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再现大唐荣耀 » 第一百五十一章 汉国水师惊金陵 治世之才成昏君

第一百五十一章 汉国水师惊金陵 治世之才成昏君

    江南唐国的池州刺史向朝廷上书,汉军将一支部队调到了池州对岸的安庆。起初这事件并没有引起江南这边的重视,可很快,池州刺史发现安庆的部队人数众多,而且是水师,于是再次上书,请求朝廷给予足够的重视,汉军可能要从池州渡江入侵。

    李景达在接到上书后也及时禀明皇帝李煜,池州处于神武军和奉化军的防区边缘地带,汉军找准此处为突破口完全是有可能的。李煜有点担忧,汉国既灭蜀国,刘承讯必有南下的野心。

    李煜问计于重臣。李景达提议,调宁国军一万人加强池州防御。周宗和严续也没有什么好的建议。林仁肇提出,如果汉军的攻击重点在池州,那么仅仅调动一万军队去应对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问题就在于,到底这是不是汉军在作出渡江南下的姿态。

    周宗已经看出来了矛盾,表示正如林大人所言,如是汉军以池州为重心,派一万人过去,是远远不够的。可不可以调神武军?还是林大人另有高见?

    林仁肇顺势说道,如果汉军的这支部队是一支水师部队的话倒不怕他渡江后杀向金陵;就怕他原地待命,保证汉军骑兵渡江,这才是致命的。

    魏岑竟然都脱口而出,对对对,汉军可怕在骑兵,不在水师。

    一支意图不明的汉军水师把江南唐国皇帝、王爷和重臣搅得一团糟。

    李煜退朝后,去给皇太后请安。钟太后最近心情非常不好,常常念叨,芳仪今年就二十一岁了,也不知道好不好。见到儿子,钟太后更是大骂了一通妹妹,早知今日,当初就不该让她活。

    李煜安慰母亲,“当初芳仪对姨娘挺好的,姨娘应该不会亏待妹妹吧。”

    钟太后立即阻止儿子,“别叫她姨娘。她和我们家没有任何关系,叫名字。”

    李煜是个很讲孝道的人,“毕竟姨娘和母亲只是一字之差,怎么好直呼姓名呢!”

    在一旁看笑话的周娥皇帮着李煜说话,“母后,您就别难为陛下啦!现在汉军兵临江水,刚消停了几个月,现在又是操碎了心。母后您放心好了,听说报恩寺的神僧算的非常准,皇妹是观音菩萨的命。没事的!”周娥皇边说,心里边笑,随波流淌忘父母,能是什么好命。

    周娥皇正在得意着,太后的一句话把她惊出一身冷汗。原来,太后听周娥皇如此一说,得到了宽慰,心情大悦地说道:“娥皇说的对。从嘉算的是’命中有时终须有’,安安稳稳的当了皇帝,神僧签解的非常之准。哈哈哈,芳仪也定然大富大贵。”

    周娥皇时常私下嘲笑李芳仪算命绝对是下下签。当日,李煜算的签虽然不是峰回路转,也没有让人感觉是多神,可是李煜确实稳稳地当上了皇帝。莫非李芳仪的问命签真能比李煜还好?

    正在说着,宫人传话,枢密副使林仁肇求见。李煜叹气,“刚说完,林大人才走一会就又回来了。行,母后,朕去办公事了。”

    李煜和周娥皇拜别太后。回宫路上,周娥皇试探着问,“陛下,有句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李煜有些疑惑,“娥皇,你我之间还有什么当讲不当讲的呢?有话尽管说。”

    周娥皇看看四下无人,说道:“陛下,事关皇叔,所以娥皇忍了好久。我父曾说皇叔是亲人,林大人是能人。”

    周娥皇说的非常有水平,婉转地告诉李煜,大权可以交给皇叔,皇叔李景达是亲人是可以信赖的,可是皇叔的能力不如林大人,军事的决断要多听听林仁肇的建议。李煜聪慧之人,当然一下子就明白了周娥皇以及岳父周宗的意思。

    到了御书房门口,周娥皇告退,林仁肇已经在此等候。

    李煜问,“林爱卿,有什么事情急着要见朕?”

    林仁肇说道:“陛下,汉军在池州增兵水师,是要强渡江水,还是故布疑阵,亦或者声东击西,目前还难以判断。调保宁军一万实在是听天由命。”

    李煜赞成林仁肇的看法,回答:“可是皇叔的建议也不无道理,不派兵岂不更加危险?派多了其他地方又会出现防御空档。”

    林仁肇用肯定的语气赞扬李煜深知兵家之道。李煜自我解嘲,“林大人说笑了,朕对军事可是一窍不通。”

    林仁肇说道:“陛下聪明过人,其中的道理一说就通。”

    当了一段时间的枢密副使了,林仁肇越发觉得皇帝掌权比皇叔掌权好。就像刚才,李煜能够有自知之明的说,朕不懂军事。如果李煜掌权,林仁肇就能放手干。而李景达,此人在权术政治上进步的很快,可是军事上只是中上水平,却还很自负…林仁肇提的建议,李景达就是不用,好像觉得用了之后就显得皇叔不如林枢密使一样。

    李景达一个掌控大权的王爷、天下兵马大元帅,难道非得每次议事向皇帝所提建议都是最好,说的话都是最有道理的吗?他到底想向别人证明什么呢?其实正如周娥皇和周宗说的,皇叔是亲人、就已经说明一切了。皇叔是皇帝可以依赖的人,什么也不需要证明;而林仁肇只是皇帝可以重用的人。可是,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能洞悉世态、看透人情的李景达偏偏想不透,看不穿这一点,他的好强好胜心过于强烈,胜过一切。

    苦于好的建议不能被采纳的林仁肇有两个选择。一是退一步海阔天空,李景达说什么就是什么。不管怎么说,是李景达提拔了林仁肇,至于行不行、听天由命吧。可是大唐江河日下,中原汉国试图一统天下的步伐却从未停止,林仁肇觉得,如果像第一个选择那样,什么都听李景达的,无异于尸位素餐,愧对皇帝的信任。于是,军事素养很高,可是政治意识一般的林仁肇做了第二个选择,想绕开李景达,直接向皇帝表述自己的想法。李煜此时是信任林仁肇的,可是这种做法就犯了李景达的大忌。严格意义上,林仁肇不仅绕过了李景达,还绕过了枢密使魏岑,毕竟林只是枢密副使。

    林仁肇继续向皇帝灌输军事知识。他打了一个比喻。甲方有三个人,乙方有五个,甲方如何轻松的将乙方消灭呢?李煜笑了笑,把军事的问题变成游戏,李煜的头脑一下子就清晰了。李煜接话,每次打一个,五次甲方就可以轻松地把乙方灭了。

    林仁肇单膝跪地,“陛下所言甚是!大唐将二十余万大军布防在漫长的长江沿线,就如乙方分散了兵力,防不胜防。汉军武宁军、颍州驻扎的应该是归德军,还有新调到安庆的水师加起来也不到十五万人。如果只是一味防守,迟早被汉军各个击破。”

    林仁肇说的有道理,可是要让李煜派兵渡江北上,李煜可不敢啊!李煜摆摆手,“林爱卿,北上万万不可!”

    林仁肇知道此时劝皇帝和汉朝开战、决裂,皇帝也不可能听他的建议,林仁肇把话一转,“陛下莫急。臣也不是说要立即出兵江淮,毕竟江淮适合汉军骑兵作战,却对大唐水师不利。臣只是说,如果有机会,可以以攻代守。”

    原来,林仁肇不是劝他出兵,李煜算是也把态度又转了回来,问林仁肇有何建议。林仁肇向皇帝请旨,说自己想到池州去看看,观察一下汉国新到安庆的水师,看看能否察觉汉军的意图。对建议开战心有余悸的李煜立即同意了林仁肇的请求,派他速去速回,林仁肇领命而去。

    再来看看南平国的情况。南平都城荆州内,高保勖自九月底继位南平王之后,判若两人。此前,垦田司二部对于南平国的情报显示,高保勖颇有管理国家、处理国务的能力,很受南平大臣和百姓喜爱。

    枢密使张浦对于情报是熟知的,因此,当高保勖请封南平王的时候,张浦建议皇帝不能让高保勖封王,而是给他使个绊子,令高保融的儿子当南平王。刘承讯没有采纳张浦的建议。

    高保融的南平王是刘承讯在征战辽国的路上封的。高保融只是个弱智,十三年了,南平的军国大事都是由高保勖在处理。高保勖早已掌控了南平的军政。更何况,高保勖做事还是让刘承讯非常满意的。

    各国之中,南平向中原进贡最勤快,虽说都是以南平王高保融的名义,可是决断的还是高保勖。汉军攻蜀国,南平在归州让开道路,还组织百姓夹道欢送汉军进攻东川。蜀国既灭,刘继业将一份高保勖招呼孟昶到汴京归顺大汉的书信送到了汴京。这说明高宝勖早有纳地归降的打算。高宝勖一而再再而三的示好让刘承讯对他确实好感倍增,也坚定了刘承讯杀孟昶的决心。

    没想到继位后,高保勖想法完全变了。首先,他不想再向中原纳地归降了。还是那句话,“与人为奴,怎比自在为王”?有意思的是,不想降汉的高保勖并不是想展现他的治世之才,而是一面频繁的向中原继续进贡,另一面开始放飞自我。

    住进南平王宫的高保勖觉得自己胸有大志,可宫殿却如此狭小,简直容纳不下自己的雄心。他听出使中原的使臣回来讲大汉皇宫有多么的巍峨精美,气势磅礴,皇帝宫殿几十步就有一座亭榭。

    现在的汉朝皇宫是大唐灭亡之后梁朝建的,确实精美。可刘承讯不喜欢大排场,加上皇宫内一共就住着太后、皇帝、三个后妃、皇子公主,再加上杨乐,实在是够住了。因此,即便汉朝不断开疆扩土,已达六百万平方公里,人口三千余万,却从未同意臣子们扩建皇宫的请求。

    南平国四州之地,十四万三千户,虽说人口还挺密集的,可总数就这么多。听说了汉朝皇宫之后1,高保勖竟然说,皇帝陛下的宫殿二十步一个亭榭,我不敢与陛下攀比,不过也得达到二十五步一亭榭。于是,仅有四州之地的南平王开始征调民夫,扩建王宫、新建亭台阁榭。

    南平国前三个君王立国后,南平少有战争。利用地理优势,南平国国库盈实。除了向中原进贡,其他岁入都存在国库里。现在,高保勖方一继位,就决定把这些钱用来扩建自己的王宫,令大臣们非常失望。

    御史张图和谏议大夫朱立方联名上书,劝谏南平王。中原汉国已经攻灭蜀国,并夔州和金州都驻有重兵,对南平虎视眈眈。请求大王停止修建王宫,将钱财用在加强江防和军备上。

    高保勖看到两人的上书,非常愤怒,在朝堂中斥责二人。大汉朝廷也是南平的朝廷,何来对南平虎视眈眈之说?如此上书分明是挑拨皇帝陛下与南平王之间的信任!他下令将二人各杖责二十。大臣们很是纳闷。张图和朱立方二人如果所言属实,南平王就该接受,如果是挑拨皇帝和南平王之间的关系,怎么能轻描淡写的杖责二十,连职务也不撤呢?

    有些明眼人看出来了,南平王其实是在掩耳盗铃。更悲催的是,南平王的掩耳盗铃是他自己明明知道别人能听到铃声,还在吼着,我听不到!本王听不到就是没响!

    秋高气爽,南平王宫就在高保勖称王的二十天后开始大规模扩建了。

    高保勖的为人处世在继位前后的变化真是非常有意思,确实证明了一句话,“屁股决定脑袋”。人处的位置不同,眼界,思维和想法都有很大差异。远到战国四君子,齐国孟尝君田文,楚国春申君黄歇都是王族,更甚者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是大王的弟弟,他们都是著名的贤者、能人,难道上一代君王们都集体瞎了眼,仅仅因为长幼有序,就不待见贤能的儿子,让昏庸的儿子当大王?

    从高保勖的身上,或许能找到答案。身为王太子,储君们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再即位为王,更是目空一切,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久而久之,身边小人越来越多,贤臣都被排挤光了。大王废完了贤臣,也就把自己废了。如果把信陵君或者平原君从一开始就和他们的哥哥调换一下位置,结果很可能是一样的,大秦帝王一统天下的步伐仍然会滚滚向前。

    说回高保勖。高保勖长相清秀,是个十足的美男子,深得父亲高从诲喜爱。每次高从诲因事盛怒,但见到他必释然而笑。因此,大臣们都称高保勖为“万事休”。就是有任何让南平王愤怒的事情,只要高保勖出现,就能天大的事情都化了。

    当初,刘承讯听说这件事时,年轻的皇帝觉得高从诲是不是脑子有问题。公元948年,高从诲竟然遗令二十八岁的弱智儿子当南平王,而让二十四岁,聪明睿智,最喜欢的儿子辅政,并且两人还是一母同胞。就算换一下,王后估计也不会有过激反应,那为什么这么安排呢?现在看来,真不知道只是巧合还是高从诲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