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再现大唐荣耀 » 第一百二十章 青年有才临江水 后生可畏破剑阁

第一百二十章 青年有才临江水 后生可畏破剑阁

    次日,姜成信告诉皇帝,要等的人来了,并询问怎么安排。承讯想了想,说,“虽然大汉水师已经初具规模,可是人数还是明显少于江南。樊知古还是很重要的。我先不见他,请张浦出面让兵部给他安排差事,再派几个随从保护他的安全。他勘测水文需要什么工具和辅助人员尽量满足他。”

    姜成信点头。承讯叫来张浦,把情况跟他说了,提醒他,一定记得以兵部侍郎的名义见樊知古。商议好之后,派人去太傅家请樊知古。

    姜成信将樊知古引荐给张浦,略作介绍之后,张浦带着樊知古进了兵部。见到一群人恭敬地行礼、喊张大人,樊知古心中很是激动。看来萧公子所言不虚,他在朝廷还是很有门路的。

    张浦领着樊知古到了侍郎办公处,出具了任命他为兵部从九品书令使的文书,又给他派了四个随从。

    张浦问,“知古啊,你大致的勘测点在什么位置啊?”

    樊知古说,“大人,应该在安庆附近。”

    张浦将文书给他,又安排了一辆马车,还发了官服官帽,跟随从交代了一下,安排沿途住宿驿站,再对樊知古说,“那今日你就直接去安庆上任了。你有什么要求也可以跟安庆刺史提出来,他会尽量满足你的。我还有一位朋友是那边的节度使,我会去一封书信给他,让他酌情照顾你。”

    “樊知古拜谢张大人知遇之恩!”樊知古见为他安排的如此妥当,感动的一揖到地。

    张浦拍拍他的肩膀,说,“现在你无功无绩,先干着吧!等到做出了贡献,我一定会禀明朝廷,给你请功的。”

    樊知古很满意了。从一个社会最底层的船工一下子给了个职务,好歹是个官,还有四个随从一辆马车。

    张浦又告诫樊知古,“姜师傅说,让你作出了成绩再来见他,不然没法向我交代。还让我转交给你十贯钱,好好去上任吧!到了那边,俸禄会有人负责发放给你和你的随从的。切记,朝廷给你的权力是让你为朝廷、为百姓办事的,不可一朝有权胡乱行事!”

    樊知古表示记住了,并再次拜谢张大人。他又突然想起什么,问道,“敢问张大人认识萧公子吗?”

    张浦向他挥挥手,“去吧去吧,我会把你的情况告诉萧公子的,我跟他也很熟悉。”

    樊知古越发觉得自己来对了,想起萧公子那日说的,绕了几大圈关系才认识朝廷官员,萧公子实在是谦虚了!张大人不是说跟他很熟吗!还认识节度使呢!

    樊知古赴任后,张浦派快马给归德军节度使阮龙,告知他,朝廷派了一个人去安庆勘探水位。此人虽然官小,年纪也不大,但是枢密院非常重视这件事。让阮龙务必告知安庆刺史,提供一切可能的勘探工具,也以个人名义请阮龙照顾他。还补充了一句,你也没有必要亲自去见他,让他好好做事就行了。

    一切布置妥当之后,张浦向皇帝复命,并有些疑惑地问皇帝,“这年轻人才十七八岁吧?他说的能在江水之上架起浮桥,这可能吗?”

    承讯问张浦,“十年前朕十八岁,你二十三岁。我们在黄河北岸一举击溃了辽国的百万大军。如果不是真的发生了,你相信能做到吗?”

    张浦点点头,“陛下所言极是,自古英雄出少年。”

    皇帝接道,“当初要是我们败了,那就输的一败涂地了。樊知古要是架不起桥来,朕和张卿就出了个从九品的成本,不用担心。”

    樊知古到安庆后,安庆刺史给他做了妥善的安排。根据樊知古的要求,给他和随从安排在沿江一座寺庙住宿。樊知古要了一艘小船、蓑衣、皮绳等工具,刺史给他一应俱全的准备好了。樊知古正式开始他的工作。

    皇帝不是不关心樊知古的水位勘探,而是八字没一撇的事情,先让他做做看吧!现在集中精力、全力对付蜀国。汉军两路节度使、一路水军、还有禁军一共十六万,攻伐蜀国的战争已经打响了。

    修米仓道也好,石守信在巴州不断骚扰也好,都是为了将蜀国的注意力和军队吸引到这个方向上来。现在,这个战略已经基本实现了。蜀军的大部队已经被石守信吸引到了中部的阆州和蓬州附近。实则汉军东部军队才是主攻。借道南平的东路军人数最多,共计八万。

    南平国在接到皇帝的圣旨后,有些大臣反对借道,一怕朝廷名曰伐蜀实则灭南平,二怕朝廷真的攻灭蜀国,南平日子会更难过。南平的实际掌控者、太师兼荆南节度副使高保勖却没有采纳。大臣们说的都是非常有道理的废话。如果不同意的话,朝廷十几万大军怕是就要向荆州而来了!高保勖以哥哥南平王的名义非常干脆地向皇帝上奏表示,全力支持朝廷攻蜀,并请求派兵协助作战。

    看到南平王的上奏,皇帝非常满意。他回复说,我们君臣之前就不用客套了。战备物资朝廷会准备好,兵力也非常充足。南平王只要全力防御江南即可。高保勖是以退为进。话说到这份上了,万一汉军真是攻灭南平也会善待他们兄弟吧…

    东路汉军从归州沿江而上,水陆并进、猛烈进攻夔州城。宁江军节度使高彦俦以三万蜀军死守,并向都城求救。中路正在阆州布防的石守信面对两路十几万蜀军,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可是让石守信感到意外的是,有十余万的一路大军统帅偷偷派来了使者,向石守信表明自己不敢对抗大汉天威,表示愿意原地待命,为大汉消灭另一路蜀军赢得时间。本来嘛,打两路敌军基本策略就是先打弱的,打完再全力对付强的。收到有私人印记的降书,石守信斟酌了一下,决定冒险信一次,博一把。他以五千兵先稳住不想打的一路,将三万军全部应战蜀国太尉李承勇的四万蜀军。

    本来,西路刘继业的任务是见机行事;可收到命令后的刘继业非常郁闷。汉中到巴州这条路是他打通的,现在由中路军接管了,三路军就他这路最难前行。正在一筹莫展之时,剑阁守将李孝连将降书送到了驻扎在阶州的昌武军节度使刘继业处。

    刘继业和夫人折子悦分析,这会不会是蜀军诈降呢?仔细看降书,李孝连称自己是蜀国宰相李昊之子,秉承父命归顺大汉,愿意交出剑南诸州,也包括剑阁要塞。但是,文州刺史全师雄是个顽固之人,不敢让他知晓此事,恳请大汉军队突破剑阁,首先消灭文州的全师雄。

    刘继业自从上次回汴京见过叔叔之后,被叔叔的小心谨慎教导了,心知当初攻蜀属于一拍脑门就干,太冒进。这次,看了降书,也无法鉴别真伪,遂把李孝连的降书派人火速送往汴京,向皇帝请示是否接受李孝连投降。

    可远在汴京的皇帝无法给刘继业下命令啊!只有一份降书,这种战术问题应该由将军根据实时情况决定。皇帝把这份情报给太傅姜成信和枢密使张浦看,然后回了两个字“速决”。对于伐蜀之战充满信心的刘承讯想,当初那个大胆的侄子怎么突然这么谨慎?这种谨慎不是在贻误战机吗?

    实际上,刘继业一边谨慎地把降书十万火急的送给皇帝,一边和贤内助加顶头上司商量此事。汉朝不设监军,唯有昌武军有一名名义上的监军,就是折子悦…两人一商量,当然不能等到汴京下决策,李孝连真降肯定也是冒着风险的。折子悦非常激动,认为无论李孝连是真降还是假降都是攻破剑阁的良机。她向夫君道明,现在共享的军情是石守信已经走在我们前面了。西路和中路都离成都五百多里。昌武军的前面是剑阁天险;石守信禁军前面是十几万蜀军;高怀德和邱衡的大军离得远,可是人家人数多啊,蜀军全被拖在中部和东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刘继业看向手下的都指挥使和都统,部下们也是意见不统一。刘继业想到皇帝没有明说“先到关中为王”,不过三路大军的统帅都心知肚明,谁先攻下成都、谁就得首功。

    想清楚利害关系后,刘继业站起来,对众人说,“取道汉中攻巴州、攻平昌、攻通州,我们昌武军一马当先,数万将士战死沙场。结果呢?仅有夫人射杀蜀国王爷得封二品,我所得五百两银和朝廷的抚恤金全给阵亡将士家属了。一战下来反倒便宜了邱衡封侯拜将。人生能有几回搏!老哥们!这一次我们就搏一把!成了,我们在成都城上饮酒开怀、坐等中、东两路大军;输了、大不了为陛下尽忠!”

    几位昌武军高级军官被刘继业一鼓动,纷纷表示,节度使说的对!人生能有几回搏!这一次就搏一次,成了建功立业、封妻荫子,不成,最多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主意已定,冒险归冒险,并不等于听天由命。刘继业与众人商议,刘继业亲率二万二千大军奔赴剑阁受降;折子悦率领一万军做接应;都指挥使陆甬率领五千军抄山南小道;留八千人固守阶州。分工明了之后,各人带兵,立即行动。

    李孝连是真投降。此前,李昊用密信告诉儿子,一旦东川不保,要儿子立即归顺大汉。当汉国借道南平,汉军数十万(虚数)猛攻夔州的消息传到成都之后,孟昶急召李昊、赵崇韬、王昭远和韩保贞商议对策。此时,唯一还能调动的就是守通州的武泰军和成都的部分近卫军。最后的对策是,立即下令给伊审征和李承勇,让两人速战速决,一定要消灭或打退阆州之敌。然后,分兵增援夔州。同时,下令给武泰军的周青,让他分兵一至两万先行增援夔州,帮助高彦俦固守。这种对敌之策也算是亡羊补牢吧!

    看到这种情况,李昊行动迅速,写了一封家书给儿子。信中说的全是家事,只夹了一片当归。李孝连当即明白,父亲让他归顺汉国。

    李孝连心神不宁,想的就更多了。此事若成,当然能先保全自己,再泽及父亲;可万一不成,那父子都要遭殃了。汉军还没有给回复。虽然身边几个人都同意一起归汉,可是保不准会不会有人泄露消息…他一方面防着全师雄有什么动静,另一方面焦急地等待汉军接应的消息。

    镇守剑阁的部队并不是李孝连的亲兵。已多有将领对这个年轻的驸马、宰相的二公子担任剑南节度使不满,李孝连也不敢拉着大将们跟他一起降汉,只是将剑阁守将换成了心腹,并千叮咛万嘱咐,一旦汉军兵临剑阁立即通知他,只通知他一个人。李孝连有自知之明,他没有足够的把握能率领剑南军投降,希望汉军入剑南,再以节度使的名义号召剑南军投降。

    剑南节度使防区的文州刺史全师雄很有能力,一直受到韩保贞等武将的器重。奈何朝政被李昊、王昭远、赵崇韬等人把控,孙汉昭和韩保贞两次想向皇帝孟昶推荐全师雄,都被孟昶的女婿们挤掉了。不仅如此,剑南军都指挥使陈哲也很有想法。好在刘继业和众将商议之后决定立即采取行动,否则真的有可能夜长梦多。

    李孝连在焦急的等待,幸好汉军非常给力。正在他心力憔悴的时候,心腹守将派人通知他,汉军已然兵临剑阁。李孝连二话不说,带上亲兵百人就奔赴剑阁。

    刘继业一见对方是个跟自己差不多年纪的人,怕自己出阵对方会反悔,让都统假扮,宣称是大汉周王之子、平章事、昌武军节度使。李孝连果然感觉自己受到了重视,立即下令放下绳梯和吊篮。“节度使”带上护卫先行登上剑阁城墙,并命令刘继业等人快速跟上。

    从早晨直至下午,士兵们都在登塞。傍晚,折子悦的接应部队也到了,等到折子悦的部分军队登上,昌武军已经牢牢控制了剑阁要塞,刘继业和折子悦才去又见李孝连。

    营中,李孝连正在陪“节度使”喝酒呢!见“节度使”带来的年轻人和一名年轻女子进来,李孝连说,“小将军,也来喝一杯吧。”

    “节度使”见刘继业向他点点头,连忙起身,向李孝连介绍,“这才是节度使刘大人!”

    李孝连愣住了,转而开怀一笑,“原来这位年龄相仿的老哥才是节度使啊!”这下,显得更加亲近了。

    刘继业也安抚李孝连,“虽然我年纪不大,但是在皇帝陛下那里也是能说上话的,一定不会亏待于你。”

    李孝连向刘继业表示,“现在,可以立即拿下治所剑州。但是希望不立即对外宣称剑南节度使归顺大汉,而说汉军突破剑阁,剑南节度使被俘。”

    刘继业明白了李孝连的意思,表示一定想方设法帮他保全家人。

    半夜,李孝连引导汉国昌武军赶到剑州城下。节度使让守将开门,守城官兵不疑有他,当即开了。城门一开,汉军冲进剑州城,一举拿下剑州。剑州文臣武将大都在节度使的命令下投降了,唯有都指挥使陈哲率领数千部队且战且退,撤往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