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再现大唐荣耀 » 第一百二十八章 汉军激战大理国 一家欢喜数家愁

第一百二十八章 汉军激战大理国 一家欢喜数家愁

    成都的刘继业送走了孟昶,正在忙着和石守信一起将蜀国皇宫之中的各种宝物装车,准备送到汴京进献给皇帝陛下。

    正忙着呢,有军士禀告,有一支来自西南方向的部队进犯,嘉州(乐山)失守;这支部队正在向眉山进军,眉山刺史向节度使和指挥使大人求救。

    刘继业连忙找来李孝连,询问,“不是说蜀军都已经解甲归田了吗?怎么还有部队?”

    李孝连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来。刘继业又找来一帮降臣,问及蜀国还有什么军队?有人禀告,会不会是大理国的部队?听说汉军到达汉州时,孟昶曾派人向大理国求救。

    经降臣们各种分析,这支部队应该不是蜀军,而是大理国的部队。他们竟然不经任何通告就攻占嘉州,那就是宣战了!

    刘继业和石守信商议,由昌武军都指挥使陆甬率领一万昌武军和一万李孝连部蜀军增援眉山。

    陆甬率领二万军队火速赶到眉山。按照现在战争的保守思维模式,到达成都平原的边缘地带,陆甬专门选取了一块地势平坦的地方,将昌武军的骑兵和步兵集中在中央,将蜀兵分成两部分,分居中军的两侧。这个阵型就是刘继业打王昭远布阵的翻版,可是当大理国的军队出现的时候,陆甬傻了眼。

    一个个身高将近三米的庞然大物出现在汉军面前,庞然大物上面站着3-4名弓箭手,一人居前驱赶。这是汉军第一次遇到象兵。

    当大理国士兵吹响低沉的号角时,陆甬硬着头皮应战。不论是汉军还是收编过来的蜀兵,十之八九的士兵从未见过大象。面对这从未见过的庞然大物,心中发憷,能不立即掉头逃窜已经是军事素养极强了。

    象阵冲到汉军阵前,汉军虽然箭比大理国的密集,可训练有素的大象根本不怕弓箭,依然向前猛冲。汉军被大理国军队一个冲击就一败涂地。陆甬好不容易收拢残兵,也不管眉山了,慌忙撤退。蜀兵更是郁闷至极,跟谁混谁输。

    陆甬狼狈之极地撤回成都,向刘继业和石守信报告,大理国有象兵数千,如城墙一般,根本就没法打。刘继业又赶忙找来折子悦以及其他将领以及蜀国降臣帮着出谋划策,竟然无人能解。刘继业这下有些心慌了,根据退回来的士兵描述的画像,大象身高三米多,皮糙肉厚,没有弱点。五千象兵过来,城都不知道该怎么守。

    见刘继业一筹莫展,石守信在一旁偷着乐了半天,才对刘继业说,“老弟没有法子啦!”

    刘继业有点不服气和不甘心的回复,“是啊。”他想,我没有法子,难道你就有啦?

    却不成想,石守信说,“既然老弟没有办法,那就让我这个老哥来搞定吧。我来带领所部禁军,整装待发,夺回眉山和嘉州。”

    刘继业这下更不淡定了,追问,“石老哥真有办法?”

    石守信笑而不答,只说,“当年陛下面对几十万契丹骑兵,还有大量铁骑兵,都将他们消灭在黄河北岸。几千象兵算什么!”

    刘继业得守在成都,可他心痒难耐啊,提出让折子悦跟着去看看,学习一下。石守信欣然同意了。

    已经攻克眉山往成都而来的大理国士兵士气高昂,领军的高显昌更是信心十足。乘着蜀国新亡,这正是大理开疆扩土的好机会。收到汉军的约战书,高显昌当即回复,战就战。

    这一次,石守信将禁军步兵置于中央,骑兵居于两侧,即采用了皇帝在黄河北岸与辽军决战时使用的阵型。

    高显昌没有管敌军如何布阵,对他来说一样打。大理国的进军号角吹响,象兵在前,步兵在后。石守信冷冷地看着,却没有下达进军的指令,折子悦在一旁只能干着急。

    当象兵接近汉军约三百米的时候,禁军前排士兵阵型一变,露出了他们的火炮。大理国人也没见过这是什么玩意,只听一声声隆隆的炮响震耳欲聋,机弩发射机怒射出长达数米长的燃烧的火箭。

    大象皮再厚,也不像铁骑兵的铁甲那么难以射穿。烧红的火箭射穿象皮,再加上炮声隆隆,使得这些训练有素的大象受到了巨大的惊吓,任象奴(驾驶大象的人)如何驱赶也不管用。象群掉头乱蹿,将大理国的步兵踩死甚多。待大理国军大乱,石守信才下令吹响进军的号角,禁军两翼骑兵飞速冲出包抄,中路步兵列阵前进。

    看完禁军的精彩“表演”,折子悦一边心服口服,另一边又心有不甘的回到成都。刘继业赶紧盯着问,“怎么样,怎么赢的?”

    折子悦说,“我们就输在装备太差。上次,在御书房皇帝陛下考我们,我俩只知道禁军有弩,没有想到他们还有能发射数米长火箭的机弩,还有火炮,把大象打得掉头就跑。”折子悦表示,“下次见到陛下,也不要什么诰命夫人了,拿封号换些火炮更加实在。”

    此次攻下蜀国,石守信实在没想到竟然给刘继业抢了先机、首先占领成都。现在刘继业固守成都,终于轮到他大显身手了。石守信得理不饶人,一路狂追大理国败兵,将高显昌杀得仓皇北顾,就带了数十名骑兵逃回大理。幸亏高显昌还有百十匹马,不然就被石守信给灭了。

    石守信一路乘胜追击,不断攻占大理国的城市。石守信打仗勇猛,对待百姓也是秋毫无犯,大理的各州府多有归顺,一路占领建昌府、会川府、善阐府(昆明)和威楚府。打到后面,连石守信都有点害怕了,派人去成都向刘继业请求,派兵跟上、控制这些大理国领土;还一再强调,所得功劳平分。刘继业也是战意隆隆,立即派出昌武军和蜀兵跟上,只留下八千军留守成都。

    随着刘继业的部队相继跟上,石守信继续进兵。此时的大理已不像诸葛亮南征时那样是不毛之地了,部分小城镇呈现了高度的文明,这反而给了石守信机会。他一路从怒江、金沙江和澜沧江的缺口处,率领大军直逼大理国都城大理。趁着战败之际,大理国大臣们在皇帝的授意下开始了推倒高氏的运动,董氏颇有东山再起的架势。

    自晋末汉初,大理国新兴的政治势力——高氏一族逐步打压原来的显贵董氏一族,掌控了国中朝政。大理国皇帝段氏早已成为傀儡皇帝。在此情况下,大理国高氏贸然发生了援蜀攻汉之战,本来意在进一步提升高氏威望,希望借此为改朝换代增加筹码。

    可现在偷鸡不成蚀把米,高氏内忧外患,为了能够保住权臣地位,高氏选择了向中原汉朝妥协,派出使者向石守信求和。大理高氏同意将金沙江以北的建昌府和会川府,元江以北、金沙江以南、威楚府以东的善阐府(昆明)、秀山郡、石城郡也包括威楚府,约占大理国四分之一,人口近半的国土送给汉朝,并向汉朝纳贡称臣。

    起初,石守信和刘继业根本不想答应。高氏承诺的这些土地现在全在汉军的掌控之下。正当石守信一边虚与委蛇、假装答应高氏退兵,一边积极备战的时候,刘继业接到了战报。听说汉朝诛杀了孟昶一族,蜀将全师雄在文州附近纠结原蜀国之兵,接连攻占了文州、扶州。两地百姓纷纷出人出钱拥护。利州告急。随后降汉的龙州刺史万兴权起兵响应全师雄,战火已经烧到了绵州。这还没完。原来因孟昶下旨被迫投降的雅州刺史吕翰亦起兵响应。西川一片混乱。刘继业眼睁睁地干看着、不敢派兵去增援,因为成都就八千兵,只能慌忙向石守信告急。

    此时,远在汴京的皇帝非常开心。刘继业送来了大批蜀国珍宝;石守信送来了好消息:大败大理国入侵的部队,一路乘胜追击、占领大理多个城镇。承讯让司礼监通知皇贵妃,皇后、皇贵妃每人选五样,贵人选四样,杨乐选两样,看看有没有合适的给太后选几样,剩下的收入府库。等到战争结束后,用来犒赏出征的将士。

    萧淑沂、李沁、钟芳芳和杨乐来到库房。原来汉国皇宫内并没有什么像样的珍宝。立国前,辽国来抢过一次,立国的时候又全都犒赏三军了。攻占契丹都城,刘承讯还搞过一次犒赏三军,就只把原本出自中原的一些名贵字画带回来。这下一看,三个人都看傻了。唯一好点的是萧淑沂,毕竟见过世面、看过辽国的皇宫珍宝。连钟芳芳这个公主都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金银珠宝、珍珠玛瑙和珊瑚等物。

    萧淑沂选了五样全是白色的动物制品,她喜欢白色;李沁和杨乐看来看去、专捡认为值钱的黄金、珠宝;钟芳芳选了三幅画。钟芳芳正在仔细鉴赏第四幅画时,库房太监让人抱出来一块长五尺,宽九尺,厚为零点一五尺的黄金板。

    刚拿出来的时候,萧淑沂还有点想讥笑说,这适合沁姐姐呢…定睛一看,这竟然是一副包括中原、江南各国的天下地图。图中,蜀国以玉石镶嵌,其他各国分别用各色红绿蓝宝石和玛瑙镶嵌。李沁还在犹豫,这么大只能做摆设了…萧淑沂立即冲上去,调皮地跟李沁表示,“这个归我了!”

    可是多要了一个不行啊!现有的五个又选来选去,舍不得放下任何一个。急中生智的萧淑沂硬是塞了一个给钟芳芳,让钟芳芳先拿回去,到时候用一幅木雕换(母昭裔送她的那幅美女图),还让钟芳芳放心,绝对物有所值。

    中原汉国攻灭蜀国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其他各国。相比于南平国,蜀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在汉国的攻势下,蜀国竟然就只坚持了两个多月…南平王的弟弟高保勖害怕了。汉国两路大军会不会在回师途中顺道攻灭南平?他立即派出使者,献以重礼向汉国朝廷恭贺。

    武平军和武安军的周行逢、张文表和杨师璠这会儿也连忙在朗州商量对策。原本,他们还觉得与朝廷隔着南平,算是在外面逍遥快活。现在蜀国灭亡,汉朝与南楚就只有一山之隔了。张文表提出,是不是该和江南唐国联合,再联合南汉以对抗中原?

    周行逢反问张文表,“你忘了刘言是怎么死的啦?”

    杨师璠更是不答应。和岭南刘氏结盟,那是不可能的事,除非海枯石烂!

    张文表反驳,“可现在把刀架在你脖上的不是岭南刘氏,而是中原刘氏啊!”

    周行逢劝张文表,“大汉可降,伪汉不可联。联合岭南刘氏迟早还是阶下囚。”

    杨师璠说,“其实大汉皇帝南下的步伐也没那么快。不如先派使者恭贺皇帝得两川之地,顺便探探口风。”

    周行逢和张文表都认为这个提议不错,先看看情况。

    南汉的刘鋹还在玩、还在闹。一直想灭南汉的刘承讯暂时还没有想到,在石守信攻占大理国的善阐府(昆明)、秀山郡、石城郡等地后,中原汉国与岭南汉国就隔着一条元江了。当然,从元江渡江去攻打岭南汉国也很难。

    江南国的新都洪城中,皇帝李璟正在百无聊赖的拉琴。现在成了孤家寡人,跑到洪城来,衣食住行都与金陵相差不少。由于连权也放了,也没什么人往皇帝身边一个劲的凑了。太师冯延巳日日告病,翰林学士陈处尧倒是还能偶尔来看看皇帝。

    这一日,陈处尧又来陪皇帝了,恰好皇后也在。李璟问陈处尧,“最近有什么重要的政事吗?”

    陈处尧面有忧虑地回答,“陛下,汉朝灭蜀了!”

    听了这话,李璟吓得手中的茶杯都没拿稳,啪地摔在了地上。

    “啊,啊!”李璟有些哆哆嗦嗦地问陈处尧,“怎么都没有人跟朕提起汉军攻蜀的消息啊?”

    陈处尧见皇帝不安,只好说,“此事与大唐无关。臣估计是宫人们也多有不知吧。”

    李璟问起,“汉国什么时候攻蜀的?”

    陈处尧没敢说,钟皇后在一边见此情景,也道,“你就照实说吧。”

    陈处尧又看看皇帝,见皇帝没有反应,只好说,“据说用了六十天左右。”

    在李璟看来蜀国也是一个大国,也是有天险作为屏障的,汉国灭蜀竟然就用了六十天!李璟让宫人扶他起来心事重重的四处走走,却怎么都觉得很累,从此一病不起。

    李璟经常抓住皇后的手,忧心忡忡的说,“不知金陵的防御怎么样啊?”

    钟皇后安慰夫君,“有从嘉和三叔在,他们也是日日操练水军以防汉国的。放心吧!”

    李璟又问起芳仪的下落,皇后无言以对。李璟痛哭道,“朕就这么一个女儿啊!都到了婚嫁的年龄,也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在皇宫之中,宫人对她百依百顺,出去宫外,凡事要看人眼色,她怎么能受得了啊!”他又想起了李景遂,“朕对不起二弟,对不起烈祖皇帝的嘱托啊。”

    钟皇后抱着李璟痛哭不已,问,“陛下,您就没有想过,弘冀是被人冤枉的吗?”

    “啊?……”

    钟皇后叹气,“难道弘冀是脑子坏了吗?不然,今天就是他坐在从嘉的位置上了。”

    李璟气息微弱的问,“皇后可知是谁人害弘冀?”

    钟皇后毅然地说,“臣妾也没有证据。可十有八九是李从善认为从嘉无意太子,想从中牟利。”

    李璟痛定思痛,芳仪气得离家出走,从前皇后也怀疑是李从善一箭双雕;李从善还曾结交重臣。昏昏沉沉的皇帝长吁短叹,“罢了,罢了!”

    到了此时,事实的真相对于皇帝来说已经不重要了,李璟下令,追封李弘冀为文献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