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再现大唐荣耀 » 第一百三十一章 云娘得势欲复仇 从嘉登基成新君

第一百三十一章 云娘得势欲复仇 从嘉登基成新君

    七月的洪城,燕王李景达再次向皇后上书,恳请皇后同意燕王世子李从禹的婚事。皇太子李从嘉也写了一封家书。他告知母后,皇叔真的很尽心尽力,有了消息就马不停蹄地往润州跑,找不到妹妹真的或许是天意。皇后看了李景达和儿子两人的奏请和书信,显然两人是商量好的。

    皇后心知,皇帝是撑不了多久了。一旦皇帝仙逝,她还是想回金陵,不想呆在宫殿狭小的洪城。到时候,还得要儿子和燕王李景达的首肯。思来想去,她代皇帝下旨,准予燕王世子婚配。这下燕王府终于等来了好消息,皇后的性子也耍够了,李从禹可以结婚了。

    李从禹娶的是同平章事、宁国军节度使赵延融的女儿,婚事安排得非常隆重。皇帝和皇后也从洪城派大太监送来了御赐琉璃宝塔和夜明珠。

    当天,李景达格外开心,长子娶妻成家了。王公大臣们都赶来庆贺,李景达也是一一回礼。本来这是个大喜的日子,谁知有人使个轿子抬了一箱东西送来,说是恭喜燕王家有喜事。

    大木箱子非常精致,送到燕王府门口。抬轿子的人被问及是什么人送的什么,都说不知道,只给了十两银子让送过来贺喜。

    下人不敢自专,禀告李景达。正在迎客的燕王李景达命令打开箱子,一股臭味迎面而来!箱子密封的太好了,竟然一点没有泄露出来。李景达是战场上混出来的,自然并不害怕。再令揭开一看,里面是一具尸体。前来吃喜宴的宾客议论纷纷,还有惊慌失措,吓得跑多远的。李景达掩鼻走近一看,尸体已经腐烂,穿的倒是神武军的军服。再一翻动,显眼处放着腰牌,写着赵刚的名字。

    这显然是找了一个死人套上了神武军的服装,然后把赵刚的腰牌放身上了。木箱中还放着一份竹简。李景达命人念,写的乃是:江南神武军赵刚擅自越界,诛杀!若燕王不服,可约战长江之上。落款为大汉武宁军董平。李景达一听,气不打一处来。可能是上次赵刚追钟云娘,追过了界,所带随从及赵刚全被汉军杀了。

    士可杀、不可辱,在自己儿子大喜之日,如此挑衅,李景达气得要立即领兵过江与汉军一战。其他来贺喜的部将如张刚等人闻听,已经出来了,连忙上前劝说。

    “燕王,不可动气,动气正中汉国下怀!固守保卫江南方为上策,请燕王忍辱以保国家。”

    李景达当然也知道过江与汉军决战不是明智之举,只是堂堂王爷被欺成这样,总得有所表示吧。经大将们一劝,于是说,“不提这晦气事情,本王不中汉国之计!”然后继续举行宴会。

    董平为什么要做出这样极端的事情呢?因为夫人钟云娘开始想复仇了。钟云娘告诉夫君,金陵李氏杀了她父亲和两个哥哥,只剩下她和母亲。

    董平听说此事后跟钟云娘说,“难怪上次夫人被追杀!夫人的血海深仇就是我的血海深仇,何况征伐江南本是我的使命。”

    于是,送了份“大礼”给李景达。董平当然希望李景达出兵,可是李景达最后选择了隐忍,没有去理会董平的挑衅。

    钟云娘将两个儿子都交给了董平。原本大儿子还想学文,结果钟云娘硬是让大儿子也学武,让儿子们当了两名武宁军将士,还督促儿子们好好跟着父亲学习武艺。父亲、两个哥哥都是将官,前夫应征入伍,家里的男人们从军都没有好结果,本来钟云娘是一心想让儿子们安安稳稳读书、平平安安度日的,竟然改性子让两个儿子都当兵去了!她的心思引起了母亲的注意。

    母亲劝钟云娘,“女儿,你吃了这么多苦,咱们的仇家可是大唐的皇室啊!算了吧,安稳地过日子,给徐国公再生个儿子,一切也算圆满了。再说了,话说回来,皇帝毕竟是你姐夫,皇后是你姐姐啊。报什么仇啊?”

    钟云娘不听母亲的劝告,坚定地说,“以前,我没想过复仇是因为自己一介女流,什么都做不了。可是现在不一样了!芳芳站在我们一边,她跟我一样是姓钟的。咱们家现在是大汉的皇亲国戚。在大汉皇帝,还有我的夫君面前,小小的江南算得了什么呢?李璟还不是一样给吓得跑到洪州去了吗!我夫君向李景达下战书,李景达来都不敢来。”

    钟云娘的母亲再劝她。“芳芳跟你不一样,她只是表面上恨她父母,可是人家毕竟是骨肉血亲,真到了关键时候她还是会原谅他们的。好好过日子,上一代的仇就别再念念不忘了。”

    钟云娘颇为不满地看着母亲,“什么上一代的仇?你想想大哥、二哥,还有可爱的童童!”说到大哥的儿子,钟云娘再也忍不住,痛哭流涕。

    母亲又抱着女儿,“云娘这些年受苦了!可这不是苦尽甘来了吗!我的乖女儿,我的孝顺女儿…”母亲像哄小宝贝一样哄着钟云娘。人无论表面有多坚强,总有脆弱的一面。母亲见无法劝阻女儿只得作罢,心想还得找个机会,无论如何要劝女儿,不管怎样,要放大女儿一马。

    没有夫人这件事,董平也已经等了很久了。他上书恳求皇帝陛下早日兴兵攻灭江南,武宁军节度使愿为陛下先锋、直指金陵。

    刘承讯回信给他的爱将。现在蜀中出现叛乱,又与大理国开战了。禁军、朔方军、昌武军和怀德军还在两川苦战,桐城水师还无法调回。武宁军需多加训练、加紧战备。一旦两川稳定,将重点考虑首攻金陵。

    九月十二日,大唐皇帝李璟迎来了他人生的最后一天。这一天早上,李璟已经几乎不能说话了。

    正午的时候,李璟竟然打起精神,颇有兴致地让皇后钟婉娘取来了心爱的古琴,还简单地拨了两下。

    钟婉娘颇为高兴,问太医,“陛下是不是快要好了?”

    太医只敢暗示皇后,“怕是回光返照啊…”

    钟婉娘默默的陪靠在李璟身边。直到傍晚,李璟说,“朕…有点累了…”钟婉娘刚要扶他躺下,李璟却又来了点精神,说,“芳仪…”

    钟婉娘想到太医说的话,就骗李璟说,“芳仪跑到钟云娘以前的公婆家了。现在已经回金陵皇宫了。正在让从嘉派人把妹妹送来洪城呢。芳仪听说父皇病重,很是自责,估计要不了几日就能到洪城。”

    李璟点点头,说,“婉娘,这次,朕真的累了,要睡了…”溘然长逝。

    钟婉娘趴在李璟身边痛哭不已,一边伤感于夫君的中年早逝,一边担忧自己的前途和命运。

    九月十四晚,八百里加急信到达金陵,皇帝驾崩。李从嘉听说父皇去世,伤心欲绝。周娥皇陪着哭了一会,就准备到燕王李景达处求教。结果一出门,李景达已等在东宫门口。

    “皇叔,如何是好?先该做什么?”

    李景达说,“没有时间悲伤了!应当先劝从嘉节哀,还有天下大事要等着他去决断。”

    周娥皇点点头,返回宫内。她满脸悲伤,可内心喜悦。

    “夫君,先要把国事处理好,皇叔还在宫外等候呢。”

    李从嘉让周娥皇请皇叔。等到李景达进来之后,李从嘉问他,“皇叔,该如何处理?”

    李景达建议,立即派大学士冯延鲁去汴京,向汉国皇帝禀告国主仙逝,请旨追封陛下为帝,并准许储君即位。同时,责成礼部派人去洪城迎回陛下,安葬于已经修建好的陵寝。李景达安慰皇太子,他已经命令神武军加强戒备,防止汉国乘着国丧之际兴兵来伐。这让李从嘉心里安定了不少。

    九月十九日,李从嘉的奏请书到了汴京。皇帝刘承讯本不想答应追封李璟为皇帝,还想着,如果李从嘉硬是要给他父亲追封皇帝,正好乘着江南国丧兴兵讨伐。

    二十日,钟芳芳听说父皇李璟驾崩伤心欲绝。虽说心中记恨父亲昏庸、误了大哥,但是毕竟那是她父亲,还是一直把她当作掌上明珠的父亲。

    刘承讯一直都听徐国公夫人钟云娘说,钟芳芳是江南大族的才女。可王守成早已报告皇帝,钟氏在十多年前就已被李氏铲除,大族中除了李氏,就是冯氏和周氏了。到底是钟云娘说谎了,还是钟芳芳隐藏了自己的姓名呢?虽然心中有些疑问,刘承讯觉得没有必要追究,钟芳芳这个名字就很好。

    二十一日,见钟芳芳卧床不起,明显是伤痛不已之状,到熙宁宫探病的刘承讯有些疑惑,试探地问,“芳芳还想家吗?有一件事情我想问问你的想法。江南国主李璟驾崩,李从嘉欲追封他为皇帝。我看李从嘉野心还不小。我给皇叔追封帝位,他也给父亲追封。江南之战(王景崇等人渡过长江,在青弋江与林仁肇大战)我们其实就赚了个名义上的宗主国,李璟去了帝号,现在还得要回去,你说我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呢?”

    钟芳芳沉默良久。其实她想说,军国大事当然由陛下定夺,臣妾不宜影响陛下的决定…可是她又怕说出去之后,皇帝真的不让追封。父亲都已经仙逝了,做女儿的还要“大义灭亲”,孝心何存啊!思来想去,钟芳芳轻声说,“江南国主人都已登极乐,何必还在为难他呢。”

    承讯笑道,“好,朕就听从芳芳的建议,恩准了李从嘉的奏请。”

    当天下午,在驿馆焦急等待的大学士冯延鲁终于等到了好消息,大汉皇帝要接见他。冯延鲁连忙穿上官服,跟随侍卫去广平殿觐见皇帝。

    冯延鲁上朝之后,竟然不跪而行拜礼,皇帝刘承讯严厉责问,“大胆江南使臣冯延鲁,见朕为何不跪?”

    冯延鲁面不改色、异常淡定,缓缓说道,“陛下,臣闻天下仁君,唯孝之道。我主李璟因敬陛下仁义,自去帝号追随陛下。现在我主仙逝,储君孝以为先,欲追封我主自去的帝号。君上却处处刁难,岂是仁者之为?臣只跪仁义之君。”

    王章怒斥冯延鲁,“狂妄江南使者,既知江南国主也是陛下之臣,还敢口出狂言。”

    皇帝刘承讯知道这是冯延鲁在耍无赖,皇帝要是不给江南国主追封皇帝,他就不跪拜。可今日刘承讯心情不错,又见钟芳芳不想为难江南之人,知其与江南李璟可能还颇具渊源,于是反问,“冯延鲁,你又怎知朕不许追封李璟为帝呢?朕的皇叔虽不曾为帝,也曾追封世祖,何况李璟?”

    冯延鲁微微抬头,看着坐在高台之上的刘承讯,稍微打量了一下这个让江南吃了不少苦头的汉国皇帝,竟然有着与国主李璟一样和悦的表情。皇帝都说了可以追封,冯延鲁也犯不着硬杠。他双膝跪地高呼,“吾皇英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刘承讯也是矛盾极了,一边喜欢这些文人的气节,又不喜欢文人玩文字游戏。冯延鲁就谢恩了,皇帝是不答应也得答应啊!

    刘承讯心想,行啊,冯延鲁你不是喜欢玩文人的把戏吗,于是说道:“追封李璟为皇帝,谥号由江南储君选定,封江南储君李从嘉为江南国主。”

    冯延鲁领旨谢恩,只听皇帝又说:“封冯延鲁为门下省侍中,在京师留用。责成其随从领旨回金陵复命。”

    皇帝的话把本来满心欢喜以为顺利完成出使使命的冯延鲁弄懵了,他要被扣留了。正如冯延鲁的至孝一说,他既然是大汉的臣子,皇帝将他留下很合理。

    不待冯延鲁多废话,刘承讯命令宰相王章给“冯侍中”找一个住处暂住。同时让礼部通报给同来的官员,冯延鲁受封大汉门下侍中,将留于京师,不再回江南。至于冯延鲁被封的门下省侍中是个什么官呢?这是唐朝最有实权部门的最高长官,相当于宰相;可现在是汉朝,根本没有这么个职务,也就是连品都没有。

    皇帝出此之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治一下冯延鲁,二是从农垦司二部的消息来看,冯延鲁算是朝廷重臣,看看将江南能进御书房议事的大臣扣留软禁一个,皇甫继勋能不能再进御书房议事。

    三日后,汉国皇帝的诏书到了金陵,一切如意,汉国皇帝答应了所有的请求,唯一的遗憾是冯延鲁没有回来。李从嘉对李景达说,“看来冯大人为了让刘承讯答应奏请,花了不少心思,可能得罪了刘承讯。”

    李景达也说,“陛下所言不错。延鲁虽然贪财,可是办事能力还是很不错的。他不可能为了在汉庭当个官,抛妻弃子留在汴京。等到陛下登基之后,还望派出使者赎回延鲁。”

    李从嘉说,“皇叔言之有理。”

    李从嘉追封父皇李璟为“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庙号元宗,葬于烈祖皇帝永陵之旁,名顺陵。次日,李从嘉在金陵登基,更名为李煜,尊母亲钟氏为圣尊太后,立太子妃周氏娥皇为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