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再现大唐荣耀 » 第一百五十七章 巾帼女芳心暗许 枢密使劝谏袭汉

第一百五十七章 巾帼女芳心暗许 枢密使劝谏袭汉

    送走了首领们,宛如送走了五百只鸭子,刘承讯返回内宫,决定躺一躺,休息休息脑子。刚往床上一躺,还是钟芳芳善解人意,给皇帝揉额头、捏肩颈。

    承讯睁开眼睛,看着满脸笑容的钟芳芳,问,“什么事让芳芳如此高兴?”

    钟芳芳轻轻地告诉承讯,“恭喜陛下,臣妾有喜啦!”

    承讯大喜,拉着钟芳芳的手,连说,“别揉了,注意休息,注意休息。”

    承讯又问,“那我的才女有没有给孩子想好名字?”

    钟芳芳甜甜一笑,“当然要讯哥取啦。”

    承讯想了想,“那若是儿子,就叫刘继榛(音同真),女儿就叫刘继桦。”

    次日,刘承讯本想多陪陪钟芳芳,却听侍卫传报,王彦升求见。刘承讯见到他才知道没什么军国大事。

    王彦升不是负责接待曹元忠嘛。曹元忠就花钱请驿站官员买了好酒好肉,宴请王彦升。席间,曹元忠探问,皇帝身边的侍卫长丁大人是否婚配?

    这也不是什么机密,王彦升照实说了,尚未婚配。曹元忠非常欢喜,叫来女儿给王彦升敬酒。

    女儿退席之后,曹元忠提到,自己女儿长相尚可,关键是从小学武,喜欢舞刀弄箭,瓜州、沙州和伊州的大族子弟一个也看不上。那日,她和丁侍卫长比试射箭,丁侍卫长的箭术精湛,女儿输的心服口服,甚是仰慕英雄。曹元忠想请王彦升保媒。当然,先请王彦升请示皇帝陛下,希望陛下能够允许此门婚事。

    刘承讯心想,昨日丁忠汉回来没听他说起相关事情啊!这事还是叫当事人来问一问吧!

    丁忠汉来了之后,王彦升也是一介粗人,直接问道,“丁将军对曹姑娘印象如何?娶来做老婆怎么样?”

    丁忠汉说,“就是那个披头散发,一身戎装的归义军节度使的女儿啊?不男不女的,我没什么兴趣。”

    王彦升开始做丁忠汉的工作。“你看,你是魏国公之子,她是检校太傅、谯郡侯之女,门当户对。再者,你年纪轻轻武艺高强,人家姑娘也不错吧。多好的婚事,简直就是天造一双、地造一对啊。”

    丁忠汉一脸不好意思,说到道,“都好、都好,关键就是不像个女人。”

    王彦升一本正经的说道,“怎么不像女人啊?给我敬酒时打扮的端庄、看起来文文静静的。我还特意帮你仔细端详了一下,五官端正、相貌俊秀,皮肤是略微黑了点。不过,一是河西太阳强,二是巾帼女子驰骋疆场、哪有白白净净的?将来在家相夫教子,肯定也就白过来了。”

    刘承讯听得哈哈大笑,调侃道,“以前没发觉,王爱卿保媒还是一把好手啊。这样吧,你去跟曹元忠讲,朕不反对。明日安排曹家姑娘进宫,朕请钟贵人见见她,帮忠汉长长眼、把把关。至于忠汉说的不像个女子,明日请钟贵人见见不就知道了嘛!”

    王彦升领了皇命,又去驿站,一通转达。曹元忠知道皇帝也同意这门婚事,心中很高兴。王彦升是个爽快人,委婉的告知,现在就差丁忠汉点头同意啦。强扭的瓜不甜。明日钟贵人请曹姑娘入宫一会,请曹姑娘打扮的漂亮一点。

    曹元忠把王彦升的话转达给女儿,曹延红不解,我平时打扮的不漂亮吗?

    曹元忠笑了笑,“人家王大人可是说啦,丁侍卫长说,’曹姑娘什么都好,就是不像个姑娘。’”

    曹延红一脸不好意思。翟向英接话说道,“外甥女啥都好,就是打扮的男孩子气了点!之前当男孩看多了,现在细看,外甥女如此相貌,配丁侍卫长不仅是郎才女貌,也是比翼双飞!”

    少有的一次,曹延红听进父亲的话,认真请人来给自己打扮了一番才进宫。钟芳芳打量着这位节度使的女儿,五官俊秀、形容爽朗、一边扎一个长辫,穿着一身红色的长袍。曹延红也偷眼看了看钟贵人,原来不是见母亲辈的人物,钟贵人比自己也大不了几岁吗,心中压力顿时小了不少。

    钟芳芳亲切地问,“曹姑娘今年多大啦?”

    曹延红爽快的回答,“十七啦!”又觉不妥,转而用腼腆的语气说,“二八有余,未到二九。”

    钟芳芳见曹延红有些紧张,想起昨天听皇帝说的,加上今天的情况,女人当然更加了解女人,钟芳芳明白了,曹姑娘肯定很喜欢丁忠汉。钟芳芳对曹延红说,“不要拘束。”又和曹延红聊起自己和皇帝相识的事,曹延红听的津津有味。听的过程中,还不忘提提问题。两人你一句我一句说的挺投机,曹延红就“原形毕露”了,把自己的事情也讲给钟芳芳听。

    钟芳芳基本掌握了曹延红的情况。琴棋书画是样样都不会,字认得不少,能大致看懂书信和地图。十八般兵器倒是每样都会一点,对射箭和使长枪特别有心得。钟芳芳明白了,曹延红也是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

    长谈了一个多时辰,钟芳芳才命人礼送曹延红。

    回去后,曹元忠过来关心女儿的进展,翟向英当然也来了。曹延红告诉两人,和钟贵人谈的甚是交心,真想认个姐姐,然后把所谈的话题一一告诉父亲。曹元忠无奈的看看翟向英,妻弟回以同样无奈的表情。

    曹元忠感叹道,“我这女儿天不怕地不怕,一身是胆可是没长脑子啊!钟贵人跟你讲讲故事就把你哄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

    不明就里的曹延红问父亲,“怎么?我表现的不好?”

    翟向英安慰姐夫,“是福还是祸,是祸躲不过。如果是福,也跑不了,就看外甥女造化啦。”

    曹元忠告诉女儿,“钟贵人用了两个时辰就对你了如指掌了。你回来说的话,我和你舅舅除了知道钟贵人貌若天仙,是在河西认识皇帝的,其他什么都不知道。她要是喜欢你这种秉性的话,就算你瞎猫碰死老鼠碰上了;要是不喜欢,你就彻底没戏了。”

    曹延红很自信的说,“我挺喜欢钟贵人的,我觉得有戏。”

    其实,倒不是钟芳芳多有心计,她曾经也是像曹延红一样,在大唐皇宫众星捧月,言谈从来不想什么,都是随心所欲。毕竟出来混迹了几年,有了些阅历,加之在大汉皇宫待了两三年,心计方面还是大有长进的。

    曹延红走了之后,钟芳芳把自己了解的情况给皇帝说了说。承讯听此一说,觉得这门亲事能做。钟芳芳支持皇帝,关键就看丁忠汉愿意不愿意了。

    再说回江南唐国。枢密副使林仁肇向燕王李景达建议,整合、抽调奉化军、神武军与驻守池州的宁国军三万余人,趁初春江水枯水期,渡江消灭汉国水师。

    李景达不客气地说道,“林仁肇林大人啊!你又来了!好容易安稳了几年,唐汉一旦开战,胜负难料啊。”

    林仁肇提醒李景达,“这些年来中原汉国两伐河西,数征蜀国,与大唐对峙于江水只是无暇南下。现在,蜀国已灭,如若河西再平,只要稍事休整,刘承讯肯定会攻打江南。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一搏!打掉汉军水师,即可再安稳五六年。现在如果退一步,那不是海阔天空,而是……”

    正在心烦的李景达打断林仁肇,“你的想法也不无道理,容我再考虑考虑。”当然,这一考虑,就又没下文了。

    李景达最近心中甚烦,他的宝贝儿子李从禹老是惹事,越来越无法无天。好歹也是成了家的人了,先是跑歌坊喝酒,还失手把歌女打死了。本来这事根本闹不到李景达这里,王妃就把事情给处理了。可还没消停几天,又去怡红院争风吃醋。神武军护卫打架那是顶呱呱的,把尚书左仆射张程的儿子带的随从打的鬼哭狼嚎,最后,李从禹几拳把张程的儿子打死了。如此一来事情就闹大了,王爷的儿子把朝廷重臣的儿子打死了。金陵刺史脑袋都大了,两边一个都得罪不起,只好硬着头皮去禀告皇帝李煜,顺带把上一次的事情也提了一下。

    燕王妃还想如法炮制,瞒着燕王把事情摆平,没想到事情已经通天了。

    李煜请来了燕王李景达,这下李景达才知道儿子闯祸了。李煜当然也不想掺和此事,意思是皇叔你自己看着办吧,能把事情摆平最好,别闹得一群御史告状告到我这里就行。

    李景达忙着处理家事整的焦头烂额,林仁肇见燕王迟迟不给答复,终于忍不住再去求见皇帝,把自己对燕王说的话又对李煜说了一遍。李煜当场直接拒绝了林仁肇的请求。

    事后,李煜想着林仁肇说的话,刘承讯已经差不多占领河西了,蜀国已亡,下一个肯定就是大唐了。不同意攻汉,束手无策的李煜忍不住忧心忡忡。

    怀孕数月的周娥皇见皇帝似有心事,试着探问。李煜把林仁肇的建议提了提。周娥皇虽然对国家大事不懂,却表示,要不要听听父亲周宗的建议。李煜心想也对,不拘小节地在宫中召见了岳父。

    这次周宗一反上一次在御书房的犹豫,建议皇帝可以任命林仁肇为将,领兵三到四万。如果能打就打,不能打的话、也算是震慑一下汉军,让他们知道大唐也不是好惹的。周宗还建议,既然汉军在江淮有三军,不妨在池州也新建一军,林大人正好带兵,顺便考虑领兵之人选。

    周宗的态度是先把兵交到林仁肇手上,再来看看时机,如果时机成熟也可以打一下。周宗为何一反之前的保守呢?追根溯源还是李景达的老婆燕王妃惹的祸。

    燕王妃是有名的胡说八道刀子嘴。五六年前,汉国以唐国拒绝联姻和借粮为由,大举进攻江淮。燕王妃到处跟人讲,为了一个公主,死十几万人不值得,好像汉唐之战成了公主李芳仪的罪过。最近,燕王妃又对别人讲,他家燕王两让皇位。当年,烈祖就想换李景达当太子,母亲宋皇后(李璟母)都同意了,李景达顾及兄弟之情坚决不肯接受。后来,又是李景达请辞储君,李煜才当了皇帝。

    这话传来传去就传到了周宗的耳朵里。周宗心里很不舒服。燕王对皇位没想法,可他老婆,还有手下一帮武人会不会什么时候就怂恿他称帝呢?细思极恐。

    周宗就想,怎么样才能帮助女婿坐稳江山,帮助外孙接过江山呢?于是,周宗很自然的想到了制衡。谁来制衡燕王李景达?自己一介书生不行,魏岑跟着燕王混的不行,严续是书生并且也向着燕王也不行,周宗想到了正直果敢的林仁肇。他是个不错的人选。

    周宗知道李煜的为人,要是明说,一则李煜肯定会断然拒绝,二则没有心机的李煜说不定会让燕王看出什么来,反而更生事端。于是,趁着林仁肇有心伐汉的机会,周宗想帮林仁肇掌控一些军权。否则,燕王李景达军政一把抓,神武军、奉化军、武昌军都听他的,随时可以行废立之事。

    李煜带着周宗去御书房,要召见李景达和林仁肇。周宗却建议,先不要惊动燕王,把林仁肇找来。如果觉得可行,再叫燕王也不迟。

    李煜听从了周宗的建议,把在家正郁闷的林仁肇找来了。林仁肇见皇帝对自己的建议有意,还想听听具体的方案,立即来了精神。

    林仁肇非常详细的介绍了自己心中早已反复推算过的作战方案,听的周宗很是佩服。

    周宗更有信心推林仁肇出去和李景达打擂台了,索性跪下对李煜说,“陛下,臣虽是书生,也曾担任过行军司马。臣以为林大人的作战方案思路清晰,可以考虑。”

    李煜又谨慎地问林仁肇,“林大人觉得有几成胜率?”

    林仁肇自信地表示,“臣有七成以上把握。”

    李煜再问林仁肇,“那若胜了,作何处理?”

    林仁肇回答,“启奏陛下,如能收复江淮最好,不能的话全身而退回撤池州,三条防线犹在。陛下大不了派个使臣去汴京赔个礼道个歉,让刘承讯吃个哑巴亏。如若败了嘛,将微臣绑缚至汴京,就说微臣擅自出兵,将罪责推到臣的头上。迅速补充神武和奉化两军兵士,再从武昌军抽调一万兵马填补池州空档。当然,这是最坏的情况,正常的话、不会如此。”

    周宗的态度和林仁肇井井有条的措施使得李煜的态度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李煜表示要再考虑考虑,不过不是推脱的那种口气,而是真的慎重考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