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再现大唐荣耀 » 第一百五十九章 亲赴雄关叹隋炀 长途奔袭救高昌

第一百五十九章 亲赴雄关叹隋炀 长途奔袭救高昌

    西北的土地真是太宽广了,纵马驰骋于上,莫名总想长啸。汉朝大军从甘州行军四百八十里,在楼兰人的引路行军下,用了四天时间到达嘉峪关。

    看着眼前雄关如铁,刘承讯忍不住长吟隋炀帝的《饮马长城窟行》。“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岂合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这首诗抒发了隋炀帝人生得意时想比肩汉武大帝的信心。刘承讯吟诗之后,四周无人反应。跟随的大将们没有一个是擅长歌以咏志的,而颇有文学素养的萧淑沂和钟芳芳都没来。

    只有张浦略知一二,说道:“陛下,隋炀建千古功业,诗中描写的场景固然昭示了隋朝的强大,可惜他来的时机不对。诗中处处是秋意,昭示了隋朝已如帝国夕阳。陛下在初春之际来到这里,正如我大汉帝国如初升的太阳,将普照河西和西域。”

    刘承讯回首看看张浦,“我们还是领略这无边雄关的壮美吧!如此大好河山,岂能不属中华?!”

    正在谈着,楼兰首领们见即将到达目的地,皇帝和臣子开启了“跑聊”模式,也纵马前来,夸赞皇帝陛下英明神武。大军从甘州到嘉峪关行军只四天,实在是神速。

    刘承讯略有些无奈,楼兰人朴实,好归好,就是学会了时不时的拍马屁,而且拍的手艺还有些糙…他心里对自己说,自信是要有的,但可得牢记教训,不能被胜利冲昏头脑。

    嘉峪关守将西讫回力前来拜见,刘承讯问他,嘉峪关的城池在哪里?西讫回力闹半天,没弄明白皇帝在问什么。刘承讯心想,难道是语言差异吗?经过一番细问才明白,军队只是在隘口设置了关卡、稽查来往商贾和行人,根本没有城。

    简而言之,原来的东楼兰根本没把归义军当回事,楼兰处于绝对的攻势而归义军处于守势,没有必要建城防御。敌人要是来了就上马、操家伙干就行了。

    张浦知道皇帝历史知识丰富,还不忘有心问及,数千年来没有几个皇帝到过河西吧?

    刘承讯告诉张浦,“汉武大帝到过金城,意为固若金汤之城,隔着黄河守望河西的领土。金城就是现在的兰州,石守信守义军的治所。隋炀帝到过张掖,就是现在的甘州城。隋炀帝到张掖可比朕这个大汉皇帝气派多了,西域各国国王、使臣纷纷来朝贺。”

    刘承讯自我解嘲的说,“朕来甘州,只有归义军的曹元忠来拜见,还是扭扭捏捏、不情不愿的来的,而西楼兰使臣虽然来了,其实是狼狈不堪的来求救的。”

    张浦这才发觉,马屁有点拍马腿上了。齐藏珍帮张浦补了一句,“陛下,您已经踏在瓜州的土地上,过了嘉峪关将直达玉门关,已将隋炀、汉武甩在身后了。愿陛下带领我等,建立千秋功业。”

    众将纷纷跟风,愿陛下建立千秋功业。人最大的优点、也是最大的缺点就是“好了伤疤忘了痛”,大汉的将士们再一次有点飘飘然了。慎重起见,为防止进入归义军的地盘后遇到什么情况,刘承讯下令在嘉峪关整军三日。

    二月中,汉军越过嘉峪关、进入归义军的领地。翟向道并没有回沙州,而是留在瓜州恭候皇帝。在翟向道的指引下,汉朝大军浩浩荡荡向沙州进发。

    曹元忠返回沙州,夫人和儿子高兴之余,不见曹延红,儿子问,“妹妹怎么没回来?”

    曹元忠告诉夫人,“女儿留在甘州皇宫了。”

    夫人一听,一面庆幸丈夫回来了,一面又有点埋怨、怎么独独把女儿一个人留下当人质。曹元忠满脸笑容,乐呵呵地告诉夫人,“没人要女儿留下来,是她自己想留下来的。”

    夫人不信,反问:“为何要留在甘州?她连娘都不想?”

    曹元忠告诉夫人,“女儿看中一名青年俊才啦!”

    夫人这下又是兴喜若狂,又是感叹万分。女大不中留,又追问,“到底是什么样的俊才,能把千年不开窍的姑娘吸引住。”

    曹元忠用赞扬的语气告诉夫人,“将门虎子啊!百余步外神箭断发,把你家宝贝女儿魂也给射走了。”

    夫人这才算安心,这倒是了了一桩心事。想来想去,曹夫人又担心,嫁过去汴京,将来可难见女儿了!

    曹元忠安慰她道,“现在天下归一,以后去汴京还算方便的。什么都比不上闺女嫁个好人家。你看看咱这小地方,闺女谁都看不上,你不也得着急啊!”

    当日晚上,曹元忠召集翟道、侄子、儿子以及心腹之人,告诉他们,在甘州的经历,皇帝的纳地归顺的条件。翟道听了之后,语气缓和、似有所思的解读道,“朝廷要我们交出钱谷,要派独立于归义军的户部官员来此?”

    曹元忠表示,确实如此。

    翟道继续解读,“这也是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掣肘。没钱没粮,什么也干不了,都得听朝廷的。”

    “朝廷不派驻军,还是由节度使掌控兵权,还允许节度使推荐下一任节度使,这些倒是好事。”翟道再说,“刺史基本就是我们任命,判官、司马和县令都归于朝廷,想不把钱谷交出去也藏不了啊。”

    翟道总结道,“姐夫,你这次谈判,没赚到啊。”

    曹元忠对翟道说:“我连命都在皇帝手里,你们也好不到哪去,还谈什么判。”

    曹元忠又想起儿子推荐使者的事情,把儿子训了一通。连翟道和曹延敬都责怪曹延禄,推荐的什么人啊,立即撤了!在皇帝面前可以不说,可竟然胡乱说谎,做事太不靠谱了。

    曹延敬给叔叔和舅舅分析,如果连西楼兰和吐谷浑都已经向朝廷称臣了,再强撑着也困难。这样的结局,相比于舅舅说的九困十死好多了。

    曹元忠点点头,心想,侄儿看起来尚武,可是做事稳重,想问题也周到,儿子还是差了许多。

    最后,曹元忠向众人宣布,皇帝要远征西楼兰,命令归义军接应,让众人都去准备一下,两日后随节度使往瓜州方向接驾。

    翟道听到此话,很谨慎的问姐夫,“皇帝不会是假道伐虢吧?”

    曹元忠其实也想过这个问题。皇帝会不会借着救援西楼兰,现在或回途把归义军一干人拿下。后来,曹元忠又认为不会。理由有二。首先,正如翟道说的,皇帝要用汉人制衡楼兰人,需要归义军。以归义军现有的能力,皇帝同意维持一万二千兵力,并且屯田五千兵力。如此兵力听说是比正常的节度使军少很多的,皇帝对归义军不会有太多顾忌。其二,皇帝曾借道南平伐蜀,并没有灭南平,算是有良好的信誉。

    曹元忠让翟道放宽心,说,“放心,你算计的还是挺准的。皇帝需要我们为他镇守河西,到时候,让延敬留守、应该不会有问题的。”

    两日后,曹元忠率领众人在沙州东部接应到朔方军的先锋部队。见过慕容琪后,曹元忠令部将引导先锋,自带其他人前去迎驾。

    翟道对曹元忠讲,“不以武力拒朝廷之师是对的,归义军难以抗衡朝廷军队。”

    等到见到整齐划一,一身漆黑色铠甲的禁军,大家都明白了,为什么各家节度使几乎都无条件接受了皇帝的条件。禁军若此,确实难以抗衡。

    沙州地域广大,大军在中途休息一夜,又向沙州城进发。到了沙州城下,官员和百姓纷纷出城恭迎皇帝和朝廷军队。刘承讯谢绝了曹元忠等人邀请皇帝进沙州城小憩的建议,表示兵贵神速。将士们在城下吃了一口水酒就匆匆离开沙州。临行时,刘承讯对曹元忠说,“等朕凯旋之时,再来沙州城与众人畅饮。”

    三月,汉军西出玉门关。塞外边关,一片旷野之中,天是如此的高远,巍峨的玉门关孤独地屹立在蓝天之下。

    楼兰人是汉军的手下败将,剩下的楼兰部落竞相归附,而就是这帮楼兰人都觉得,打归义军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因此,刘承讯本有些不太看得起归义军的人,此时,他却别有一番感觉。在这远离中原万里之地,自安史之乱以来,大唐就一蹶不振了,再无能力管控河西之地。正是曹氏的归义军领导汉族人自救,保住了家园。刘承讯不由得感慨一句,曹氏是英雄啊!回来应加封曹元忠为忠国公。

    西出玉门关就进入了西楼兰的领土。按照陈氏留下的地图,大军一路向北进军。刘承讯命人传讯给慕容琪,已经进入了完全陌生的异域,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为了慎重起见,让张浦开始行使朔方军监军之责,到先锋部队看管慕容琪,怕他出什么岔子。

    大军一路西行六七百里,不见有西楼兰人应对或接应,张浦感到非常疑惑。直到大军兵临伊州城,才知道没有走错地方。

    伊州城门大开,也无军士,先锋部队轻松地进了伊州城开始布防。伊州百姓个个关门闭户、不敢出门。一路行来,连一个官员都没有看到。直到行至州府附近,才有乡绅模样的老者在几个文官的陪同下前来受降。

    张浦见来人竟然是汉人模样,令士兵问话。老者也很诧异,答道,“来将莫非是归义军?”

    张浦下马向老者问明情况,这才知道,黑汗汗国大举入侵,高昌王召集所有能动用的军力守卫都城高昌城了。张浦让官员们莫怕,去通知各家百姓,都出来迎接中原王师。王师受高昌王的请求,前来救援。

    官员默默地重复道,“中原王师?!”

    是啊,到了此时,中原失去伊州已经整整二百年了!一百年前,归义军收复伊州,可只是名义上回到中原的怀抱,因为孤立塞外,很快就丢了。

    知道了伊州基本情况的张浦立即命人向皇帝报告,刘承讯随后率领大军进入伊州城。

    刘承讯请乡绅模样的老者前来问话,知道面前是大汉皇帝,老者匍匐于地,激动的涕泪横流。“不见王师已有百年,不料今日竟得见天颜,真是死也得愿啊!”

    刘承讯忙扶起老者,也是感慨万分。“老人家多多保重。希望在您有生之年,还能听到王师北上凯旋而归的消息啊!”

    刘承讯询问从伊州到高昌王城的距离。老者按捺激动,向皇帝介绍说,伊州到高昌王城还有大致八百多里地。

    老者又向皇帝介绍了伊州的情况。城里现有人口九千四百户,是高昌国东部最大的都市。附近还有两个小一点的城市,也是汉族人口居多,每城也有三、四千户。

    刘承讯突然想起,问老者可认识陈向庭。老者表示,事有恰巧,他正是陈向庭的父亲,名叫陈回原。

    刘承讯和老者闲聊当地的风俗,确实还保留了中原的文化。陈回原老泪纵横地感叹,当初他父亲给他取名回原,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回到中原。快七十年了,已经到了落叶归根的年纪,想回到中原怕也是走不动了。不过,能在伊州见到大汉皇帝、见到中原王师也不枉此生。

    陈回原还提到,虽然近百年来他们一家为阿斯兰汗守卫伊州,可是他们一家都保留了中原习俗。给儿子取名陈向庭也是寓意心向中原朝廷。“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这西域的远城,大唐还是大汉都已经不重要了,已然变成“同是华夏炎黄子孙,相逢何必曾经相识”!

    刘承讯被老者的一番话中流露的见识深深的感动了。老者的一名随从拿来了一本书册交给刘承讯。老者告诉皇帝,这是伊州九千四百户的户籍册,恳请皇帝救援高昌城后,向高昌王要回伊州。

    刘承讯不置可否,说,“是不是还要和陈爱卿商议一下?”

    陈回原固执地说,“老子能做得了儿子的主,这是我们血脉中流淌的信念和想法。”

    一向坚强的刘承讯被陈回原紧接着的一句话说的眼睛湿润了,陈回原说,“希望我死后的墓志铭上刻着’大汉伊州留守陈回原’。”

    拿着陈回原交出的户籍册,刘承讯问张浦,“爱卿,此事如何处理才好啊。伊州地处偏远,不仅仅是纳地,我们还要有足够的措施保护好我们的子民啊!”

    张浦表示,此乃民意啊!伊州官员和百姓心向中原、心向朝廷。伊州边远,只能因地制宜设置行政区属,不能拘泥于中原的节度使、州、县制度。

    刘承讯商议着道,“能不能把伊州划给归义军呢?”

    张浦认为,“归义军也不一定有多可靠。还是应该保持伊州原状,让陈氏继续镇守伊州。”

    刘承讯心想,张浦说的也有道理。先暂时性的实行分而治之,有利于朝廷的中央集权,以免地方势力过于强大。

    休整三日后,以五千禁军镇守伊州,保障粮道的畅通,其余大军继续赶往高昌王城。伊州百姓见有军队留下,非常欢喜,有了王师保护、至少不用担心土匪了。

    一个多月的时间,一路都在行军。此时已经到了三月,大军开始向战场——高昌王城进军了。此次出征走的实在太远了,汉朝大军已经行军了五千余里。为了提升行军速度,刘承讯将两个及其重要的谋士——皇后萧淑沂和太傅姜成信都留在了京城,而张浦和大将们都被一路而来的胜利迷住了双眼。刘承讯固然还保有谨慎,可光凭皇帝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即将行军到高昌王城下,竟然没有一个人提醒皇帝,对手到底有多少军队,是什么情况,竟然导致了高昌王将伊州守卫全部调走,伊州城都变成了一座几乎无人守卫的城。