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再现大唐荣耀 » 第一百二十七章 将士解甲归田园 后妃齐劝斩花蕊

第一百二十七章 将士解甲归田园 后妃齐劝斩花蕊

    刘继业、折子悦以及多名汉军都统在李孝连的带领下,轻松杀进了蜀国皇宫,所到之处少有抵抗,蜀国亲军侍卫大多缴械投降。刘继业、折子悦带兵冲进了空无一人的皇宫大殿,折子悦仰视皇宫之中的高台,非常兴奋。

    见折子悦径直地走上了金阶(皇宫之中,皇帝走上龙椅的台阶),刘继业大喊,“折子悦!”

    折子悦回头朝他笑了笑,走到正中的龙椅边上,摸了摸龙椅的扶手,然后就转身下来了。整场战争之中,刘继业就这一刻心最慌。

    折子悦对众人说,“看着我主陛下坐在朝廷之上,感觉天下就在陛下的脚下。刚才本想去感受一下这无穷的力量,没想到在伪帝这里,这就是个废物啊。”

    听着折子悦自我解嘲,众将哈哈一笑。按照礼仪,折子悦不仅不能坐在龙椅上,没有皇帝的许可、她也没有资格踏上金阶。折子悦说孟昶是假皇帝,那假皇帝的金阶能不能登、就是一个含糊的概念了;而且她高度恭维了大汉皇帝,意在让将军们千万别多想。

    约有半个时辰,蜀国皇帝孟昶、太后李氏以及嫔妃都被押了上来。昌武军士兵是非常有“强汉”心态的,见孟昶抬头挺胸地见节度使大人,心想,你有什么可狂的,上去就给孟昶一脚,将他踢跪下。

    这一踢,刚才还很激动的折子悦立刻冷静了,迅速拉着刘继业转过身去,一同跪地高呼,“大汉皇帝陛下万岁!”意思是孟昶跪的不是他夫妻俩,而是和他们一起遥拜大汉,然后两人起身面对面立于两侧。

    刘继业命人拿来笔墨和圣旨,取来蜀国皇帝玉玺,让孟昶写投降诏书。孟昶此时方有空暇抬头一看,悲愤之余无限感慨…竟然是他的乘龙快婿李孝连站在汉国大将身边!孟昶气不打一处来,“可找前朝写降表的宰相李昊写,写完朕盖上章印。”

    李孝连轻声禀告,“节度使大人,李昊乃是我父。”

    刘继业倒也客气,“快去请李大人。”

    过了一会儿,李昊来了,根本看都不看孟昶一眼,直接上前拜见刘继业后,欣然接受任务。

    真不知道是文采好,还是早已酝酿于心,李昊刷刷刷快速成文,递给刘继业。刘继业拿过降表看了又读,读了又看,云里雾里,只明白了大致意思。刘继业索性又让李昊写文书,向大汉皇帝禀告,昌武军节度使刘继业于四月二十九日攻克蜀国都城,俘获帝妃等一干人等数千。

    刘继业以孟昶的投降诏书,昭告两川,命令所有蜀军投降。接到投降诏书后,伊审征的十万大军,皇宫守卫一万余人,灌州老将万兴权麾下一万余人,共计十四万大军相继全部投降。这还不包括已经请降的武泰军。

    刘承讯先收到了第一封刘继业的请罪书,看完之后就当没看见、置于一边。于法,搜查藏在百姓家中的蜀军绝没有错;于理,杀百姓是不对,可破城之后,这些人与蜀军一起围杀汉军,算百姓还是算不肯投降的蜀军,情况特殊;于情,就更不用说了,昌武军将士因此阵亡二千余人。承讯不想讨论此事,同时也有点担心太傅会说他,甚至要求严惩陆甬,索性就当没看见这份请罪书。

    刘继业第二封战报和第三份蜀国降表及攻占成都战报同时到;还有石守信抵达遂州、距离成都三百里,邱衡和高怀德抵达渝州、蜀国武泰军节度使周青领一万八千军请降等战报,简直就是一路高奏凯歌。

    看到蜀国的降表,刘承讯非常高兴,西南差不多就算平定了,这还是第一次灭亡中原南部之国。大喜之余,太傅姜成信和枢密使张浦都提醒皇帝,现在绝不能掉以轻心,以防蜀国再乱,也要提防出现第二个孟知祥。

    承讯问张浦,“朕觉得刘继业、石守信、高怀德和邱衡还是可信的!”

    张浦非常坚定的说,“四位大将固然可信,可是陛下绝不能掉以轻心。当年,唐庄宗、唐明宗又何尝不是认为孟氏可信、才让他镇守西川的!”

    承讯点点头,与萧淑沂、姜成信和张浦商议,对两川做如下部署:命令石守信分兵占领中川各州,让他本人立刻率领全部禁军赶赴成都、与刘继业共管蜀国都城;命令高怀德的水军退守夔州、以防南平分割蜀国土地;命令邱衡部迅速占领东川各州,以防南楚进入蜀地。

    对本国进行兵力部署后,刘承讯下令给刘继业和石守信,令两人负责全部解散伊审征的十余万人、蜀国近卫军三万人等共计十四万军队;命令暂时保留李孝连的西川驻军一万五千人,保留周青的东川驻军一万八千人,分别听候刘继业和邱衡指挥。下令给刘继业,派重兵将孟昶及孟氏全族押送汴京。

    做了部署后,承讯让张浦和王守成再仔细斟酌一下。各人都告退只留下萧淑沂后,承讯又召见了两位羽林大将军阮豹和齐藏珍,让他二人做好战斗准备,以防两川有变。

    其实,不用太傅姜成信和枢密使张浦提醒,刘承讯也已经警惕了。远的三国时代,邓艾和钟会攻取蜀国成都之后,一个搞“封狼居胥”,一个想割据两川;近的就是孟氏了。承讯至今都牢牢地记住太祖留给他的话,“乱世之中各人皆有打算,凡事要有制衡。”

    到了傍晚,承讯和萧淑沂一起去给太后请安。到了慈宁宫,见李沁和钟芳芳都在。

    承讯笑问,“怎么,现在芳芳也常来啊?”

    李沁说,“是哦,来的比我还勤快。陛下您不知道吧,钟贵人医术高明。太医都没看好母后,芳芳看好了。”

    萧淑沂调侃,“可不是吗!陛下奄奄一息都给她吹回来了。”

    众人呵呵大笑。太后问及,“明日端午佳节,皇儿有没有空来陪我吃顿晚饭啊?”

    承讯说,“一定陪母后。”

    太后又问,“怎么,看来两川战事一片大好啊。”

    承讯告诉太后,刘继业于四月二十九日晚攻克成都,俘虏孟氏一族,今日接到降表,蜀国已亡。

    太后、李沁和钟芳芳都恭喜皇帝,又得两川之地。其实她们三个人也不太清楚两川之地有多大,在哪里。

    闲聊了一会儿,承讯、萧淑沂和钟芳芳先行告退,太后看着三人,突然想起一事,说,“婉儿,等等。”拉过婉儿,私下问起,“你们三人是怎么轮流伺候陛下的?”

    李沁脸色通红地低声回复太后,“每月’三六九六六’。”然后又解释道,“每月第一、二、三天,陛下分别去淑宁宫、秀宁宫和熙宁宫;每月第四、五、六、七、八、九都在太平宫陛下那里,淑沂和我第四日、淑沂和芳芳第五日、我和芳芳第六日,后面三天重复一遍;再后面九天,陛下分别去淑宁宫、秀宁宫和熙宁宫连去三天;再后面六天跟四到九日一样;再后面六天,分别去淑宁宫、秀宁宫和熙宁宫连去两天。这样正好一个月。”

    太后听后,捂着嘴偷笑,“头都被你们绕晕了,这肯定是萧淑沂出的鬼主意。”

    李沁也笑着说,“太后圣明。”

    赶到成都的石守信向刘继业、高怀德和邱衡去信提议,要不要大家在成都碰个头,商讨向皇帝陛下请功的方案。本来刘和高都同意了;邱衡向下属说及此事,头号心腹、副使耿照威问邱衡,“大人有没有什么想法?”

    邱衡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什么想法?”

    耿照威说,“此时瓜田李下,攻蜀大将们聚到成都干什么呢?不是有人想除掉我们,就是我们想除掉别人。”

    邱衡一听,有道理,就回复石守信八个字,“不宜相见、各自表功”。

    邱衡的回复使得石守信和刘继业再次仔细体会“不宜相见”的含义,四员大将各自表功,并送到了汴京。即便皇帝有疑问,到时候再理论就是。

    根据四人的上表,皇帝下旨,怀德军节度使邱衡加封食邑二千户;封昌武军节度使刘继业为西川侯;水师大将军高怀德加食邑二千户(高怀德是大将高行周长子,已继承国公爵位);封禁军都指挥使石守信为东川侯;封折子悦为一品诰命夫人。同时,将四人上报的征战攻城良将依次论赏、加官进爵;封降将李孝连和周青为伯爵,领左川和右川将军,让二人暂归刘继业和邱衡统管。

    有一项成都的报告让承讯非常重视:刘继业派兵将孟氏一族送往汴京之时,成都百姓冒死相送,来者竟有万人。百姓不顾士兵阻拦,向孟昶磕头跪谢相送,直到百里之外的汉州,才肯返回。承讯觉得颇有些不解。在他的印象中,孟昶应该是个穷奢极欲的昏君,可从刘继业的报告来看,成都百姓还是很敬重他们的这位君王的。

    承讯再一次召集内阁会议。张浦看了刘继业的报告,建议立即诛杀孟氏一族,以免夜长梦多。

    苏禹反对,“杀投降的敌国皇帝容易引起其他降将的不安。”

    张浦再反驳,“就是要把这些不安份子清除殆尽,两川才能安宁。”

    萧淑沂、王守成、王章、王波都不表态。承讯再问太傅,姜成信淡然地说,“孟昶非请降而是被俘,杀与不杀只在陛下一念间。”

    太傅竟然给了两种做法都赞同的表态,承讯想了想,说,“既然如此,为免夜长梦多,命令张远征立即前往,在来汴京路上,将孟昶全族诛杀并在途中并安葬。”

    张浦立即复议,“陛下英明!”见皇帝还是想杀孟昶,苏禹就没有再多言。等到张远征接到旨意来见皇帝,反倒多嘴问了句,“女子怎么处理?”

    承讯半开玩笑地说,“女的就不用杀了。朕听说孟昶的花蕊夫人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很是不信,能与朕的淑沂皇后媲美?”

    其实这仅是玩笑而已,承讯主要是恶趣味,他在想,孟昶那个美丽的妃子会不会把“君王城上竖降旗”这首诗送给自己呢?当然,承讯也有男人都具备的好奇心,这么名留史册的美貌女子和萧淑沂和钟芳芳相比,是怎样的美呢?

    可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萧淑沂随后去找李沁,“讯哥不是对我俩承诺了吗,除了钟芳芳,再也不找了?这才一会,就说话不算数了啊!”

    李沁当然也不想再来一个,求教萧淑沂该怎么办。

    萧淑沂说,“陛下怕夜长梦多,要杀孟昶一族;我们也怕夜长梦多啊,一起去请求讯哥,把那花蕊夫人也杀了。”

    李沁有点心虚,“这会不会是干政啊?”

    萧淑沂说她,“这算是什么干政!陛下若把那花蕊夫人弄回来,是能放在七部啊,还是放在军队啊?如果不杀,就只能放在后宫了。你是后宫之主,跟我一起说去,要表态,坚决不要这个人。”

    李沁见萧淑沂态度很坚定,问她,“那现在就去找讯哥?”

    萧淑沂点点头,事不宜迟。两人从秀宁宫出来,往御书房走了一半,萧淑沂又想起来,还应该把钟芳芳拉上。于是,两人又跑到熙宁宫。正在写字的钟芳芳有点为难,觉得自己份量不够。萧淑沂有点着急,“我一个人,不到五成把握;我和沁姐姐两人,可能就有八成把握了;再加上你,我看那花蕊夫人就没戏了。今天你要是去,我们还是姐妹,要是不去,以后我和沁姐姐就不理你了。”

    看来,萧淑沂确实是灵活运用“三十六计”的军事高人啊!这招叫“树上开花”,原来就萧淑沂一个人反对,她拉来李沁和钟芳芳,借助此二人之力。其实李沁什么也没说,钟芳芳对此事也不太介意。可话都说到这份上了,钟芳芳是不去也得去啊!犯不着为了一个连面都没见的人,同时得罪皇后和皇贵妃。于是,三人一起去见皇帝。

    到了御书房,承讯见三人同行,大致能猜到原因。其实,当时说完就怕萧淑沂多心,想跟她解释一下,不行就不见算了。没想到皇帝一说散会,萧淑沂就直接离开了,都没给机会解释。

    三人一进门,齐刷刷全跪在那里,承讯问,“是因为花蕊夫人的事情吗,淑沂?”

    萧淑沂顺着话,“陛下圣明。奸妃误国导致蜀国灭亡,今淑沂、沁儿和芳芳恳请陛下正本清源,诛杀昏君,同时也诛杀误国的奸妃。”

    孟昶要真是昏君,又怎么会有数万百姓送他呢,那也就不用杀他了!通晓历史的刘承讯也并不相信什么妲己、褒姒误国之说,只能是君王昏庸无能。即便没有这些美人误国,考虑到各种利益,也总有些人要把误国的罪名强加在她们的头上。承讯此时的心情和之前的钟芳芳差不多,不想为孟昶的妾室跟自己的妻妾们去辩论,更不想争吵。

    萧淑沂此计甚妙,承讯索性直爽地答应了她们的请求,命令侍卫立即告知张远征,考虑孟昶毕竟曾是皇帝,凡是嫔妃一律给他殉葬。听此一说,萧淑沂满面笑容,也不叫陛下了,高呼,“讯哥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