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再现大唐荣耀 » 第一百二十二章 蜀军未发即完败 云娘幸福又美满

第一百二十二章 蜀军未发即完败 云娘幸福又美满

    枢密副使韩保贞听说皇帝任命王昭远领军去抵御汉军,又分兵给赵崇韬让他一同前去,心想这下坏了。思来想去,没有人能说动皇帝,韩保贞只好不情愿地去找宰相李昊,希望李昊能够帮忙劝劝皇帝,改命老将万兴权为将。韩保贞陈词恳切,“只有这样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啊。”

    宰相李昊看着韩保贞,面对多年的老政敌,李昊坦然的说,“韩老弟啊!这些年你我之间多有争执,虽伤了和气,从未伤及肺腑。今天的大势,你还看不明白吗?你我皆知此事不行,可是都拿不出行的方案和人选。万兴权虽然强于赵崇韬,更强于王昭远,可是他是赵崇韬的部下,陛下怎会同意以万代王、赵二人呢?老弟要想领兵,或许还能去争争,不然就随他去吧。”

    韩保贞心有不甘,再劝李昊。“王昭远一人去,一个无用之人必是九死一生;现在赵崇韬同去,两个无用之人还分兵,那就是十死无生啦!”

    李昊见韩保贞不肯死心,苦笑着反问,“再多你我两个无用之人,又能如何呢?!”

    李昊说出了多年的心里话。当年,皇帝杀李仁罕,以李仁罕外甥张业掌管近卫军;又以翰林学士王藻之谋诛杀张业。这边杀张业,那边一个时辰都没耽搁,就杀了王藻。从那时起,还有谁敢再为皇帝出谋划策?宋王赵廷隐、乐安王孙昭远等人皆自污以自保。武将、谋臣全都告老还乡。从那时起,朝廷就没有能人了,只剩下你我这些对皇帝完全无害之人。李昊自认无用之人,劝慰韩保贞,都是十死无生,我们就静静地等在这里,坐以待毙吧。

    二日后,孟昶派李昊等人设宴送行。王昭远本想找个鹅毛扇,可一时半会没找来,索性手拿铁如意坐于小车之上,由两个侍卫推着小车。

    李昊向王昭远和赵崇韬敬酒。赵崇韬谋略不行,却一副成竹在胸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王昭远倒好,还嫌酒杯不够大,拿来酒坛喝个痛快,喝完再来一坛子。李昊心想,你TMD平时喝不到上好的重碧酒(可能是五粮液的前身?)贡品,乘此机会喝个够是吧?看那熊样,还打胜仗呢…

    正想着,没料到喝完两坛酒的王昭远又要让人再拿第三坛。李昊和赵崇韬连忙一左一右拉着王昭远劝说,“太师,出征在即可别喝醉了!”

    王昭远酒兴正浓,借着酒意对两人说:“我这次进军,哪里只是抗拒敌军?我领这二三万雕面恶少儿,夺取中原易如反掌啊!到时候,在汴京城中请二位畅饮!”不给喝第三坛,王昭远就是不依不挠。

    李昊心想,尽快送走,就跟我没关系了,我也好尽早向皇帝复命。于是凑到王昭远耳边说,“已经准备了十余坛,太师路上慢慢喝。”听到此话,王昭远方才作罢。

    蜀国成都兵还没发往剑州抵御汉国西路军,蓬州之战已打响。蜀国太尉李承勇在阆、蓬二州之间列阵迎战汉军。这一次,李承勇很有信心。因为他得到友军承诺,只要与汉军对战之时立即发射信号箭,友军就会赶过来增援。而且,上次与汉军交战,吃了骑射的亏后,李承勇也让骑兵加大了骑射训练。效果嘛,至少他本人感觉还是不错的。

    两军阵前对峙,李承勇却一下子有了压迫感。石守信将禁军列于前阵。作为汉国最精锐的部队,禁军步兵的骑兵队(骑兵部队没有步兵,步兵之中有一部分骑兵协同作战)配置与骑兵部队完全一样,是高头大马配有少量铁制铠甲的轻型铁骑兵。再看军士,全是清一色的黑色铁制铠甲,宛如暗黑军团般给对手以心灵的压迫感。

    低沉的号角和激昂的鼓声响起,汉军先击鼓进兵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李承勇一面命令发射信号箭、希望援军尽快赶来,同时下达了进军的命令。汉军统帅石守信亲自走上击鼓台,奋力击鼓提高将士的士气。

    两军靠近之后,身穿有麒麟图案银甲的麒麟八将之一——郭守文高吼“为陛下而战”,前排将士同样自发地高呼“为陛下而战”,更加热血沸腾。这种面对面的直接厮杀中,汉军的体格、装备优势非常明显,蜀军很快就呈现败势。

    见蜀军不支,石守信更加卖力击鼓。李承勇指挥士兵苦苦支撑,部下劝他,“不如撤往蓬州吧。”李承勇坚决不退,因为此时蓬州已经没有什么守军了。他是按照皇帝的旨意,怀着联合友军、与汉军速战速决的决心来的。李承勇认为自己只要多撑一会,友军赶来后,就能打汉军一个措手不及。

    直到越来越多的汉军将李承勇和他的部下包围,李承勇才意识到,信号都已经发射数个时辰了,他的友军根本不会来的。李承勇仰天长叹,“承勇愧对陛下,愧对乐安郡王!伊审征龟儿子误国误我!”拔剑自刎了。

    主帅自杀,蜀军再无斗志,纷纷放下武器投降了。石守信并不敢立即派兵攻打蓬州,而是收兵返回阆州,再做打算。

    石守信先是书信一封,向皇帝报告当前战况。在阆州斩敌二万余人,俘虏一万四千人。蜀军大骇,另一路十万之众已现撤军迹象。正在整顿兵马,向成都进军。同时,石守信派了使者到伊审征处,感谢伊审征深明大义,并希望伊审征尽快抉择,帮助大汉平定川蜀。

    伊审征非常恳切地给石守信回复,表示他和宰相李昊都非常敬仰大汉皇帝,希望能为大汉效力。可是,现在归顺大汉,在成都的一家上百口就性命难保了。大汉平定川蜀指日可待,恳请将军宽限一些时日,审征先去成都、恭候将军。

    伊审征说的很谦虚、也很实在。他是一心想归顺的,可是将军出征在外,家眷全在都城。如果此时投降,那皇帝肯定会把他全家都杀光的。

    石守信也不能强人所难,再次回复。既然如此,伊大人保重,我们成都见。明日之后,我将攻取蓬州,很快就会到成都的。

    石守信只派了禁军都统郭守文率领一万人进攻蓬州,并在阆州设下重兵埋伏,在阆州城静等消息。当然,石守信的心思是白废了,伊审征根本不会来的。他领兵一退将近三百里,撤到了成都东面最后的屏障——遂州(今四川遂宁)。

    蓬州城蜀军已经尽出,连刺史都随着出战,生死不明了,只剩下一千余军士维持秩序。郭守文的部队达到蓬州后,军民已经无力再守城。蓬州判官领着几个文职官员开城投降。

    不仅如此,留在平昌的都虞候也向石守信报告,原来镇守通州的蜀将已经弃城逃跑了。四日前,以三千多兵力就攻下了通州。

    欣喜之余,石守信赶快拿出东川地图分析这支弃了通州的蜀军可能的去向。当然,石守信最希望的就是该部队去增援夔州了,这样可以继续把东路军拖在七百里之外,而他将在三日内休整完毕、整顿好兵马,向蜀国的都城成都进发。

    武宁军治所扬州内,徐国公夫人钟云娘最近日子过的实在是顺心。本来以为徐国公、武宁军节度使董平帮她安置了母亲、以前的公婆和两个儿子算是对得起她了。没想到大婚不足百日,董平将母亲、以前的婆婆和两个儿子全都接到了扬州。

    本来忙于军务和政务的董平,也没想到那么多。没料到钟云娘以前的公公下地春耕,被土灰蛇咬了一口。土灰蛇是江淮一带对黑眉蝮蛇的称呼。蛇不大,可是头像矛一样,属于剧毒蛇,人被咬了就没救了。

    消息传到扬州,说伤心、钟云娘也没多伤心。照顾前夫的公婆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吧!她跟董平说了此事,想将公公好好安葬。

    董平才是一个真真切切的时代人。在这混乱的年代,把钟云娘当成宝。董平觉得,娶了人家,母亲、儿子乃至以前的公婆都该由他供养。现在出了这个事情,董平还是有点自责,于是派人去把丧事办好,将两个要供养的老母亲和两个儿子全接了过来。原本冷清的节度使府一下子热闹起来。

    按照董平的要求,钟云娘的两个儿子全改姓董了,都管董平叫爹。董平问两个儿子,想学文还是学武?大儿子想学文,二儿子想学武。听说二儿子想学武,董平大喜,表示以后在家练起来,还给聘了武师当教练。等到你父亲我练兵的时候就把你带上。

    钟云娘心有余悸(前夫死于征战),不想让儿子学武,找了个理由。“陛下很快就会一统天下,将来要靠文人治国,学武怕是没用。”

    董平一拍桌子,“无论何时,大汉都要靠武人来保护。武人要是没用,那……”“朝廷就没用了”这几个字,董平没说出来。

    董平跟两个儿子立了规矩。“将来要好好为国立功。文官不当到从三品,武官不封伯,就老老实实跟爹姓。如果将来有出息了,可以改回跟亲爹姓张,爹也没有意见。”

    钟云娘看着董平不仅对自己好,对儿子们也好,表面说,“别给孩子们压力。”内心还是很激动的,背过头去擦眼泪。

    私下里,钟云娘还跟董平开玩笑。“怕不怕有朝一日,两个儿子都改回姓张?”

    不料董平镇定自若,“改回姓张也是跟我姓。”

    于是,钟云娘知道了只有大汉的皇帝、皇后、太傅、枢密使、前羽林大将军连同夫君六个人才知道的秘密。董平本不姓董而姓张,叫张平。

    公元936年,契丹灭后唐。契丹军队攻入洛阳。董平父母因舍不得家中的一些钱财,没有逃远,被契丹兵杀了。年仅十四岁的董羽和十三岁的董平乞讨到附近村落,被一户董姓人家收留(就是刘承讯遇到他们的那个村子)。继父继母对他们很好,两人也苦练武功,将来才能保护父母。

    汉辽在黄河北岸激战,辽军大败。汉军准备乘胜追击之时,担任近卫司统领的凤仪公主慕容雪跑到皇帝身边。皇帝无奈升董平去当近卫司统领、后羽林大将军。董平是一万个不愿意的,他想的是多杀几个契丹人。

    哥哥董羽劝董平,这也是个机会,直接升羽林大将军了。否则,要等柴荣、王守成、李洪信这三人空出位置来,猴年马月呢!这样吧,弟弟按照皇帝的命令保卫皇城为陛下尽忠;哥哥去战场多杀契丹人为父母尽孝。

    这也是为什么攻打辽国的时候,董羽每次都要抢当先锋,皇帝也每次都满足董羽的请求;而回到中原,董羽就不再跟阮虎、王景崇等人抢的原因。谁能事事顺心呢?酸甜苦辣本是人生的一部分,更何况是在这如此混乱的年代。

    钟云娘这下明白了,为什么董平说的是将来可以改姓回张,而不是改回姓钟了(上门女婿的儿子跟女方姓),原来他是怎么都不会输的…不能说董平是强人所难,他也没有过于为难两个儿子。有父亲和伯伯的余荫,文官当不到三品、武官封不了伯,那只能说明太差了。

    而董羽和董平两人感恩于养父养母的恩情,两人都封国公了,仍然以董为姓。董羽将养父养母接在秦国公府上赡养,董平也真心把钟云娘家的两位老人当长辈赡养。

    这一日,钟云娘感动地跑到母亲那里哭了一场。这么些年了,她一直怨天道不公。她自觉上敬父母,下教儿子,可姐姐飞黄腾达,她却忍辱偷生。现在要是遇到钟婉娘,一定要跟她说一句,我钟云娘也不比你差。母亲安慰她,好人有好报。

    当天晚上,母亲找钟云娘,问她,“节度使大人回来给我送了些糕点,管我叫娘,我不知道该不该应承…大人说’云娘的娘就是我娘’…”

    钟云娘笑了笑,“那你就应承了吧。”

    当夜,又发生了一件小事。董平说一位将士生病死了,托人给他家送去了两贯钱。问管家跟没跟钟云娘禀告。钟云娘本是笑问,“这点钱还用跟我说吗?”

    董平一本正经地说,“处家过日子,当然是夫人管啦。”

    钟云娘又哭了。“原来有个这么好的夫君在这里等着我。为了能和夫君在一起,之前受再多的苦也是值得的。”

    搞得董平一个劲地哄她,“别哭了,别让下人以为节度使打老婆了,怪难看的。”钟云娘才破涕为笑。

    原本孑然一身的徐国公董平,现在娘、老婆,儿子全有了,精力更加充沛,以昂扬的斗志练骑射、练船射、练水军,还带了一个小跟班。

    钟云娘没事就写信给在汴京的钟芳芳,告诉她自己的幸福生活,还收回自己以前说过的话。什么话呢?钟云娘曾说,“价值连城的羊脂玉双鲤玉佩换了一文钱都不值的铁戒指。”其实芳芳才是做大买卖的,换回的是两人的幸福。现在,我们俩都算圆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