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再现大唐荣耀 » 第一百二十四章 蜀军三线大溃退 君臣冷眼待盟友

第一百二十四章 蜀军三线大溃退 君臣冷眼待盟友

    蜀国剑南节度使李孝连的投降,使得刘继业和折子悦基本了解了文州的情况。全师雄和陈哲的蜀军不到万人,也就和折子悦现在的兵力数量相当。如果蜀军没有偷袭利州被歼,折子悦的部队攻取文州的难度还是不小的。

    现在,蜀军在利州死伤数千,折子悦的兵力就明显超过了蜀军。而且,这一路上,蜀军很难在沿途布防伏击。这对于折子悦来说这是夺取文州的大好机会,更何况她还有一个强援呢!

    此时的文州刺史全师雄率领残部在山林之中休息。清点了一下人数,有大约一百余人从西门逃出来归队。现在九千将士就剩下二千三百余人了,还有文州的一千来人,这仗还怎么打呢?汉军怎么会有这么多部队?是李孝连的部队被收编了吗?难道是飞鸽传书中的都城派来的援军已经败了?一个个疑问困扰着全师雄,他颇有些颓废。

    文州司马殷浩感叹,难怪像乐安郡王这样久经沙场的大将都战死沙场了。汉军实在太阴险了!幸亏刺史大人多了个心眼,要是全冲进利州城,怕是小命就已经交代了。

    全师雄没有得意于多了个心眼、捡了条命回来,他突然站起来,下令部队快速开拔返回文州。殷浩有些不解,向刺史表示,实在太累了,让将士们休息片刻再走吧。

    全师雄用严肃的口气问他,“汉军出来引诱我们去攻利州的部队,你说他们会去哪里?”

    殷浩说,“应该撤退回利州吧?”

    全师雄紧张地说,“你说的不对。一旦知道我军在利州战败,这支部队不会回撤,而是会进攻文州。”

    折子悦想到的,全师雄也想到了。殷浩听全师雄这么一说,吓得不再罗嗦,急忙催促将士立即起身。

    好在路熟,全师雄领着军队抄小道,急奔向文州。在回文州的半山腰上,看到了正在向文州行进的汉军。殷浩再次感叹,“还是刺史大人英明啊!再歇一歇连文州都保不住了。”全师雄心想,就这样,能不能守住还不一定呢,催促部队加快速度。

    蜀军加速行军,快到文州城下时,全师雄嘱咐殷浩,“汉军至少是我军的两到三倍,你先带一千三百人先回文州,全城动员。务必做好城防工作,准备与汉军决一死战。”

    殷浩领命而去,全师雄则四处观察地形,想选个地方伏击一下汉军,要是能把汉军吓退就更好了。

    全师雄找了一处山凹,命令士兵藏于树上,搭好弓箭。又觉得这种伏击作用不大,箭支数量也有限,只能漫无目的地射死一些汉军,延缓他们达到文州城的时间,对于整场战争没有大的影响。又想了想,山野密林之中什么不多,毒蛇还是挺好找的。于是命人去找毒蛇。

    很快,下属找来一条竹叶青、一条原矛头蝮,将毒液涂在箭上。又找了四名亲信死士,全师雄向四人跪拜,说,“我代文州城百姓感谢四名壮士!只要我全师雄活着一天,就绝不会饿着壮士们的一家老小。”

    四名死士回拜刺史,“为国家、为大人,虽死无憾。”

    全师雄命令四人就藏在山边靠近山凹小路的树上,一会看准了敌军首领再射。这四人只要一开箭,无论他们成不成功,就是九死一生了。靠的太近了,汉军很容易发现他们。当然,也安排了接应的人,不过这四人能不能躲过汉军追杀、跑到山边跟接应之人对接,就很难说了。

    这下不得不感叹,冤冤相报何时了。当日,折子悦伏兵于平昌,以毒箭射杀追击汉军的蜀国乐安郡王孙昭远;现在,四名刺杀汉军主将的蜀国死士已经在这里等着她了。

    西路还在激战,中路的石守信已经率领大军沿着嘉陵江南下,并且轻松攻克了几乎不设防的果州(今南充)。攻克果州之后,为了能够尽快攻下成都,石守信再次下令全军进军遂州。如果这一次,伊审征率大军挡在遂州,不管他想不想归顺朝廷,石守信都准备从他的尸首上踏过去。这就是禁军大将的胆量与无情。即便前面有十余万蜀军,即便想投降、伊审征还想保住在成都的家眷,对于石守信来讲就只有一个信条,挡我者死!

    石守信命令全军开拔,只留下了二千皇帝调拨给他的原怀德军部队,其余全部杀向遂州。两州之间仅有一百五十里地。汉军第一日行军七十里,第二日刚行军不到十里地,留守果州的都虞候前来向石守信报告,蜀军攻占了果州。

    石守信惊问,“有多少蜀军?”

    都虞候禀告,“不少,至少一两万。”

    石守信找来地图再次沉思,这路蜀军到底是哪来的?伊审征的部队?通州弃城部队?不管怎么说,都必须夺回果州,否则夹在果、遂二州之间,后果不堪设想。于是,石守信下令全军回撤。

    此时,蜀国武泰军节度使周青打了一个小胜仗,歼敌、俘虏千余人,夺回了被汉军占领的果州。可是已经没有人来嘉奖周青了。蜀国大势已去。一日后,在苦撑了三十二天之后,夔州即将破城。宁江军节度使高彦俦已然知晓东城将破,夔州判官罗济劝他赶快带领数骑奔往都城。见节度使不语,又有文官规劝他,要不然降汉吧。

    高彦俦摇摇头,对罗济和几个文官说道,“众将皆死,俦岂能独生。当年兵败关中、又败于成州,一败再败,陛下不忍加罪于我,将我调至夔州委派重任,为光圣指挥使、节度使。再逃回成都,有何面目再见君上?今若降汉,实在愧对皇帝陛下,更无颜见蜀中之人。何况,一家老小百余口皆在成都,岂能一人偷生,坑害全族。”

    正说着,一名信使冲入大厅,急报,“东城已破,汉军攻入夔州。”

    高彦俦坦然地说道,“罢了”,于是解下符印授济,整理了一下衣冠,向着成都方向跪拜,然后回到府中阁楼,纵火自焚。

    节度使已死,判官罗济派了一名信使单骑回成都禀告皇帝,夔州城破,节度使高彦俦以死向皇帝陛下谢罪,判官罗济领众人向汉军投降。尽人臣,知宿命。

    攻破夔州之后,邱衡令一名牙门将军带六千人镇守夔州,然后与高怀德率领大军、水陆并进,沿着长江逆流而上,杀向东川第一重镇渝州。

    蜀国第三封求救信到了金陵,告知大唐皇太子殿下,汉军三路并进攻打蜀国,汉军主力应该全在蜀中,万望大唐出兵相救,或者渡江攻江淮,再晚怕是就来不及了。此次如能得大唐相助、击退汉军,愿将东川开、万、忠、施、涪(fu)五州之地税收送与大唐。大唐可派官员赴五州任副刺史、亲点账目。再次恳请大唐尽快出兵,不然中原虎狼之师乘势东进,唇齿皆亡。

    接到求救信的江南唐国君臣既惊又怕,蜀国已经表示到了盟友再不出兵,就要灭亡的时刻了。竟然愿意拿五州的税收请唐军出兵,其危急程度可想而知。这个时候该不该出兵呢?江淮之战,唐军不仅输了领土,也输了信心和胆量。不过这一次,燕王李景达鼓起勇气,想出兵江淮,围魏救赵。毕竟,没有了蜀国,下一个就轮到大唐了。

    魏岑、冯延鲁唯燕王马首是瞻,全都赞成出兵江淮夺回故土;严续表示自己是文臣对于战局不能很好把握,不过佩服燕王的决心;周宗说一切听皇太子定夺。可是林仁肇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出兵江淮救蜀国,等于自杀。

    林仁肇认为,现在的汉国拥有同时攻打蜀国、唐国、南平和吴越四国的实力。为什么不快速统一天下无非有两个原因:一是北方统一时间不长,刘承讯害怕重蹈前秦和隋朝的覆辙;二是水军数量不够,质量不佳。

    现在,汉国攻蜀国。蜀国多山地,骑兵难以施展,所以汉军不会调动多少骑兵过去的。如果贸然北伐,江淮之间多为平原,大唐水军去打中原骑兵,这是非常不利的。

    在长江一线布防的汉军是武宁军和归德军,听说还有一支正在训练的水师。没有迹象表明武宁军和归德军进行了大规模的调动,何况刘承讯还有禁军的主力。当务之急还是要加快与南汉和留从效的往来,减少对中原盐的依赖、节省开支,训练水军,提升水军的战斗力。

    林仁肇坦然地说,“当初魏大人的谋略也是蜀国被打,大唐不去救援;仅是希望万一大唐被打,蜀国能来救。现在按照既定策略,就应该袖手旁观啊!”

    李从嘉并不想开战,听到林仁肇的话,他似有为难地对李景达说,“皇叔,我觉得林大人说的有道理啊。”

    李景达之所以想要开战,是因为觉得蜀国的国书说的“汉军主力应该全在蜀中”可信度较高。诚然,如果林仁肇的分析属实,攻打汉国就等于是自杀。

    李景达用商讨的口气问林仁肇,“江淮之战中,汉军没有这么多军队啊?”

    林仁肇不想提起往事让李景达不快,只说,“之前是汉军攻城,我们守城,不能重蹈清淮军的覆辙啊。”

    林仁肇说的是当初,清淮军节度使边宁认为汉国武宁军全力攻打海州,以为有机可乘。他贸然渡过淮河,在进攻徐州的路上遭遇汉军骑兵,被打的溃不成军。边宁也中箭身亡。

    这会儿,严续和周宗都反应过来了,用商量的口气劝李景达,“此事不能贸然行事,还是加强江防为宜。”

    李景达点头说,“林大人说的有理,可称得上是大唐周郎。援蜀之事就此作罢。”

    林仁肇只好还礼说,“燕王过奖了。”

    林仁肇确有周郎之才,可是《三国》中强加给周瑜的嫉妒之心全在李景达那里。他表面上夸赞林仁肇,内心却很是不爽。即便他赞同林仁肇的建议,他仍然不爽。

    南唐开国皇帝烈祖李昪一生阅人无数,一招就搞定义父的亲儿子、夺过徐氏大权;一招就囚禁义父的死忠。那为什么在用三儿子换大儿子的考量中犹豫了半刻呢?普天之下,最看透李景达的就是他爹李昪了。

    燕王李景达确实有一定的指挥才能,也有一定的政务能力,可是他缺少容人之量。要是李景达名正言顺的是嫡长子,当然比李璟要好。可是李昪害怕,自己要是强硬地改立三儿子当皇太子,一旦自己百年之后,李景达称帝,大儿子和二儿子会遭殃。

    对于林仁肇,现在李景达很矛盾。一方面,他知道林仁肇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很想用林仁肇,在掌控朝政之后,将他提拔为枢密副使;另一方面,李景达的军事才能只能达到中上水平,可是李景达又非常自负,还自负的有些可笑。他想要让别人认为燕王厉害,不仅仅因为燕王是皇帝的弟弟,而是因为燕王能力强、水平高。结果到了林仁肇这里,他就没了自负的资本,因此对林仁肇超越自己的军事能力很是嫉妒。

    换而言之,就是李景达喜欢皇甫继勋、赵刚这些能力平平的庸才,这样才能显示燕王高人一等。“双高”,出身高、水平高。如果是和平盛世,李景达永远不会用林仁肇,利用处理太子党一事,说不定就把林仁肇杀了。不过现在是乱世,用一帮庸才,就如孟昶那样要亡国的,这一点李景达也清楚,所以他理智战胜了情感。

    可是对于林仁肇而言,李景达的出身高,这一点是无法触及的,然而水平高这方面,“天花板”太低了。林仁肇只要稍微一跳就会打到“天花板”,甚至把“天花板”打穿了,这就触及到了李景达的情感。

    当然不管怎么说,李景达没有将林仁肇当成太子党一并清除,多少还是显示了他还是有一些气度的。刚刚掌控朝政的燕王,毕竟想做一些对国家有益的事情。他要是把皇甫继勋升成枢密副使,那就等于自作孽地把汉国的利刃插到自己的心脏了。同时,李景达在政治方面也是睿智的。升林仁肇为枢密副使,因为他认为林有能力;而给皇甫继勋的解释则是当枢密副使没用,你给本王好好去抓武昌军的军权。对于李景达来说正好一箭双雕。

    汉国皇宫御书房内,刘承讯看过了三路军文书发来的详细战报,心中大定。正如萧淑沂说的,取两川之地指日可待,而且东川基本上已经没有敌军了。看着刘继业、石守信一会声东击西、一会连环计、一会瓮中捉鳖,他想起了一直以来的困惑。承讯与萧淑沂和姜成信深刻地探讨,希望从两人那里得到确切的解答。

    皇帝让宫人去请皇后、皇贵妃、皇太子和太傅到御花园一叙,这个问题,他希望儿子也能想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