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再现大唐荣耀 » 第一百零九章 决意灭蜀先修道 返乡之前欲见君

第一百零九章 决意灭蜀先修道 返乡之前欲见君

    张浦说要去查,王波显然比张浦在这些方面更在行,禀告皇帝说江淮有铜陵县。一听王波说已有铜陵县,承讯大喜,心想铜陵看来这么早就以铜出名了,立即传侍卫要召见工部尚书和户部尚书。皇后萧淑沂瞪大眼睛问皇帝,“铜矿吗?”承讯成竹在胸地点点头。

    承讯又跟重臣们讨论建米仓道之事,这次张浦直接表示赞同。此举可将军事力量插入东川。如果皇帝决心灭蜀,即便难以攻破剑州,调动昌武军、怀德军以及云州的驻军,再以禁军步兵主力攻夔州先得东川之地,之后两路大军会师、挥军西进,进取成都、一举灭蜀。

    承讯还是本能地又看向太傅,只见姜成信点点头。见太傅没有异议,承讯说,“那就等米仓道建好后一举灭蜀。”

    典型的不走寻常路啊!各种入蜀的方法都试过了,现在新的灭蜀计划已然形成。那么,派谁去修建米仓道呢?张浦回禀,有现成的人选。之前,赵普的奏折刚到枢密院,中卫城年前已竣工交付给朔方军。

    承讯让张浦和王守成给赵普去文,让赵普年后到汴京候命,同时要求朔方军、工部和监察院派人去中卫验收建设情况,并出具验收报告。

    张浦回禀,当初从河西回撤时看过中卫的初建情况,觉得还不错。

    姜成信平淡地说,“陛下很有眼光,赵普是个人才。”

    主意已定,承讯让王守成明日将刘继业和邱衡叫到枢密院,嘱咐两位节度使回去之后立即招兵买马,补充满建制后随时备战。

    此时,侍卫传报,两位尚书在门外等候。

    太傅去东宫,左右枢密使回枢密院。承讯宣两位尚书觐见,并问及铜陵县现在的铜矿开采量。工部和户部都回答,江淮新纳入大汉版图,还没有相关记录。承讯命令他们立即去查,去核实,连铜陵的名字都叫出来了,不可能没有铜矿。现有的铜矿一定要先开采起来,还必须加大铜矿的勘探力度。

    户部尚书听到铜矿的消息,整日盯着数据的眼睛似乎都亮了许多。“现在大汉的云内州铁矿源源不断供应,大大补充了国家财政。要是再有一座大的铜矿,那就更好了。”

    承讯说,“可惜朕不能亲自去看一下。这次要看工部的了。大唐时代那里就有铜矿,朕以为远远没有开采完。后来战乱不断,连饭都没的吃,诸多铜矿都废弃了。这次务必将它们开采起来,有了铜的话,就不需要以铁制钱了。”

    谈完了开矿的事情,又谈了当前国家的人口情况。现在全国在籍人口共计六百八十五万四千户。原中原二百六十万户,现在三百四十六万户一千户;原塞北二百一十万七千户,现二百五十万六千户;新并入江淮人口八十八万七千户。十年没有战乱,休养生息,人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次日,邱衡到汴京城各处转转,说要去感受一下京城的繁华。刘继业和折子悦则出门去周王府。回来一趟不容易,怎么说周王也是叔叔辈的,要去见上一面。

    沿街走过酒家、作坊、茶社,应有尽有,街上的人摩肩擦踵,装点出汴京一片繁荣的景象。

    到了周王府,门头一看是少爷回来了,很是热情、忙去通禀。过了一阵,却见门头一脸茫然随管家一起出来了。

    管家先是行了个大礼,拜见少爷,然后有些为难地传王爷的话,让少爷尽心尽力为皇帝陛下扫除边患。听门卫说继业精神爽朗,叔叔也就放心了。相见不如不见,叔叔一切都好。

    刘继业还有点疑惑,折子悦突然想到些什么,拉着夫君就离开了府门口。

    路上,折子悦说,“夫君,王爷和你叔侄关系不错,可是你们一个是王爷,一个是手握兵权的节度使,两人会面是犯大忌的。”

    事已至此,折子悦建议,不论让不让见,都再去请示一下皇帝。于是,两人折返往皇宫去求见皇帝。正值皇帝去武备司巡视,一直等到快到晌午才得接见。

    承讯对刘继业说:“继业啊,你不来觐见,朕也要去找你的。”

    刘继业恭敬地回话:“请陛下明示。”

    承讯问他:“这一仗,你最忙,没有得到什么封赏,有没有什么不满的啊?”

    刘继业说道:“臣寸功未立,受陛下偏爱得封节度使,常感功、德不配位,心中惭愧,所以时刻想为陛下建功立业。通州之战损兵折将,陛下并未怪罪,臣深感不安。”

    承讯说:“敌军西门主力的先锋应该放进来,让子悦把他狠狠打回去,再佯装败退。你伏击主力,或许可一战破敌。打仗要沉得住气啊。”

    刘继业接道:“臣谨记陛下教诲!”

    承讯给刘继业布置任务,让他回去之后立即补充兵源、多加训练。昨天,朝廷已经决定修建米仓道,不日就灭蜀,一定要做好准备。刘继业很兴奋,表示回去后立即练兵。

    承讯又问刘继业,“今日为何求见?”

    刘继业说,“今日,臣想念周王,前去看望。臣也是疏忽,忘了自己乃是统兵将领,结果周王避嫌,并未见我。臣又怕今日的鲁莽给周王带来烦恼,特来向皇帝陛下请罪。”

    折子悦在一旁心想,夫君现在越来越有长进了,这话说的比我想的,来请示皇帝能不能见周王一面更加婉转。

    承讯思考了一会,说道:“刘继业擅自求见封王,本当杖责五十,扣除赏银五百两以抵责罚。”

    刘继业谢恩,“臣之罪,甘愿受罚。”

    承讯又说:“明日朕来做东,宴请周王,你来作陪。要是有什么礼物可以一并带来。”刘折夫妻俩谢恩告退。

    时光匆匆,一转眼又到了十月底,在河西帮着运送建城材料的老板娘准备早早返回了。

    自从三月返回中卫,船主们一改往日的你争我抢,就在黄河边排队等生意。船虽然不少,不过要从灵州和兰州等地运过来的物料实在太多,根本无需相互争吵。过了端午之后,本以为会清闲一点,中卫又扩建,生意又好做起来。

    大半年跑下来很有收获,足足有一小桶钱。老板娘在那从一数到一千,然后用一根绳子串起来,就是一贯钱。旁边钟芳芳笑她,“就这会儿最高兴!”

    老板娘刚数到二百,赶忙说,“你别打岔,我都数乱了。”虽然说是这么说,她停下手中的活和钟芳芳聊起天来。“辛辛苦苦忙了将近一年,估摸着有十七、八贯钱呢!这要是在从前啊,能喜晕了。现在想的却是,能不能在河里多捞几个像萧公子这样的。先是给了七十贯,后面又给了七十贯。”

    钟芳芳说老板娘,“你这是守株待兔啊!”

    老板娘不认可,“我明明是继续种田,但心中想着兔子,两件事都没耽误。”老板娘追问,“芳芳啊,萧公子的事情你是怎么想的?咱们明天买买东西,后天就返回了。顺流直下到汴京很快,可得想清楚啊!”

    钟芳芳似乎还有一丝犹豫,问老板娘,“他要真的是大唐的敌人怎么办?”

    老板娘小声说道,“我说了你可别伤心,也别怪我啊!这些时日,遇到不少船主。好几个都跟我说,今年回去之后,看看能不能拖家带口迁往江北去。大汉税收是让百姓繁衍生息的,江南税收让老百姓都快活不下去了。”

    老板娘见钟芳芳不满地看着自己,还问,“不会你也有这种想法吧?口口声声大汉,把大唐说成江南,你真把自己当汉国人啦?”

    老板娘叹口气,“大家都说汉国打江南,哦不,大唐,是迟早的事情!迁到江北才能避免战祸。我们帮着汉国建中卫城,就是在帮人家巩固边疆。汉国边疆稳定了,国力强盛之后,可不就要打大唐吗?可是我们有什么办法呢?老百姓总得吃饭吧。”

    老板娘继续解释,“江南,哦不,大唐,你看我都快改不过来了!连江岸都封了。不跑船去种地,租人家地种交六成,大唐再收剩下二成,还有其他杂税,还活得下去吗?”

    老板娘劝钟芳芳,“我现在是想通了。你要么回家去,要是想嫁给萧公子,公侯子弟总比商人强吧!别管敌人不敌人,这都不是我们女人家该操心的事情。”

    老板娘告诉钟芳芳,“还有十来天,你就要做选择了。到汴京去找萧公子,他要愿意纳你为妾,你可就没脸再见父母了。要是回去呢,今年已经不小了,你母亲肯定帮你物色人选,把你嫁出去,今生和萧公子也就再无见面的机会了。好好想,想好别后悔。”

    这句话正说中了钟芳芳的痛处。老板娘已经明确说了,明年无论如何不再带她来河西。一是怕耽误芳芳的终身大事;二是强调、私藏公主是要杀头的。她姐姐(钟皇后)连对亲生父亲都能大义灭亲,她不敢奢求姐姐知道此事能饶得了她。

    这么多天来钟芳芳时常梦到萧公子。思念是一种痛苦,可是选择才更让人觉得残酷。只有一次选择的机会。

    老板娘又开始继续数她的钱,二百零一、二百零二……心情难以平静的钟芳芳走出船舱,站在船边。“我住黄河首,君住黄河尾。夜夜思君不见君,共饮黄河水……(改自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不论老板娘带不带钟芳芳返回河西,她都只有一次选择的机会。她的母亲钟皇后一再叮嘱燕王李景达、必须要找到公主。皇后下的是死命令,找不到公主、你家李从禹也别想成婚。

    李景达暗地里把已有的线索全都用上了,能找的地方全都找了,剩下唯一的可能就是李芳仪跟着船去了中原,鞭长莫及。李景达向长江沿线神武军下达了命令,年底从中原返回的货船要严格检查,如有钟姓女船主,一定要将船扣留,但要礼遇。同时,李景达派人去洪城,按照皇后的形象绘制了她妹妹的相貌,并发至神武军各部。

    十一月中,这一次非常顺利,船很快就到达汴京。老板娘问钟芳芳,“想好了吗?”

    钟芳芳点点头,“如果能找到萧公子,他愿意收留的话,我就不再回江南了。”

    老板娘看着钟芳芳,果真是女大不中留,她居然也改口叫江南了。

    老板娘带着钟芳芳和两个船工上岸,准备去补充一下船上的食物,顺便寻找萧公子。这也是老板娘第一次到汴京。其他船主都建议她在濮阳或怀州补给,这两城与汴京相邻、上岸不收通关税,而在汴京上岸进城要交两文钱。

    两文钱的通关税丝毫没有减弱商贾们进入汴京的热情。快接近年尾,秋收的季节,各类商贩都乘着大船、小船来做买卖。一行四人上了岸、交了税、进了城。

    外城已经非常热闹了,宽阔的马路,两边一排挨着一排的住户,沿途都是酒家、茶社。满大街的贩夫走卒、骑马的、坐轿的、路边杂耍的、看热闹的。一个船工感慨,果真是大汉都城,比金陵有过之而无不及。旁边一个本地人见他一副船上人打扮,带点嘲笑的口气说,“这才是外城。到了内城,怕是把你吓傻了吧!”

    老板娘倒是就着说话人,客气的请教户部街怎么走。那人回答,“沿着这条街,一直往前到第四个路口,就是刚过桥,左转,……,再过一座桥,……就到户部街的入口啦。”

    说了一大串,反正四个人基本没听懂,只好先往第四个路口走。沿着路走到一座桥前,桥的两边都是商铺,有卖糖人的、面人的,还有卖窗花剪纸的。要不是今日急着去萧公子家的商号一看究竟,钟芳芳真想看看再走。

    下了桥走了几步,老板娘好容易遇见一位中年女子,忙跟她询问户部街怎么走。那女子热情地指路。四人继续按指点继续找。船工眼睛都看不过来了,连连说,“这汴京城真是比金陵城大多了,都快走得累死了!”

    老板娘有点过意不去,就请二人在路边茶桌喝口茶,歇歇脚。茶水铺子老板看他们四人不像本地人,还有一位年轻姑娘带着面纱,跟四人热情地聊起来。老板娘也没有隐瞒,说去户部街投奔亲戚。谁知卖茶水之人笑了笑,摇摇头,老板娘问他,“怎么,那里不能住我们的亲戚吗?”

    卖茶水之人打量这四个人。两个男的一看就是船上人,女的穿的也很一般。再仔细看看蒙纱女子,眼睛很大、皮肤白皙,蒙纱也难以遮掩她的美貌,一看样貌就是大户人家女子。莫非另外三人都是她下人?

    卖茶水的说道,“你们去倒是能去,不过我看走亲戚就不像了。户部街除了朝廷的衙门,就是王公府第。王公贵族能有你们这样的亲戚?”卖茶水之人心想,王公家的亲戚,好歹骑马或坐轿子,能有你们这种靠脚走路的吗?!

    老板娘问卖茶水之人,“户部街的最里头有没有商铺?”

    这话一说,那人噗呲一笑,“是有个商号,有的有的。”

    一听说真有个商号,老板娘来劲了,付了钱,催着船工赶快走。他们走了之后,卖茶水之人差点笑背过气去,心想,等着挨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