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再现大唐荣耀 » 第一百三十四章 已逝齐王得继子 两地同盟盼西征

第一百三十四章 已逝齐王得继子 两地同盟盼西征

    正月初三,一家子吃团圆饭。考虑到萧淑沂大腹便便,这日的团圆饭放在淑宁宫。听说淑宁宫入住了两只凤凰,五个娃都高高兴兴地去看,还争相喂食。看着其乐融融的景象,刘承讯、萧淑沂和李沁都有一种天伦之乐的感觉。或许是钟芳芳年纪小一些,还有一些孩子的稚气,她已经成了儿童团长,尤其是三个大的都特别喜欢她,都缠着她一起玩。

    开心之余,李沁问,“讯哥,能不能给杨乐过继个儿子?”

    承讯知道婉儿的意思。这一直是母亲的一块心病,齐王无后。承讯听说了钟贵人给太后看病的事,知道母亲因为此事积郁在心,终于点头同意了。承讯说,“皇叔的七个嫡子(养子不行,侧室生的也不行)或者是慕容家的嫡子,如果有愿意的、就过继一个吧。”

    李沁问,“像凤仪公主那样行不行?”

    刘承讯摇摇头,“王子和公主是不一样的,是要延续皇族血脉的。”

    李沁表示明白了,心想,有空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母后。其实太后早已经有了人选,只等皇帝点头同意了。

    还得看是否嫡子?人选都有了!就是皇叔刘崇长子刘赟的六子。刘赟被封为湘侯,是长子;但二子刘钧才是嫡长子,继承了周王的封号。按照现在的情况,刘赟封侯,他的长子继承侯爵,后面的儿子没有任何保障。

    现在的汉朝比较特殊。太祖当了不到一年的皇帝,世祖没当过皇帝,在位的皇帝还没制定祖制家法呢!从刘承讯的做法来看,皇叔追封了皇帝,可也就皇叔的嫡子继承了王位,其他儿子只是封侯,再后面的非嫡长子给什么待遇还不知道呢。

    那又为何不制定祖制家法呢?中原三朝梁、唐、晋,江南杨氏吴国,两川的两个蜀国,南楚、闽国,老子开国儿子亡国的比比皆是。刘承讯现在的想法就是,先自己坐稳江山,再把儿子培养好就不错了,哪还能想到孙子哦!

    如此下去,湘侯的六子、嫡四子能借着爷爷刘崇的余荫当个刺史就算好的了。刘赟的母亲和周王太妃帮着问过太后。太后放话说,她已经向皇帝要求过了,可到底能不能功成荫子、怎样才能荫子,皇帝还没想好。不过,皇帝承诺,齐王的封号留着。如能找到合适的孩子过继给齐王,就算不封齐王,至少封齐国公。各位臣子也都是人精,也看出来了。皇帝自己当过魏王,连魏国公的称号都封出去了,齐国公却至今没有,十有八九就是留给齐王继子的。

    大年二十八,湘侯夫人带着才出生九个月的四子来给太后请安,太后越看越爱。湘侯夫人主动提出,将儿子过继给齐王。这一说,太后仔细看着孩子说,“你这一说,哀家真觉得,这孩子是颇有些像齐王小时候。”说完就落泪了。

    湘侯夫人禀告太后,其实她本没想到此事。只是三日前,周王太妃来看孩子,说孩子与齐王在襁褓之中时颇为相像,一语惊醒梦中人,特来问问太后的意思。太后当然同意啦,没有比这个孩子更合适的了,与皇帝的要求完全符合。太后说,“这件事情,哀家先应承了,不过还得皇帝同意。这孩子取了名字吗?”

    “回禀太后,取名刘继楷。”

    太后越想越开心,觉得名字取得很好,过继给齐王,名字也用这个。

    抱着刘继楷,太后爱不释手。突然,她想起了什么,命宫人取来金项圈和长命锁,锁上刻着“长命富贵”,给孩子带上。

    原来,太后这都早已准备好了…直到傍晚,太后才肯将刘继楷还给湘侯夫人。

    送走湘侯夫人,太后赶忙找来皇贵妃李沁,要她帮忙跟皇帝提此事。李沁心想,怎么母亲你不跟儿子提,让我和夫君提呢?不过既然母后说了,李沁只好应承下来。才有今日乘着皇帝高兴,提起此事。

    初三晚,李沁好不容易得闲,去禀告太后,皇帝同意了。太后想起了萧淑沂制定的“三六九六六”,一推算,今晚皇帝在钟芳芳那里。初四一大早,还在熙宁宫睡觉的皇帝和钟贵人就被宫人禀告,太后要见陛下。刘承讯心想,什么急事啊,还在想着,太后就已经兴冲冲进来了。

    “天太冷,皇儿就别起来了。”顺着声音,太后已经进来了,满脸笑容的往床边一坐,看着皇帝,说:“皇儿啊,你看我初六把齐王继子刘继楷迎进宫,还行啊?!”

    刘承讯哭笑不得,就是为了这事啊,也可见太后的心情了。他问:“母后,这么快人都选好了?”

    太后迫不及待把孩子的情况和儿子详详细细说了。

    刘承讯爽快地回答,“那就依母后了。不过,母后,继子不能继承爵位。将来加冠之时给他封齐国公,您看行吗?”

    太后比皇帝还爽快,“齐国公就齐国公。”说完生怕儿子后悔似的,开开心心地走了。

    钟芳芳躲在被窝里,听到皇帝大声说,“恭送母后”,方才把头伸出来,声音跟小猫似的,也来了句“恭送母后”。等到母后走了以后,才心有余悸地说,“怎么太后就这么冲进来啦?”

    承讯安慰钟芳芳,“没事,这种事情一共就发生了两次,都是在太后特别高兴,着急等我回复的时候。原来听杨乐对你沁姐姐讲,当初我在塞北征战时,齐王纳妃后,母后也不让齐王离开皇宫。本来杨乐还觉得母后喜欢齐王是好事,不料后来就有点难以接受了。母后随时随地会来找齐王,连齐王在洗澡都能径直冲进来,还有时候就为说一句话。到我们这好多了…”

    钟芳芳小声问,“太后最喜欢的是齐王?”

    承讯向她说起了往事,使得钟芳芳对于汉宫家事又有了深入的了解。

    大年初六,太后亲自派人去将刘继楷迎到宫中,又急忙催着皇帝把刘继楷列入家谱。大汉皇宫又添新人,李沁和钟芳芳都来看看新过继的齐王子。李沁问太后,“要不要叫杨乐来高兴高兴啊?”

    太后淡然地说,“叫也行不叫也行。”

    这下李沁纳闷了,前些日子不是还说让杨乐来带这个孩子的吗?齐王子给杨乐带也是合情合理的啊。李沁问母后,“齐王子给谁带呢?”

    太后语气坚定地回答,“这孩子就放在慈宁宫,我来带。”

    出了慈宁宫,钟芳芳感慨,“初四听陛下讲家事才知道,太后最喜欢的竟然是齐王!今日果然如此。皇子、公主四个也没听说是太后亲自带;齐王过继的儿子,太后还要亲自带大呢。”

    李沁给钟芳芳打了个比喻,陛下是母后的依靠,而齐王是母后的心头肉。

    一晃到了初八、初九,皇帝就开始接见各国使臣了。江南、吴越、南平、南楚、清远军、吐谷浑、归义军、大理国、高丽都派来了使节向皇帝恭贺新年,而去年开始朝贡的东楼兰却没有派人来。

    吐谷浑献上贡品,恭贺皇帝得两川之地,请求皇帝继续开通茶马之道,表示茶马之道对吐谷浑很重要。皇帝告知使者,造福两方的事情朕不会中断的,何况吐谷浑一直是大汉最坚定的盟友。你们的大赞普(青海君王的称呼)多心了。前些时日是因为大汉攻灭蜀国,很多事情还没有理顺。朕会责成西川尽快重新开通茶马之道的。

    接着,吐谷浑的使者报告,楼兰王于去年六月仙逝,几个王子相互不服,正在打得热火朝天。吐谷浑正在准备大举进攻东楼兰,希望皇帝恩准。

    刘承讯回复吐谷浑的使者,“你看,楼兰王的儿子们竟然没一个来汴京向朕请封的!”

    西北民族耿直、好战,说话直来直去,没有听懂皇帝的圣意…皇帝只好跟使者讲,“这件事情由大赞普决定就行了。如果有紧急军情可以及时告知大汉朔方军节度使,再报到汴京来。”

    不料吐谷浑的使者非常“慷慨”,当即表示,“吐谷浑并不是不希望大汉涉及河西走廊。如果陛下能够很快平定两川,开通川青的贸易,强烈请求大汉能够一同出兵攻伐东楼兰。如果陛下能帮吐谷浑夺回失地,凉州自然归大汉不用说,大赞普愿意将兰州之地送与陛下。”

    承讯心想,看来吐谷浑对攻打东楼兰还是信心不足啊,于是告知使者,看两川的情况,会考虑出兵河西。

    当然这只是外交词令,为兰凉两州之地大老远的跑到河西?刘承讯当然更愿意渡过长江,长江南面还有广阔而富饶的土地呢。

    以前,刘承讯以及朝廷重臣们都没有重视过归义军,把它等同于定难军,以为就是一个诚服的番邦。只是听说地理位置在西域,到底在什么位置都没搞清楚。这一次,归义军使节的到来,引起了皇帝刘承讯的重视。因为慕容彦超和赵普都禀告朝廷,东西楼兰并不接壤,中间夹着以汉族人为主的归义军。这样的政权应该是很难生存的,时刻存在危机。不过,往好处想,也可以看成汉朝和归义军把东楼兰夹在中间。

    归义军的使节向皇帝说明,之前因为隔着契丹和东楼兰,归义军和中原断了联系。也就是这几年知道大汉的领土已经扩展到了塞北,才从塞北绕过河西走廊过来朝贡的。

    刘承讯龙颜大悦,问归义军使者,“那你来给朕恭贺新年,两三个月前就出发了吧?”

    使者回答,“三个月前就出发了,还好能够及时赶到。”使者向皇帝介绍了归义军的大致情况。归义军最大的时候领土有十一个州,现在只有瓜、沙两州之地,所失去的各州都被东西楼兰占据,受到东西楼兰的严重威胁,尤其是东楼兰。两州百姓都希望王师收复河西,给百姓带来和平和安宁。

    皇帝告诉使者,“朕欲征伐东楼兰久矣!上次西征无功而返,颇感遗憾。”

    使者禀告皇帝,“王师并非无功而返!归义军都听说了,陛下大破楼兰骑兵,使得楼兰把军队全部调回甘州。楼兰人畏惧陛下,此后,将军队向东部集结。归义军军民都对陛下感恩戴德,同平章事、节度使曹元忠大人命我亲献归义军两州户籍之册。”

    此前,看到归义军的贡品单,写的是进献驼毛织毯,皇帝刘承讯还心想,归义军真够穷的,给楼兰人打得就剩下两州之地了,还在苦撑、也是不容易。原来,重礼还在后面。进献户籍册是一种象征,表示归义军纳地归顺。有点倒逼皇帝的意思了。城池百姓都交给大汉了,就看大汉有没有能力拿得到。

    从使者的话中,皇帝还弄清楚了,原来归义军同样不喜欢楼兰人。另外,倒让皇帝有些诧异的是,东楼兰比西楼兰还要强大吗?皇帝虽然安全从河西回来了,当初打东楼兰也没有多大的伤亡,可是差点死在那里,多少给刘承讯带来了不小的心理阴影。原本刘承讯一心准备在稳定两川之后,挥师南进取江南之地,现在倒是有些犹豫了。

    十世纪初、也就是公元九百多年,大唐帝国的岁月进入了倒计时,契丹把楼兰打得如丧家之犬,一部分逃过契丹奴役的楼兰人逃到了河西。就是面对这样一批人,大唐也无力守护河西走廊。汉族百姓对朝廷失望至极,只好自谋生路,组成保境安民的归义军。现在,中原再次强大了,为生存苦苦挣扎的归义军,当然希望朝廷早日打回河西。至于是大唐还是大汉,亦或是其他王朝,都已经不重要了。

    与吐谷浑和归义军的坦诚与直爽相比,长江以南的各国显然是各怀心思,言语之间似在不断试探皇帝有无南下的想法。非常一致的是都不希望中原汉国的军队出现在长江南岸,那就将是一统天下的信号。

    长江以南各国君主,小到拥有两个州、四个州,大到拥有十几个州以至二十个州,大都愿意花钱供养中原,各自称主称王,当家作主人,逍遥又快活。密集设州的南汉国,五十万平方公里都不到,更是有六十个州。南汉皇帝刘鋹更是想都没想过,也不知道中原有个刘承讯,反正就知道玩。(人家运气也好,最后玩到了天下就剩下两个皇帝了,他还是其中的一个。)

    接见过各国使臣之后,刘承讯有些难以取舍了。河西远,感觉无利可图,可是盟友们都希望汉朝大军征讨东楼兰;而且东楼兰正值内乱时期,是个比较好的机会。江南近,又有利可图,可显然无论盟友还是对手都不希望汉军过去。另外,长江天险难以逾越,到现在也没训练出像样的水军,如果攻伐江南,桐城水师到底能不能经得起考验还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