟弟立成皇位继承人的就不多见了。

    承讯说道:“现在这个皇太弟自己辞去东宫之位让给了侄儿,看来这两人关系很不错,这倒不是好事啊!这两人要是一直为东宫之位相争才是好事啊。”

    王守成说道:“陛下,据密探所说,李弘冀掌控欲望非常强,经常想插手军队的管理。现在,他与实际掌控军权的燕王李景达的关系日趋紧张。”

    王波问道:“有没有可能通过这名探子收买更高层级的将领?”

    王守成说道:“有的。这名探子的顶头上司就是燕王李景达的心腹大将皇甫继勋。皇甫继勋能力是有的,但是贪财好色。唐国灭楚国,皇甫继勋占领楚国州县拼命捞钱、捞物,所得财物全归自己所有。无赏赐给部将,皇甫继勋就对部将们说,南楚的人、财、物皆可抢夺。所得财物都上交一半,剩下你们自己看着办;当然,美人全归我。”

    太傅姜成信说道:“皇甫继勋要加快收买。但依我之见,最好不要让这名探子出面。此人必然也是神武军高级将领,他的情报非常有价值,我们应该好好保护他。万一收买皇甫继勋不成,把他贴进去就不划算了。”

    皇后萧淑沂说道:“太傅所言极是,王卿家要和二部强调,此人非常重要,让知道此事的人越少越好。”

    见皇帝没有发话,王守成说道:“微臣明白。”

    还有第三条军情是关于江水防线的。唐军在江水沿线主要是三支部队。江水下游的金陵、金陵东面润、常两州和西面诸州是神武军的防区;江水中下游是以江州为治所的奉化军的防区;江水中游是以鄂州为治所的武昌军的防区。除此之外,宁国军和成化军离江水也比较近,有紧急军情会驰援。江水防线三支部队中,奉化军最弱,神武军人数、装备最好。

    再后面就是一些零散的消息。陈王刚选了妃子;奉化军节度使叫冯延术但是对此人也不太了解。还有一条消息,唐国正在想办法从东南的留从效处获得食盐,以缓解对大汉的依赖。承讯不断思索,奈何对这个人物没有什么印象。承讯问众臣,留从效是什么人?众人皆不知。承讯只能让王守成多打探此人情况。盐是卡住唐国咽喉的利器,不能出现漏气!

    情报商议之后,众人皆离去,唯有张浦留下。张浦禀告皇帝和皇后,“卢珍曾说起,唐国灭楚国后,楚国官宦家的女子多被卖到江都、和州等地的歌坊,强颜欢笑、苟且偷生。还有一些女子的父母兄弟在被强行送到江淮和江南的路上,死在唐军的刀下。臣想,如果把这些人找来,善待他们或者想办法让其家人团聚。哪怕是找到一两个亲人,说不定能使她们成为一把插向唐国心脏的利刃。”因为张浦的夫人曾在歌坊卖艺,所以不便当着众人说,而是留下来单独向皇帝和皇后汇报。

    好!承讯非常认同张浦的建议,让他立即派人去办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