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再现大唐荣耀 » 第一百四十九章 高原终入汉版图 为帝数年再回首

第一百四十九章 高原终入汉版图 为帝数年再回首

    刘承讯坐上王座,在皇宫大殿接见慕容古卓。慕容古卓上殿之后,双膝跪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这个礼节有点过于隆重了。刘承讯觉得,可能是帮助了吐谷浑人,他们感激至深,因此行此大礼?

    打量着此人,刘承讯感觉年龄比自己要大一些,面上带有不少红色血丝。慕容古卓做了自我介绍,皇帝才知道,他是吐谷浑宰相慕容辉的儿子。然后又听慕容古卓介绍吐谷浑现有牦牛城、海东、海西、海北和海南五座城池,详细介绍了五座城池的位置、规模和大致人口情况,还讲述了吐谷浑人的生活习惯、在高原上的奋斗。刘承讯只是静静地听着。

    从严格意义来讲,今天的大殿上没有纯粹的文臣。张浦、王景崇、王彦升等人都认真听着。阮豹和张远征两人心想,这吐谷浑使者扯了半天,不知何意。

    慕容古卓介绍完毕,皇帝问来意,慕容古卓大声说:“吐谷浑大赞普无后,宰相慕容辉仰慕大汉已久,愿率吐谷浑众族人归顺大汉,向皇帝陛下献上牦牛城和第二大城池海东的地图,向陛下请封节度使,永做陛下的臣民。”

    此话一出,不仅刘承讯有些惊诧,连和随慕容古卓一起返回的使者也没有料到。吐谷浑向汉朝称臣已有十余载,但只是名义上的臣服。这次没想到宰相决定要把吐谷浑真正划入汉朝的版图。

    慕容辉此举何意呢?迅速平静下来的刘承讯故作哈哈大笑,问慕容古卓,“宰相还有什么请求,一并说出来吧。”

    慕容古卓很爽快地说:“宰相与臣,不知我大汉官职,希望能像定难军首领一样、封个大的。”看起来这是高原民族的爽朗和朴实,既然归顺大汉,总得给个大大的官吧。

    刘承讯不语,慕容古卓又说,“跟石守信大将军封一样大的就很好!”

    沉默了片刻,刘承讯说道:“既然如此,朕就满足慕容辉的请求。封慕容辉为西宁公、检校太师、吐谷浑军节度使,治所牦牛城,辖海东、海西、海北和海南,共五州之地。封慕容古卓为同平章事、海东刺史。”

    慕容古卓谢恩领旨,刘承讯继续说道:“一会儿你下朝之后,可以向张大人请教大汉官制。你再把想请封的其他人列个表,请张大人看一下,朕会考虑的。”刘承讯心想,反正又不要朝廷财政养活,象征荣耀的检校太师、同平章事其实一文不值,只管封吧。

    让慕容古卓去驿馆休息之后,君臣一行人来到议事厅。张浦感叹,二虎相争之际,陛下斩楼兰,降服吐谷浑,威慑四海啊!归义军显然是态度暧昧,迟迟不肯来甘州,而吐谷浑竟然希望并入大汉的版图,这是为何?

    阮豹说,“管他呢,正好让吐谷浑攻防吐蕃,省的大汉派兵了。”

    刘承讯有意岔开话题,直夸阮豹不错,有长进。人在甘州,竟知道高原上的吐谷浑的南面是吐蕃。

    阮豹被皇帝夸的有些不好意思了,笑道,“二哥阮虎经常要我向徐国公董平学习,做什么’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吴下阿蒙。嘿嘿,我到现在还没有搞清楚那个吴下阿蒙是谁…不过,我明白二哥的意思,就是多看些兵书、地图,多用脑子想想,才能为陛下分忧。”

    王景崇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问阮豹,“那吴国公现在是不是在看兵书啊?”

    阮豹直爽之人,口气说来有些气恼。“二哥也不喜欢看书!他自己不看,还要我看。上次从太傅处借了本兵书,大半年才看了两页纸。还说他是亲军近卫司,以保护陛下为天职,自然不需要看;我是殿前军要经常指挥征战,得多看一些,把书转借给我了。”

    刘承讯难得来了个幽默,“太傅今天六十有八了,阮豹你可得有时间就看。”

    说完,张浦、王景崇、王彦升、张远征都笑了,皇帝的笑话是,照着阮虎的看书速度,这书在太傅有生之年、连一遍都看不完,没法还书了。

    刘承讯爽朗一笑,赞赏完阮豹,继而对张远征说道:“张爱卿勇武非凡,不过要向阮爱卿学习啊。”

    张远征恭敬地说:“臣谨记陛下教诲。”

    事情谈完,刘承讯挥挥手说,“好了好了,这才大庆的第二日呢!你们都去继续开怀畅饮,把丁忠汉这小伙子也带上!”

    众将行礼退下之后,刘承讯一个人坐在皇宫的台阶上。这一晃眼,当了十三年的皇帝了!当初还是皇太子的时候,就是个政治菜鸟。带着张浦,折腾来折腾去、思来想去的谋划扳倒宰相苏逢吉、架空掌控兵权的史先肇、拉拢三司使王章等所谓的谋略,被太祖一眼就看穿了。在其位谋其事,皇帝这位置,责任重大。这次的事,张浦还在困惑,刘承讯却认识到了吐谷浑的困境。刘承讯明显比张浦成长地快多了。

    吐谷浑的归顺更多地是一种象征,刘承讯当然觉得是个好事,可是也没觉得有多欣喜,虽然他很自然的装作龙颜大悦。都说皇帝要不喜形于色,笑不一定是真的有多高兴,平静有时候却是欣喜,同样看似愤怒也不见得有多生气。

    张浦还没有弄明白为何吐谷浑竟然能纳地归顺,刘承讯已经了然于心。正如慕容古卓劝他父亲的那句话“与人为奴,怎比自在为王”,那么慕容辉为何还要派儿子亲自来甘州请封呢?那一定是慕容辉没有足够的把握当大赞普,他对手的势力也很强,所以慕容辉迫切需要大汉皇帝做靠山。

    如何才能让大汉皇帝做他坚定的靠山呢?慕容辉选择了纳地归顺,可却只送来了牦牛城和海东城的地图,另外三城的呢?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三个城池他父子控制不了。慕容辉说服儿子的想法,刘承讯已经看穿了。请皇帝把另外三城的首领封成刺史,三城首领接受所封,就是承认了慕容辉的领导,不接受,就是违抗大汉皇帝的命令。

    慕容辉想借助皇帝的力量和威信树立自己的地位,刘承讯当然认了。毕竟,慕容辉送了皇帝一个大礼。从形式上的归顺到真正归属,再到民族互融,吐谷浑人就会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大汉的版图就能真正扩展到高原之上。现在,已经迈到了第二步,顺势让吐谷浑为大汉守卫高原,是个非常不错的结果。

    继续考虑河西的布局。将朔方军的治所从灵州迁到兰州,辖银州、凉州、中卫之地,镇守河西走廊的东段;将守义军的治所送秦州迁到甘州或者沙州,镇守河西走廊的西段。

    既然粮草充足、河西和吐谷浑都已安定,最迟开春,拿下嘉峪关外的沙州和瓜州,再去看看西域的风情。不止一个人告诉刘承讯,东楼兰比西楼兰强,那就趁此机会,一鼓作气、攻灭占领西域的西楼兰。

    钟芳芳轻轻地坐在刘承讯的身边,不打扰皇帝的思考。刘承讯把事情想完了,搂过钟芳芳,明知故问地说,“芳芳来了啊?”盯着她看看。以前只在船上相见,后来在皇宫之中,很少有机会单独相处,这次钟芳芳随驾出征,单独相处的时间很长,刘承讯开始更加了解她了。

    钟芳芳琴棋书画样样都会,可精通的是吹笛和下棋,书法也不错,琴和画只能说是会。还有,不知道她在哪里学的医术,对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研究地非常深。钟芳芳一定还有一个没说出来的“秘密”,她的身世。

    枢密左使王守成非常肯定,江南根本没有钟姓大族。刘承讯怀疑钟芳芳会不会姓李。再后来,听说徐国公夫人钟云娘竟然被唐军追杀…不论是因为她想迁到江北、还是她江南朝廷有仇,都说明老板娘和李姓氏族没有深厚的渊源。既而再认为钟芳芳姓李,就有点站不住脚了。会不会姓冯呢?扣留了冯延鲁之后,刘承讯故意试探了一下,结果钟芳芳听说冯延鲁被扣后没有任何反应。刘承讯有些困惑,是不是想多了,亦或是徐国公夫人吹牛吹过了…其实钟芳芳只是个平凡人家的女子,钟芳芳不便反驳,把他引上了歧途。

    随着长时间的单独相处,刘承讯常和钟芳芳闲聊,说起自己的两段式人生,质子生涯和征战生涯。钟芳芳曾感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讯哥的少年时代谨慎、刻苦、忍耐,她的少年随心所欲,醉生梦死…结果之后就随波沉浮了。

    刘承讯笑她,女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学学医术,就叫醉生梦死,是不是有点过了?

    钟芳芳认真的反驳。中原人所受的教育和江南是不一样的。讯哥的大臣、将军们都在追求建功立业,为了建功立业习文学武。江南之人也偶有建功立业的想法,可更重要的是学文。江南文采风流,原本她也以为文治天下,现在看来、曾经的那些根本不能称为“文”,跟伶人的说学逗唱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钟芳芳领悟道,武应该守卫家园、开疆扩土;文应该治理国家、百姓安居。那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呢?她现在很困惑,不知道是好还是坏。不过,钟芳芳非常肯定,中原之人就像陛下的将士们打仗有血性,而江南,她不清楚。从前每次听说汉国与江南打仗了,没多久就听说江南败了。

    刘承讯逗她,怎么,芳芳还挺关心国事的。那时候是不是觉得刘承讯很坏啊?

    钟芳芳灵机一动,甜甜一笑,回答,“是的。讯哥一来,江南人就要加税了。”

    虽然知道钟芳芳有些隐私没有告诉自己,就像她的所学所知,根本不是一个普通大家闺秀能懂的,可刘承讯渐渐的感觉到,钟芳芳是一个完全没有心计的人,跟她在一起畅谈很快乐,有点像当初的慕容雪。直到现在,雪儿的话偶尔还会在刘承讯的记忆中浮现,“我道是怎么还不出兵,原来是你家想当皇帝啊”,“这样也好,将来我就可以到皇宫四处看看,还可以当太子妃、当皇后了”。

    萧淑沂足智多谋,问题想的很是透彻。身在皇宫,都能分析出大汉的心腹之患不在江南而在河西,放眼天下的视野甚至超越了太傅。萧淑沂虽然在儿女私情上有些小心眼,可是更多的时候还是心胸开阔的。此前,刘承讯也曾困惑过,皇后外战内行,太傅内战内行,那我会什么?他们为什么选择了我?十三年来,刘承讯越发自信。王者的威严、行事的果断,能在众多建议中选出最有利的一个,才是天子所要具备的素质。

    李沁是善良的,可善良不代表没有心计。李沁其实是三个人中最会在家事上用心计的。在刘承讯看来,女人有心计不是什么坏事,愿意在家事上花心思反而是好事。李沁会哄着太后,知道儿子的问题后会努力培养儿子,还会帮着太后想着提携李家的有用之人。这些心计利国利家。刘承讯不喜欢的是有心机的女人。有心机的人常常想算计别人,会把事情搅得一团糟。

    而在三人之中,钟芳芳精通琴棋书画,犹如一朵解语花,没有智谋、少有心计、也很善良。

    人世间有百媚千娇,刘承讯做不到独爱一种,他喜欢萧淑沂,喜欢李沁,也喜欢钟芳芳。有时候,人是有趣的。失去慕容雪让刘承讯很痛苦,后来遇到了萧淑沂。刘承讯觉得有了萧淑沂能够减轻失去爱人的痛苦,再加上萧淑沂“拉”着他一起征服天下,刘承讯忘记了痛苦。可是当仗打完了,回到汴京之后,刘承讯发现痛苦只是暂时被淡忘了,其实痛苦还深存于心中,时不时地跳出来扎一下。

    刘承讯尝试着从李沁身上去寻找他觉得慕容雪有,而萧淑沂不曾有的,可悲的是刘承讯自己也不知道那是什么。就如恋爱中的男女,都觉得对方好,可具体说好在哪里,又难以用言语说清。李沁是那种处家过日子,孝顺贤淑的女人,身上并没有让刘承讯想要找寻的东西。于是,刘承讯把内心的孤独归结于自找的,痛苦被他刻意回避之后,他又觉得似乎满足了、更加快乐了。

    就像在痛苦刚刚有苗头的时候,刘承讯告诉自己,你独自留下来享受人世的繁华,而慕容雪只能静静地躺在幽州,你有什么资格说痛呢?你应该快乐。心理的暗示让刘承讯深埋了痛苦。直到在河西遇到了钟芳芳,刘承讯无奈的发现他依然痛着,因为钟芳芳看透了他的内心。

    为了那份责任,刘承讯要和萧淑沂一起赶回汴京,保住皇位。那时,他不得不压抑了痛楚,向钟芳芳道别。可是上天和钟芳芳待他不薄。坐稳江山后,钟芳芳再一次出现在了刘承讯的面前。这就是刘承讯再次见到钟芳芳,不待萧淑沂反应就封钟芳芳为贵人的原因。他怕自己再一次妥协,然后再次痛苦。

    在河西这段与钟芳芳长相厮守的日子里,刘承讯在十三年后终于能够完完全全面对失去慕容雪这件事了。他用萧淑沂和钟芳芳拼凑了一个慕容雪的替代品。当然,爱人不是其他人的替代品。可不管怎么说,刘承讯能够感觉得到,他找回了十三年前失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